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

净界法师  2021/12/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净界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一讲)

今天要跟大家共同学习的教义是《大乘百法明门论》。在正式讲课之前,先把研究本论的目的,跟大家作一个简要说明。我们每个人的学佛因缘,可能不一样,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离苦得乐,希望今生的生命乃至于来世的生命,能够永离痛苦而得究竟之安乐,这是我们学佛共同的目的。

佛法把生命分成十个法界﹙十个层次﹚──有佛菩萨的万德庄严、二乘的偏空涅盘、人天杂染的可乐果报,也有三恶道苦恼的果报。就学佛的目标来说,以「人」当标准,无不希望来生的生命,能够从人道而提升到天道;但是天道还不够究竟,因为天道是无常败坏之法,「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再进一步从天道出离生死,到达界外涅盘彼岸,乃至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圆成佛道,才算是真正的离苦得乐。

问题是应该依循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令我们的生命增上,乃至成就佛道呢?目标是确定了,但是方法呢?就有各式各样的解释。

先看以下外道的说法:

一、「邪因缘论」:在印度的九十六种外道中,有一种思想叫「邪因缘论」;该教认为生命的本质,全是大梵天或是上帝所创造的。我们希望下辈子得什么样的果报,我们自己不能作主,大梵天、上帝是一切主宰者,主要是他作主的,所以应该以虔诚的态度,透过对上帝、大梵天的皈依祈祷,得到他对我们的欢喜,他自然就会赐给我们幸福与快乐。换句话说,不管我们造善或造恶,生命是大梵天决定的。佛法认为这样的因缘法不正确,因此叫做「邪因」。

二、「无因缘论」:此教认为生命的现象──为什么他升天呢?这件事情没有因缘;为什么他堕到三恶道去呢?也是毫无因缘。一切法都是无因无缘、自然而有,没有什么理由。其实这种思想就是「拨无因果」─否定因果道理。佛法认为也是不正确。

关于上面所说的「邪因缘论」跟「无因缘论」,就是古印度九十六种外道思想之本质。佛陀在《法华经》上说:「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十法界每一界的果报,都没有自性、没有一个决定性,就是「毕竟空」。在毕竟空当中,生命是怎么出现的?「一切从缘起」,是依因缘条件而生起的。

「因缘」是什么意思呢?表示:生命是可以改造的!

如果生命是无因缘的,那生命就不能改造;人永远是人,造再大的善还是人、造再重的恶还是人。为什么?因为人是「无因」产 生的。这样我们皈依三宝、修学佛法就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佛陀才特别强调──「一切法,从缘起。」生命的本质,背后有它的因缘存在。

而在「有因缘」教义中,佛教的思想有两种:

一、小乘思想:小乘法认为因缘就是「业力」,也就是身、口、意的业力。造作善业的因缘,使令你升天;造作恶业的因缘,使令你堕到三恶道;是你自己造的业力,影响你自己的生命。

二、大乘思想:若以大乘法来说,「因缘」就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宇宙万法就是我们心识的活动。为什么升天?因为内心常存善念;为什么堕到三恶道?因为内心恶念的势力强大;为什么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内心具足信、愿、持名三种功德。所以从大乘的角度来看:「因缘法」完全决定于你「内心」的造作;身、口、意三业,身业跟口业只是工具而已。

经典譬喻说:牛在拉车,主要是牛在做决定,车子不能做决定;『牛』是指我们内心的活动,『车』是指身业和口业。大乘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正表示:我们现在每一剎那的心念,都在创造未来的生命──如果你现在起一个善念,就创造未来一个可乐的果报;如果起一个恶念,就创造未来一个不可乐的果报。简单说:生命的本质是由你的「念头」决定的。既然是这样,那我们希望离苦得乐,应该怎么办呢?就要改造我们的念头:

转识成智。只要转变我们的念头,生命就转变了!

