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住持佛法 律为共学

界诠法师  2024/05/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住持佛法 律为共学

佛法大要,总为戒定慧三学;法海浩瀚,无出经、律、论三藏。通而为言,经、律、论各有诠释戒、定、慧三学;别而分之,经解定学,律释戒学,论诠慧学。

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又称“三增上学”,是修学佛法所必须依循的次第,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由慧而得解脱。欲知三学,当习三藏。古时称博通三藏者为“三藏法师”,或有通经为经师,通论为论师,解律为律师。通经并非不通论和律,解律亦非不通经论,经论所诠,定慧法门;律所明者,戒学法门。

佛法在印度,无论学经或学论,必当学律。有专擅律部的律师,未有专学律典而成为“律宗”。从部派佛教看,所分裂为部派的,皆是在戒律上产生异议,于是每个部派各自有诵习的律典。大乘学人,必在小乘部派中出家受戒。无论大乘、小乘,若显、若密,都应学戒、持戒。由此可知,戒、定、慧三学是能学大小乘佛法最主要的方法和步骤。

佛弟子之所以分为七众,是由于各自所受的戒法不同,而有七众的差异。在家二众,在皈戒上分为三种:三皈、五戒、八戒;出家五众,戒为三位,沙弥(沙弥尼)受十戒法,式叉(十戒外)学六法,比丘及比丘尼(受体相同、戒相有别)秉具足戒。七众中,任何一众都有持守的戒相,故戒是共学。

当今,人们常叹:教门不振,戒律松弛。其原因何在?就是佛弟子们对戒律的尊重与遵守不够严谨。佛教兴衰在人,若能深崇律制,佛法必兴;浅识不学,教门定衰!佛垂灭度,教诲弟子“以戒为师”。戒是佛制,尊重戒律,即是尊重佛陀。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三乘皆以戒为基,戒法不得离宗派而独立;中国各宗祖师对所宗的教义和戒律的弘扬,各有偏重而已,并非弃戒而不学。

至于后来宗派门人,除了遵仪受戒取得资格外,将学戒、持戒、弘戒视为与己不相干涉,或成为专宗学律者的事了,戒学自然被“崇”为“律宗”了。律应该恢复其本,称之为“戒学”,为三学之首,为修学佛法通道的不变之次第——由戒得定,由定发慧。

《四分戒本》云:“如过去诸佛,及以未来者,现在诸世尊,皆共尊敬戒。”

《遗教经》云:“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

《涅槃经·梵行品》云:“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

戒律是住持佛法的根本保障,佛门的庄严在于戒律的尊严;戒律衰微,教门自然不振。《善见律》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十诵律》云:“佛法几时住世(优波离三问,初问过去佛法,次问未来,三问今佛)?佛答言:随清净比丘说戒法不坏,名法住世,乃至三世佛亦尔。”由此证知,健全律制,严净僧品,方可(以期)达到正教之久住。

佛制戒本意,为摄僧而至令正法久住,声闻律制是住持佛法的命脉。进学大乘菩萨的大乘学士,皆系受七众律仪而转趣大乘的。大乘人依然尊崇声闻的出家律仪,三聚净戒的摄律仪戒,自然包括小乘的出家律仪,出家菩萨不舍比丘律仪。有大乘学人,执意大乘空理,以贬持戒为著相。

其实,要使三业清净,不容过非,方能定静慧明,不堕尘欲。若欲不堕尘欲,必先当清净戒行。戒虽为事相,但为修定慧之方便。因我等毕竟是生活在事相世界,若执理废事,又如何分别诸法之相?又如何引导众生渐次修证?

本来,事理业惑,是相对而言,义无偏学。若是执事废理,则有昧于道,不异凡流;执理忘事,却入道无门。佛教不执一法,亦不舍一法。所以住持佛法,由尊重戒律,便能生善利他;个人修行,由事向理,定慧等持,便能断惑自利。

如此,三学次第而修,自利利他,功德圆成。弘扬律仪,光大佛门仪则,定慧具足,而证悟佛法。若行不依律,善法不生,举止语默,不免与俗同流;若但执戒相,不修定慧,不但不能体道,也只是人天福报而已。唯有三学具修,才能具足圆满。

《南山律学教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界诠法师文章列表

印光大师《为在家弟子略说三皈五戒十善义》白话文

可悲呀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在六道里面轮回,一...

戒德具足,堪做世间之福田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次向...

不小心伤害了小动物是否破戒

问: 在清理花园的时候,不小心伤害了小动物,是否破戒...

各宗要略——律宗

传流 从第一次结集,优波离尊者诵出律藏为最初律部。随...

人为什么痛苦?

人从哇哇坠地到老死病榻最多不过百年,这在历史长河里...

受持菩萨戒之功德利益

通常菩萨戒有:在家优婆塞菩萨戒,有名出发心菩萨戒(...

犯戒堕鹦鹉身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夏安居竟,便带领比丘们前往...

【推荐】明海法师三皈五戒开示

各位营员,现在我简单讲解一下三皈、五戒的内容。三皈...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蕅益大师论出家

蕅益大师,吴县(江苏)木渎人,俗姓钟。字蕅益,号八...

蕅益大师:阿弥陀佛像赞

一指光,周法界。十念成,皆自在。 感应道交,生佛无碍...

所有的法门都是成佛的资粮

其实从佛的角度,没有人天乘、二乘,只有成佛之道,只...

摩尼宝珠其实就在你内心当中

这个直下承当在禅宗里面是很强调的。因为我们习惯跟妄...

【佛教词典】意业

梵语 manas-karman。三业之一。意即依心王之业;业为造...

【佛教词典】经量部

(流派)小乘十八部之一。佛灭后四百年之初,由说一切...

佛法宇宙观之欲界六重天

在我们欲界,与人类共属于欲界范畴的,还有六重天的世...

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乐

有三个愁容满面的信徒,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使自...

什么是加持,加持是如何发生效用的

问: 什么是加持?什么是气场?加持是怎么发生效用的?...

慧律法师《茅蓬语录》

古有「立功、立德、立言」之说。立功者,造福家国、嘉...

【推荐】佛号要如何念

首先谈修行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这心态就是四个字至诚...

圣严法师《放下的幸福》情绪管理智慧

简体版序:放下自己也放下别人 当恼人的情绪来袭时,...

释迦牟尼佛为何要教我们念阿弥陀佛呢

有人问: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不说念释迦牟尼佛,...

一切依正庄严都是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

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

大安法师:皈依十多年了怎么事事不如意

问: 我皈依佛法已经十多年了,事事不如意,倒霉透了...

从财富投资到生命投资

由于学过经济管理,所以我也成了多年的股民小散。作为...

如何超出天道而得到究竟的解脱

引言 天在人们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它是美好、自在、...

对网络交友应抱持什么看法

问: 网络为大家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例如上网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