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一句弥陀念诵听

净界法师  2015/12/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句弥陀念诵听

刚开始先偏重点状的专注,怎么专注呢?“一句弥陀念诵听”,就是说,我们这个佛号在操作的过程当中,有三个重要的次第要遵守:

第一个是念,这个念就是念从心起。有些人念佛的时候心里打妄想,口念弥陀心散乱,这样就不能构成所谓的念,因为你这个佛号是从嘴巴生起的,当然就不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个方法错误的。你这个佛号的念,是从嘴巴生起,没有从你内心的根源生起,是不对的。所以,你每一句佛号都要从你内心深处,对阿弥陀佛归依的心扶起你的佛号,这是第一个重点。

第二个是诵,这个诵就是声从口出。你的嘴巴要加以振动,创造一个声相。既然你以阿弥陀佛的声音为所缘境,那你不创造声音,你以什么为所缘境呢?所以在念的时候没有声相,透过诵,你可能是大声,或者小声,透过嘴巴的读诵要创造一个声相。

第三个是听,这个听就是音从耳入。你要把你自己所创造的声相,再听回去,你很清楚地听到自己佛号的声音。

一句佛号的操作包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我们定义你的心已经对佛号产生了专注力。从一些老法师的佛七开示当中,有两个经验要注意,就是你在修专注力的时候,重点在听佛号的声音。听的时候有两个重点:

一、你要听你自己的声音。

好比你今天来打佛七,有三百多个人参加佛七,每一个人都创造一个佛号,哪一个佛号是我的所缘境呢?你只能够听你自己的声音。因为你听别人的声音,你的心是心随境转,越听越散乱。所以大家要知道:别人的声音,我们也不要排斥,它是一个助缘;但是在这个虚空当中有三百多个佛号,你只能够以自己的声音为所缘境,不管你自己的声音是多么的小声。因为你听你自己的声音,你的心才能够慢慢地专注,而趋向于寂静。

一旦你听别人的声音,你的心是向外攀缘,那越听越散乱。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你心中的所缘境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声相,这才是你的所缘境。这是第一个重点。(听你自己的声音,这个是从空间上来说)

二、你要听当下的音声。

很多人念佛会回忆前一个佛号——诶,我前一个佛号念得很好……这是打妄想,你已经忘失所缘境了。就是说,不管你前面的佛号念得好不好,过去就让它过去,你也不要臆测哪一句佛号得到三昧,也不要臆测未来。不要回忆过去,也不要臆测未来,怎么办呢?你要活在当下!你每一句佛号,都是听当下、当下,听当下的音声。就是时间上,以当下的佛号为所缘境,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未来还没生起的,不要作任何推测,安住在当下的佛号。

这就是我们修专注力的两个重点:听你自己的声音,听当下的声音。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掐珠记数念佛

【原文】 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

【推荐】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

卷一 净土法门的缘起 第一章 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 1、南...

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问: 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圣严法师答: 一心不乱这句...

念佛如何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定力

问: 如何念佛才能培养出内心真正的定力? 慧律法师答...

念佛法门原则:宁可少、不可草

我要老实告诉大家,念佛法门一个原则:宁可少、不可草...

远离邪淫十法

一、清心地: 心地能清,淫念就不会生。一般人心地常...

单提一声佛号

大家来打佛七,事先一定有所准备。七天之中,一切放下...

没有一番静气,人生就过得很忐忑

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 就跟我们吃素一样...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树给(jǐ)孤独园。与...

快乐或不快乐,这都是不确定的

无论出现何种心境快乐或不快乐,都别在意,我们应经常...

【推荐】临终助念念佛时需注意的几个重要事项

用心照顾,徐徐念佛,切勿狂喊乱叫 如果这个人已经昏沉...

宏海法师:灵光寺舍利塔开示

佛舍利的缘起(上) 好,阿弥陀佛,各位我们现在,在...

高慢心的过失

高慢心的活动,一般来说,它不太可能出现在初学者,因...

【佛教词典】党理不党情

禅林用语。原谓基于道理,而不从人情;引申为依法而忘...

【佛教词典】邻阿伽色

梵语 agha-sāmantaka。意谓接邻阿伽之色。指虚空界之...

求「地藏水」有没有效果呢

我是求过地藏水的,有没有效果呢?效果是有,怎么样开...

【推荐】本色而脱俗是一种魅力

大学毕业后,我不走包分配的老路,直接到一家外企工作...

修塔延寿

从前在干陀卫国有一位国王,曾有一位聪明的看相师傅为...

忏悔业障的方法和要点

忏悔的方法在很多经典中都有记载。其中最有名的是《大...

一门深入和广学多闻两不碍

许多学佛的人把一门深入和广学多闻对立起来,认为一门...

如何理解「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中说:烦恼以忍辱为菩...

【推荐】念佛人能不能开悟

那么我们再谈谈念佛,念佛人能不能开悟,楞严经第二十...

天乘四种禅定之初禅

定境的浅深,有四种差别。所以古人说:禅中无欲,欲中...

修福从珍惜一粒米开始

一粒米在现代人眼中,谈不上有什么价值,但要知道需多...

阿弥陀佛摄生三愿是否针对不同根机

问: 阿弥陀佛摄生三愿是否是针对三种不同根机众生而...

客僧來寺,不可遮食

【原文】 真诚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厌三界之无常,辞...

憍者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

随烦恼二十:憍者,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