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

净界法师  2023/03/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五讲)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面,我们讲到丁三,结示。那么这一段是把第八识的相貌,做一个总结。

丁三、结示

基本上,我们凡夫对人生的因缘的观察,跟佛法所谓的因缘观,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凡夫用自己的妄想执著观察人生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片段的人生。因为我们只看到今生的因缘,今生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佛教的因缘观,它是一个整体的因缘观,它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一种无量的相续的因缘。也就是说现在的你,跟过去的你有关系,现在的你跟未来的你也有关系,其实过去也包含了现在,现在也包含了未来,它是不可分开的。

所以佛陀很喜欢用水流的思想,来解读我们的人生。就是说这个水流是从过去而流到现在,你现在的水干不干净,跟你的上游的过去的水是有关系的,你来生的水流会变成什么样的相貌,跟你今生的水流也有关系。所以这个水流思想就建立一种前后关系的互含互摄。那么这当中呢,阿赖耶识就扮演重要的角色了。就是当我们的生命从一个生命体结束以后转换成另外一个生命的时候呢,阿赖耶识扮演一个成功的桥梁,就是生命的相续,完全靠阿赖耶识来做一个沟通的桥梁。

所以阿赖耶识它管着我们生命的两个相貌,一个是果相,一个是因相,就决定了你今生当中的内外的因缘。

当我们在三界得一个果报,你要面对两种因缘,只要你还是凡夫你就跑不掉,面对两个因缘:第一个是外在的因缘,外在的因缘就是阿赖耶识会把它的当中的成熟的业力,把它变现出来,变成你一期的生命的果报。

所以外因缘就是阿赖耶识的果相,只要跟你生命的结果有关系的,都是阿赖耶识变现的。

比方说你会投生在什么家庭,你会跟谁结婚,那么谁会做你的小孩,你今生有多大的成就等等,这一部分都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就是过去的业成熟了变现出来的,这个就是所谓的外因缘。那么当然阿赖耶识它也变现一个内因缘,就是你前七识的活动,你的思想。

什么叫做思想呢?就是跟你生命的过程有关系的,你怎么去面对你的生命,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酸甜苦辣,但是你的处理的方式有所不同。所以你的思想活动呢,这些所谓的前七识的活动,它也是第八识的种子变现出来的,你前生留下的等流习气。那么当然,我们在面对生命的结果,跟生命的过程,我们就面临了选择。因为你的精神体力是有限的,你很难两个都兼顾,除非你是法身菩萨,能够无住生心。

那么第一个选择,你把生命全部投入到外因缘,你追求今生的成就。那么你追求今生的成就,你肯定是内心空虚的,因为你没有时间照顾你的心地法门。而且外在的果报你一接触以后,你一旦攀缘,那后果不堪设想,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你会陷入阿赖耶识这种广大的大海深渊当中,你一定会跟业力牵扯不清,因为这个过去的业力,你一旦攀缘它,就像《楞严经》说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这个业力越搅越复杂了,所以你今生可能就完全就报销了。

那么第二种人呢,就是把今生随缘认命,把它放下,他专心的去经营内心的思想,他把重点放在开创未来。其实你今生的结果,你能够改变的很有限,非常有限。当然可以做微调,但是非常有限,就是你的努力跟你的结果不成比例,你花费很大的精神改变很少,但是死亡到来的时候全部破坏了,白忙一场。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会慢慢放弃今生的结果,开始把心带回家,好好的经营你的内在的思想活动,因为它开始在累积一个新的因地,它开始在创造你的未来。

那么当你把心往内观照的时候,你面对你的思想,你要面对三个重点:第一个,前五识会给你各种的感受,苦乐忧喜舍,酸甜苦辣,各种感受都有;当然第二个,第六意识的明了分别,还有第七意识的执著。

