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在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中修行

昌臻法师  2021/10/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在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中修行

不仅是天天在念佛就算修行了。因为修行就是用佛法的道理来修正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上的错误。我们身、口、意三业,也就是行为、言论、思想意识。这三业中,以意业为主要。所以佛经上有比喻说:意业是统帅,身业、口业是士兵。士兵当然听统帅的指挥,意业不清净的人,肯定身业、口业都要犯戒。

所以我们守戒啊,重点要放在意业上。这也叫做“擒贼先擒王”。我们的意念,很不容易控制啊!所以佛经上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佛法就是心法啊,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嘛:如何降服其心。净土法门当然也不例外,就是要我们能够降服妄心。

我们一天到晚,妄念没有一个时间停止过,甚至于晚上做梦,其实还是妄念的反应嘛。所以停止妄念很不容易。当然,我们能够认真念佛,念到一定的境界,肯定妄念会减少,梦也会减少,甚至于不会做梦。所以古人说“至人无梦”,意即:境界比较高的人、心清净的人,不会做梦。

还有一个错误的看法,想说一下。有些同修说,我只是想一下,又没有做,好像这个问题不很大。这个说法不对,只要你起了一个妄念,就是一个种子落入八识田。妄念就是恶因啊,必然就要受恶报。我们常人的妄念,不出三毒五欲,将来必受恶报无疑。所以有一个妄念是因,将来或早或迟就必然要结果。因为我们起的念头,我们不妨自己反省一下,恐怕都逃不脱贪、嗔、痴与杀、盗、淫、妄,当然受的都是恶报。所以三恶道的因,种得最多。

我们只说今生,多生累劫的我们不晓得。所以佛经上说:“如果罪业有形相的话,遍虚空都容纳不下。”你说我们的罪业有好多!退一万步说,我们起的是善念,善念也出不了轮回。善念你充其量就在三善道嘛。但是,念佛就不同了,念佛是净念,净念的果报就不在六道轮回了。所以,要熄灭妄念啊,非常困难。

修其他的法门,要断除烦恼惑业,才能够说得上:开悟、证果、了生死。很难很难啊!要证罗汉果位,上根利器都要三生,钝根要六十个劫。你想一下我们这些人做不做得到?这就是靠自力了生死,非常的难。

净土是二力法门,是依仗佛力,这也是佛的最大的慈悲啊!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生在末法时代的众生,善根少,福德薄,业障重,退缘多。所以,对于末法时代的众生,不依仗佛力,要靠自力了生死,更难!

净土法门因为要依仗佛力,所以,只要你能够深信、切愿、认真念佛,也就是只要你做到了“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今生就可以了脱,因为这个靠的是佛力啊!所以这个关键是:靠自力了生死是要断除烦恼,而依仗佛力只要能够伏住烦恼,这就大不相同了。

关于“断烦恼”与“伏烦恼”,举个比喻,“断烦恼”就好比是铲草除根。我们都有这个经验,我们年年都在铲草,但是草哪一年没有生呢?第二年都生了的,所以说,除根很难。只要你还有一点点根须没有清除干净,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第二年又长起来了。

“伏烦恼”就容易。“伏烦恼”就好比是搬一个石头来把草压住,草并没有死,但是上面有一个石头把它压住的,所以它不能再生长出来。这个就叫做“不起现行”。“不起现行”的意思就是:现在不起作用了。我们能够让它现在不起作用,到了临命终时,我们一念佛,佛号一起作用,就往生了。

所以,只有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业就是罪业呀。修其他的、法门,要是罪业没有清除干净,决不可能了生死。当然,这个带业往生指的是带旧业,不是带新业,就是说,不能现在一边在念佛,一边又在造罪,你也绝不可能往生。

有一首《伏惑偈》:

一念毒心生,急压一声佛;

恶言不出口,损人事莫作。

久久成自然,往生可带业。

是名伏惑法,真实秘密诀。

一念毒心生:就是我们起一个妄念。我们的妄念不外乎是三毒五欲,所以称为毒心。

急压一声佛:赶紧念一声佛号。起一个妄念,应该念十句佛号把它压住。

恶言不出口:你的妄念起不起来,你当然不会犯口业。恶口、两舌、绮语、妄语,这四种罪业都不会犯了。

损人事莫作:在行为上会损害别人的杀、盗、淫等事情,都不会做了。

以上四句,非常简明清晰地揭示了一句佛号就可以清净三业的道理。

久久成自然:这个当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达到的。所以我们要长时间的这样去做,所谓习惯成自然。

往生可带业:这就是带业往生的条件。

是名伏惑法:这就是伏惑、降服现行烦恼的巧妙法门。

真实秘密诀:这就是真实的秘诀。

这个偈语,很好!这也是我们大家应该每天用以对照检查自己用功的一个标准,这对我们修行很有好处。我们能够经常用佛号来伏住烦恼惑业,身心自然清净了。这样念佛,功夫就容易上路,也就很有希望达到一心不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昌臻法师文章列表

居士今日要务,唯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

《与茅静远居士书》是省庵祖师写给茅静远居士的一封书...

见佛得忍,再来三界度众生

又云:譬如婴儿离母,或堕坑井,或渴乳死。又如弱羽,...

【佛学漫画】一句佛号度迷津

梁维周于是听从他说的话,云丽法师从此每天募饭供给他...

文殊菩萨的141愿,教我们在生活中善用其心

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愿,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禅修需调五事

禅修需调五事:第一,调饮食;第二,调睡眠;第三,调...

正门西方极乐,门余八万四千

大家要知道,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

【推荐】带业往生是带什么业

净土法门的特点就是带业往生。离开了这个本质特点,那...

如何「境随心转」

问: 佛经说一切法由心想生,这是不是与我们平日所说...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我们大家都在学佛,究竟学佛为什么?不少人对这问题认...

昌臻法师《七佛通戒偈》浅释

这首偈语是过去七佛教化众生用的,非常重要。实际上只...

昌臻法师《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的对症良药》

佛所说的一切法门,都能了生死,证菩提,法法平等,无...

昌臻法师《以戒为师》

结夏安居是佛陀传下来的,利用夏季三个月时间,不外出...

【佛教词典】断记别

【断记别】 p1416 瑜伽九十四卷四页云:断记别者:谓卽...

【佛教词典】异熟果

【异熟果】 p1115 瑜伽九卷一页云:与异熟果者:谓于杀...

为什么有的人轻轻松松就能赚钱

每一个人有各自的因缘不同,有福报跟没福报相差很大的...

发心与发愿是一回事吗

发心也就是发愿,只是愿更为强烈与坚决,更具有目标性...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法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六道中,无业不造。若无心修行...

禅堂法器与规矩详解

寺院的中心为禅堂。禅堂有四大法器:钟板、香板、散香...

《佛说离睡经》十种离睡之法

《佛说离睡经》前半部分乃述目犍连尊者独自在寂静处经...

能忆宿命因果本末

【若能至心归敬及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种种珍宝。或...

【推荐】做生意最精明的境界

有一位建筑商,年轻时就以精明著称于业内。那时的他,...

圣严法师:不要让人生空虚无奈

现在大部分人的生活,几乎就是日复一日地上班、下班,...

一心专念预知时至

丁菉馨,浙江嵊县人,从事教育学生的工作,屡次参加科...

大安法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摆脱焦躁心态

问: 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无论念佛还是为人处...

四十八大愿——(第45愿)皆得三昧见佛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

普贤菩萨和《妙法莲华经》的因缘

中国的菩萨,观音菩萨和众生缘分最足。普贤菩萨的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