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身有生老病死;界有成住坏空

净界法师  2015/12/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身有生老病死;界有成住坏空

世间所有,若根身,若世界,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别业所感,皆有成坏,皆不久长。身则有生老病死;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者,此也。以因既是生灭,果亦不能不生灭也。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彻证自心本具之佛性,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故其乐无有穷尽之时期。

譬如虚空,宽廓广大,包含一切,森罗万象。世界虽数数成,数数坏,而虚空毕竟无所增减。汝以世间之乐,难极乐之乐,极乐之乐,汝未能见。虚空汝虽未能全见,当天地之间之虚空,汝曾见过改变否?须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故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弥陀佛之大慈悲愿力,亦得受用此不生不灭之乐。以根身则莲华化生,无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则称性功德所现,无成住坏空之变。虽圣人亦有所不知,况以世间生灭之法疑之乎?

印祖文钞- 复冯不疚书

这段开示分成三段:第一段是把娑婆世界的果报,跟极乐世界的果报,做一个比较,先看娑婆世界的因果。“世间所有”,娑婆世界一切的所有。“若根身,若世界,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别业所感,皆有成坏,皆不久长。”我们的果报有正报跟依报,正报就是我们的这一个根身,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个根身,依报就是我们所依止的国土,这叫依报。不管是正报、依报,是怎么有呢?“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别业所感”,是我们过去的第六意识的心中,过去可能是造了善业,也可能是造了恶业,这第六意识一活动的时候,动即是业,不管是善业、恶业一造作过去,前一刹那灭,下一刹那就变成第八识的种子,被第八识统统保存下来。保存下来了以后,因缘成熟了就出现,或者是同业,或者是别业。这个“同业”就是一种共同的业力,我们在人间得果报,我们同时看到大家住在同一个地球,乃至于有同样的山河大地,大家同样住在台湾,或者住在南投县等等,我们共同所拥有的环境,这个是过去的共业。

别业就是各别的业力,在这个共业当中,有各人的差别,你有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你的身体跟我的身体不同,乃至于你拥有你的眷属也不同,你的房子住起来也不同,这是别业。但是这种都是有成坏的,皆不久住,因为我们过去在造业的时候,依止生灭心,这个业是有生灭性,所以得果报也是有生灭性,不管是善业、不管是恶业都是有生灭性。

“身则有生老病死;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者,此也。”我们正报的身体有生、有老、有病、有死,这个是十二因缘的,正常。除非你不受生,你一受生就是老病死,这世界有成住坏空,所以说是“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者也”。这个地方是从无常的角度,来说明这个苦谛,有坏苦,无常故苦,乐极生悲。古人曾经讲一个比喻,这个坏苦不容易了解。我们对苦苦,地狱、饿鬼、畜生,一思惟就有感觉出来,这个苦苦是怎么回事。

但是坏苦不容易了解,我们现在明明受快乐,怎么说这个快乐是苦呢?我们不了解。怎么了解呢?有一个比喻说:有一艘船在大海当中,以快速来行驶,那么这个船当中,大家很快乐,又是唱歌,又跳舞,又喝酒,又吃肉,在这个船上大家很快乐!但是开船的人睡着了,跟这个无明相应了。睡着以后,他这个船快速的要去撞到石头,已经是一天一天的去趋近这个石头,一撞了以后,大家就是掉到河里面,都死掉了,但是他还没有撞到,大家也无所谓,就是这样你也唱歌,我也唱歌,大家很快乐,这个就是坏苦。就是说,这个快乐的本质,蕴藏着痛苦的本质在里面。

道家讲一句话: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也是有他的智慧,他能够看出福报里面含藏的罪业,他能够看出这一点。曾文正公他告诉他的所有兄弟,他的兄弟大部分都是做大官,他说:我们在朝廷做官,荣华富贵,但是要战战兢兢,小心一点!我看到历史,古来的帝王、大臣,得到善终的很少,得到好死的很少,那种富贵的境界,大部分都隐藏了很大的灾祸。

