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无分别智要如何修

净界法师  2017/07/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无分别智要如何修

我们来看窥基大师是怎么说的。他说无分别智怎么修呢?从闻思修所成的这种妙慧——无分别智,它有三个次第:

第一个,闻所成慧。佛教的修行都要有传承,你不能够说你闭着眼睛就自己想出一套方法来修止观,不可以的,你要听闻佛陀的教法。佛陀虽然离开我们人世间了,但是他临走之前,把他心中所觉悟的道都放在文字里面流传后世。所以,我们“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我们一定要如实地学佛菩萨的教法,从教法当中建立一种正知见,知道什么是轮回的根本,什么是解脱的根本。其实这两个根本都在你一念心当中,你不要向外追求,问题不在别人,是你自己出差错了。你自己动,“仁者心动”,你动攀缘心了,你不能怪人家去刺激你。相状永远没有错,依他起性没有错,是你自己“仁者心动”。所以,我们必须要从听闻当中,知道我们的地雷在哪里,宝藏在哪里。

第二个,思慧。闻慧只是一个理解,到了思慧以后,它变成一种胜解,因为你开始去如理思惟了。这个时候的胜解,它会产生调伏力跟引导力了。它会对你的遍计执——心中的执取产生调伏,对你内心的这种好的圆成实的功德——空性的功德、放下的功德,慢慢产生引导。所以,这个思慧就有调伏、引导的力量。前面的闻慧只是一个正见,思慧就转成一种正念。

第三个,修慧。到修慧它是正念跟正定,引生到正定。有禅定了,就能够在定中断惑证真,转凡成圣了。

所以,它这个无分别智有三个次第: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这三种智慧都是不可思议的无漏智慧。

那么,这种智慧怎么观察呢?观察从因缘所生的这种色心诸法的假相,有三个性:

第一,依他起性。“似空华相,诳惑愚夫,名依他起。”依他起性指纯粹从业力所变现的人事的相状,就好像虚空中的花。虚空中本来没有花,只是因为我们眼睛有毛病有业力,就把花变现出来了。但这个虚空的花表示什么?它不会持久,它刹那刹那生灭。虚空中的花,就是我们生命当中暂时存在的这些因缘所生的假名、假相、假用。你的业力在释放时,它可能现出一个美丽庄严的花,也可能变成一个丑陋暗淡的花。这个花就在你的内心——虚空的清净心当中变来变去,这个都没有错。

第二,遍计执性。我们看第二个,问题出在第二个。愚痴的凡夫认为这个虚空梦幻的花是真实的,认为是有所得的,就去攀缘它了。攀缘的结果就产生执着了,就好像说你把它当作一种真实的花,叫遍计执。其实这个体性跟相状都是毕竟空的。我们在观察花时,就忘了虚空这件事情,只看到花,哦,这个花是不错啊!当然,我们的执着不是全盘的执着,你对某些花产生执着。就是你从小到大不可能对所有的影像都执着,但是你有时候会留下一些影像——让你在心中数数地现行,让你挥之不去。这个影像你就得小心,你抓着不放一定有原因,就是你的心已经住在上面了。

诸位!影像是没有力量的。所以《楞严经》一再强调颠倒妄想为什么有力量呢?因为你给它力量。有人问佛陀说:“既然是妄想,那它为什么牵引我去轮回呢?”佛陀说:“妄想没有力量,但是你的心灵赐给它力量。因为你执着它,所以你赐给它力量。你把生命的主宰权交给它,是你自己把主宰权交出来的。你本来是自在的,本来没有轮回,是你自己要去招感轮回。”

所以,我们要知道一个问题,轮回是我们自己去攀缘招感而来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以,“没有轮回”才是正常。当你对这个影像产生执着时,你的生命就多了一种轮回的力量,叫遍计所执性。这个地方一定带有影像,也带有你的感觉在里面。这个影像一定是有特殊的感觉去触动你的内心。这个感觉可能是痛苦的,极度的痛苦;也可能极度的快乐,让你不肯放下这个影像。这个叫遍计执。

第三,圆成实性。那怎么办呢?佛陀的无分别智,就必须破坏这个执着。在依他起上,我们观察我法本空。就是说,你要告诉自己,你抓这个影像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这个影像本来是个假相,你为了执着这个影像,付出了轮回的代价,你每一次的受生都必须受老病死的折磨。也就是说,当我们执着这个影像时,就无法看到生命的真相了,因为我们老是被心中的恨跟爱来主导。我们为了让这个爱的影像、恨的影像能够有相续的结果,一次一次地付出轮回的代价。你每一次的投胎都遭遇了惨痛的经历。所以,你只要把这个影像放下就好,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力量,是你给它力量的。所以,我法本空。你观二空,就把虚空的本质找回来。只要你把花给放掉,这个花自己会消失掉。

