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人生有些苦连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

宗性法师  2017/03/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人生有些苦连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

有的人说我一辈子感到很快乐,我没感到痛苦。其实,人的痛苦是太多太多,有些苦甚至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佛法告诉我们观受是苦,苦包括苦苦、坏苦、行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等。

生苦。我们生下来就是苦,我们都不记得生下来的样子,回去问问妈妈就知道了。小孩生下来都会哭,你要不哭你是圣人,听说圣人生下来是不哭的,凡夫生下来都要哭。为什么?因为在母胎之内体温是恒温的,那个温度比空调可能还要舒服,从母胎内出来以后,外界温度跟在体内的温度形成反差,冷风刮着小孩很嫩的肌肉是特别疼的。所以,小孩生下来第一个反应就是“哭啊,哭啊,”这就是在喊苦。

老苦。人老了更是痛苦,每个人都会变老,不可逆转。人老了,头发会白,脸上会有皱纹,牙齿会掉,耳朵会聋,腿子会迈不动,眼睛会花等等,还要受有些年轻人的指责“这个老不死的!”这都是很痛苦的。

病苦。谁都会生病,吃药打针就不必说,哪儿不行了还要给割一刀,人一旦生病的时候,身心都非常地痛苦,小病有小病的痛苦,大病有大病的痛苦,现在癌症等疑难病还特别多,自己都觉得没希望。

死苦。一般人体会不到,这个苦最难讲,人在弥留之际的时候,面临着四大分离、瓦解,那个痛苦是非常剧烈的。虽然我们都没有死的经验,但我们如果经常到病房里看那些人怎么死,就能够精进修行,就能够珍惜人生了。过去中国的传统是人死了以后弄到山里去一埋,现在人死了以后则马上把他弄到冰柜里去冻起来,那不是八寒地狱是什么?把他放到炉子里去烧,那不是八热地狱是什么?所以,生老病死非常痛苦。

爱别离苦。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当你最想见的人见不到的时候,你就会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躺也不是,天天对着天上数星星数月亮,是非常惆怅痛苦的。

求不得苦。你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也很痛苦,想升官升不上,一辈子当职员你觉得苦得不行,想得到很多的钱财、东西得不到,想得到满意的人得不到,你都会感到痛苦。

怨憎会苦。彼此之间互相抱怨,你怨天尤人,怨人家,气得咬牙切齿,非常痛苦;仇人相见格外眼红,咬咬牙、握着拳头跺跺脚,看我怎么收拾你,这个态度使身心都受到摧残。

五蕴炽盛苦。五蕴是我们这个身体的代名词,这个身体是产生一切痛苦的根源,这也是苦。

这么多苦充满了五蕴世间,伴随着我们整个人生的历程。人的生命就像一辆列车,从起点出发后,路上有时会有好的风光,有时会经历痛苦。但是,当这辆列车开向终点的时候,当你的生命要结束的时候,当你要下车的时候,你是微笑挥挥手下车呢,还是一下车之后就迷失了方向?所以,我们要深思、要考虑。

坏苦。相对苦来说,应有快乐,但佛教认为这快乐也不是真正的快乐,这个快乐是短暂的,叫“坏苦”,俗话说“乐极生悲”,这个快乐结束了,随之而来的又会是痛苦。

我们可以去体会一下,当你经常沉浸和面临着一种高兴的状态的时候,自己的心态会感觉特别好,当心态低落以后,就会用原来的高兴心态做为标准,马上就觉得非常之痛苦。有些明星,听惯了掌声,习惯了鲜花,可是一旦没有这些,让他做平民百姓过普通人的生活,他会过不习惯,会非常痛苦。

佛法里讲快乐也是痛苦,有人说快乐就是快乐,快乐怎么是痛苦,因为快乐是痛苦的根源,快乐是痛苦的一个参照物,有了快乐的心态,一旦失去而没有的时候,内心的痛苦就随之产生了。我们不要跟着感觉走,有时候的感觉是非常危险的,感受常常是靠不住的、是虚幻的,否则,我们会走近悬崖、走进深渊的。

既然一切是苦,我们就要放弃纵欲主义,但有人说人间很快乐,五欲之乐非常好,于是为纵欲主义找了许多借口,放纵自己。我们有些佛教徒,学了一点佛法以后,就把佛法当做挡箭牌,说好好修行就要一切随缘,其实随缘要有一个前提是不变,你内心里面没有达到不变,那随缘就是放纵。