当然从净土宗的角度,最重要的就是第六意识了,因为你必须要做好临终正念的准备,临终正念是要准备的。很多人以为说,我到临终自然就有正念。诸法因缘生,没有说自然生的,如果是,那你不是外道了嘛!所以我们必须在死亡之前,把临终的正念准备好。但是不幸的是第六意识,它可不轻松哦,内忧外患。我们马上会讲到前七识的活动,第六意识向外受到你感受的刺激,你今生的善恶业力,会透过感受来刺激你,让你心动,向内它受到第七意识执著的干扰,你有很多的盲点会误导第六意识。

所以第六意识是内忧外患,所以你必须要做两个工作:外调感受,内治执著,你才有办法把正念栽培起来的。所以其实你的内心世界,你有很多事情要做的。在你达到临终正念之前,你根本没有太多精神体力,去攀缘外境。说实在的,如果你好好的看你内心的世界,你有很多问题要处理的,你有很多功课还没有准备好。所以从临终的正念的角度,我们既然今生的果报,跟来生的净土不能兼得,所以古人告诉我们,你要放下,放弃今生!因为你别无选择,你没有比别人两倍的时间,所以你的精神体力,只有足够做一件事情,就是把临终的正念准备好。所以我们在唯识学当中,我们会看看第六意识,它是多么的困难,它必须要面对过去的感受,还要面对你过去的盲点。所以它怎么去向外抗拒感受、向内对治执著、然后建立起一套它的忆佛念佛的正念,这个是你学唯识最重要的功课了。

你不是只有万缘放下就可以了。万缘放下叫基本功,那是基础而已,只要是你这个基础没有,你就甭谈了。但是你万缘放下以后,你还要栽培你的心地法门,你要修一些止观,要发愿。所以我们这辈子都离不开第八识了,因为第八识它的相貌就说了,去后来先作主公,来的时候它最先到,走的时候它最后离开,所以第八识的内外因缘,就构成我们生命的现象,因为你不同的选择,你就有不同的来生的相貌,所以人生就是一个正确的选择。那么,第八识的这种因果的错综复杂,它到底我们用什么样的相貌,来做一个总结呢?我们看这个问答,我们先看:

[问: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就是阿赖耶识它一方面,在因地上受熏持种,一方面在果上变现一期的根身世界,那么它在因果当中的互动呢,它到底是断灭的还是常住的呢?好,我们把它念一遍,看回答的地方,请合掌:

[答:非断非常,以恒转故。

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

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好,我们看阿赖耶识它管控着我们的因果,那么它有两个相貌:第一个「恒」,第二个「转」。

那么阿赖耶识它有一个恒常相续的功能,因为它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我们解释它的一类相续:

第六意识的功能是变化的,它有的时候起善,有时候起恶,有时候无记。第八识的性质,是永远保持无记,它不起善念也不起恶念的。第六意识在造善造恶,它完全没有意见,它也不干扰你,它也不随喜你,它就在旁边候着,收集你所造的任何的业力,把它收集起来。所以第八识,在前六识造业的时候,它不参与的,因为它没有善恶的概念。

诸位,它为什么能够受熏呢?它就不能有善恶,它要有善恶,它就不能受熏了,它必须保持无记,它没有善恶的体性,它才能够受善恶的熏习,所以它永远保持无记,而且是恒常相续。我们的有漏生命没有结束之前,阿赖耶识的功能是不会停止的,它这个大仓库永远不停止的。

那么它的相续呢从两方面来看,第一个果报的相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是整个三界果报的根本。就是你一定要靠阿赖耶识来变现果报,而且靠它来执受,让果报不失不亡。第二个在因地上的相续,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它不断的接受你的熏习,不断的在产生善恶功能的变化。这个阿赖耶识的因果相续,这一点在《八识规矩颂》,玄奘大师有比较深入的发挥。玄奘大师说,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说佛陀在小乘的经论当中的,没有明显讲第八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执著重,佛陀讲第八识,他就执著有一个自我,他很难保持真空妙有的中道。所以,既然佛陀在经论里面没有讲到第八识,所以几乎所有小乘的学者,都认为只有前六识,所以就造成了大乘的论师跟小乘的学者的辩论。

大乘论师说:如果没有第八识,那么这样子就有问题了。有两种过患:

