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

2017/03/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

憨山大师(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俶人(今属安徽)。憨山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不仅在修证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一生著述颇丰,诗、词、文皆所擅长。他的诗文以通俗明快,贴近生活而受到后人的喜爱。其《费闲歌》即是众多佳作中的一种。 《费闲歌》分别从十个方面说明了普通人修学佛法的艰难,以使广大佛教信徒时时警醒自己,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憨山大师开篇即说: "讲道容易体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 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修行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艰难的事情。对于大多数的佛教信徒来说,通过听经闻法或广泛阅读,熟习了许多佛教术语和典故。在与一般人交流的时候,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也有的人学识深广,经常四处奔走,讲经布道,能够将晦涩难懂的佛经奥义讲得深入浅出,使听法的人听得如痴如醉,因而,便以能够摄受信徒而深得信徒的好评。不过,修行重在真修实证,讲道只是弘法的一方面,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关键是要自己能够去除一切妄想杂念,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而专注于道业。若是讲起来冠冕堂皇,自己并不真正体解佛道,就像贫人数他宝,自己却无分文。讲道的人若是妄念不除,在静坐修行中还心心念念不忘世事, 自己纵使隐居深山,内心也难得清净。

其次,憨山大师论述了出家人守戒的艰难。 《费闲歌》中说: "出家容易守规难,信愿全无总是闲,净戒不持空费力,纵然落发也徒然。"真正的出家并不是件容易事,要做到身出家心也出家,而且要严格遵守佛门清规戒律,使自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果只是做一个形象上的沙门,剃除须发,穿上僧装就可以了。如果只是做一个形象上的出家人,而不去守持佛门戒规,则对佛教没有一点信仰可言,他们纵使身在佛门也会经常造作有损僧团形象的事情。他们其实是僧团中的败类。佛陀制戒的目的是为了调服恶性僧人,使他们能够改过向善。对于一个有信仰的出家人,佛门的戒条众多,稍不谨慎,便会有所触犯,更何况没有真正信仰之人呢?

第三,名师难遇。憨山大师认为修行人除了自己的刻苦行持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名师的指点,尤其像禅宗等宗派,如果完全依靠自己的悟性来求得开悟,也许修行一辈子也难以证悟佛法的真谛。稍有不慎,还有可能因为盲修瞎炼而走火入魔。因此,佛教的各个宗派特别注重师承关系,而要遇到一个名师也很艰难。这需要因缘所至。针对名师难遇的现实,憨山大师说: "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名师总是闲, 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

第四,出尘艰难。 《费闲歌》中说: "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情性攀缘空费力,不成道果也徒然。"出家是大丈夫之举,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人一旦发心出家,就要辞亲割爱,远离尘垢的染污,一心专注于道业的成就。要想做到身出家心也出家,需具备拒腐防败的能力。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外界诱惑都在考验着一个出家人,是精进向上,还是自甘堕落,是摆在一个修行人面前的现实问题。出家人在未成道果之前,他们也同世俗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感情,在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他们如果不能理智战胜情感,以感情用事,俗世的习气毛病也会在他们身上发生,一个修行人能够做到真正的不染尘垢是很难的。

第五,虚心闻法难。很多修行人都有个毛病一一妄自尊大,总觉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好像世间没有他们不懂的道理,他们每天被贡高我慢冲昏了头脑,总认为自己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他们看不起别人,在听别人说法时,常常轻慢侮辱讲法之人,他们认为只有自己学识最渊博,行持最谨严。以这种心来闻法,不仅得不到法益,反而还会因诽谤别人而自造口业。最终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一生的时光白白地空过了。这就是憨山大师所说的:"听闻容易实心难,侮慢师尊总是闲,自大贡高空费力, 聪明盖世也徒然。"

第六,悟道艰难。憨山大师说:"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工夫总是闲,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的确修行悟道不是一件容易事,若想在道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若是只有信仰而不去刻苦行持,便永远体会不到法味之乐。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用在修行上也是最恰当的。对于修行人来说,修行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心血和汗水。那种蜻蜒点水式的人,只会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他们永远也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第七,闭关守关难。闭关是一个修行人发心远离尘俗,专心修学的一种方式。在古代,很多有成就的高僧都曾有过一定阶段闭关生活的经历。闭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闭关是一·个人长期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之事的过程。这是对一个人信念和意志的磨练。如果一个人没有对佛法的坚定信念,即使身在关中也难免妄念纷飞,无法系心一处。若以散乱之心在关中修行,便很难有所成就,最终经过几年闭关却白白浪费了时光。因此,憨山大师说: "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身在关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

