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首楞严王三昧对治的重点

净界法师  2021/04/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首楞严王三昧对治的重点

《楞严经》前面的三卷经文,佛陀等于是讲到了大乘佛法胜义中的真胜义性。也就是在整个大乘的教法当中,对生命的解释是最圆满的了。这当中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就是“相妄性真”。这个相状就是我们整个五阴的身心,这个身心世界是生灭变化的。比方说,我们前生可能是一个天人,今生却变成一个人的相貌。这样的相状是变化的,不管是色身,不管是内心的感受、想法,都是不断地在变化。所以一般来说,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种种的相状都是一种虚妄相,因为它是动态的,是变化的。

第二个部分就是我们的现前一念心性,它是真实不变的。我们讲说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你前生做一只蚂蚁的时候,你的心性是这样子;你变成了一个人,你变成了一个菩萨,乃至于成佛,你那一念心性永远都没有改变,都是如此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所以这个心性是真实的。佛陀刚开始是把相状跟心性作一个很明确的说明,所谓的“相妄性真”。

到第二大段的时候,讲到“性相不二”。也就是说,真实的心性跟虚妄的相状是不能分开的,相状当中有心性,心性当中也有很多的相状。这两个是不可分的,永远分不开的。

讲了这些道理以后,其实阿难尊者已经是大开圆解了,发了菩提心了,但是富楼那尊者跟二乘的无学,这个时候对“性相不二”的道理产生了质疑。

其中第一个问题是说:“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说我们这一念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心性,怎么就产生了虚妄相呢?为什么产生这些山河大地出来呢?

佛陀的回答很简单,主要的重点只有四个字:迷真起妄。我们这一念心性本来没有生死。这个观念很重要——本来是没有生死的。那么没有生死,怎么就有生死了呢?一念的迷情,一念的妄动,就在清净本然的心中产生很多很多的虚妄相出来。你看,蚂蚁的相状产生了,人道的相状产生了,天人的相状产生了,阿修罗的相状产生了……这个就是一念的迷情妄动而有。

所以,我们在观察人生的时候要知道,“真本无妄,因迷故有。”心性本来是没有虚妄相,后来怎么有呢?只就是一念的迷情而有。

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整个首楞严王三昧对治的重点不在相状,重点在心中那一念的迷情,那一念的无明的妄动,那一念的向外攀缘的心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一丝星火,终成燎原之势

唐代灵佑禅师,福州长溪人,十五岁出家,十八岁时前往...

为何不能把心安住在外境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要把握两个很重要的...

「住在外境」对你是不利的,「回光返照」才是大功德

我们的颠倒是怎么产生的呢?「自心取自心」,第一个「...

坦然禅师悟道因缘

有一天,坦然、怀让二禅师前来参礼嵩岳慧安国师。 坦...

妄本无因,真亦无得

这个迷指的是整个九法界心中的惑、业、苦;这个悟指的...

我们没办法改变外在的共相,只能改变自己的不共相

阿赖耶识的相貌差别,是就着阿赖耶识,因为不同的我见...

【推荐】如何把弥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

净土宗的道理是他力门、果地教,整体而言,净土法门修...

念佛为什么要兼修禅观

为什么念佛要兼修禅观?就是为了改变你的心态!因为你...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王博谦居士《学佛浅说》

人何以要学佛 列位要知道人们,何以要学佛的理由,须先...

阿赖耶识的可怕,很多人都忽略了

阿赖耶识的可怕,就是你平常不知道它存在。你平常就是...

18种抗癌果蔬英雄榜

最新科学研究证明,以下18种果蔬因为分别含有针对性的...

心要谦,才会不断成就你的能量

佛陀劝诫:十方诸佛如来,以他的智慧眼来对待这个瞋恚...

【佛教词典】宝性功德草

指庄严净土之七宝,此七宝柔软如草,触者能生胜乐,故...

【佛教词典】马宝

转轮圣王七宝之一。据载,马王婆罗醯住大海中,有眷属...

做到当下的无欲而为

一个活在头脑中的人,他的思想是无法停止下来的,因为...

儿孙之爱难舍,如何防治爱欲

问: 爱不重不生娑婆,爱欲妨碍修行,儿孙之爱更是难舍...

圣严法师《人生的愿望》

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许多的梦想、许多的心愿,常常想:我...

人知杀生之业最惨,不知邪淫业尤惨也

人知杀生之业最惨,不知邪淫业尤惨也;人知杀生之报最...

【推荐】临终时会有两种力量浮出水面

净土宗念佛法门最重要的特色,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

汉传佛教的忏法

禅修最重要的前行就是忏罪集资。忏罪也可以说是净障,...

印顺法师:念佛法门三特征

念佛(称念阿弥陀佛)法门,有三种特征:一、他增上,二...

比丘尼的八敬法

八敬法,八敬法又名八敬戒、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八...

在寺院上厕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进厕所后,须三弹指,提醒坑中啖秽鬼,及时回避,这样...

不气歌

不气歌(一) 夫妻相伴不生气,气急败坏家风气。为了...

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因为有此三件觉悟

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由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一切烦恼都在五蕴中累积

学佛要用心了解「色、受、想、行、识」五蕴,因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