第一个果报的相续出了状况。大乘论师说,你一个人睡觉,进入到无梦的状态,你第六意识全部休息了,如果你的果报是第六意识来执受,那么第六意识这个时候产生断灭,那么你怎么醒过来呢?如果没有第八意识的相续执受,你第六意识停止活动了,那么你第六意识以外没有心识了,这个时候,你怎么从睡梦当中醒过来,能够唤醒你生命相续的是谁呢?肯定离了第六意识的生灭,还有一个相续的第八识。所以没有第八识,你没办法解释,当你第六意识停止活动的时候,你的生命如何再一次的复活,这第一个果报能不能相续。

第二个,如果没有第八识,你全身死掉的时候,你那个死亡以后,你的第六意识是全盘的进入闷绝,第六意识全部停止活动了,那你怎么把前一生的业,把它输送到这一生呢?因为第六意识停止了,所以必须有第八识做桥梁,有一个不受死亡限制的第八识,它相续的从过去生贯串到今生。

所以因为第八识它从来没有休息,不管你睡觉也好,不管你死亡也好,它经常白天晚上的活动,才使令我们因果不失不亡,这个是它的相续的一种功能,它能够贯穿你的前世到今生。

我们再看它的转。那么这种相续的情况呢,但是它又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它会变化,从两方面来看:

第一个它果报会变化,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就是说,因就是第八识的业力,在释放能量的时候,它的善业起现行的时候,会让你快乐,当它的罪业起现行的时候,会让你痛苦。但是它在释放业果的时候呢,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叫顿生顿灭。我们感觉到我们现在好像是相续的,其实你的果报是怎么样呢?是突然间有,突然间没有,突然间全部有,又突然间全部没有,就像这个灯光一样,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灭。因为第八识的种子,在释放果报就是这样子,它是一个一个释放,所以你果报呢,是突然间全部消失掉,突然间全部又出现。那因为它的相续情况太紧密了,所以你感觉你的人生是没有变化的。其实你的人生啊,就像灯光一样,突然间全部有,突然间全部没有,突然间全部有,突然间全部没有,所以我们的果报是变化的。

第二,因地也变化。比方说你刚刚去念了一百声佛号,当然你的身口意的造作,是生灭生灭的,所以你现在这个佛号已经怎么样?消失了,但是你的生命产生变化了,因为你阿赖耶识已经熏习了一百声佛号的功能,现在的你跟昨天的你不一样了。因为你今生又增加很多的善恶的功能。所以,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也不一样了,受熏、持种。所以我们今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走的时候,要比来的时候要更好,这基本要求了。往生极乐世界那是当然更好,你不能够今生只是来损福报啊,把所有的善业全部花光,然后你来生就完了。所以第八识它也是怎么样呢?它在因地上受熏持种,它也不断的在变化,没有一个时刻阿赖耶识是停止的。

所以我们这样做一个总结了。我们怎么样去了解阿赖耶识呢?它管着我们的因果,那么你了解了第八识,你就了解了你生命的相貌。

我们做一个总结,来看第十六面:

[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那么,恒表示第八识它是不断灭的,你的生命永远不会停止,除非你能够往生净土;第二个转,表示它是变化的,因为你不断的在起心动念,不断的在创造一个因地,就像水流一样,它相续而变化,变化而相续。因果的法则是本来如此,并不是谁创造出来的。所以当我们想要了解我们在三界里面我们一次一次的投胎,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可以把相续跟变化,这两个东西把它结合在一起,你就清楚了。

过去有一个美国的作家,他写了一本书叫《前世今生》,这有些人看过,这里面讲一件事。他说有一个美国的女众,她叫凯萨琳,她从小有这个恐水症,她一喝水就怕。那这个事就很严重了,因为水是我们经常的日用品嘛。所以,她没办法就找一个催眠师来催眠,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看到水就怕呢?那么他就把她过去生的几生都催出来了:她有两生跟水都有关系的。第一个她曾经有一生,是在水中溺毙的,就是掉到河里淹死的;第二个她曾经有一生呢,喝到水里面感染病毒的水,就得到一种类似麻疯病的病,死掉了。那么这两种死亡的时候,都非常痛苦,对水留下一个极恶的印象。就这个受熏、持种,她跟水接触的时候,这个水给她的影像太差了。