那么想要转变我们的念头,必须先了解心念的相貌;一定要先了解它,才能够改变它。在整个「唯识宗」教义当中—<五位百法>,对于心识活动的相貌,讲得非常详细,什么是善念、什么是恶念,都有明确的定义。透过百法的学习,就会知道如何去断恶修善,使令生命能够增上。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生命能够增上,研究「唯识」就非常重要;透过唯识的教义,来「观察」我们的念头、「了解」我们的念头,进一步「修正」我们的念头;使令我们的念头改变,进而实现生命的改变。而我们所要学习的第一个课程《大乘百法明门论》,正是《唯识学》最基础的课程,也是最重要的课程。

壹、解释经题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天亲菩萨造

「天亲菩萨」是印度的一位祖师,《百法明门论》是他造的。他当时造这部论,是用印度文写的,经过唐朝的三藏法师——玄奘大师把它翻译成中文。因为觉得文字还是太深,所以我们又引用蕅益大师的注解—《百法明门论直解》来讲解本论。

我们今年的唯识课程:《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唯识三十颂》,都是选用蕅益大师的注解,我在所有的祖师当中选择蕅益大师的注解,这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蕅益大师有一个基本观念,就是他认为「性、相」是圆融的。

大乘的思想是强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识是创造生命的主要因缘,但是天台宗所指的心识是什么?是「真如」—「真如受熏」,真如清净本然,而受我们的熏习;唯识的思想是「阿赖耶受熏」。这两种思想,乍看之下不同,但是蕅益大师认为这两种思想可以融通,所以进入本文,你就会发觉蕅祖的注解,处处把唯识跟天台的思想加以融通,我们引用他的注解,将来学习天台教义就没有障碍,这就是蕅益大师最大的特色——「性相圆融」的思想。

「性相圆融」蕅祖举出一个譬喻说:就像「画龙点睛」;唯识如画龙,把龙的头、身体、脚、尾巴画出来;唯识学所诠释的是一种行布分明,把整个心念杂染的相貌跟清净的相貌,很明确的分析:什么是烦恼?什么是菩提?都有很清楚的界限。烦恼里面就有贪烦恼、瞋烦恼、痴烦恼,每一种烦恼都有一个简明、易懂的定义和相貌,所以唯识学就是把龙画出来。天台如「点睛」,眼是龙的精髓,龙没有眼则无神,眼睛一点之后,龙就有神,就可乘云而飞。

所以唯识学最后的归处,还是会归到真如。从「画龙点睛」譬喻当中,我们就能够了解「唯识」与「天台」之间的关系了。

贰、经文大义

将释此论,大科分四

我们分成四大科,来解释这部论:

甲一、论主略史。首先介绍天亲菩萨简略的历史。

甲二、解释题目。

甲三、随文释义。随顺论文解释其中的义理。

甲四、结示劝修。

甲一、论主略史

首先看第一科「论主略史」,本论的造论者是「天亲菩萨」。这里分成三大段,第一段先介绍「无著菩萨」的历史,因为天亲菩萨的历史跟无著菩萨有关系,所以先介绍无著菩萨:

[佛灭度九百年顷,婆薮盘豆菩萨,初于萨婆多部出家,修习禅定而得离欲,思惟空义不能悟入,欲自杀身。时宾头卢尊者,于东毘提诃观见此事,从彼方来,为说小乘空义,闻已即悟意犹未尽。因乘神通往兜率天咨问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为说大乘空义,还阎浮提,如说思惟即得悟入,时大地六种震动,因此更名「阿僧伽」,此云「无著」。]

「无著菩萨」的简要历史:

这个历史时代,是在佛陀灭度大概九百年左右,当时印度的小乘部派佛教中,有两个部派最为兴盛:一个是「萨婆多部」就是「有部」—「根本说一切有部」;另外一个是「经部」。为什么取为『经』呢?因为「有部」是着重「论」,「经部」是着重「经典」,所以取名为「经部」。这两个都是属于小乘的部派佛教。「有部」传承小乘的原始佛教,完全是小乘的思想;「经部」就有一点大乘的思想,它是介于小乘跟大乘之间的思想。

「婆薮盘豆菩萨」(无著菩萨本名)他最初是在萨婆多部出家,也就是在「有部」出家,『婆薮盘豆』翻译成中文叫『天亲』,有的是翻译成「世亲」。这里我再解释一下:

当时在北印度有一富娄沙国,国王是信婆罗门教,他有一位国师,生了三个儿子。因为国师非常忙碌,整天为了帮助国王处理国事,又要到处宣讲婆罗门教法,所以没时间替儿子立名,因此就把他三个儿子全部立名为「婆薮盘豆」,有次第的分别…第一儿子名「第一天亲」(无著菩萨),第二儿子名「第二天亲」(本论作者),第三儿子名「第三天亲」(师子觉)。因为父亲是当时婆罗门教的有名领袖,对婆罗门教法非常有研究,但是一向很忙,主要是教导大儿子,他的大儿子慢慢对婆罗门教法也有很深入的研究,而且受到当时富娄沙国很大的重视;当时整个国家除了他父亲,就是他最有名了。因为第一个天亲跟第二、第三天亲年龄相差二十岁,所以他的父亲就把教育弟弟的责任,全交给他负责,由他为他们上课、传授婆罗门的教法。