所以佛陀也说,这个世间的富贵,“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世间的五欲乐是怎么回事?譬如一个甜美的食物,你吃起来非常甜美,感到一种快乐的感受,但是夹杂毒药,你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不觉得,但是这个毒药累积,一天一天累积,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它一发动起来,就使令你身体很苦恼。就比喻我们今天要去受乐世间的五欲,这个杂染业力所变现的五欲,你在快乐当中,你已经念念的在堕落,在创造一个地狱、饿鬼、畜生的果报。所以这个地方讲“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者也”。

为什么呢?“以因既是生灭,果报亦不能不生灭也。”因为我们在造这个世间善法的时候,是有漏善,都夹杂烦恼,所以这个果报显现出来,它会使令你堕落,这个果报会使令我们堕落,这个生灭就是有杂染性。我们想一件事,我们今天看到珍宝,看到财色名食睡,都是可乐果报,我们看到以后会起贪烦恼,乃至于失掉以后,会起瞋烦恼,就表示这个果报本身有问题。我们待会会介绍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果报,你一接触是有清净的力量,这不同。我们娑婆世界的五欲乐,你一接触以后,它会使令你自然皆生贪瞋痴的烦恼,为什么?因为你过去在造这个业力的时候,是有烦恼夹杂在里面,所以出现的果报就是有问题,“以因既是生灭”,果报也不能不生灭也。我们娑婆世界的境界是这样子,就是果报本身蕴藏着这个危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说着莲邦雨泪垂,阎浮苦处实堪悲

彻悟大师曾经写过一个偈子,这个偈子前面两句是:说着...

发愿度人进佛门但并不如愿,是否应放弃

问: 值此末法时期,善知识难遇,众生不知念佛。弟子...

宏海法师:净土或问

第一讲 好,各位正法学堂的同修,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

为什么说名号即实相

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

地狱众生尚能拯救,何况人道众生

阿弥陀佛的大愿是他因地发的,大力是他果地上的展示。...

谁的人生没有痛苦呢

有一次,几只野兔偶然相遇,它们七嘴八舌地抱怨起自己...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点燃心灵之灯

一位出身贫寒的农家小姑娘,常常暗自羡慕那些生活富裕...

要达到清净心和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吗

问: 弟子念佛老是会出现念头不专一,心不清净,是很难...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起心动念一举一动,全部都是佛法

我们往往搞错了,以为所谓修行就是说我每天抽一个小时...

用欢喜心降伏你的自卑与嫉妒

当别人有成就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看到别人...

【推荐】唯识学从第六意识下手

我们要了解唯识的概念是这样,唯识学它不直接从第七意...

净土诸祖师对「信」的阐述

净土法门以仰仗弥陀愿力往生安养为本质内涵,所以深信...

【佛教词典】铁丸地狱

(界名)十六游增地狱之一。有热铁丸,狱卒驱罪人令撮...

【佛教词典】两垢

(术语)有垢真如,无垢真如之二真如也。自性清净之体...

口腹之欲,为何要以生命来买单

每次梦醒,在凌晨三点半到四点醒来的时候,都会听到远...

微暖代替攻击

有一个小男孩养了一只乌龟,这天,他想尽了办法要让这...

凡人当病苦时,作退一步想

原文: 凡人当病苦时,作退一步想,则安乐无量,近来兵...

唯有佛法能超越生死

生命的真相是无尽的轮回 人们在世间奋斗几十年,虽能拥...

圣严法师《为什么要生气》

佛法认为,「贪、瞋、痴」是我们人类的三种根本烦恼,...

佛教中的禁忌有哪些

佛陀临逝世时教导弟子们,在他去世以后要以戒为师。佛...

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古人说,慈不掌兵。孙子也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为何经论多指归极乐

若善男子、善女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诸善...

炒熟的芝麻种子

《百喻经》里有一段譬喻:有位农夫听说芝麻的营养价值...

不小心伤害了小动物是否破戒

问: 在清理花园的时候,不小心伤害了小动物,是否破戒...

信愿的力量要敌过贪恋尘劳的爱力

只要将猛,不怕贼强。若果希求心切,系念心专,则贪恋...

别把染缘认为是随缘

今天和大家讲一讲,随缘与染缘。随缘是菩萨,染缘是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