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不要认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

明安法师  2021/07/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不要认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

不要认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要知道,开悟后正好修行,而不是不修。因为我们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很重,不是一开悟就能完全消除的。在《楞严经》上说:“理属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

有些人一开悟,所有的习气都消散了,立刻就空净了,这种人当下就能了生死,但这是极少数的。大部分都是悟后起修,时时观照,渐除烦恼习气。等习气都消光之后,这才能了生死。就像大海上猛烈的风一样,虽然海风一下子停下来了,但波浪得慢慢才能平静。古德说:“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浪犹涌,理现念犹侵。”正是这个道理。

初开悟又像刚出生的孩子,虽然孩子是人,诸根具足,但是得要好好喂养,才能慢慢长大,具备力量。又像早晨的阳光出来后,霜露得慢慢才能消除。修行也是如此,千万不要得少为足。

在《指月录》上我们看到,庵提遮女问文殊菩萨说:“明知生是不生之理,为何却被生死之所流转?”文殊菩萨回答说:“其力未充。”由此可知,只是明理还不行,如果不好好观照保任,正念的力量不足,还是会随妄念去生死流转的。所以,悟后一定要继续用功。

唐代圭峰宗密禅师说:“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依托?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然多生妄执,习以性成,喜怒哀乐,微细流注。真理虽然顿达,此情难以卒除。须长觉察,损之又损,如风顿止,波浪渐停。岂可一生所修,便同诸佛力用?”

宋代真净克文禅师说:“圆满菩提道,熏修乃得成。理虽顿悟胜,事要渐除轻。镜藉重磨莹,金须再炼精。劝令先自利,然后利群生。”此《坛经》中,五祖三更传法给惠能大师,告诉他说:“善自护念”。可见得,悟后正好起修,千万不要偏在一边。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几种不孝习气的养成

颜光衷说天底下哪有不孝顺的人呢?纵然有不孝的人,说...

为何至心念佛能消多劫生死之罪

诸经典中都说念佛有无量的功德。为什么会有无量的功德...

有六种祸患会致钱财消散通往恶道

【原文】 又,居士子!有六患,消财入恶道,当识知。何...

圣严法师《生一棵树的气》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人在扫院子,一边扫,一边抬头看看...

为什么会有生死轮回

为什么有生死轮回?其实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们本来是...

印光大师论对治烦恼习气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但因妄相执著,而...

这首偈语为污秽肮脏做了诠释

妄语为言垢,不勤为家垢;不严为色垢,放逸为事垢;悭...

开悟和没开悟的人心境之区别

原文: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念佛的真正功德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

你要检查一下,哪些带得走哪些带不走

死殁无常就是告诉你,要知道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没...

「南无阿弥陀佛」之声

您听过回声吗?有一种回音壁,弧形的,两端相距有几百...

做了好事被人骂,还要很高兴

阴德就是说你自己默默地修行,默默地帮人家,不用宣传...

【佛教词典】八大曼拏罗经

全一卷。宋朝法贤译。又作八大摩拏罗经、大乘八大曼拏...

【佛教词典】钵他

(杂语)译曰一升。见楞伽经。巴Pattha。...

如何理解「以摄心专注而念」

问: 如何理解彻悟大师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一...

如何发展我们的潜能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就像能源藏在海底,藏在深山里...

真正障碍往生是带有执着的妄想

唯识学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课程,唯识...

造了五逆重罪和诽谤正法,还能往生吗

问曰,无量寿经言,愿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

生命的短暂与可贵

时至深秋,天气的寒凉催促着人们添加衣裳。那些在夏季...

在一切痛苦厄难中,应当念一万声地藏圣号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

怎样才能看淡得失,轻松潇洒的生活呢

人活在世上,追求快乐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心愿。但是,拥...

没有一个业是从别人身上跑到你身上的

那么忏悔的第一件事情-思惟业果。就是佛教很特别,它的...

我今念佛,必得见佛

现前一念心性,本与佛同体。佛已久悟,而我犹迷。佛虽...

学佛要学结缘

我们佛教,其实主要就是「结缘」,我们今天拜佛、普佛...

培养自己心灵的力量

佛教对人生的解释,它主要依止的理论就是建立因缘观,...

慧眼观六道

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于最后一天夜里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