上课一段时间之后,发生了一件事,「第三天亲」就是最小的弟弟,生了一场重病,当时病得很严重,国家的医师没有一个人能够治好他。母亲就很着急,经常去寺庙礼拜祷告。有一天她做了一个梦:梦到她到一深山里,树木很高大,树林当中有一座古剎,这间寺庙盖得很特别,是一座很古老的寺庙,她就顺着寺庙进去……大殿前有一棵树,树下有一块大石头,有一位老和尚在石头上打坐。

老和尚对她说:「妳今生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会出家,其中前面两个儿子,都是不可多得的菩萨,而第三个儿子会证得阿罗汉。」听到这些话之后,她就醒过来了,心想:「不可能呀!我们是婆罗门世家!一直受婆罗门教法的熏陶,我的丈夫还是婆罗门国师,怎么可能去出家做佛弟子呢?」但是梦境这么地清楚,她也很疑惑,第二天就带着生病的小儿子,循着梦境去寻找这间寺庙。果然找到这位老和尚,老和尚就为小儿子说佛教的小乘教法,「第三天亲」听了之后,全身出了大汗,病就好了。病好以后,小儿子就很喜欢到寺里去找老和尚,因为母亲特别宠爱这小儿子,就常带他去。

「第三天亲」接受佛教的思想后,慢慢了解佛教,他的大哥为他上课,他就跟大哥辩论,一辩就胜,婆罗门教法当然辩不过佛法,狮子一吼,百兽都要称臣。第一天亲觉得这个小弟最近变聪明了,怎么回事呢?以前我上课,他都完全能接受教导,现在思想比他更高明。心里想:弟弟到底去哪里学习这些教法?当她的母亲又带着小儿子去找老和尚时,他也跟去了;他一听闻佛法,也起欢喜心。后来,第一天亲、第二天亲、第三天亲,三兄弟果真都出家。

经文:『婆薮盘豆菩萨,初于萨婆多部出家』这地方是指「第一天亲」。「第一天亲」出家后,『修习禅定,而得离欲。』他刚开始是修习禅定,由禅定的力量,使令内心明静不动,暂时把烦恼给调伏;但是他觉得不究竟,因为禅定还是有相的境界,有相境界都是属于生灭法,还是有苦恼的。这时他「思惟空义」观察诸法的空性,因为没有得到善知识的指导,『不能悟入』,无法悟入空性;他的个性很刚强,就想要自杀。

『时宾头卢尊者,于东毘提诃观见此事。』

这时候在东方的毘提诃,有一位大阿罗汉叫宾头卢尊者,他在禅定当中发现这件事情,以神通力来到「第一天亲」的地方,为他说小乘的空义。

「小乘空义」主要是阐明:「我空、法有」的道理。生命体的「我」不可得,但一切「法」都是真实的;生死的杂染法、涅盘的清净法,都有真实性。虽然「法」有真实性,没有关系,因为没有一个「我」,「我」就不在生死中流转,但是生死是真实法,这就是「我空、法有」的论点。

当他悟到小乘空义之后,觉得还不够,一切法有真实性,不够圆满。『因乘神通往兜率天咨问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为说大乘空义,还阎浮提,如说思惟即得悟入。』因为当时小乘佛教非常兴盛,大乘佛教已经衰微了,想要更深一层的了解空义,没有人可以教他;他就以禅定神通力,一念即至兜率天,向弥勒菩萨求教,弥勒菩萨为他宣说大乘的空义。

「大乘空义」是开显:「一切法毕竟空,我空、法空二空真如。」但是,这里的大乘空义,主要是说「唯识空义」—「万法唯识」的道理;一切法都是虚幻不实,都是由心识所变现的。如果我们的心识迷惑颠倒,就变现「生死流转」的境界;如果这一念心能够跟空性相应,就变现「涅盘」的境界,所以「法」也是没有真实性,是你的心所变现的,这就是大乘空义。

他听了之后,就从「万法唯识」的宗旨去思惟,而悟入大乘空性。这时候他已经不是凡夫,而是证得圣人的境界,此时大地六种震动,因此更名『阿僧伽』,「阿僧伽」翻译成中文叫「无著」。「无著」是他自己立名的,因为他这时候悟到大乘空义,对一切法已经无所执着了。这是讲到「无著菩萨」的简略历史。

