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这个禅定的境界是怎么回事呢

净界法师  2025/04/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这个禅定的境界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禅定的境界是怎么回事呢?智者大师讲出两句话来形容,就是在禅定的境界,“觉身空寂,受于快乐”。这个觉身空寂是形容我们的身体的状态,身体的状态是觉身空寂;内心的状态是受于快乐,他的身心是这种境界。这两句话在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讲得很多很详细,我简要地说明一下:

欲界定——身体若有若无:我们刚开始不修止也不修观的人,整天就是散散乱乱,从东边跑过来,从西边跑过去,内心是一种粗重的状态,很粗重,身体也粗重,内心也散乱。但是我们每天有一定的定课,修止修观以后,慢慢慢慢的内心就会有变化,就是从散乱慢慢慢慢开始使令它专注寂静。

刚开始是在这个欲界定,就是内住、等住、安住、近住、寂静、乃至于等持,有九个次第,欲界定是很长很长一段距离,很长的时间。等到你达到欲界定等持的时候,身体有一个很明显感觉。就是你感觉到身体若有若无,如云如雾,有这种感觉。就是我们的身体,平常我们感到这个身体就像一块肉,六十几公斤,很粗重。就是你要每天要背负着六十几公斤的肉,走过来、走过去,行住坐卧,很粗重。

但是你的内心寂静下来以后,你的身体的感觉就不像那么粗重了,就若有若无,好像有、又好像没有。怎么知道这样的一个境界呢?

讲一个譬喻,如云如雾。就像是云,又像是雾的感觉一样,如云如雾。云你说它有,你去摸摸不到;摸不到你看它是存在。就是我们的色身,你看见我的眼睛、鼻子、身体都在,但是感觉这个身体好像不在;不在但是你眼睛一看是在,就是这种境界。欲界定就是这样,若有若无,如云如雾。但这个时候没有三昧乐,内心没有快乐,就是感到很轻松,但是没有快乐,这个是九心住。

未到地定——觉身空寂,受于快乐:那么你继续用功,继续用功会从九心住达到未到地定。未到地定这个感觉就是刚刚讲的,觉身空寂,受于快乐。前面的欲界定是身体若有若无,这个未到地定出现的时候,你的身体觉身空寂,就身体完全不存在。

这个完全不存在的意思是说,你坐在那个地方,别人看,欸,这个人坐在这里,他的身体在,别人看你的身体是在;但是你自己感觉你的身体不存在了,是这样子。这个还不够,你内心有殊胜的三昧乐。可能是从脚底下一直生起来,也可能从头部下去,全身那个身心特别得舒畅,殊胜的三昧乐。这个就是未到地定。

初禅——性障根本:未到地定到初禅就很快,你如果用功,很快就达到初禅。你欲界定要到未到地定那很不容易,但是你得到未到地定以后,得初禅就容易了。到了初禅,感觉也是觉身空寂,受于快乐。

但是他跟未到地定会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智者大师说:事障未到,性障根本。事障未到,这个事就是身体,我们修未到地定最大的障碍是身体。就是你从欲界定达到未到地定,身体最难调。不是腰痛就是脚痛,你各式各样的头痛,身体是不容易调,身体会障碍你达到未到地定。等到达到未到地定以后,身体不能障碍你了,觉身空寂,受于快乐;那么你从未到地定到达初禅是什么障碍呢?性障根本,这个性就是烦恼。你要修不净观,修无常观,修无我观。

所以初禅的人,从禅定出来的时候,他看到那些烦恼的五欲的境界,内心不动。不是说他断烦恼,那个高深的禅定可以把烦恼给压住了,如石压草,他烦恼不动。如果你从禅定里面出来,看到那些男女的境界,还是会起烦恼的活动,你没有得到初禅,这个马上可以判断出来。得到初禅的人,他烦恼是不活动了。他是一个色界的境界,没有烦恼的境界,性障根本,烦恼障碍你得到初禅。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就是把未到地定跟初禅作一个简别。

总之,未到地定以上,他的身心就是觉身空寂,受于快乐,就是很殊胜的境界了,这个不是世间的五欲乐能够比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雍正皇帝著书破邪护正法

清朝的雍正皇帝在历代的皇帝中是非常了不起地一位,参...

今天的人不是太傻,而是太聪明。

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

禅是佛心,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心

问: 有师父提倡禅净双修,强调戒定慧,主张打坐,要学...

禅门的十六字心要

达磨大师《悟性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

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条小鱼问一条大鱼道:我经常听人说起海的故事,海究...

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事业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

虚云老和尚拒绝女色诱惑的故事

一个人想了生死,想把功夫用上,第一,先培福,先做苦...

一坐四十年

佛窟惟则禅师,宋朝长安人,少年出家后,在浙江天台山...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序 后秦释道朗撰 大般涅槃经者,盖是法身之...

【注音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打坐中如何观想

问: 打坐中如何观想? 惟贤长老答: 在打坐中要做到...

【推荐】婚姻的五面镜子

原则一:不是去要求,而是向内求 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

生病时提不起精神,念佛也觉得不相应

问: 请法师开示,生病时提不起精神,念佛也觉得不相应...

出家后请记住以下十条黄金定律

既出家,不管你在哪里常住,请记住以下黄金定律: 第一...

【佛教词典】四业

指念佛之四种业。   一、定业,即坐禅入定观佛;  ...

【佛教词典】二凡

(名数)内凡外凡也。三乘之行人,见谛已前为凡位,凡...

做善事不忘念佛

有些人抱着一些疑惑,有的要求子,求健康的,也做了许...

分毫不差因果账

佛教提出四根本戒,若是犯了四根本戒,无论出家在家都...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至诚心

问: 至诚心是何标准?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至诚...

为什么要求生西方而不求生东方

问: 请问法师,东方净土和西方净土有何差别?为什么一...

附佛外道与神通

我们一般最难分辨的是附佛法外道。就是依附在佛法里,...

证严法师:清静心创造清洁净土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这么说:人生有二种形态永远形影相随...

夫妻之间如何相处(佛经节录)

节录《善生经》(中阿含) 丈夫对待妻子的五个要点: 一...

南怀瑾开示准提法门修法

念准提咒,对于初学者,是否需要记数以及基本的遍数?...

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为什么我们读经典?就是借教观心!一个修行人,什么叫...

施比受更快乐

施比受更快乐!我们办公室的庞老师说过不止一次,因为...

持戒念佛--明学长老的坚守

持戒与念佛的统一,一直是净土祖师倡导的宗风。慧远大...

承事礼佛能得五种功德

【经典介绍】 《增一阿含经》,东晋僧伽提婆译,5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