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面对烦恼,大小乘的态度不一样

净界法师  2022/10/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面对烦恼,大小乘的态度不一样

前面讲到桥陈那比丘知道:原来三界这个地方是住旅馆的,我们是客人。他觉悟到三界是一个苦恼的处所,从这个地方他产生了出离心。有了出离心当然还要有智慧。前面说客人是约果报,这里是约着我们三界的因地,发明我们的攀缘心。所有的生死的业力,“从什么地方来”?就是我们的攀缘心。

这时桥陈那比丘就说,就象雨后天晴,清澈的太阳缓慢的升天,这个时候阳光透过门窗隙缝照入到房间当中,透过阳光的照射,我们就能够看到空中有很多灰尘,这个灰尘上下左右摇摆不定,但是虚空却是寂然不动的。这个时候他思惟:澄清寂静的叫做虚空,摇动变化的是灰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前面的桥陈那比丘是看到整个广大的三界果报是生灭的,这个时候他是向内观察他的心也是生灭的。你内心生灭,所以你招感生灭的果报。这里蕅益大师说:我们一般人都看不到灰尘,你看我们现在看不到灰尘,但是你要有阳光照进来,你才看得到灰尘。也就是说,你一个人要不回光返照,诶,我没妄想。你不是没有妄想,你跟妄想打成一片,你就当然感觉不出有妄想。

你看打佛七,打佛七第一天你充满了自信:诶,我这个人从来不打妄想。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你就知道怕,哇!妄想这么多。因为你打佛七,你开始回光返照,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这个时候慢慢脱离妄想,你就看到你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得了,刹那、刹那的生灭,有无量无边的感受、妄想现前。

所以我们是透过光明的照射,才看到虚空中很多的灰尘。当然这个灰尘就是指我们的攀缘心,而我们一般人就是住在这灰尘里。楞严经说:我们的心像一个镜子“本来无一物”,但是你有所住,你就产生一个灰尘。住久了,你整个心就被灰尘全部盖住了,现在要透过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把镜子的灰尘全部扫干净“破妄显真”,才能达到真实的安住。所以佛陀说:“如是、如是”。佛陀对于桥陈那比丘三界果报的描述,对于我们内心生灭心的描述,佛陀是认同的,说:这个桥陈那比丘说的是正确的。

不过蕅益大师他提出一个观念说:其实在微细处来说,这个灰尘跟虚空的比喻,大小乘的认知还是有所不同的。小乘佛法对灰尘,是完全消灭,他认为虚空不允许有灰尘,他的思想是“灭色取空”,当然这个思想会有问题的。大乘佛法它的思考是认为:灰尘是不会障碍虚空的。灰尘有什么关系呢?你不要管它就好了,问题不在灰尘,问题是你不要住在灰尘,你有选择性!大乘佛法是认为产生灰尘的原因不能怪我们。

所谓不能怪我们,是不能怪今生的我,要怪就怪前生啊,你前生把灰尘创造出来,它今生就要释放出灰尘。但是你今生有选择性,你可以选择不住灰尘。不产生灰尘这一部分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安住在我们的生灭心,我们可以不随我们的感受妄想而转的,所以这个是大小乘最大思考不同。

以天台教观的判定,小乘佛法“灭色取空”,把生灭心消灭掉,这个是会有后遗症的,会“错损菩提”。所以有些人对于自己的感受跟想法,是用激烈的手段加以断灭,那你就没办法发菩提心了。像阿罗汉,阿罗汉对外境:于一切法不受。他没感受,阿罗汉他的身心世界,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

他的内心世界是: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鸟从虚空飞过去,它完全没有感受。没有感受好不好?当然也有好,也有不好。好的是这个人不会起烦恼了,不好是这个人没有感觉。没有感觉的人,他看到众生的苦,他完全没有感觉,这就糟糕了,就没有办法发大悲心。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你一开始就要走对方向,小乘佛法叫断烦恼,大乘佛法叫转烦恼。一个转,一个断,这个不同。大乘佛法是烦恼你要去升华,你要跟自己沟通,你要用智慧来告诉自己,不要住在烦恼。因为大乘佛法认为烦恼本来就是真如的一部份,它迷了变成烦恼,它悟了就是真如,你不能断它的。所以大乘佛法是无住,小乘佛法叫断灭。所以面对烦恼,大小乘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当然结果也不一样,这一点大家要清楚的,用小乘的方法断烦恼的确很快,但是有很严重的后遗症,你到最后菩提心发不出来。