尔后数上兜率天询问大乘经义,弥勒广为宣说,随有所得,还阎浮提,以己所闻,为余人说,闻者多不生信。无着菩萨即自发愿:我今欲令众生信解大乘,唯愿大师下阎浮提,解说大乘经义,令诸众生皆得信解。弥勒菩萨即如其愿,于中天竺阿踰阇国讲堂,说《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等,弘通大乘法相唯识之法门,其中以《瑜伽师地论》为唯识宗之正所依。

第二段是把整个「大乘唯识教法的兴起」,做一个说明。

『尔后数上兜率天询问大乘经义,弥勒广为宣说,随有所得,还阎浮提,以己所闻,为余人说,闻者多不生信。』无著菩萨有这次的经验之后,对大乘佛法起大欢喜,经常入定到兜率天向弥勒菩萨询问大乘的空义,弥勒菩萨广为宣说。他就随其心中所体悟的心得,还到人间,将自己所听闻的佛法,为他人说。但是,闻者多不生信;因为当时小乘部派佛教非常兴盛,听到「一切法毕竟空」,如刀伤心,好像用刀割心一样痛苦。你跟他说证得的涅盘没有自性可得,他不能接受;他认为「法」有真实性,所以不能相信。

这时候无著菩萨就发愿:

『我今欲令众生信解大乘,唯愿大师下阎浮提,解说大乘经义,令诸众生皆得信解。』他向弥勒菩萨求请,希望这些小乘行者都可以回小向大,信解大乘的法义,希望弥勒菩萨慈悲,能够从兜率天来到人间,解说大乘经义,使令他们都能够如实信解。

『弥勒菩萨即如其愿,于中天竺阿踰阇国讲堂,说《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等,弘通大乘法相唯识之法门,其中以《瑜伽师地论》为唯识宗之正所依。』弥勒菩萨即如其愿,下降在中天竺(就是中印度一个国家),阿踰阇国的一个讲堂,讲解《瑜伽师地论》及《大乘庄严经论》,主要是宣说这两部论。

一、《瑜伽师地论》

「瑜伽」翻成中文叫「相应」,这个相应不是跟「生死」相应,而是跟「涅盘」相应;说明这个教法的教、行、理,都是相应于涅盘;不论它的言教、一百卷的文字,或者所诠释的修行方法以及理论,都是随顺相应于涅盘,因此叫做「瑜伽」。外道不能说是相应于涅盘,因为外道虽然修种种苦行-- --有的整天卧在荆棘上面、睡在有刺的树木上,行持这些无益的苦行,能不能到达涅盘的境界?不可以!这样的法门不随顺涅盘,所以不能说是「瑜伽」。

「师」,是指修行人,修行「瑜伽」者叫「师」。「地」是依止的意思,一切草木都依止大地而住;意谓一切修行人都要依止本论的教法而修行。因为这部论广泛地讲到三乘修行人的「境、行、果」(声闻、缘觉、菩萨的境、行、果),所以《瑜伽师地论》等于是修学佛法的一部广论,整个修道次第都很清楚,共有一百卷。

二、《大乘庄严经论》

本论所谓的「庄严」有两种:第一个是「菩提心」,菩提心庄严,也就是「愿力」的庄严;其次是「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庄严是讲「行门」。本论如实地开示如来所说经义,所以名为「庄严」。

在弘通大乘法相唯识之法门中,是以《瑜伽师地论》的根本大义,为唯识宗的正所依,这是唯识宗最重要的基本论典;也说明唯识的教法,当初是在部派佛教兴盛的环境下,弥勒菩萨应无著之请求,从兜率天下降宣讲《瑜伽师地论》,唯识的教法才渐渐的兴盛起来,毕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天亲菩萨乃无著菩萨之弟,亦于萨婆多部出家,戒行清高,博学多闻,因立志改善有部教义,遂入迦湿弥罗国,研究《大毘婆沙论》,凡历四年,学成归国,为众讲说,并作《阿毘达磨俱舍论》,弘传小乘之教义。无著菩萨恐其造论毁谤大乘,乃派人告曰:「我今病重,不久将死,汝可急来!」天亲菩萨随来问曰:「兄云何病?」对曰:「我今之病,由汝而生。汝不信大乘,妄生毁谤,必致沉沦,我今愁苦,故得重病。」]

天亲菩萨即请无著菩萨解说大乘法要,闻即信解,深悔过去所造谤法之罪,即欲割舌谢罪。无著菩萨对曰:「汝先毁谤大乘,欲灭此罪,须当善巧解说大乘。」于是就兄广学,并弘扬大乘法门。其中因感《瑜伽师地论》文繁义广,乃于「本地分」中,略录百法名数,是名《百法明门论》。

