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人生应行的五种道德

金明法师  2012/03/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教是一种道德的实践的宗教,它虽具有高深的哲理,但却是极注重于道德行为的实践。一个佛教徒,必须要在日常生活行为中,随时随地努力去做好事,尽量避免一切过失,才能培养成完善的人格。

那么到底要避免些什么过失?而又怎样努力去做好事呢?

从佛教的观点说,一个人起码要实行五种道德:一、不杀生而仁爱;二、不偷盗而重义;三、不邪淫而有礼;四、不妄语而诚信;五、不饮酒而正智。

这五种都是做人应有的道德行为。

诸位听到这儿,心里必然会打个问号:“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这样做?”那么请大家平心静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为什么我们要实行不杀生而仁爱呢?诸位!一般人最舍不得丢掉的东西是什么?是吃的、穿的、住的吗?是金钱、珠宝吗?都不是。这些东西虽然可贵,但有时还可以毫有顾惜地抛弃了,惟自己的生命,怎样也舍不得丢掉!甚至割去了一只手,或锯去了一只脚,牺牲了身体一部份,还是要求生命的存在。所以说,一般人最舍不得丢掉的东西,就是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们爱惜自己宝贵的生命,也就应该爱惜别人宝贵的生命;我们不愿别人伤害自己的生命,也就不应该去伤害别人的生命。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佛教人“不杀生”。

假使有一个地方,随便杀人是没有罪过的,那么,住在那个地方的人,随时随地都有被杀的危险,生命一点保障也没有,大家都会堕在惊惶恐怖的深坑里,过着忧虑痛苦的日子了。所以,社会秩序的维持,人类生存的保障,全靠大家能够共同遵守“不杀生”;因此,“不杀生”不但是佛教第一的戒条,同时也成为国家重要的法律了。

进一步说,不但人类,就是其他一切动物,也和人类一样的有生命,一样的害怕死亡,一样的知道爱护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对于一切动物,也应该爱护,不要故意去伤害它们。

我们能够爱护人类,爱护动物,不作故意的残杀与伤害,就可以养成一种慈悲仁爱的心灵,以及和平互助的生活方式。

第二,为什么我们要实行不偷盗而重义呢?我们知道,生命既是大家都认为最宝贵最舍不得丢掉的东西,但是要维持这人人都认为宝贵的生命和存在,却又不是简单的。肚子饿了要吃饭,天气冷了要穿衣,遮蔽风雨要屋子,日常生活需要各种东西,必须有这种种物质上的资给营养,生命才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所以,佛教把我们宝贵的生命,称为“内命”;而把这些生命所需的物质财产叫做“外命”。因为从我们生活需要上说,这些物质财产,也就形成每个生命外在的一部份了;如果没有它,那生命的存在,便会发生问题了。所以这些物财产,如果给人家偷拿了去,或者抢劫、侵占、剥削了去,那么直接间接地,就会威胁到生命的存在了。所以佛教教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内命”——“不杀生”以后,接着又教人不可侵夺人家的“外命”——“不偷盗”。

一般来说,世间一切财物,都是各有主权的,主权的转移,必须经过合法的手续,付予相当的代价,这种主权的保障,就是为要保护各人生存所必需的物资。假使一件东西,主权不属于我,而我为了贪心的驱使,用非法的手段,去偷窃、骗取、或者强夺,不付代价,不费劳力地把它变为己有,那是多么可耻和行为啊!如果所有的人都这样做,那么财物的主权,便没有了保障,你侵我夺,社会就要紊乱了。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别人的主权,严守“不偷盗”的戒律。

我们能够严守“不偷盗”的戒律,而戒绝一切欺骗等的不良习惯,就可以养成光明磊落,崇尚正义的胸襟。

第三,为什么我们要实行不邪淫而有礼呢?我们知道,人群社会之所以有男女婚姻的设施,从个人说,原是为要养成贞节的人品;从社会说,亦为人类生生不绝地繁衍。所以男女的结合,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与社会的礼节。如果没有通过法律与礼节而乱行非礼,则有乖于国家的法律,亦破坏了社会的礼节。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上,原许在家的佛教徒,有正当的夫妇配偶,但是对于非合法的苟且淫行,是不许可的,因为此种邪淫,会丧失个人的品格,破坏家庭的和谐,伤害社会的风化。

