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熊采玉米」的譬喻

妙境法师  2022/07/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熊采玉米」的譬喻

「八识」:八个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八个识,在佛法里边,通常就说到六识,其余的两个识,不明显说出,在阿含经、大智度论也是这样,只有解深密经、楞伽经、华严经入法界品里边有多提一点,唯识经论说得最多,就多说出两个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成唯识论中说出好多比喻。其中主要的原因在那里?就是关于生死轮回的问题,我们修学圣道也需要有个阿赖耶识。究竟是怎么说的?

其实说我们眼识乃至第六意识,我们日常生活很明显的有这六个识的活动,但是它活动的时候,造成了一种业力,这个业力造成了以后,它储藏在什么地方呢?一定要有个地方储藏它。

我说一个小小譬喻。我是出生在农村,倒没种过田,但我看见过,在东北夏天时玉米熟了,人去田里把玉米取下装在袋子里,拿回家蒸熟即吃,这个「袋子」是很平常的事。东北地方有熊,熊看人取玉米,它也去取玉米,取一个就夹在腋下,取另一个又夹起来,但手一松,前一个就掉了,取到最后,也只剩一个,因熊没袋子装玉米,玉米失掉,和阿赖耶识,和前六识有相同情形。

就是我们前六识,尤其是第六意识,它的活动力非常大。我们造生死业也好,我们修学解脱道,修学戒定慧也好,都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随时活动都有成绩,但第六意识它本身活动完了,它就不管了。

我们睡觉的时候,如果不作梦,第六意识的活动就停下来,它就休息。睡醒了,第六意识再恢复过来。我们的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也并不是长期的活动。儒家学者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句话「心不在焉」依佛法来讲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要是不注意,眼睛虽然看,但等于没看,耳朵虽然听人说话,但等于没有听见。

第六意识要是不和前五识合作,它单独在行动的时候,前五识就是没有作用,虽然前五识也不是常相续,也是有间断,第六意识也是有间断的,这样子。它在发生作用,造成的这些成绩,它本身不保存,是由阿赖耶识来保存,做有功德的事情也好,有罪过的事情也好,都由阿赖耶识保存下来,保存以后,这个力量因缘成熟了,它会再发生作用,如果没有阿赖耶识,如熊采玉米没袋子装,不能积聚。所以需要有阿赖耶识的存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

下生死柱得解脱

以前有一个国家,设置了一根非常高大的石柱,完成后,...

面对业力如何把握当下的自己

什么叫过去?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我们生命无量...

《百喻经》痴人赞父

【原文】 昔时有人,于众人中,叹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

调马喻

从前,有一位长者畜养了一匹良马。起初,这匹马性情粗...

如是二识,更互为缘

如是二识,更互为缘。 更互为缘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

唯识的思想有三个重点

整个唯识的思想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如果你有志于临终...

虚空无为具足三个特性

在憨山大师的《百法》批注中,他的意思是说:第一个虚...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五蕴身心与如来清净法身有何异同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

念佛的两大障碍

我们念佛的时候有什么障碍要破除?一个是昏沉障,一个...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下生

【经文】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

我们的色身从何而来

明色阴相 首先看色阴─就是一切的物质世界,包括内在的...

【佛教词典】土体五重

华严经探玄记卷三载,土体有五重,即:(一)真如,真如...

【佛教词典】四十余年未显真实

表示法华经以前所说之诸经皆悉方便权教之语。出自法华...

51条做人之道

1、人有三知就可以立世,你可知否? 人这一辈子需要知...

出家人转世后能否记得前世的事情

问: 如果一个师父能转世的话那么这个师父转世后小的时...

随手环保100事

使用布袋 尽量乘坐公共汽车 不要过分追求穿着的时尚...

佛陀劝孝的偈语

一天早晨,正当佛陀着衣持钵进入舍卫城乞食时,有一位...

真正有实力的人何须炫耀

一壮小伙牵了一价值百万的纯种藏獒出来遛弯。逢人便炫...

知足第一富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佛遗教...

你是属于刚强傲慢型,还是调柔寂静型

你看一个人,他完全不修无常观无我观,他在佛教界里面...

律航法师《念佛入门白话解》

第一讲 三皈五戒 念佛常识 我常想假定全世界人人能受...

出家修行自警七条

原文: 先民有言,禹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我今...

世间五德,难能可贵

具足万德,不可思议。世间五德,以是难能可贵,何况万...

「富裕」的三条家规

第一条,叫富而不污。 污者,浊而染。拥有了大量金钱...

地藏菩萨及地藏经介绍

地藏菩萨梵名乞叉底鹐沙(Ksitigarbha)。据《地藏十轮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