─糅合《婆薮盘豆传》─

本论的作者天亲菩萨简要历史:

这段文正式说明天亲菩萨的历史,经文分成三小段,先来看第一小段:

『天亲菩萨乃无著菩萨之弟,亦于萨婆多部出家,戒行清高,博学多闻,因立志改善有部教义,遂入迦湿弥罗国,研究《大毘婆沙论》,凡历四年,学成归国,为众讲说,并作《阿毘达磨俱舍论》,弘传小乘之教义。』

这是讲到天亲菩萨刚开始学佛的因缘,主要是学习小乘教法,而且相当有心得。我们看经文内容:天亲菩萨乃无著菩萨之弟(第二天亲),也是在萨婆多部出家,看传记记载,当时印度的「有部」—「根本说一切有部」在佛教界非常的兴盛。天亲菩萨的修行有两个特色:

第一个「戒行清高」,对戒波罗蜜特别的重视;其次「博学多闻」,有很高的智慧。

『因立志改善有部教义,遂入迦湿弥罗国』,天亲菩萨最初是从「说一切有部」出家,对于小乘教法有精深的研究,但是他曾看过「经部」的思想,慢慢发觉「有部」有很多地方的解释,并不圆满,他希望能够将「有部」跟「经部」的思想予以融通,同时也想要彻底改善小乘的教义,所以就冒险进入迦湿弥罗国(也叫:罽宾国),去学习《大毘婆沙论》。整个有部的主要教义都是融通在《大毘婆沙论》。

0:00 / 0:00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1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2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3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4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5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6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7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8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9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10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11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12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13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14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15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16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17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18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19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20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21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2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人生之解析

照通常解释起来,人生就是人的一生。人生究竟是什么?...

有情众生的生命为什么会相续

安立此相,略有三种: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

大安法师:万法唯心

这个鸠摩罗什大师七岁,他看到佛钵就很高兴啊,他就过...

心识如何生

问: 心识如何生? 正如法师答: 在唯识学中,所谓心...

障碍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其实我们这一念心性是有无量的可能性,障碍是我们自己...

「遍计执」是怎么安立的呢

这个「遍计执」是怎么安立的呢?「遍计执」它也是有一...

星云大师《佛教的主观与客观》

第一篇 十八界--心物结合的世间 壹前言 佛陀将宇宙万...

第八识转变的两个关键点

我们再看看无漏的情况。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树给(jǐ)孤独园。与...

去掉我执,使自己的心软化

我们修行的前提,是一定要去掉我执,使自己的心软化,...

为何要先修布施才能够持戒

佛陀是什么因缘,一定要我们先布施、然后再持戒、然后...

情急之下如何守住口业

问: 平时还好,但急了时很难守住口业。请问法师,您...

用智慧去观照,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色、受、想、行、识。 (一)色蕴: 凡一切物质...

【佛教词典】羯罗蓝

梵语 kalala,巴利语同。指父母之两精初和合凝结者。又...

【佛教词典】师释

为后代师家所撰述之著作。即后世师僧之撰述、注疏等,...

放生后动物会死,那又有何意义呢

问: 佛教人士常常放生,但既然在放生后动物一样会死...

念经前一定要吃素吗

念经前能不能吃素,这个问题可以先问问自己。吃素,是...

妙莲老和尚《阎王老子三封信》

我们为什么要信佛?为什么要修行?就是为了了脱生死,...

肯定自己

沩山灵佑禅师正在打坐,弟子仰山禅师走了进来,沩山对...

【推荐】本焕老和尚谈修行

今天晚上,我想讲一个字。讲一个什么字呢?释迦牟尼佛...

圣严法师:身心自在

诸位台大医院的工作人员,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身心自...

净土祖师们一生的总结

这句六字大经王具足圆融、圆满、顿捷。所以大家遇到这...

为什么学佛后会遇到不如意的事

最近有一些同修来信,发贴,诉说在念诵《地藏菩萨本愿...

因果报应不虚假

汉朝安世高,是南印度安息国的太子。童年即以孝顺闻名...

良心是人之根本

明朝理学家王阳明先生,有一天率领学生到别处讲学。行...

舍利弗-智能第一

诞生的前后 在南印度的摩揭陀国,离首都王舍城大约有...

财物化为灰烬,商人竟能悠然睡觉

有位商人的家里失了火,不仅房子严重损坏,连财物都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