佛弟子文库

不曾彻见生死之苦

弘一大师  2015/02/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不曾彻见生死之苦

世事虚幻,人命无常,当护其眼界,劲其神虑,苦其身毋坠宴安鸩毒坑,策其志毋循将就,苟且涂辙,汰奢窒欲,积行存诚,惜福延寿以期于大成。尔诚静坐默思,只此现前一念见闻之性,本非内外方隅,亦非有无情量。云何被此虚妄形质所局,虚妄形质,生必有灭;千般保爱,不能令其不朽。而所作幻业,如影随形,从劫至劫不肯相离!豪杰之上,先须觑空身形非我,不过假借四大所成;心亦无相,不过因于情尘妄见生灭。便顿舍情尘,专心办道,兼律兼教,助显心源;但得悟心,万法何有?万法俱息,万法俱备矣!

出世丈夫以佛机自期,以四弘为券,以六度万行为家常茶饭,以自自利他为目的,发一言不足自利利他,勿言也;举一步作一念不足自利利他,勿举也,勿念也。事苟益身心神法化,必黾勉为之,虽劬劳困苦,勿恤也; 虽有浮名幻利,弗屑也。

人能痛念生死事大,觑破一切世情若顺若逆,总虚妄不实,过眼便是空花。独一念持戒礼忏笃信三宝之心,生与同生,死与同死;而又专求己过,不责人非,步趋先圣先贤,不随时流上下,庶几信心日固,智慧日开,而生死可永脱耳。

世人谈及生死,鲜不悚虑。往往不能真为生死者,眼前活计放不下耳,然放不下者,只不曾彻见生死之苦,以从来为俗为僧皆向顺境中捱过,故畏三界心自然发得不真切。傥以远大慧眼旷观无始轮回,痛念此生果从何来,死后当至何趣,前际茫茫,后际墨墨,饶铁石心肠必为惊怖。然后依正教、开圆解、起圆行,敢保十人有五双到家。最惧因地不真,道眼昏暗;或为世味所牵;或为邪师伪法所误,袈裟下失却人身,此予所以俯仰时流,而寤寐永叹也。

具参方志,尤须具参方眼,具参方眼,还须不忘参方志。参方志者不为虚名、图体面,博一知半见。发无上大菩提心,遍学一切法门无厌无圮,参方眼者,末世师匠,邪正难分。今自卓立,不论宗教,但与出生死相应名利不相应;大菩提相应跟前活计不相应者,则为正。反此,则为邪、正则依。邪则舍。具眼不忘参方志者,本求无上菩提。虽邪正分明,不妄生憎爱。善吾师,不善吾资;但随缘触境增长道心智眼而已。此本分中最要紧事,其余丛林粥饭习气,万万不宜沾染,亦不必厌恶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弘一大师文章列表

【推荐】法师念佛时很享受,为何弟子却觉得很难受

问: 怎样才算真信切愿?是不是不必身劳形苦的念佛,也...

把迷梦叫醒,向自心中唤

有两句俗话:什么人说什么话,三句话不离本行。因为晚...

生死心切,将一句话头看到底

昔者有一学人参南泉老人,问:如何是道?曰:平常心是...

财物化为灰烬,商人竟能悠然睡觉

有位商人的家里失了火,不仅房子严重损坏,连财物都几...

关掉生死业力的开关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前面是一个...

没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

怎么样能够战胜自己呢?当然佛陀是用智慧,不是强忍,...

如何判断自己是哪一道投胎转世

从六道中各道转生为人,都带来了一些独特的习气,通过...

悭贪是众苦之根本

《大庄严论经》中马鸣菩萨提到,过去有一位大商主子名...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一切众生,祸从口出

有这样一则寓言:从前,有一匹自视甚高的千里马和一头...

【推荐】净土祖师们提倡的念佛方法

十念法: 唐善导大师说十念法是念够十句的佛号。北魏昙...

学戒律要有三种心

弘一大师说,学戒律要有三种心:第一、厌离有为。第二...

因爱则生忧,因爱便有畏

一、《圆觉经》: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

【佛教词典】绀蒲

(植物)果名。赤而圆,有三约之横文,佛颈成此相谓之...

【佛教词典】颰柁梨

(植物)果名。玄应音义二十四曰:婆柁梨,是西方一类...

泰国「四面佛」其实不是「佛」

四面佛并非佛教的佛 泰国是个佛教国家,从古至今泰国人...

解析禅的内涵

一、禅是心的原态,生命的共相、永恒相 禅究竟是什么...

学会用这五种心让生活充满禅意

生活中要有一点禅意,才会幽默,才会开朗。禅,不是佛...

圣严法师《课诵与拜佛》

修行最初的层次是礼拜、忏悔,以求得心灵的寄托和安定...

莫追忆,莫等待,莫犹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依修行的标准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

【推荐】五种要下无间地狱的罪行

五种要下无间地狱的罪行: 第一种,就是不孝父母。 如...

为什么要祭拜祖先

问: 民间一直都盛行祭拜父母先祖,这很重要吗。 方海...

永明延寿大师开悟的故事

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禅师,他从禅归净土,他知道禅不容...

释永信:僧人不要靠神秘来维持佛教形象

导语 寺院本来就是学校,是宣扬人生真理的学校,而且...

极乐世界何故名为极乐

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叫极乐?就在于无有众苦但受极乐。...

蠢动含灵,皆具佛性

人生在世,为贪恋财色名食,汲汲营营。时刻不断,争名...

佛说不敬、非议或辱骂老师的果报

阿难问佛陀:世尊,若是有比丘,对他们的老师或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