所以,无分别智的意思是说,你不需要把这些影像破坏掉,你把它放掉,它自己会消失掉,因为它本来就是生灭相。所以,在修空观时,我们要记住很重要的一句话,叫“离相清净”。诸位!不要对相产生破坏,否则以后你会后悔。所以,无分别智破坏的是什么?是你的执取。因为这个相状以后还非常好用。后面会讲到,你修菩提心时,回入娑婆时,你还得要借这些顺逆的相状,叫作“顺逆皆方便”。也就是说,你后半段行菩萨道时,你还得借这个相状来成就你的功德庄严。当然,我们现在从离开轮回的角度,这个相状你不能碰它,现在不是你碰相状的时候,你没这个本事。

佛法的意思是先离相清净,再借相修心。现在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就可以了:把你心中经常执着的影像放掉,观察这个影像本来就是生灭的。你抓这个影像对你没有好处——你累积了轮回的力量,这个遍计执就是轮回的根本。你放下影像以后,你的心就恢复到原来的清净了。这个清净心是什么?就是圆成实性,一种解脱的功德。这个就是我们对“三性”的观察。

这三个概念大家建立起来了:我们破的是遍计执,要成就的是圆成实。整个破遍计执、成就圆成实,都是在依他起的相状中来修行,都是从相状的执着到放下。前面讲到观念,后面讲实际的操作。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智者大师把第六意识分成四种情况

第六意识它有自身的问题,也有内外的问题。我们谈谈它...

开悟的人,就拥有人生宇宙的一切

一个开悟的圣人他就拥有人生宇宙的一切,为什么?他活...

修平等心,去除贫富贵贱之分别

好,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大觉世间有缘人,诸位吉祥。今...

范蠡人生的八智慧

范蠡是春秋时代的奇人,他辅佐越王勾践筹划20余年,最...

喝同样一杯水也可能有三种不同结果

所谓六根对六尘,因为六根在接触六尘,不去分辨的时候...

憨山大师:八识规矩通说

唐三藏法师 玄奘 集 明憨山沙门 德清 述 八识规矩者,...

你福报大,智慧不大,有什么用

希望我们的道友你读哪部经的时候,哪部经都告诉你修行...

清净的寺院里面为什么会有灰尘呢

赵州禅师八十岁那年,被众人迎请到赵州的观音院住持弘...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校印版本)...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

六道的每一道中又各含有六道

【原文】 六道之中,复有六道。 且以人言之:有人而天...

漫谈日常修行

我们禅宗的根本法门的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

什么是「普贤行」

壬二、普贤观耳识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

由感受来牵动,这就是颠倒想

《首楞严王三昧》它所破的当然是烦恼。我们刚刚讲过烦...

【佛教词典】摩诃止观

(书名)天台三大部之一。天台大师说之,弟子章安记之...

【佛教词典】七十五法

(术语)小乘俱舍宗立一切法为七十五,摄为五类:一色...

修行人不与俗人混

佛在法句经里面说,不与俗人混,不与僧相杂。出家无欲...

佛门里面也有出神吗

【原文】 或问:仙出神,禅者能之乎?曰:能之而不为也...

佛教的生命观

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佛教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最值得怀念的近现代高僧们

他们致力于振兴佛教,在弘法生涯中不畏艰险。他们曾经...

慧律法师《业与无明》

芸芸众生,一念无明,遮掩自性,困惑造业,由业受苦,...

阿弥陀佛和文殊菩萨应化人间的故事

唐朝法顺和尚,是长安万年社氏之子,又叫做杜顺,乃社...

生起厌离心,净业才容易成功

信、愿、行是修行净土三资粮,其中愿即厌离娑婆、欣求...

【推荐】初修定者须过好「三关」

三关:一是腿子关,二是散乱关,三是昏沉关。这里的三...

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学佛

世间是因缘和合的,不能说学了佛法就坏了世间的相,只...

圣严法师:从有变成没有

无常的意思就是,没有的能够变成有,可是相对来说,有...

供香的起源

1、香为佛使 香在梵语中称健达。古印度传说中有香神,...

【推荐】鱼的真相:不是用来吃的

与我们所认为的恰恰相反,鱼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