行苦。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这些变化都让你会产生痛苦。比如,一个杯子,你以前看到它是新的,就很高兴,用着用着它变旧了,就会不高兴。人生是苦,也有相对的乐,但是那个乐都是短暂的,乐结束以后,随之而来的又是痛苦,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观受是苦。

观受是苦就是要让我们放弃纵欲主义,不要去放纵那个感受,不要放纵那个贪欲、快乐,它会给痛苦制造机会,快乐之后会非常之痛苦的。所以,我们要觉察到生活里的很多感受。

当让我们也不要悲观,以为人间都是苦的,就没有希望,而消极、被动的应付生活。放弃了纵欲主义,走出悲观主义的牢笼,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保持一个镇定从容的生活态度,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生活及周围的事物。不要分别,远离虚妄,远离内心的纵欲和贪恋,远离悲观和失望,这就是观受是苦的积极意义。

《岳阳楼记》里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不要因为外面有什么东西有利于自己,就高兴得不得了,也不要因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非常地悲观。我们千万不要跟着感觉走,不要在乎人家说你什么,不要在乎人家怎么看你,也不要自我膨胀,而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保持镇定从容的心,遇事以不慌为有智慧。

佛法跟我们讲观受是苦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摆脱这种纵欲主义的干扰,同时走出这种自我悲观主义的困境,养成一个镇定从容的心态。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受外面环境的干扰,用佛法来把握自己的内心,让我们去更加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宗性法师文章列表

想度一切苦厄,就要五蕴皆空

想要来生得聪明智慧,就要多看经、多拜佛、多打坐,没...

这种人都是要堕到饿鬼道里去的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者,寄也,所谓人生如寄,寄生在...

做人做事,败于10忌,成于10悟

做人做事,败于10忌: 1、自私、自负、自满是故步自封...

「胆识」是人生必备的重要条件

人在世间应世,需要有很多的本领,「胆识」就是必备的...

职场的特效药

有钱当念无钱日,得意休轻失意人。为道了无寒暑变,利...

曾国藩的七副对联,说尽人生大智慧

世事多因忙里错, 好人半自苦中来。 这是一副自诫自勉...

五戒善法为做人应知应行之原则

吾人生在世界,不只是要从自然界的万物得到自身生活之...

【推荐】危机是人生的常态,不要惧怕危机

圣严法师曾在金融风暴期间鼓励台湾企业家,在面对各种...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龙藏本)...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修行中我们常犯的四个错误

像学习无常、苦空等这类的教法时,我们常常容易有几个...

一诚法师与江西佛教

一诚法师,俗姓周,法号一诚,字悟园。1927年农历2月2...

念佛须发长远心决定心

念佛法门,最圆满最方便,大家要真信切愿修持念佛,不...

为什么会有十二类众生

这一大科叫作约因标名。这个因指的是众生的五阴,叫作...

【佛教词典】明寿

(1682~1744)清初临济宗僧。扬州(江苏江都)人,俗...

【佛教词典】释三破论

全一卷。又作答道士假称张融三破论。南北朝沙门僧顺撰...

寄于残生,旅泊三界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

「碎碑刻碑」的典故

碎碑刻碑的典故,是在《感应篇注》里面谈到的。 孙思邈...

不应把生灭流动的心识,当做常一主宰的我

这个无我观蕅益大师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一、离彼前...

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一个清净的回归

我们众生都有俱生的我执身见,对身体非常贪恋,把不净...

木鱼有什么含义呢

在佛教寺院的佛事活动中,木鱼是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

为什么要吃素

吃素有益健康,早经医学的证实,不信请看:台视隔壁的...

福是什么?钱多就是福吗

福是什么?俗世以为钱多是福,其实乱世钱太多常常成祸...

若是大根基,当下就能觉悟其中道理

龙潭崇信禅师,青州人,少年时很聪明。他家的附近有一...

日行一善能避祸吗

问: 日行一善既得福,又能长寿。那么能避祸吗? 方海...

不要用无益的苦行来破坏你的色身

我们看修禅定的人,刚开始修禅定是散乱心,欲界的境界...

深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菩提是佛果的意思,心是能发之...

星云大师《要空,才能有》

佛教讲空,是要空诸执著,空诸两边,空诸假相,空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