第四,为什么我们要实行不妄语而诚信呢?我们知道,社会国家是由许多“个人”集合而成的;同在一个社会的许多“个人”,彼此要传达情感,交换意见,完全是靠着语言;可以说人类的社会关系,完全是由语言构成的。假如我们的语言不正确,不诚实,就不能负起传达情感与交换意见的任务了,这好像两岸之间,折断了桥梁,人与人间的联络被破坏了,就会造成社会的紊乱。所以佛教教人“不妄语”,要说诚实、正确而有意义的话。

进一步说,文学是语言的记录,它的传达情感,沟通意见的功用,和语言完全相同,而其效力更大;所以我们在语言上不可撒谎、在文字上也同样的不应该虚妄。

第五,为什么我们要实行不饮酒而正智呢?要知道,酒的本身、并没有罪恶,可是我们喝了酒之后,却可能引起罪恶的行为。因为酒一下肚,由于酒精的刺激,性乱起来,既大胆,又冲动,神经系统失去了理智的控制,什么天大的罪恶都干得出来,所以佛教教人“不饮酒”。

上面所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的五种道德行为,在佛教称为“五戒”,是释迦牟尼佛陀教导每个佛教徒的基本道德行为。人群社会,如果大家能够做到“不杀生”和“不偷盗”,那么每个人的“内命”和“外命”,都能得到安全了;如果大家能够做到“不邪淫”,那么每个人的家庭,都能得到和谐了;如果大家能够做到“不妄语”,那么整个社会国家,也都能够和平安乐了。所以,不但个人要有健全的人格,必须实行佛教的五戒;就是人类世界要达到和平安乐,也非大家一齐来实行佛教的五戒不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来推行这人生应行的五种道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最根本的世间善法

太虚法师讲过一句话:人成即佛成。说的是:我们在人世...

受五戒以后可以吃五辛吗

问: 受五戒以后可以吃五辛吗? 大安法师答: 受五戒...

宽容是做人的美德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一个宽容的人善于补人之过,容...

醉翁受五戒得解脱

佛陀时代,距只洹精舍七里之远,有一老者嗜酒如命,佛...

受持五戒对净土学人的意义

受持五戒,它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如果你是修圣道门的,...

妙莲老和尚《五戒是良师》

(一)五戒是良师 一、众生受戒入佛位 诸位善男子、善...

织匠的故事

从前有个国家物产非常丰饶,而为他国觊觎,面临战争的...

居士是否可以在佛前自受五戒

在家女人如果家里经济宽裕,身体自己又能做主,到附近...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一个人的道德很深,名声一定就会长久

我们要谦下,实际谦下里面就包含着理解、包容、同情。...

放下即自在

一个装过臭水的容器需要清洗空置,一只装过牛奶的杯子...

一切法门六字全收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十方诸佛自然护念。 护念即是...

如何化解和冤亲债主的仇怨

有弟子困惑于不知要如何化解和冤亲债主的仇怨的问题。...

【佛教词典】六种罗汉

(名数)一,退法罗汉。一旦得罗汉果,遇些恶缘,便退...

【佛教词典】外我

(术语)身外之我也如以大自在天视为宇宙唯一之大我者...

佛陀照顾老病比丘

佛陀在世时,他慈悲爱护一切众生,贫困的、病苦的,他...

净土法门如何理解「色不异空」和「色即是空」

信众:请问师父,色不异空和色即是空的区别是什么?在...

世间有五种不易

黄龙慧南禅师说世间有五种不易。一化者不易。二施者不...

心与性

有一学僧至南阳慧忠国师处参学,请示道: 禅-是心的...

不随妄转,心常觉照,安住真如

修《楞严经》的人就是,我不随你阿赖耶识而转,我安住...

若论幻身,则生同傀儡死作尘土

夫前之无始,后之无终。包太虚而无外,入微尘而无内。...

植物性蛋白才是优质的蛋白质

许多人想要改吃素,但有些人担心蛋白质摄取不够或营养...

即使雨金钱,欲心仍不满足

即使雨金钱,欲心不满足。智者知婬欲,乐少而苦多。 世...

既然罪性本空,为什么还要忏悔

问:师父在课堂上,一再提到说罪性本空,同时也要我们...

柴夫一炬,弘公三弹

弘一大师前来承天寺后,遂与转尘上人领数人上山。弘公...

谁能调伏众生的心

一天,四众弟子、诸大国王、臣民在舍卫城给孤独园中,...

破除大乘无相的邪知见

【原文】 问曰:或有人言,大乘无相,勿念彼此,若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