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整个菩萨道的修学,最后得到三种智慧

净界法师  2025/01/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整个菩萨道的修学,最后得到三种智慧

或有菩萨 说寂灭法 种种教诏 无数众生 或见菩萨 观诸法性 无有二相 犹如虚空 又见佛子 心无所着 以此妙慧 求无上道

菩萨做了这么多的修学,其实最终就是成就三种智慧:一个是后得智,一个是根本智,一个是加行智。

第一个,后得智,就是菩萨的善巧。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菩萨对于已经善根成熟的众生,就不是教他修人天乘了(造善成就安乐果报而已),要跟他讲到一种出世的解脱之法。那么出世的解脱之法,怎么宣说呢?

就是“说寂灭法”,其中有两种寂灭法。我们前面也说过了,一个人放不下,有两种情况:有的人放不下子女,放不下家庭,结果他往生产生障碍。面对这样的众生,你怎么办呢?如果他放不下,这当中有很严重的贪爱执取,那你要下重药。要讲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就是带有苦谛的空性,就是灭色取空,断灭性的空法。因为这个人他有坚固的贪爱,所以你要用苦谛的空性来对治他。

有些人他放不下,只是来自于责任感。他其实对子女没有贪爱,他是责任感而已。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直接讲“缘起性空”,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人生就是因缘的开合,你其实得不到什么结果。人生只有过程,没有真正的结果。

所以,他这种执着是来自于贪爱,还是来自于责任感,你先判断。所谓“种种教诏”,就是你要透过判断,然后再跟他讲不同的寂灭法。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根本智。度化众生以后回到佛堂,我们怎么办呢?“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我们自己修止观的时候,是“观诸法性,无有二相”。这个法性就是二空真如,也就是一念的“自性清净心”。

其实,我们要在空性跟缘起当中抓到一个平衡点,性空不碍缘起、缘起不碍性空,它是没有对立的。就像虚空,它本身没有相状,但是它能够包容一切的相状。就是,菩萨对于真空跟妙有,你要想办法抓到平衡点,这是你的根本智,就是安住一念心性,观照即空即假即中。

第三个,加行智。“又见佛子,心无所着,以此妙慧,求无上道”。当我们走出佛堂、修学六度万行的时候,就是无所得。我们前面说过,其实你说权位的菩萨内心真的无所得吗?未必。他是对人天果报无所得、对涅槃无所得。

“我今发心,不为人天福报,二乘涅槃,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是微细的有所得。只是他这个“有所得”是追求佛道,所以我们也认为他是无所得,至少他不求人天果报、不求涅槃。也就是说,前面的权教菩萨是放弃了因缘果报的回馈——我布施,我不求因缘回馈我富贵;我持戒,我也不求因缘给我尊贵的果报;我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以此妙慧,求无上道”,他是用功德来转换无上菩提,是这个概念。

整个菩萨道的修学,到最后收尾到三种智慧:后得智、根本智跟加行智。所以你看菩萨是这样子:他一开始是开出六度的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他一个一个慢慢修学;他六度走过以后,你看这个菩萨,越到晚年他的心是越往内收摄。其实,收到最后他得到什么?就得到一念中道的智慧。就这样子。一开始是“一心万行”,到晚年的时候,你看一个人到晚年他的心越来越收摄,最后是“万行一心”,收归到一心真如的智慧。

《妙法莲华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智慧与福报

一、福慧双修 一般人拜佛都想祈求福报,但是有福报却不...

你是哪一种菩萨

这四弘誓愿当中,其实菩萨是有两种: (一)悲增上菩萨...

大乘行者回家的过程

问: 在〈信解品〉中,小乘圣者以种种譬喻自述回小向大...

四十八大愿——(第30愿)智辩无有限量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学佛人的五种种性

在唯识学,它把我们每一个人--学佛人,分成五种种性:...

即使没有钱,有智慧的人也能修到福德

一个有智慧的人,即便自己没有财富,也能作福,修到福...

舍弃是一种智慧

前几天见到了一个事业有成的亲戚。他很年轻,却拥有一...

什么是菩提

菩提,梵语,此云觉、智、道。广义而言,即三乘圣人能...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

【注音版】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永嘉证道歌

君不见。绝学无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

三界轮回的三大业因

其实众生跟世界会相续,主要的是因为有业力的相续,才...

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诸位要知道持名,印光大师在文钞对「一心归命,通身靠...

妙莲老和尚《佛七圆满开示》

(一)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恭喜诸位!你们有福德因缘参...

我能为社会做点什么

我们总是在向外索求,从不想对外付出。修行正是要逆其...

【佛教词典】同心结

即以纽作绾结,而使结之两端入于中心一处之结法。一般...

【佛教词典】阿修罗道

略称修罗道。为六道之一。多由瞋、慢、疑等三因而受生...

看破、放下、念佛

今天和大家讲看破、放下、念佛。因为以前有一位居士向...

在家居士可以批评出家人的过失吗

我们首先应当承认,中国的佛教,尤其是在近世以来,根...

有哪些可行的改过方法

然人之过, 有从事上改者, 有从理上改者, 有从心上改...

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

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前面是讲因地的随顺,...

菩提心是建立在责任感,而不是建立在情感

我们一般人要去做一件事情,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我想要去...

中国人的四大传统智慧

1、大道至简 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

不孝的人都很穷困

百善孝为先 我认识一位学佛医生,在临床干了一辈子,刚...

圣严法师《闻声救难,度一切苦厄》

观世音菩萨宛然是与娑婆有情,别具深刻因缘的菩萨。人...

为善勿贵人知

示陈定耑曰:小人之为恶也,唯恐人知。君子之为善也,...

宗舜法师:佛教相信2012会到来吗

凤凰网: 刚才宗舜法师也解释了在从佛教当中如何来去...

怎样对治轻生的念头

问: 怎样对治轻生的念头? 大安法师答: 在学佛的过...

四十八大愿——(第22愿)菩萨一生补处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