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每个人的终极归宿,你了解多少呢

成刚法师  2017/01/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每个人的终极归宿,你了解多少呢

(一) 思维死决定会到来,我决定要死的,无有能退却者。

无论你受生为何等身,皆不能免死者,如《集法句经》云:“若佛若独觉,若诸佛声闻,尚须捨此身,何况诸庸夫”?谓不管是佛陀与独觉,还是诸佛的声闻弟子,他们都要捨弃这个色身,更何况是一般凡夫呢?

亦不论住於何处,皆不能离死者,如彼中云:“住於何处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无,亦非可住诸山间”。谓在这个轮回世间,死不能侵害的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不论是藏在空中、海里,还是群山间,都无济於事。

又无论何时受生,皆不能离死者,如彼中云:“尽其已生及当生,悉捨此身而他往,智者达此悉灭坏,当住正法决定行”。谓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出生的任何有情,都要捨弃这个色身而往他方世界。有智慧的人了达此一切都要坏灭的道理,应当很好地安住於正法,发起决定真实修行。

再者,我们也未有能力摆脱死的纠缠,或者以任何办法能遮止他的到来,如《教授胜光王经》云:“譬如有四座大山,岩石非常坚硬牢固,山体也没有任何破裂损伤,巍巍浑厚,触天磨地,从四面滚滚而来,一切草木枝叶,及一切生灵,都被碾成细粉。不是靠跑得快,就可以逃走的。也不是靠力量,或财物,或咒药,可以抵挡的,使之退却的。那么这四种大畏怖是什么呢?即老、病、死、衰。陛下!老坏强壮;病坏无疾;衰坏一切圆满丰饶;死坏命根。从这些怖畏中,不是靠走路神速可以逃脱的,更不是靠力量、财物、咒药可以遮止平息的”。所谓业果逼迫,在数难逃,无可奈何,此之谓也。

(二)思维寿命无增,且无间减损,故决定死者。

寿命本来就短暂,且不会再有增加,而又在不停地减损,如是月尽其年,日尽其月,昼夜交替,刹那刹那消逝而去。如《入行论》云:“昼夜无暂停,此寿恒损减,亦无余可添,我何能不死”?谓“逝者如斯夫”,昼夜刹那未曾暂停。此短暂的寿命亦在不停地衰减,且又无从额外增添,身为有情的我,又怎样能不死呢?

下以喻显,如《集法句经》云:“譬如舒经织,随所入纬线,速究纬边际。诸人命亦尔,如诸定被杀,随其步步行,速至杀者前。诸人命亦尔,犹如瀑流水,流去无能返,如是人寿去,亦定不回还。艰苦及短促,此复有诸苦,唯速疾坏灭,如似杖画水。如牧执杖驱,诸畜还其处,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

谓譬如织布,随着一次一次地飞梭走线,能迅速织完一匹布。而人的寿命亦是这样地速疾短暂!还如那些待宰杀的羊等畜生,随着其一步一步地挪动,而迅速到达屠夫的眼前。同样,人的寿命也是这样短暂、危脆,迅速地被时间吞灭!犹如飞流而下的瀑布,一去再不复返。同样,人的寿命也随着时光的流逝,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人的一生本来充满着诸多的痛苦艰辛,而又如此的短暂急促,唯是速疾坏灭之法,如水中画画一般,瞬间流失。又象被牧童持杖驱赶的畜生,不由自主地回到圈栏,而人则无奈地被老病诸苦催赶到死亡面前。

(三)思维存活之际,亦无有闲暇修习正法,决定死者。

如《入胎经》(意)云:初於孩童十年,不知修法。中间半数,於睡眠中度过。后二十年,体衰无力。其余又多为世事、衣食、烦恼、病苦等牵缠,修法时间能有几何?实在是太少了。正如伽喀巴大师所说:“六十年中,余能修法,尚无五载”。

《本生论》云:“嗟呼!世间惑,匪坚不可喜,此姑姆达会,亦当成念境”。呜呼!被惑业缠缚的世间人,不能长久地坚住於世间,其他又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呢?这盛况空前的挑灯晚会,在不久的将来,也只能封尘在人们的心中,成为念境而已,毕竟不可得了。

如《迦尼迦书》云:“无悲悯死,无义杀士夫,现前来杀害,智谁放逸行?故此极勇暴,猛箭无错谬,乃至未射放,当勤修自利”。谓毫无悲悯心的死,他会残酷无情地杀死人们,现在就已经前来寻隙杀害,有智慧的人谁能不严加防范,还放逸而行呢?就象凶勇残暴的人,他的箭法,又射无虚发,所以在他还未放箭之前,就应当放捨现世,努力勤修自利之行,以取得法财,打付死,富贵未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我去即来——省庵大师的圆满人生

久负盛名的宁波阿育王寺右侧,有一处隐藏在茂林深处,...

佛号医病续命 让父亲起死回生

二〇一七年三月五日,我接到小弟的电话,说父亲的状况...

人体基因与业力信息

现代生物科学说,人的基因(DNA)决定其体型、相貌、肤...

八句古言,开悟今人

1、宵行者能无为奸,而不能令狗无吠也。 --出处:《战...

人生如果是场梦,那么它又有何意义

人生如梦,通常是经历了大半人生的人,从内心发出的感...

何谓「中阴身」

人死之后,到哪里去呢?人死之后,在还没有投胎转世之...

知道前生是出家人,何不恢复出家人的事业

印祖在《文钞》中说,在苏州有一位吴引之先生,是晚清...

即使珍宝如雨下,欲望仍无法满足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的祇...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

【注音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佛说弥勒下生经

佛说弥勒下生经...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顺境逆境都不能忘记求生西方

谛法师专修净业,予料其必得大利益。以彼撑持道场种种...

敬造如法佛像

一、如法造像的因果 首先,谈过失和功德的经典里说:量...

【推荐】念佛法门的专修与杂修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传记刚好是第十九愿的印证,你看蕅益...

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

身为大患之本,众苦所聚,六道生死,先要识此生死苦因...

【佛教词典】迦摩缕波国

迦摩缕波,梵名 Kāmarūpa,巴利名同。又作迦摩波国。...

【佛教词典】果界圆现

(术语)佛果之上一切诸法圆满显现也。...

割断欲望之绳

有一则故事:一个年轻人从家里到一座禅院去,在路上他...

参禅如何起疑情看话头

参禅用功这一法,首先要明白道理,这个道理呢,就是路...

如何将中道之理运用于实际修行中

十番显见的道理,就是在说明我们一个菩萨在行菩萨道的...

饭前供养偈

供养偈: 「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

「头七」与佛教有什么关系

头七与佛教有什么关系?从佛教教义角度看有无相应说法...

学佛人必须讲究的三种语言

《杂譬喻经》上记载,以前有只甲鱼遭遇枯旱,湖水干涸...

在生活中持守五戒

人之所以学佛,旨在求得生死解脱之道。学佛的着力点,...

从痛苦中觉悟,往生的力量才能坚定

佛陀出世以后,先讲生死流转的果报。我们前面讲人天乘...

如何让身口意能够清净

回光返照,就是观照自己,找自己的缺点,《楞伽经》云...

阿赖耶识是如何变现出果报的

阿赖耶识有两个功能:第一个保存种子,第二个把种子成...

微暖代替攻击

有一个小男孩养了一只乌龟,这天,他想尽了办法要让这...

一人与万人敌,在今人则不行

用功的人,谓一人与万人敌。这一句话,在古人最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