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禅定的境界是怎么回事呢?智者大师讲出两句话来形容,就是在禅定的境界,“觉身空寂,受于快乐”。这个觉身空寂是形容我们的身体的状态,身体的状态是觉身空寂;内心的状态是受于快乐,他的身心是这种境界。这两句话在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讲得很多很详细,我简要地说明一下:
欲界定——身体若有若无:我们刚开始不修止也不修观的人,整天就是散散乱乱,从东边跑过来,从西边跑过去,内心是一种粗重的状态,很粗重,身体也粗重,内心也散乱。但是我们每天有一定的定课,修止修观以后,慢慢慢慢的内心就会有变化,就是从散乱慢慢慢慢开始使令它专注寂静。
刚开始是在这个欲界定,就是内住、等住、安住、近住、寂静、乃至于等持,有九个次第,欲界定是很长很长一段距离,很长的时间。等到你达到欲界定等持的时候,身体有一个很明显感觉。就是你感觉到身体若有若无,如云如雾,有这种感觉。就是我们的身体,平常我们感到这个身体就像一块肉,六十几公斤,很粗重。就是你要每天要背负着六十几公斤的肉,走过来、走过去,行住坐卧,很粗重。
但是你的内心寂静下来以后,你的身体的感觉就不像那么粗重了,就若有若无,好像有、又好像没有。怎么知道这样的一个境界呢?
讲一个譬喻,如云如雾。就像是云,又像是雾的感觉一样,如云如雾。云你说它有,你去摸摸不到;摸不到你看它是存在。就是我们的色身,你看见我的眼睛、鼻子、身体都在,但是感觉这个身体好像不在;不在但是你眼睛一看是在,就是这种境界。欲界定就是这样,若有若无,如云如雾。但这个时候没有三昧乐,内心没有快乐,就是感到很轻松,但是没有快乐,这个是九心住。
未到地定——觉身空寂,受于快乐:那么你继续用功,继续用功会从九心住达到未到地定。未到地定这个感觉就是刚刚讲的,觉身空寂,受于快乐。前面的欲界定是身体若有若无,这个未到地定出现的时候,你的身体觉身空寂,就身体完全不存在。
这个完全不存在的意思是说,你坐在那个地方,别人看,欸,这个人坐在这里,他的身体在,别人看你的身体是在;但是你自己感觉你的身体不存在了,是这样子。这个还不够,你内心有殊胜的三昧乐。可能是从脚底下一直生起来,也可能从头部下去,全身那个身心特别得舒畅,殊胜的三昧乐。这个就是未到地定。
初禅——性障根本:未到地定到初禅就很快,你如果用功,很快就达到初禅。你欲界定要到未到地定那很不容易,但是你得到未到地定以后,得初禅就容易了。到了初禅,感觉也是觉身空寂,受于快乐。
但是他跟未到地定会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智者大师说:事障未到,性障根本。事障未到,这个事就是身体,我们修未到地定最大的障碍是身体。就是你从欲界定达到未到地定,身体最难调。不是腰痛就是脚痛,你各式各样的头痛,身体是不容易调,身体会障碍你达到未到地定。等到达到未到地定以后,身体不能障碍你了,觉身空寂,受于快乐;那么你从未到地定到达初禅是什么障碍呢?性障根本,这个性就是烦恼。你要修不净观,修无常观,修无我观。
所以初禅的人,从禅定出来的时候,他看到那些烦恼的五欲的境界,内心不动。不是说他断烦恼,那个高深的禅定可以把烦恼给压住了,如石压草,他烦恼不动。如果你从禅定里面出来,看到那些男女的境界,还是会起烦恼的活动,你没有得到初禅,这个马上可以判断出来。得到初禅的人,他烦恼是不活动了。他是一个色界的境界,没有烦恼的境界,性障根本,烦恼障碍你得到初禅。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就是把未到地定跟初禅作一个简别。
总之,未到地定以上,他的身心就是觉身空寂,受于快乐,就是很殊胜的境界了,这个不是世间的五欲乐能够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