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陀为什么没有主动说法,而是等待众生祈请

净界法师  2020/08/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陀为什么没有主动说法,而是等待众生祈请

我们知道,佛陀在出家的过程是远离人群的,这个过程是可以接受,因为他必须有这个过渡。佛陀得到中道以后,他就从山上走下来,又开始接触人群了。我们看佛陀做什么事呢?转法轮相。

经云:“释梵祈劝,请转法轮。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入国分卫,获诸丰饍。贮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授菩萨记,成等正觉。”

佛陀从一种出离的解脱道,经过十一年的苦行跟禅定的修学以后,他在菩提树下觉悟到中道微妙不可思议的智慧。他觉得,其实一个人不一定要远离人群,当然这个是他经过远离以后,又回归的一个从空出假的过程。这时候他知道要从众生的相状当中,来修无量波罗蜜的法,所以他开始转法轮,从空出假。

转法轮的经文中,我们从古德的科判,先总体分成两大科:第一科是众生的祈请,众生请法;第二科是佛陀的宣说。

先看众生的祈请:“释梵祈劝,请转法轮。”

在经典上说,佛陀成道得微妙法以后,没有马上起意说法,他是入这个真如三昧,他的内心先享受游于甚深法性三昧,先安住在空性一段时间。当然他的空性,不像小乘的空性没有愿力,他是带有慈悲愿力的空性。那么他干什么呢?等待众生的祈请。

这时释提桓因跟大梵天王(释提桓因是欲界的天王,大梵天王是三界的天王),这两个是足够代表所有三界众生的。他们两个从天上下来,跪在佛前跟佛陀说:“你无量劫来行菩萨道,发了菩提心,你心中所发的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你现在成就微妙法了,不应该自受用,应该跟众生分享。”这个时候佛陀才从三昧当中出来转法轮。

这点古人就解释了,说为什么佛陀没有主动地说法而等待众生的祈请呢?因为法要有人祈请,这样子才能创造一种恭敬的因缘。如果众生没有请,佛陀主动说法,大家不珍惜,这个时候说法者有过失,听法者得不到利益。所以佛法的代代相传,都要有人祈请,就是创造一种恭敬的因缘。这时候说法者很恭敬,听法者也很恭敬,互相才容易感应,得到说法的利益。这一段说明众生的祈请,这以下正式说明佛陀宣说。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白衣上座,比丘下座,乃法灭之相

那么现在也有二宝,现在很多地方提倡二宝,不承认僧宝...

《宗镜录》之法师十过

若不观心内证,法师略有十种过: 一、但外求文解。而不...

以扶乩提倡佛法,虽有小益根本已错

扶乩,乃灵鬼作用,其言某佛,某菩萨,某仙,皆假冒其...

以纯孝之心念佛的婆罗门女

佛像能引发人的善根。当时有个婆罗门女在瞻仰顶礼觉华...

不重视恭敬三宝,会构成灭法的因缘

接着看第二段的申诫: 既知多过,弥须大慎。 至堂殿塔...

释尊以三重大悲悯念众生

略而计之,大悲有三:一者,佛在世时,怜此五浊,说难...

闲置的佛经该如何处理

问: 请来的经书该如何摆放?暂时不用的话又该怎么处理...

永信法师:不怕少林寺成网上寺庙

永信法师,少林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口腹之欲,为何要以生命来买单

每次梦醒,在凌晨三点半到四点醒来的时候,都会听到远...

真正的出家,提到名利这些事都会怕

前两天,中国佛学院有人来接法,我就和他们讲:你们接...

在佛法中积集善业,但来生有五种可能

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等种种法门,都是佛陀制...

智者与愚者的49个差距

第一章 学会尊重他人 1.智者满脸微笑,愚者冷若冰霜...

【佛教词典】捺落迦

(界名)Naraka,又作Nāraka,即地狱与地狱罪人之梵名...

【佛教词典】裹头

僧人将头包起之行装,称为裹头。佛陀住世时,即有以帽...

我们最坏的毛病,就是爱说别人的坏事情

我们最坏的毛病,就是爱说别人的坏事情,看别人有一点...

很少吃的几种好食物

人的探险精神如果用在饮食上,一定能获得更多的健康。...

世间的四种布施与供佛无异

出自《佛说处处经》 佛欲度世去。诸比丘白佛言。诸在世...

佛教中的美容和去体味的方法

美貌也是一种福报。任何福报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象财...

先超越妄想,才有办法放下主宰

一个有志气的修行人,一定追求临终的感应道交。临终的...

池中大虫宿世的因缘果报

佛陀住止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城边有一汪污泥不净的...

贪着利养自取灭亡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叫调达(提婆达多)的比丘,非常...

发菩提心后,如何面对顺逆的因缘

我们再看对治退还。 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立...

证得鬼神邪法的表现

【原文】 复次。二十邪法。随有所发。若不别邪伪。心生...

教育儿女比送经书更重要

一位居士经常请经书送给别人。印光大师对她说:你有这...

蚯蚓一个生命能变成两个生命,这是为什么

问: 这里提到这个蚯蚓被切割成两段,但是蚯蚓的两半均...

人生为什么不能十全十美

经云:财富从布施中来,贫穷从悭贪中来。长寿从慈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