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发愿与发誓

圣严法师  2014/07/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发愿与发誓

佛教徒常常“发愿”,一般人则常常“发誓”,那么发愿与发誓的意思到底相不相同?

“誓”和“愿”都是一种希望、一种承诺,譬如说青年男女互订终身,男孩说非她不娶,女孩说非君不嫁,这是山盟海誓,可以说发誓,也可以说许愿。有时,誓、愿两字也会连在一起用,称为“誓愿”,像是在中国隋朝时,天台宗的慧思禅师曾写过一篇《发誓愿文》,也有人称《立誓愿文》,内容就是在说明他要如何修行,如何使自己的身心清净,并且发愿尽形寿推广佛法。

发愿都是发好愿,但“发誓”不一定都是发好的誓言,譬如有的人发誓说,某某人那么坏,这一生如果不把他杀了,我誓不为人;或是,如果这一生杀不了他,那我下一生即使做鬼,也不放过他。还有人发誓要自杀,抱着必死的决心,即使被救起来,还是会再自杀。这些发的都是毒誓、恶誓。另外,有的人为了要完成理想,也不管这个目标多么困难,或根本没有达成的希望,就发誓说,我不成功便成仁,如果做不到,那我也不用活了。虽然他的目的是好的,但他发誓的内容却过于偏激,这也是一种恶誓。

因此,恶誓、毒誓就和发愿不同了,不论是发愿还是许愿,所想的一定都是好愿,所以,誓和愿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不过,许愿对一般人来说,不外是希望发财、升官、考试及格,或者是希望完成某一个私人的心愿。这些虽然也是愿,但都是小愿,是自私自利的愿。

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佛教徒,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就像地藏菩萨的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还有药师佛的十二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这些都是为众生、为他人、为无尽期的未来,所许下的一个大愿。

凡是大乘的佛教徒,因为希望能学习佛菩萨精神,所以都会发“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是学佛基本的愿,是以度众生为目的,因为要度众生就要先断自己的烦恼,所以想要度众生、断烦恼,就要修学佛法;度众生是慈悲,断烦恼是智慧,慈悲和智慧究竟完成的时候,就是成佛。成佛的愿是广大的,与个人为了成就自己而许下的愿,完全不同。

誓与愿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发誓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而发愿一定是好的。我们一般人发的誓多是毒誓、恶誓,发的愿则多是自私的小愿。如果仅仅是发小愿、自私自利的愿,你得到的利益不仅是暂时的,而且是非常微小的。我希望诸位能够发菩萨的愿、发成佛的愿、发度众生的誓、发利益他人的誓,为了成就他人,一定要先成长自己,最后获得最多利益的一定是你自己。

为什么要发愿?

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是为了完成两大任务:一是为了偿债与收帐而受苦受乐;二是为了还愿与发愿而尽心尽力。

我们在过去的无量世中,造作了很多恶业及少许善业,所以今生受报,虽然有乐有苦,通常是苦多乐少。我们在过去的无量世中,许过不少的善愿,所以今生有许多机会让我们还愿。然而不论如何艰难困扰,还愿是慈悲和智慧的实践,也是自动自发、乐在其中的修行。

还愿与受报都要面临苦难,但还愿时的受苦受难,是慈悲喜舍的菩萨心行,不同于受报时的有苦有难,是愁怨恐惧的烦恼障碍。

受报是被动的、等待的,所以有许多期待与忧惧。而愁怨恐惧是来自于人不断贪求的习性,总觉得一定有一个比现在更好的东西,如果得不到就烦恼不已;可是一旦得到时,却又恐惧失去,或者再度落入追求的轮回中。而发愿是一种把握当下、不计得失的奉献付出,是一种直下承担,所以你的心不会总是在衡量自我利益中犹疑挣扎、上下起伏,而是甘愿的、平稳的欢喜承担。

因此,发愿不但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可以说是生命的方向。很多人以为生命的方向是要朝向赚钱、当大官或多读几个博士才有价值,其实让自己的身心能够安定健康,让社会大众能够平安幸福,才是人生的大方向。