所以到了今生的时候呢,她那个种子,贯穿死亡,由第八识摄持,到了今生她遇到水的时候,她过去的种子,变现出来的思考模式,使她对水产生恐惧了。那当然她找出了病根,就有办法对治了。修无常观,修无我观,这都是过去的影像,你只要放下,重新面对未来。所以我们的确继承了前生的一些概念,就是说每一个人的确有不同的思考模式。

所以我们从唯识的恒转如暴流,古德下一个定义说,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无常,所以我们的人生是空性的,佛陀讲诸法照见五蕴皆空是对的,因为人生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的实体,这个东西是不存在的。但是在变化当中,它又不断的相续,因果丝毫不爽,它又念念念念的累积一种善恶的能量,等到适当的因缘把它变现出来。这个无常跟相续,这两个是我们生命的现象,但在操作上,佛陀是这样的操作的,就是说,当你要破妄断恶的时候,你多用无常这一块,从无常的角度切入,把你心中的邪恶的这一块,破坏的时候啊,你要从无常切入;当你要发愿,发菩提心积集资粮的时候,你要从生命的相续这一块切入,你要观察你生命相续这一块。这个思考模式大家懂吗?用无常观来破妄,用相续常住观来生善。反正无常跟相续,这两个都是生命的两种相貌。

好,我们把这个阿赖耶识的这个因果的相貌,解释完了。

我们看下一科,丙二、明第七识

我们知道第八识是不造业的,它只是收集业力,变现果报。那么现在开始的前七转识,跟你的因地的造业有关系了,开始讲到你的心地法门了。那么,第七意识,有三种的相貌:第一个释名,第二个述义,第三个结示。我们先解释第七意识的名称。好,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第七识——意——恒审思量。

好,把这个偈颂也念一下好了:

初异熟能变识之后,

应辨思量能变识相,

是识圣教别名末那,

恒审思量胜余识故。

—《成唯识论》—

那么前面的第八识呢,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异熟,第七意识叫做意,意,就是恒审思量。恒就是它恒常的相续,那么这一点跟第八识是相似的。在八识当中呢,有两个识是从来不休息的,一个是第八,一个是第七,这两个识不管白天晚上,从来不休息的,恒常相续的。

第二个它是审,它能够很深入专一的去观察事物。所以它是恒思量跟审思量。恒跟审有两种差别:有一种叫恒而不审,比方说第八识,第八识恒常活动,但第八识它没有观察能力,它不能够对一件事物做很深入的观察,所以它恒而不审;那么有一种情况叫审而不恒,比方说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它也可以做很深入的观察,但是第六意识它没有什么定性,今天攀缘这,明天攀缘那,就像猴子抓树枝一样,它不像第七意识那么专一。第七意识就是专门锁定第八识,把它执著为自我,那么第六意识攀缘境很广,它是变来变去,所以它审而不恒。所以同时具足恒跟审的,只有第七意识。

我们看《成唯识论》的说明说,前面的第八异熟能变叫初能变,就是我们生命最初的开始,由第八识来主导我们的因果。那么因果出现以后,当我们的内因缘的思想,接触外因缘的时候,这个内外因缘的碰撞,就出现第二能变,乃至于第三能变,第二能变就是思量能变,那么它的名字叫做末那,就是染污意,在凡夫叫染污,因为它恒审思量的功能,是超过其它的七识的,虽然八识也有恒审,但是都不明显,只有第七意识最为明显。那么我们来看第七意识,它这一个恒审思量的功能,对我们到底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看它的述义,先看凡夫的第七意识,再看圣人的第七意识。先看染污的这一块: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八识规矩颂》—

第七识的恒审思量,它是非常专一的,它一路走来始终如一,它的所缘境都不变的,它专心锁定第八识的果报。就是说当你第八识变成一个蚂蚁,第七意识就把蚂蚁执著为我;当你第八识变成一个女人,它就以这个女人为我;当这个第八识变成一个男人,它就以男人为我。所以《唯识三十颂》,给它一个名称叫做随所生所系。当第八识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生命体的时候,第七识就住在上面。所以第七识它不缘过去,它不管你过去怎么样的,它也不管你未来,所以第七意识对未来也没有兴趣。

