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美丽」的危险

2014/03/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美丽」的危险

《三慧经》中说:“山中揭鸟,尾有长毛;毛有所着,便不敢复去,爱之恐拔罢;为猎者所得,身坐分散,而为一毛故。人散意念,恩爱财产,不得脱苦,用贪故。”

这个比喻翻成白活是:“山里面有一种揭鸟,它的尾巴有很长的毛。这长毛如果被夹住了,它就不敢离开,因为它爱自己美丽的长毛,怕一走开就拔断了。因此被打猎的人抓住了。身体被撕裂分散,全是由于它爱惜一身长毛的缘故。人也是一样,清纯的意念失散,爱惜自己的财产,不能脱闻苦海,全是因为贪心的缘故。

读这段经文令人心生警惕,在真实的智慧里,拥有越多的外表之美,以及愈多的财富物质,就愈是得道的障碍。也愈是失身的陷阱。如果一个人能看破皮相、舍弃财宝就有可能在其中找到智慧的根苗,因为皮相无常,转眼分散;宝物无常,死后不能带走--也正是这样的无常才成为世间烦恼的处所。

释迦牟尼说:“人聚财宝,譬如蜜蜂酿蜜,采取各种花卉,经过许多时日的勤苦,一旦酿成了,人便拿去吃,它自己吃不到,只是疲惫而已。人也是这样,东奔西走,求这个做那个,把财宝累积起来,辛苦不能形容。直到死时,别人拿走他的财产,自己反而得了重罪,所受的苦,难以衡量。”

这是易懂的道理,自己拥有财富固然辛苦,留给子孙可能反而害了子孙,我们看多少富家子弟挥霍无度、荒淫放纵,只是依恃祖先留下的财产,不但远离科研成果清净日远,最后常身败名裂,身陷囹圄,连祖先都连累了。

有财产的有就有负担,有负担就不能舍却,不能舍却,主操心以殁。求道无门。因此从更高超的观点来看,美丽是危险的,有钱也是危险的。财宝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世尊说:“为护一家,宁舍一人。为护一村,宁舍一家。为护一国,宁舍一村。为护身命,宁舍国财。”一个国家的财宝多么巨大,为了一个人的身命尚且应该放弃,何况是一个人的财产,再多也只是海中一粟,有什么好留恋的呢?

“是故智慧者,金石同一观。”(《杂阿含经》)对于真正有智慧的人,黄金和石头是一样的;对于真正的智慧的者,美丽的皮相是天地所生,转即失灭,并不早足傲。因为如果人只知道黄金,就不能见到大地之美;如果人只知道皮相,便也不能知道心与智慧的美了。

我们在自然里也容易找到这样的例证,罂粟花不是最美的花吗?它却长出了鸦片。蛇类和蕈类中有最美丽的花纹,却往往是最毒的。而那些最美毛皮的动物,往往因为毛皮被猎杀致死;有最美丽羽毛的鸟则因羽毛而被捕,制成了标本。

放下你的财色吧!这样,你的心才能自在自足的飞翔。《遗教经》里说:“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处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最令人警惕的是《四十二章经》里说:“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可叹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多的是身处于危险还自以为美丽的人,知道美丽是危险的人却总在少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名誉不足惜,道德无可崇

人之处世,贵真率耳!德莫德于真,贼莫贼于伪。古之圣...

修行人怎可把这个色壳子看得这么重

在云门寺方丈室后之假石山上,种了不少奇花异草。假石...

圣严法师:把最难放下的东西放下

圣严法师是台湾法鼓山创办人,自喻为风雪中的行脚僧,...

【推荐】凡事太期待,结局必伤心

我有两个亲戚,她们的媳妇很像,都不做家事、好逸恶劳...

神经系统是受心理的影响

思量能变就是第七意识,老是以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

珍惜把握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在《百喻经》中,有一篇《猕猴把豆》的譬喻故事。说的...

内心不想改变,佛菩萨来也是没用

我们发觉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他自己想改变...

【推荐】如何才叫念佛有功夫了呢

前面说到我们最好趁年轻健康的时候把功夫准备好。什么...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佛教素食观的生态价值

佛教素食观的核心内涵 佛教从慈悲观念及业报轮回思想...

学佛是为了修心

进佛门是为了修行,不是旅游,例如,以前有人办禅定营...

以无我的智慧观察正报身心

就着我们正报的身心来观察,在正报的身心当中,先观察...

如何才能渡过欲爱之河呢

欲爱乃生死之河流,如何才能断除这欲爱之河流到寂静的...

【佛教词典】无起

【无起】 p1042 集论五卷十五页云:何故此灭复名无起?...

【佛教词典】弥醯

(人名)Mihira,比丘名,佛对彼说法。谓之弥醯经。中...

空有无碍,进入中道的平衡实相

智者大师云 【隔真妄,破九界,显佛界,为缘修。】 智...

佛心与众生心都是一个心体

重重结示,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

如何摆脱死亡的恐惧

我在东林寺接待一些居士,包括一些社会人士,都是来问...

怎样念佛才容易成就

我们学佛是以佛的心愿、佛的行为、佛的慈悲心来开发我...

佛教对「食」的定义

生活中离不开衣食住行,其中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食。...

把握当下,做就对了

在一个大丛林中,有位七十几岁的老和尚。他从十几岁到...

爱桩不拔难生净土

今时净业学人,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

到底什么是戒体呢

《资持》云:纳法成业名体。到底什么是戒体呢? 在律上...

快乐与否取决于觉照

根据佛教所说,人是由五蕴构成的:色、受、想、行、识...

显正比破邪重要

从利他的角度,你为人说法,两件事情:破邪、显正。当...

一粒习气之米

沩山灵佑的故事,有一次他的弟子石霜楚圆正在筛米,被...

不言人私,不揭人短

人活一生,是以尊严立于世。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