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净界法师  2019/08/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个重点,菩萨:第一个,我们云何应住?就讲到这个安住的问题;第二个,是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你平常是用什么来调伏你的妄想心。那么在整个学佛的过程当中,在你还没有开始修学之前,第一件事你一定要把自己安住下来。

为什么我们学佛要安住呢?我们看印光大师也好,善导大师也好,他诃责我们是:生死罪障凡夫。当然我们对这句话,什么叫生死罪障凡夫,我们刚开始也不懂,就这样读过去。

但是等到你开始发心受戒,你站在十方诸佛面前,许下你的心愿:从今开始我某某某,我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许下你生命的目标,你希望能够很正确地走向大乘的光明之道,这个时候你就发觉,我们果然是生死罪障凡夫。为什么呢?

虽然我们受了戒,但是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不该做的事还是做了,不该讲的话还是照讲。当然,我们刚开始的对治就是忏悔嘛,还有什么方法?但是这样子不断地做、忏悔、做、又忏悔,你永远没办法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所在。

《楞严经》它就是很真实地去面对─我们的障碍从什么地方来?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为什么我们会去说不该说的话?这问题出在哪里?当然本经的意思,就是因为你安住妄想—— 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

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的心有所住,住在那个心中的影像;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色尘有色尘的影像,音声有音声的影像,我们就住在这个影像上,然后就开始打妄想,然后就开始启动我们无量无边的生死的业力。

你看,圣人为什么他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不会启动他无始的生死业力?佛陀在大乘经典说:阿罗汉证得无生,但是他无量无边的生死业力并没有结束,为什么他不会启动生死的业力呢?因为他的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他“无住”,所以这个业力不能得果报。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本来无一物,我们自己去惹尘埃啊!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仁者心动,然后就住在外境、就打很多妄想、就开始变成一个生死罪障凡夫,就是这样出现的。

现在我们第一个重点:就是把心带回家!

你一定要把你那种活在妄想的心,要回归到你不生不灭的心,这是你学佛最重要的。你看有些人他的心啊,起起伏伏的,有时候修得很好,有时候情绪变化很大,这个人没有真正安住嘛!

正如阿难尊者在本经讲到的,他自己跟佛陀表白:身虽出家,心不入道。我发心出家,但是我那个圣道一直进不去。佛陀说你为什么进不去,你知道吗?为什么大众修行,大家共修你也参加,那么别人进去了圣道,你进不去呢?因为你依止生灭心。

圣道是不生不灭的!诸位要知道,你用生灭的心,你根本进不去圣道的,你在佛法当中顶多是修福报,你跟圣道就像海公说的连梦都梦不到!

依止生灭心的人,尚未梦在,就是你连作梦都梦不到,不要说平常。所以我们不调整我们的心态,我们不断地去三宝中用功,真的是事倍功半,总是一个门外汉,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啊!

所以智者大师说,依止生灭心修学三宝谓之缘修,跟三宝结个缘,点点头,彼此认识一下,对整个三宝当中安乐、解脱的甚深广大的功德,你就是在门外看一看,如此而已。不是我们不够用功,我们的心态有问题,因为我们习惯性就是打一个妄想——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可以这样子!

修行人你不能跟着你的情绪转,你不能跟着外境转,你不是说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可以!

你修首楞严王三昧,你要改变你的心态:重点不是说我喜欢做什么,而是我应该做什么,要把那个我喜欢做什么的心态,改成我应该做什么,你就成功了!

你不要管外境怎么变化,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天塌不下来的!所以你一定要把你的心,在外境里面攀缘的心,慢慢地收回来,这是第一个;你一定要把心从外境攀缘执着的心,全部的把心带回家,然后在不生灭心安住,你才可以进入到整个佛法的、大乘甚深的这个功德之道。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第一个,你要先把自己安住啊!

古人说:你上路了没有?你找到高速公路了没有?你还在市区打转,你一辈子就在市区打转。我上路了以后,虽然我这个人修行懈怠,但好歹我是正确地走在这个高速公路,到达我的目标是迟早的问题。所以一个人安住的时候,你的心是外面的风怎么吹,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因为你心中不再被这个外相所转,这第一个。

我们学习这个“七处破妄,十番显见”,那么从这当中了解到“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让你安住,你是不是真实的安住了?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初学者,我们一见面说,哦,你今天拜几拜佛?念几声佛号?其实这个都是枝末。你看古代的禅师——云何应住?你心住在哪里?这才是根本问题。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你有「微瘾」吗?佛子们该如何看待微信

微信,作为朋友圈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因其发布者和接...

智谕法师:清净心

今天和大家讲清净心。清净心对修道人很重要。经上说:...

圣严法师:不要自己障碍自己

佛教有一种「业」的观念,凡是我们的一举一动,不论经...

《金刚经》的心灵世界

(一)净化人心 心灵环保便是人心的净化,由人心的净...

若要相貌美,先要心灵美

美貌也是一种福报。任何福报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像财...

静虑能得三种功德

静虑三品者,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

寿昌无明禅师:皮囊歌

臭皮囊,不久长,人生切莫逞豪强。 为王为宰为民卒,一...

为何佛弟子把吃素看得那么重要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为什么会感觉到空虚

有人发短信问我:人为什么有时会感觉到空虚呢? 顾名...

内心的安住跟平常的生活怎样协调

问: 请问师父,那种安住跟平常生活怎么协调?我们安...

弘一大师:简易施食仪轨

先念 南无阿弥陀佛十句。 手持供水及米粒,至出食台前...

佛子行三十七颂

谁见诸法无来去, 唯一勤行利众生, 殊胜师及观自在,...

【佛教词典】眼搭眵

禅林用语。原指眼中粘着眼屎之意;禅林中,转指执着己...

【佛教词典】佛图寺

位于安徽太湖县。相传晋代佛图澄建寺于此,故有此名。...

《佛说离睡经》十种离睡之法

《佛说离睡经》前半部分乃述目犍连尊者独自在寂静处经...

四十八大愿——(第45愿)皆得三昧见佛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圣严法师:不要让人生空虚无奈

现在大部分人的生活,几乎就是日复一日地上班、下班,...

普贤菩萨和《妙法莲华经》的因缘

中国的菩萨,观音菩萨和众生缘分最足。普贤菩萨的感应...

大安法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摆脱焦躁心态

问: 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无论念佛还是为人处...

虽然身体还没往生,但心早已过去

你想凭自己的功夫往生,是不可能的。这样可就不空费了...

念佛人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

善用其心怎么个「善用」法

在善恶关头,你怎么善用其心? 依着事、依着境,境就是...

闻钟声,苦痛止

【疏】《阿含经》云:闻声止苦者,凡业有定与不定,故...

二鸽喻

从前有雄雌两只鸽子,住在一个巢里。秋天果子熟的时候...

学会换位思考

别人是你自己最好的一面镜子。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

念佛需恭行,切忌好高骛远

现在的人好高骛远,有点小聪明,就忙着参禅、学相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