所以你这个成佛之道,要长远的布局,你不是说,诶,我先离开三界再说,那你后面的路怎么走呢?你不能断了你的后路,所以你一开始方法就要走对!这个乘,你要选择一个,我从这个地方到这个地方,我这样走不会影响后面,所以最好的断烦恼的方法是“无住”,你后面才能够“生心”。

虚空中果然有很多的灰尘,我们一念心性,有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想法,但是你有三种选择:第一个你选择住在感受跟想法,是生死凡夫,那你未来有无量无边的生死等着你。第二个你把灰尘全部弄干净,是小乘的学者。第三个你不要去管灰尘,你只要不随妄转,安住在虚空,这是大乘学者。三种选择,有三种不同的结果。

楞严经的思考是,你不要去管妄想,你只要正念真如,妄想自然消失,因为它没有自性。大乘佛法是用真实的心性来感化、来升华烦恼;是用真实来改变虚妄,用改变的方式,不是用断的方式。这一点我们要好好体会。如果你有志于成就佛道,你有志于行菩萨道,你对烦恼的态度是很重要,随顺不得,断灭不得。这是大乘佛法的中道思想,不能断也不能随顺。那怎办呢?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以真实来转变虚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可怕的是死亡之后事情还没解决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

大安法师:念佛如何解决当下的烦恼

问: 请问法师,念佛对解决当下的现实烦恼有什么作用...

十二因缘法

作为修行人应当知道十二因缘法缘起法的真理。我们生命...

心量越大的人,越能成就大事

我们要在生活当中体验什么是发菩提心。自己真正发了菩...

你若执著它,那你的烦恼就来了

《般若心经》讲的是什么?当然讲的是般若了。般若又是...

如何克制内心的浮躁

问: 如何克制内心的浮躁? 明证法师答: 修定,内心...

烦恼炽盛时专心念地藏菩萨圣号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贪欲瞋恚。愚痴忿恨。悭嫉憍慢...

勿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

一般人都指定庵堂庙宇的偶像为菩萨,从事烧香、礼拜、...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真正的出家,提到名利这些事都会怕

前两天,中国佛学院有人来接法,我就和他们讲:你们接...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在唯识学的相续,它提出两块:一个是杂染的相续;一个...

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大方广佛华严经 净行品》的大致内容是,在华严法会上...

佛菩萨为何不示现来化度众生

【原文】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

【佛教词典】远劫

指历劫久远。劫,乃劫波(梵 kalpa)之略称,为计世界...

【佛教词典】金地

(杂名)又名金田。佛寺之别称。取须达长者布金买祇园...

不是念了几声佛号,就是念佛人

我们要思惟自己够得上够不上念佛人,不是泛泛悠悠念了...

无目之人

有个和尚问投子大同禅师:一个没有眼睛的人,他的脚应...

神通固然神奇,但智慧却是涵盖一切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为了考验弟子们,对弟子们说:我现...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总而言之,大白牛车的启动,我们讲过有三个次第:安住...

犯杀戒的过失

犯杀戒的过失,在大乘菩萨藏中,最大的罪过!绝菩提根...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1811-1872)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

心的觉悟

佛陀时常教育我们要活在当下,而不是沉溺于往昔回忆,...

生死的难关才是真正的难关

把这座寺院修好了,本人刚好八十岁。在修复这座寺院的...

弘一大师的出家因缘

人生几十年只在瞬息之间,纠缠于蝇营小事中却忘了生命...

《六祖坛经》慧能诗偈集

第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

永明延寿大师日定108件佛事为常课

延寿大师在常住永明寺期间,常为七众弟子授菩萨戒,日...

念佛人也吃肉,应如何解决

问: 请问有的人也念佛,可是他照样吃鸡鸭鱼肉,应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