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诸法无自性,一切皆无永恒

2019/03/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诸法无自性,一切皆无永恒

当今社会,人们急速向城市集中,都市街头行色匆匆,而田间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人群却大幅度减少。现代社会步入了高效、高物质、高速度的生活,几十年的时间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更严重的是,各种追求、理想时时刻刻牵引着人们的神经,几乎没有重新审视自己的时间,也几乎没有重新调整自己行走方向的时间,因此,在错误的道路上一直在走,蓦然回首却已荒废数十年!

《华严经》云:诸法无自性,一切无能知,若能如是解,是则无所解。

1、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诸法无自性”就是说一切事物的现象都不是永远不变的。任何事物的现象都因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包括精神现象、物质现象都是如此。因此,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2、苦追的财富并非自己所有

自己苦苦追求到的财富,并非永恒占有,永远属于自己。

《杂譬喻经》:财是五家之分。盗贼水火县官恶子。五家忽至。一旦便尽。

“家中有财宝,五家之所共”,与此相通。所谓“五家”,即大水、大火、盗贼、贪官污吏及不肖儿女。即使拥有再多财物,遇到一场大火,可以将你家当焚烧成灰;遇到大水,财产也会流失净尽;盗贼、贪官污吏之流,也来抢走财产;子女不肖,骄奢淫逸,则将家财挥霍荡尽。一个人无法主宰自己的财物,因为财物为“五家”所共有。

《法华义疏》:“世间之财,五家共有,不名己利。出世之宝,但属行人,故名己利。”只有出世学佛,证悟佛性,才拥有真正的财富。

3、事业的追求其实是烦恼的来源

整天忙忙碌碌,辛苦拼搏奋斗,追求自我的事业、成就。这些自我奋斗的事业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一下,是否属于占有、迷恋,一旦得到是否会有更大的担心?

其实,许多人为了事业、成就只是为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想法或者短时间似有似无、似是而非、似有实无的事务而奔忙。不明了“诸法无自性”,时过境迁,连自己的追求目标也已经消亡,自己的辛苦也等于竹篮打水!

4、清心寄语

多余的东西要善于松手

抓住的东西时间太久会变化、变成无用的、抓住的东西数量太多会累人、变成累赘的、无用的,变成烦恼的来源。因此,该松手时就松手。

多余的追求要善于放弃

现代社会资讯极其丰富,想要的东西扑面而来,都抓住了会令人头晕目眩,需要的、有用的其实非常少,因此要善于放弃无用的、多余的,该放弃时就放弃。

多余的脚步要善于歇脚

快节奏的追求目标,这个目标随时会变得不值得追求,再继续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要善于歇脚来调整自己的方向,该歇脚时就歇脚。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平常都放不下,临命终时能放下吗

我们在座的老年人多,家里的女儿、孙女、外孙、孙子,...

【推荐】星云大师《放下身段》

处境愈顺遂的人,一旦不如意的时候,他就放不下。在感...

佛以譬喻示比丘

有一天,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向比丘们开示:譬如有...

人生短暂须自警,放逸懈怠生死径

我年青的时候接触过一些老和尚,一说到修行他们常常会...

不忙歌

念佛能以转逆境、消灾难、生极乐,这是何等的大事,偏...

黄泉路上无老少,年轻不急求解脱吗

问: 学佛的终极大目标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作为一名...

堵车时最不该做的事

堵车时最不该做的事 所谓放下执著,并非指不生活了,...

自私的回向

有一个农夫,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为什么会感觉到空虚

有人发短信问我:人为什么有时会感觉到空虚呢? 顾名...

内心的安住跟平常的生活怎样协调

问: 请问师父,那种安住跟平常生活怎么协调?我们安...

弘一大师:简易施食仪轨

先念 南无阿弥陀佛十句。 手持供水及米粒,至出食台前...

佛子行三十七颂

谁见诸法无来去, 唯一勤行利众生, 殊胜师及观自在,...

【佛教词典】凡夫性

(术语)新云异生性。有为法中有一非色非心之法,未断...

【佛教词典】肃众

即丛林中对僧众违犯清规之处分。据景德传灯录卷六末禅...

普贤菩萨和《妙法莲华经》的因缘

中国的菩萨,观音菩萨和众生缘分最足。普贤菩萨的感应...

圣严法师:不要让人生空虚无奈

现在大部分人的生活,几乎就是日复一日地上班、下班,...

虽然身体还没往生,但心早已过去

你想凭自己的功夫往生,是不可能的。这样可就不空费了...

大安法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摆脱焦躁心态

问: 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无论念佛还是为人处...

念佛人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

善用其心怎么个「善用」法

在善恶关头,你怎么善用其心? 依着事、依着境,境就是...

闻钟声,苦痛止

【疏】《阿含经》云:闻声止苦者,凡业有定与不定,故...

二鸽喻

从前有雄雌两只鸽子,住在一个巢里。秋天果子熟的时候...

念佛需恭行,切忌好高骛远

现在的人好高骛远,有点小聪明,就忙着参禅、学相宗、...

学会换位思考

别人是你自己最好的一面镜子。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四种摄受

在经典上说,菩萨发了菩提心以后,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

金色僧人代受刀灾,父母由此深信佛法

原文: 唐抚州刺史妇祖氏,皈敬地藏大士,信心真切,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