所以你看我们为什么老是会执著现在,因为第七意识对未来没有兴趣。你再好的东西诱惑第七意识,它都完全没有兴趣。第七意识只对现在的你有兴趣,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把今生看得很重,因为深受第七意识的影响,它不缘过去,也不缘未来,它非常务实的只执著你今生的生命体。然后执著这个生命体呢,我们知道第八识的生命体是不断变化的,是没有一个真实自我的,结果第七意识可好了,它就在第八识的生命的顿生顿灭当中呢,捏造一个我相出来,这是第七意识捏造出来的。

我现在心情很快乐,我去造业由我去得这个果报。所以这个我的概念完全是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捏造一个自我的相状出来。因为第八识我们前面说过,第八识像水流一样嘛,它是空心的,所以因为第七意识的执我,就使令有情众生进入一种昏眛的颠倒状态,这个人再也看不清楚真相了。因为你只在乎你自己了,从今以后你只在乎你自己了。你有自我概念以后,你再也看不清楚人生的真相了,因为你被自我的情感蒙蔽了。

所以蒙蔽的后果,就产生很多的障碍了: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它有四种根本烦恼,跟随自我相状而生起,第一个我痴。因为你就产生愚痴了,由这个我痴就创造出三种:我见,一种自我的知见就很重了。你看我们照相的时候,我们看相片第一个会看谁?会看自己,对不对,因为有第七意识嘛,是吧,第七意识是我见嘛,你认为这个地球是绕你转的,全世界都以你为中心了。所以就让我们的心胸很狭隘。

那么我见以后产生我爱,你会莫名其妙的要保护自己,你会爱着自己超过爱别人;然后我慢,你本来也没什么本事,但是你会认为你自己不得了,高慢。

所以就变成了这四种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然后再开展出八大烦恼,就是: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昏沉、掉举、散乱、跟不正知。那么这种烦恼的活动呢,就使令六转呼为染净依,就使令前六识呢,受它的染净的影响。当第七意识的我执没有破坏之前,它是染污位,前六识全部是染污,当第七意识清净了,转成空性的时候,前六识全部是清净。也就是说,它会很牢牢的控制第六意识的一个方向。当它是染污的时候,第六意识必须跟它染污,当它是清净的时候,第六意识才可能跟它清净。

诸位,本来造业是谁负责的?是第六意识负责,对不对?第六意识才有思考能力嘛,但是第六意识负责造业,但这个业的方向往哪里跑,第六意识没办法作主,因为第六意识它是以第七意识为根的。所以它决定了第六意识的业,是往哪一个方向走。

举个例子,在清朝,有一个姓王的居士,这个人年轻就得了秀才,很聪明的一个人。后来他去城市考这个功名,他十六岁的时候,这个一次考试当中,考完试的时候就生病了。生病以后,他就写了一封家书回去,跟他父亲说,说孩儿不孝啊,让你白发人送黑发人,我的生命已经不久于世了。他说我前生是一个镜山寺的老和尚,他说我修习几十年,当老和尚,诸位看老和尚,就是退休的那些清众,就拿着念珠,到处经行,到处念佛,是吧?但是他念佛的时候,突然间跑到大殿前面的时候,看到两件事:

第一个,看到这些少年登科的,特别的欢喜。少年考上状元,敲锣打鼓,到寺庙去还愿的时候啊,他心生羡慕,这第一个;第二个,对这个荣华富贵的那些贵夫人,带着那些丫鬟去寺庙拜拜的时候,他也心生羡慕。他的第七意识创造了两个活动:执著名声,执著富贵。所以他才有今生这些所谓的,他为了要偿还这个功名,这个少年登科,所以他今生很聪明,他说我还要在三界再得一次果报,就是我要投生到另外一个富贵家。他都写得很清楚,在那个《净土三要述义》里面,就讲到这个公案。

