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十念皆生我国愿

大安法师  2019/12/3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十念皆生我国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设我”,这个假定,因为他是在因地作为菩萨发愿,那时候他还没有作佛。假如我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如果能闻信我阿弥陀佛的名号,能生起“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心。

这一愿特别要注意: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念十声阿弥陀佛,好像都能念,但是不仅仅是念十声能往生,它有一个念佛的心态,这个心态就是具足深信切愿。十声都能念,但是你要具足这个信愿的心态,可不容易。那心态是什么呢?至心信乐。这个“乐”有时候念yào,看从哪个层面说。

首先谈至心,至心就是真诚心,不是虚假的。这个其实就蛮难的。我等众生在这里,一天到晚有几念是真实心哪?大部分都在玩假招子,虚伪的心,谄曲的心,心口不一的。

阿弥陀佛的愿是真实心里面出来的,阿弥陀佛的名号也是真实心里面出来的,只有真实对真实,才能感通,虚假对真实,就绝缘导体。

所以,想去是真的想去,不是口头上说我想去。不是说阿弥陀佛现前要接引你的时候,你又想到世间很多事情没有做完,又想到自己的孙子还没有考上大学,要向阿弥陀佛告几年假。那你的至心就有问题了。

看这个“至”,是修饰这个心,也修饰这个信。信心是至信,纯一的信心,不杂怀疑。乐是至乐,是内心深处生起的大欢喜之心。好像一个穷人捡到一个大元宝一样的:哎呀,解决了我一生的生计问题!得未曾有,想都想不到,得了一个大便宜,喜出望外。这种心态要出来。

然后才得以发出那种希求、渴望,一往情深哪,万牛莫挽哪,只有这一念呐!

具足这样的心态,哪怕“乃至十念”,乃至就是最低限度。这愿不是说就是念十声,乃至就是至少要念十声,这里谈至多,上不封顶的,念得越多越好的。如果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当然阿弥陀佛更高兴了。

那古德一般都是三万起步,三万、五万、七万,都来计算。不要看到这一愿:哦,那我一天就念十声,其他的时间可以搓麻将了。那你的至心成了问题了,你就在找借口了。很多居士,包括一些出家人,他抽烟。他说,佛的戒律当中没有制定不抽烟。这不是找借口吗?

具足这样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作为菩萨,我能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取决于这些信愿念佛乃至十声能不能往生这个前提,如果信愿念佛乃至十念不能往生,我就不能成佛;这些信愿念佛乃至十声都能往生的话,我才能成佛。

所以,这个愿是把众生能往生作为他成佛的一个先决前提,于是跟众生的往生这桩事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现在,法藏菩萨已然成佛,也就决定了一切信愿念佛乃至十声的众生都能往生。如果这个功能没有,他就不能成佛,现在他已经成佛,那这个条件、这个功能一定存在。

实际上,从佛的立场来看,当法藏菩萨发了大愿,又经过无央数劫的积功累德的修行,由行填愿,大愿满足的当下,法藏菩萨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阿弥陀佛,叫作自致成佛。当他自致成佛的时候,就在他成佛的境界当中,就已然见证到十方一切众生只要信愿念佛,乃至十声,全都往生。

因为在佛的境界当中,他超越了过去、现在、未来三际的。那在我们众生层面,我们有时间的区隔,才建立若已愿就若已生,若今愿则今生,如果今生还不能发愿,那就属于当愿当生的范围。

《华严经》里面,透显一个消息,就是这些菩萨在成佛的当下,见证到一切众生都成佛了,乃至都入涅槃了。在佛自证境界,一切众生已然成佛。在菩萨的因地,念念当知有无量的菩萨成佛。

所以,这个愿就具有着法界的奥秘在里面。

这条愿有一个情况类外,就是“唯除”。唯一除有一类众生犯了“五逆”的重罪,同时又“诽谤正法”,这两种罪同时造的众生,在这之外。但如果他只是造作五逆重罪,没有诽谤正法,那么他只要生大惭愧心,信愿念佛,乃至十声,阿弥陀佛也能够接引他去,这是《观经》下品下生给我们传达的信息。

