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如瑞法师  2015/04/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普贤菩萨强调,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就是用法来作供养。我们知道,我们用种种的钱财呀,物品呀来供养,在受三皈的时候,常常会提醒,说经典里面所说:用种种钱财来供养的这个福报,都不如你以一念清净心跪在这里,求受皈依的功德大!因为,财的供养是有形有相的。

外在的财,会有被水冲,火烧,贼偷等等这些过患;但是法财,是任何灾难都不能损害的。我们来供养三宝,就是在三宝的银行里面,储存了我们坚固不坏的功德法财。就是不单单外财的供养,一定还要听佛的话,勤修戒定慧,这样我们才有希望,得生人天,解脱成佛。因此,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在《华严经》卷三十八里面,有文讲到:非以财宝、饮食、衣服名真供养。就说不是用财宝、饮食、衣服这些供养叫作真供养。那为什么这不是真供养呢?如来恭敬尊重法故。这就是告诉了我们,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因为如来恭敬尊重法的缘故。我们知道,佛在因地里,为了一首偈,都能献身。就为了求得佛法,因为有了佛法,就像黑暗当中,有了明灯。众生才知道恭敬三宝,然后修行善法,勤修戒定慧,所以如来恭敬尊重法故。

打比喻说犹如孝子,尊重父母,承顺颜色,心无暂舍。如果一个真正的孝子,他尊重他的父母,一定要注意到,能顺于父母,承顺颜色。不要说有言语的违背,也就是在面部的表情上面,都没有一丝所谓不欢悦的面色的。心里面没有一会儿,会舍弃他的父母。就是常常会忆念他的父母。那如果又有人,就是敬重他的父母,那作为这个孝子的人,他也更加倍的来尊重这个人。这是比喻,是来说明,诸佛如来亦复如是。

那也是这样,若诸众生供养法者,是真成就供养如来。就说如果众生能够供养法者,这才是真正供养如来。原因就是以诸如来尊重法故。因此我们了解到,在各种供养当中,法供养是第一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如瑞法师文章列表

舍得的三种层次

对舍得的理解,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舍得舍得,...

微笑就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人的一生,不论是谁都会遇到许多挫折,但是不管怎样,...

国王携妻舍身为奴

过去有一位国王名萨和檀,即施一切义,只要他人有所求...

供养烧饼的女孩

佛陀僧团里,出家人必须每天出外托钵乞食,表示上乞佛...

【推荐】在不坚牢中,求得牢靠的功德利益

过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世尊教诫比丘:在...

贫妇供豆的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在道场白华庵...

先从学吃亏着手

一个人你有慈悲心不难,你起欢喜心也不难,但是你要舍...

王子舍身饲虎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国家,国王有三个王子。有一天,国王和皇...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佛堂必须整洁,才会有功德

若见他人对佛经像有不恭敬者,宜于二人共坐时,细细以...

凡夫与圣人的判定标准在哪里呢

面对盲点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把生命归零。因为你在枝末...

为什么要福慧双修

由于末世众生愚痴太坚固,所以修行不容易成就,更无法...

佛法的心要

当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后,曾自己感叹道:妙哉!妙...

【佛教词典】四法令在家出家二分菩萨速证无上菩提

【四法令在家出家二分菩萨速证无上菩提】 p0472 瑜伽四...

【佛教词典】不害

不害者,无瞋善根一分心悲愍为体,不损恼为业,当知不...

要想解脱一定要看破财色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

青年们的烦恼

青少年朋友们,经常听到你们呐喊着:一大堆的烦心事,...

海獭强忍剥皮之痛 临死为孩子喂奶

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位出家僧人的亲自口述。...

【推荐】莲池大师:竹窗三笔

竹窗三笔序 古有容斋随笔。予效之竹窗之下。时有所感。...

破坏亲人往生正念,其罪过极大无比

汝母七十一岁,来日无多。须为家中眷属说,大家日常在...

死苦现前,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佛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

一个善念躲过了危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天,欧洲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

为小狗念的经

宋朝新罗的高僧元晓,年轻的时候曾跟随大安禅师修行。...

古代名士专修净土的事迹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

沙弥贪恋龙宫堕龙身

昔日,有一位阿罗汉与一位沙弥师徒二人同住在山中修行...

明影法师的的学修经历

我学佛20多年了,从1993年的下半年开始,基本上是全身...

认知的三个境界

人对事物的认知有三个境界。要想提升生活的境界,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