第八,生信心难。佛教净土宗主张人要真信切愿,一心念佛,才能在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念佛法门在所有宗派之中是最简便易行的法门。但正因为是方便法门,却使很多人对念佛法门产生了怀疑。因而他们的信心难以生起,如果心不专一,纵使念上千万遍佛号也收不到一点效果,反而还会遭致六道轮回的苦报。作为一位禅宗大德,憨山大师也十分推崇念佛法门。其前提是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若是没有信仰,心口不一,念佛也只是白费功夫。这就是憨山大师所说的: "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

第九,虔诚心难生。有很多的佛教信徒,他们每天诵经、念佛、拜佛,却并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何在。由于不明了教理教义,他们的信仰也会淡化。拜佛原本是为了表示对诸佛菩萨的恭敬心,所谓头面顶礼是对佛菩萨的最虔诚的礼节。若是没有了虔诚心作基础,拜佛时便有可能虚悬五体,做做样子罢了,信佛拜佛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有鉴于此,憨山大师说: "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磕破也徒然。"

第十,理解经义难。憨山大师在《费闲歌》中说: "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佛教经典浩繁难懂,三藏十二部经典浩如烟海,且不说我们都将这些经典弄懂弄通,就是我们经常读诵的经典,好像对经文的含义都弄懂了,其实,有时候以世间的知识来解说佛经,就会曲解了经典意义。佛教经典的特殊性即在于它们需要在修证中理解,假使只是心不在焉地读诵经文,即使能够倒背如流,也得不到一点益处。

憨山大师之所以写这首诗,其目的是让修行者知道修学佛法的艰难,从而把握难得的因缘,严格要求自己,认真修学,以期有所成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自找苦吃的人生》

没有一个人喜欢受苦,总是希望快乐,所以会趋吉避凶、...

把每一念照顾好了,你临终就不用担心了

我们一开始在安住真如的时候,第一个先离一切相,先找...

二十四种入魔之因

魔分四种: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天魔。第一种魔称为...

不可四尽(法演四戒)

宋朝有一位禅师,名克勤,就是佛果圜悟禅师。他当年在...

【推荐】听经闻法对我们极为重要

我们要经常观察自心,对自己的心作开示。因为我们的心...

圣严法师《随相而离相》

船过水无痕、鸟飞不留影;成败得失都不会引起心情的波...

修行不能离开善知识

有一次,尊者阿难从禅修中起来,去见佛陀报告他的心得...

见忍法师:如何发心

如何发心这个问题,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属普贤行愿...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注音版】往生论注

...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当下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一刻

如果我们花许多的时间担忧昨日发生过的事,以及明天将...

佛疗六法

一、念佛对治业障: 平时多用念佛的名号、智慧、功德...

生气对身体的伤害

每个人,几乎都知道心情不好,对身体是巨大的威胁!就...

把QQ头像换成佛菩萨的头像

近来看到很多佛友的QQ头像,各种各样的都有。有男人的...

【佛教词典】扇搋

梵语 sandha 之音译。意译作黄门。指男子无生殖器者。...

【佛教词典】尊特身

非常尊贵特别的佛身。有二种:   一、修成尊特,即由...

随缘是要考虑现实,尽分是尽最大的努力

问: 师父慈悲!师父刚刚有说,就是修菩提心的时候,菩...

星云大师《如何处理得失》

各位都是退休公教人员,从年轻的时候,就为国家社会服...

戒律在修行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业疏》云:戒是警意之缘也。以凡夫无始随妄兴业,动...

「十念业成」,不必执着到底几念

问曰:心若他缘,摄之令还,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

龟王菩萨

大海之滨,住着一只龟王。水族子民,由于龟王的教化有...

中国古代的生活雅语

请人原谅说包涵,求人帮忙说劳驾,向人提问说请教;...

佛法宗派大概

关于佛法之种种疑问,前已略加解释。诸君既无所疑惑,...

慎勿于此十种对境犯淫

【原文】 闺秀岂容玷辱。一生名节攸关。六亲体面没遮栏...

受菩萨戒没有过午不食,是不是犯戒

问: 弟子受了菩萨戒,但上班后,没持过午不食,持斋...

【推荐】饬终津梁(临终助念须知)

饬终津梁提要 临命终时,四大分张,众苦毕集。若非三昧...

来之不易的楞严经

有一次,茗公上人去普陀山讲《楞严经》,用过斋饭后,...

知恩报恩的雁王

从前,在波罗奈城附近有一个大池塘。池塘里,有很多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