但为什么诽谤正法没有办法呢?他既然诽谤正法,就没有信心,不会有愿力,那就跟这个大愿感通不了。感通不了阿弥陀佛的愿力的摄受,他就随自己的业力去流转。

善导大师对这一愿还更慈悲地又加了深一层的诠释:这只是对抑止门来说。就是这两种罪太重了,犯五逆重罪,就是在福德的层面就彻底地崩溃了;诽谤正法,在智慧的层面也彻底地崩塌了。那这两个重罪加在一起,那就是极重。

但如果这两种罪同时犯了,到临命终时忽然他一念改悔,那这时候阿弥陀佛会不会接引他呢?那肯定也会接引的,只不过是这种比例太小了。所以从慈悲摄受门来说,阿弥陀佛仍然不舍这一类众生。

这个十八愿大家常常谈,说是大愿核心,认为很容易,实际上分析起来,还是很不容易的。念十声很容易,“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八个字,不容易做得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念佛如何做到一心不乱

问: 念佛不能专心,不能够做到一心不乱,怎么办? 大...

为耳聋昏迷痴呆者助念,有功效吗

问: 若有耳聋或重听之人,或昏迷,或患老年痴呆症者,...

念佛之前的心态准备

在《印光大师文钞》讲到一个事,他说有一个年轻人,这...

临终神识昏迷,给此人念佛能不堕落三恶道吗

问: 《地藏经》中云,临终人能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

信愿行的修行次第

禅宗法门,以心即是佛为究竟,所以不立语言文字,故曰...

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

我以阐提出家,自己揣摩根性庸劣,罪业洪深。因此于禅...

业障烦恼覆蔽身心时,需要念往生咒吗

问: 业障烦恼覆蔽身心时,是否一定须念《拔一切业障根...

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十方一切诸佛

我们大家念阿弥陀佛观想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我就是阿弥...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造河船以济人渡

造河船以济人渡,就是建造船来渡人。我们面临着江河湖...

信心就像如意宝稀有难得

谈这个信心的功能作用,我们也常常会引用《华严经?贤...

劝进行者念佛消灾

又须劝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儿女、乡党、亲友,同...

五逆谤法不能往生,是否意味佛的慈悲不够普遍

问: 五逆加上谤法,不能往生。这是否意味佛的慈悲不够...

【佛教词典】八师

(名数)为杀,盗,邪淫,妄语,饮酒,老,病,死。佛...

【佛教词典】传法灌顶

(修法)二种灌顶之第二、五种灌顶之第四。又曰受职灌...

命苦如何才能消业

有人问 :我这辈子苦得要命,要如何才能消业呢? 证严...

「美丽」的危险

《三慧经》中说:山中揭鸟,尾有长毛;毛有所着,便不...

圣严法师《泰然面对众生相》

要如何修?我常说,人要站稳现在而往未来看。有的人老...

不想临终往生被别人障碍,要准备好这两点

「此之得失,虽由他起,实属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

众经之王--华严经的不思议功德

如果我们跟全圆的华严经比较就会发现无量寿经也全体具...

以忍来圆满人生

忍辱,是良药,但是苦口。能忍的人,走到哪,都是海阔...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才会活的坦然,活的舒畅,活的快...

念佛乃诸法之要,孝养为百行之先

念佛乃诸法之要,孝养为百行之先。孝心即是佛心,孝行...

敦伦尽分的人生

【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

动机决定施舍

问: 曾经在路上遇到过一母女,向我讨要饭钱,我当时...

慧律法师《禅》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诸位法师、诸位在家菩萨,...

洗涤心垢、转凡成圣

所谓:心造诸如来,应作如是观!我们念佛就是造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