那么那个作者就说了,说念佛一生,修学数十年,换来两生如梦如幻的富贵跟功名。他的意思值得警惕呀,阿弥陀佛的圣号是无量光无量寿,是阿弥陀佛长远劫来的发愿,积功累德,才好不容易把这个功德庄严的名号给创造出来,但是怎么进入我们的心中的时候,变成有漏福报了呢?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第七意识把这个佛号搞坏了。就是说,你要不小心第七意识,它会坏你的事。所以你好不容易在第八识累积很多无量光无量寿的名号,结果这个名号没有往净土去,跑到三界得果报了。

所以你现在不是说把佛号念好就好,你不是管好第六意识,注意第六意识背后那个老板——第七意识啊,它是老板,六转呼为染净依,前六识全都听它的呗。它清净,你第六意识才有办法清净;它染污你第六意识甭想清净。所以第六意识的其中—个功课,就是调伏第七意识啊,转识成智,这是重点!因为它是根源,它是第六意识的根呗。

所以,第六意识它不是只有修善,你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你一直修善业,你不一定变成波罗蜜到彼岸,得第七意识说了算。所以当然,如果你跟了生死没有关系,你如果今生只是求增上生,来生活得更好就好了,那你可以暂时不管第七意识。诸位,你只要今生想要离开三界,今生哦,包括净土法门也是一样,你想要临终正念,要顺从本愿,你一定要对治第七意识,你别无选择,因为第六第七两个是凑在一起的,临终它一定会引导第六意识的善恶去得果报,在三界得果报,除非你用空观跟愿力。

第七意识是天不怕地不怕,它只怕两个东西:一个空正见,一个菩提心;一个观照力,一个誓愿力。第七意识修禅定没有用啊!我们会讲到,禅定根本就没有用啊,它根本就不怕禅定,持戒也没有用,只有般若的智慧跟发愿,这两个可以改变它。所以第七意识它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盲点。

好,我们看第七意识改变的方式是什么?我们看它的清净转变的一个过程,请合掌: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八识规矩颂》—

第七意识的转变有三个过程:第一个极喜,极喜就是这个初地,初欢喜地。就是这个菩萨,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的时候,他不断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在事修里面把罪业降到最低,在理观方面呢,修我空观法空观,突然间一念的相应,啪,心中的光明出现了,他的空性的智慧现前,这个时候初心入了欢喜地,这个时候心生大欢喜啊!因为他长久以来被自我意识,被这个魔王掌控啊,现在终于摆脱它了,所以他终于能够自由自在了。所以,我们生命最初的摆脱自我概念,是在初欢喜地的时候。

为什么用欢喜地呢?因为佛陀说这个人终于摆脱自我的这个掌控了。那么这个时候,他证得的是二空平等的道理,他没有自我的对立,他不再认为自己很重要,他认为自己跟一切众生,都是一个因缘所生的水泡,你也是一个水泡,我也是一个水泡,那么这个水泡之间相互的作用,如此而已!那么这是第七意识的第一次的转变在初地。

第二个八地,无功用行我恒摧,我们解释一下。我法二执有分别的跟俱生的,分别的我法二执,就是第六意识要分别,它才会产生一个自我概念,所以第六意识它要是不分别,它就没有。比方你睡觉的时候,第六意识不分别,这个分别的我法二执就不活动,但是俱生的,不管你分不分别,你这种自我概念都是有的,它是比较微细的。

比方说在小乘的《阿含经》讲一个譬喻说,说一个人看到一只老虎,你第六意识还没活动的时侯,你自然有一种怕的感觉,这个是俱生的烦恼,等到你开始想一想的时候,你更怕了,那是分别起的。所以第六意识没有活动之前,就有自我的概念,那是俱生的。那么初地的菩萨呢,他成功的断除了分别我执跟分别法执,了分段生死。到了八地的时候,把俱生我执也破坏了,因为到了八地的时候,他的那个我空观的智慧更深了,更有力量了,把俱生的我执,这个我恒摧,把俱生我执也破坏了,那么就剩下俱生的法执了。所以八地到成佛,完全是在对治法执了,就是他的心量慢慢的扩大了。