我们在受报及还愿的今生中,如果能少造恶业、多发悲愿,便是福智双行、自利利人,如此既能提升自我的人品,也能净化人间的社会。这便是我们为什么要发愿的最主要原因。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环境,如果以物质生活的条件而言,比起二十世纪的前期,已经富足了数倍,可是我们大家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平安和幸福,甚至也找不到生命的安全感及生活的安定力。这是因为人心浮动不安,社会价值观混淆不清,大家盲目地追求财富、成功、名望、权势,甚至追求放纵的快乐,以致自己和环境发生矛盾冲突,内心也失去了平衡。许多人都主张和平,却在高喊和平口号的同时,暗地里制造冲突及战争。因此,我们处在这充满矛盾的时代,更应该要透过发愿来安定自己与世界。

以我个人来说,因少小失学,深知教育的重要,所以曾说:“今天不办教育,佛教就没有明天。”因此,我兴办了像佛研所这样的佛教高等教育单位。而现在我更要说:“不办以心灵环保为重点的教育,不用等到明天,世间的大灾难已在接连着出现了!”所以,我继而发愿兴办法鼓大学。然而兴办一所大学所需的资源很多,难免会遇到许多现实的阻碍,但因为我有愿心,所以能够一一跨越,并寻求因缘来助成。

因此,希望大家不但自己要发愿,也要劝勉他人发愿,不论是一人满一愿,还是多人满一愿,愿愿都是为给自己一个难得的机会,愿愿都是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大好的希望,愿愿都是为我们的未来播种无量的福田,愿愿都是圆满救人救世的无尽大愿。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略释

在这篇愿文中,智者大师阐明了修学佛法的目的和方式。...

普贤菩萨十大行愿

普贤十大行愿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基本准则。普贤十大行愿...

修净土的人不要忽略发愿

我想我们修净土的人,我看到很多很多的居士念佛,对发...

你不发愿的话,修行就会进进退退

问: 请问一下:师父提到第七意识对过去没有兴趣,对未...

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

释迦牟尼佛往昔为海尘婆罗门时,曾发五百大愿。誓言言...

这种满愿不是好事

好多人请了占察轮,不知道怎么用。最重要的是相应,相...

如何理解阿弥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数字

问: 如何理解阿弥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数字? 大安法师...

《悲华经》中记载的观音菩萨本愿

按照《悲华经》的记载,在过去的时劫中,当阿弥陀佛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圣严法师:在工作中要对事不对人

不论我们在公司担当何种职务,都要顾及整体,而且要对...

如何看待职场上的公平问题

人人都希望公平,但世上有百分之百公平的事吗?譬如在...

圣严法师《自我而非我》

以前我刚开始教禅、讲禅的时候,一开始就讲无我的观念...

圣严法师《禅修的要领》

身心放松 禅修者的第一个条件,是把身心放松。 头脑放...

【佛教词典】实相三昧

指空、无相、无作之三三昧。空三昧,即与苦谛之空、无...

【佛教词典】金色世界

为文殊菩萨之净土名。据新华严经卷十二如来名号品载,...

己心不诚不正,非佛法之不灵不验也

【原文】 所言异疾,殆宿世之怨业。(怨,世每误作冤。...

南怀瑾老师:学佛后对鬼神也应该和善恭敬

我们年轻时学佛也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

如何辨别自己的皈依是否如法

皈依是入佛法门的第一步。《优婆塞戒经》说:若男若女...

四点建议避免学佛走偏

对于学佛人来说,这几个重要的概念一定要搞清楚,不能...

念佛方法持名为最

为什么讲四种念佛方法持名为最 持名、观像、观想、实相...

心里面的无常,影响我们最为严重深远

无常的道理,对初学者来讲,是很重要的观念。比方说,...

佛珠断了是凶兆吗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佛珠突然断了,你大可不必如此惊慌...

雾霾——净业行人的欣厌剂

在过去的三五年里,整个中国大地基本都笼罩在雾霾的阴...

让女人气质改变,态度优美,一切如意的办法

佛陀住世的时候,有少女名叫宝女,特到佛陀之处,请问...

没有皈依的人是否能读诵大乘经典

问: 请问如果没有进佛门的人,也就是说没有皈依的人...

先从学吃亏着手

一个人你有慈悲心不难,你起欢喜心也不难,但是你要舍...

修学普贤十大愿王的功德利益

(1)菩萨现身冥中加被 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自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