所以八地菩萨以后呢,他就不起烦恼了。因为我执管的是烦恼这一块,所以如来现起他受用,到了成佛的时候呢,他的俱生法执也消灭了,现起了他受用。他受用就是报身,摄受十地菩萨现出报身。所以当第七意识转识成智,把这个第七意识,转成平等性智的时候呢,平等性智是现报身来摄受十地菩萨。

我们净土宗的人,你可以先把法执这一块放一放。你说我这个人法执很重,我心量不够大,不障碍往生,这个品位可能低一点,有可能。你保守一点,对法执著一点,没有那么圆融,这个无所谓,但是我执一定要注意,因为它滋润三界的生死,它会错误的引导你所有的佛号,到三界得果报,尤其是分别我执。

0:00 / 0:00
唯识学概要1
唯识学概要2
唯识学概要3
唯识学概要4
唯识学概要5
唯识学概要6
唯识学概要7
唯识学概要8
唯识学概要9
唯识学概要10
唯识学概要11
唯识学概要12
唯识学概要13
唯识学概要14
唯识学概要15
唯识学概要16
唯识学概要17
唯识学概要18
唯识学概要19
唯识学概要20
唯识学概要21
唯识学概要22
唯识学概要23
唯识学概要24
唯识学概要25
唯识学概要26
唯识学概要27
唯识学概要28
唯识学概要29
唯识学概要30
唯识学概要31
唯识学概要32
唯识学概要33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唯识五重观

再介绍唯识的观法:唯识五重观。怕初听同学不了解,我...

不了解生命,生命对我们就是一种惩罚

什么叫做异熟识?什么叫【果相】?善、恶、业、果,善...

增长业与不增长业

我们看到业果的相续跟不相续的两种因缘,接下来我们来...

神经系统是受心理的影响

思量能变就是第七意识,老是以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

第六意识是众祸之门,但也是众妙之门

我们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唯识,对我们内心的状态很容易...

【推荐】【佛学漫画】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学领域,竟然印证了穿墙术的存在,还给起了个...

【推荐】袁了凡改命改的是什么

问: 袁了凡他改命,改命运那他改的是什么? 净界法师...

这个是你学唯识最重要的功课

基本上,我们凡夫对人生的因缘的观察,跟佛法所谓的因...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注音版】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纪晓岚曾经被流放至新疆,所以他著的《阅微草堂笔记》...

净土宗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净土法门,如果你有志于解决生死问题,大概是我们末法...

用什么心态来修学,才会比较圆满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阿难尊者发了愿以后...

佛陀看病比丘的因缘

问:在戒律中,佛陀说:你们若不互相看视病人,那么谁...

【佛教词典】索美食戒开缘

资持记释云:“不犯中四。第二,律作为病人乞,得而食...

【佛教词典】曼荼罗种姓十住心

(术语)在密教为横之十住心之一。普门万德十住心之对...

打坐能治胆结石吗

问: 我现在诵经与打坐同修,自打坐后我的胆结石病不...

人生可以随时开始

一个部落首领的儿子在父亲去世后承担起了领导部落的任...

为什么一念佛就邪念顿生

问: 请问法师,我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就邪念顿生,为什...

忆佛念佛,自得心开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念佛之人不可效仿愚人做愚痴事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以还寿生...

漫谈社会上误解佛教的人们

一、对佛教歧视的人 这种人又分二类:一类是有意的,...

我们栽培往生的力量,必须要不可破坏

佛陀这种权实二法的操作是怎么回事呢?是唯佛与佛乃能...

赵州公案「无门关」

(一) 禅宗一法,本来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没有公案可...

功德是被自己的后悔心破坏的

《广论》上说,菩萨能够不顾惜自身一切的生活资具,包...

散心称名,能否除罪?能否往生?

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 说这散心能不能除罪呢?你说...

【推荐】吃苦了苦,苦尽甘来

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 世事生生息...

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

意思是乞士,称呼年满20岁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