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成佛之道

宏海法师  2019/05/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宏海法师:成佛之道

(第一讲)

阿弥陀佛!各位成佛之道上的同修们,道友们,大家晚上好。

今天因缘殊胜,感得我们有三百多人共聚此堂,来共同学修稀有难遇的佛法,所以本人也跟诸位一样的法喜充满,也希望今天有一个上好的殊胜缘起,大家共同的发心以此共业因果,召感我们在这个闻思讲堂的大家庭中,每个人都能够尝到自己相应的法味,起自己相应的法门之行,在此希望我们这次今天的缘起一直能够功德圆满。

咱们闻思讲堂原来的起建群只有四个,后来大伙居士们在一起探讨佛法,又组了一个沙龙,改名为闻思讲堂五。之所以称之为“成佛之道”的缘由,我想在我们这个闻思讲堂第五群里,讲一遍印顺导师的《成佛之道》,想把我们从开始闻法皈进三宝 ,一直到究竟圆满成佛这个思路,给大家有一个脉络上比较清晰的一个梳理,让我们知道一下成佛之道从始至终是怎么样的一个次第和步骤,印顺导师的这篇大作非常明白。这是从下一周开始的后话了。

今天晚上我想主要是想讲一下“闻法之要”,既然我们称之为“闻思讲堂”,我们也知道修学佛法是从闻、思、修入大禅定。对于闻思的功德,对于闻思的正确态度,对于闻思上我们所容易出现的偏颇、见解和容易溜出来的不如法的心念,就一定要有一个匡正。特别是因为我们这是一个线上的讲堂,所以这种时代性,这种现前的因缘,我们就知道有很难得的一面,但是从另一面而言,大家还要知道,虽然是一个微信群的这样一个共讲、共学修的讲堂,但是我们还是要从听闻的庄严度和虔诚恭敬度上,心里要有一个层面上的认知,有一个定位,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的说:佛法从恭敬中求。

所以从这一点而讲,我祈请大家,要把今天晚上开篇给大家讲的这些道理,能够谨记于心,以后在自己听法的过程中要进行树立和防范。阿弥陀佛!

首先我们大家要了解一下,我们每天说自己都是学佛人,都来听闻佛法,或许我们很多时候还不知道佛法、佛法,什么是佛法?佛法就是释迦牟尼佛成功修行成一尊佛,回头又把他悟到的整个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进行一个原样的不参假的说明、讲解,而且依照我们现实世界人的烦恼薄厚,业障深浅,法门进入的方便上,进行一个全体的设置,而列出了这么多的方便修行之门,所以我们才称之为佛法,成佛的方法。

听起来这么理解好像是大家一目了然,一听就知道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学佛的路上,虽然说皈依三宝、学修佛法,可是往往容易停留、滞后、走偏。所以今天晚上,我想首先我们知道,佛法既不是消遣法,也不是凑热闹法,也不是弥补心里的空虚法,也不是反正有点条件到庙里认识一个法师,坐在那儿,整个好像说是庙里面有人,天天这样的世俗来往法,也更不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希望出神通,求没完没了的护佑和满愿,甚至有些善的、不善的、乃至说以佛法作为卖点,以信仰作为借口来掌控整个的人脉圈,等等这一系列,我们现在经的、见的可以说让人心寒的太多太多。

所以说今天晚上,我们首先佛法唯一的一个正脉是什么?就是成佛之法,佛说之法。我们从凡夫修成佛的这个菩提道路上的一系列之法,绕开这条主线皆不能称之为佛法,也算不上我们在学佛,更谈不上修行,所以说皈依的功德完全没有体现。今天,首先希望大家就这么简单的一条脉索,我们一定要掌控,完全的掌控住,不要让它走偏。

再一个我们要知道佛法是难闻的,可能今天晚上这个因缘为什么加到三百多号人?是昨天我们另外在一个东北那边居士团队里面,又把他们都转过来,昨晚我在那个群里面也讲的主题就是佛法的难闻。大家要知道,我们能够共业所感一尊佛出世,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在佛后了,可是正法还在,这是非常难的。我们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当时成道了以后,并不想讲法,多亏大梵天王和帝释天去请法,请转法轮才慈悲不舍的从《华严经》到《阿含经》开始宣说正法,那么这只是印度的情形。

大家要知道还有一个难度,就是说这个法从西天流传到东土,我们的先贤大圣们冒着九死一生的这种环境上的危险,旅途的艰辛而把这个取过来,翻译成汉语,一直流传到现在,再此途中还经历了数次大大小小的灭佛、灭法,以至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每天读诵的时候翻开一部经典会念说:“无上甚深微妙法”,这个现成的功德特别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说闻思讲堂大家要意识到这个可贵性、纯洁性,对它的珍惜的心我们要策发出来,这样才能匡正我们的身心,当回事。

再一个我就是想说一下法的功德吧。因为我们闻思讲堂现在已经有五个群了,那么对于法,我想当然有的同修很受用,有的同修开始迈步,有的走的还是比较蹒跚,那么或许有的已经到了一种日久心疲厌的程度,都有,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始终保持对法的功德生起信心,对法的这种态度是一个正确的出发点。

我们说的“无上甚深微妙法”就从这句话来讲,大家要晓得什么叫做“无上甚深”。“无上”并不是我们一说起来佛法多么的博大精深,圆融无碍,就觉得它是多么的脱离,好像就是够不着。这个“无上”,确确实实不是够不着,而是他的高度和广度都已经让佛讲的圆满、究竟、尽情了。

那么我们对这种“无上”的恭敬是什么?你比如说我们讲到尽情、圆满的时候是一百个台阶,我们现在可以看见的可能只有一个台阶,两个台阶,十个台阶,那么我们在凡夫的思维层面就这十个台阶的范畴,没有一百个台阶的视野,其实我们在解释这十个台阶,一个两个台阶的时候都有错误偏颇的,永远都不是最正确和最高度究竟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俯仰、信受一百个台阶上的圣者释迦牟尼佛,他的这种彻底圆彰全盘托出给我们这个无上甚深之法。所以从这点来看,他是最接地气,最真实的,这样的一个宇宙的真相。

我们是来这样认知“无上甚深”,特别是这个“甚深”又是一层什么样的含义?确实这个“甚深”,大家可能都有一种心里的体悟,“甚深”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有缘分,有善根。这个佛法它如果没有缘分、善根,他就再讲的全,你不感兴趣你没有感觉,你听不懂嘛,生不起那心嘛。所以说这个“甚深”体现的就是大家真的是有善根,能够聚在一起,也是有这个因缘福德。那么一听就对,一点就着。

你看为什么在世间的《诸子百家》里面讲到都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半信半疑,只有下士就是下根的人、没福德的人,一听你讲的佛法,比如说因果轮回吧,对对对是这么一回事,但是哈哈一笑,根本没当回事,转身就走还鼓掌说:‘对,你说的对对对我走了。’这就叫做什么呢?最难的就是这个“甚深”。他并不是说真的不可理解,而是不愿意理解,不想靠近,这才叫甚深。

我们既然能够有这样的因缘,那么就要在这个“甚深”上要珍惜我们已经具有的“甚深”,特别是还要进一步的深化我们的“甚深功德”。为什么刚才讲的上士、上根器的人听了以后就勤而去做,主要就是我们听了理的道理,还要从事相、现象上从我们的生活具体中去做,去调整、去修正,跟我们听得这个道理是无限度的接近,最后完全持平,这才叫知行合一,这是最难的,所以这才称之为“甚深”。

大家都读过《心经》的话,看到为什么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你如果没有这个因缘行不了嘛,“甚深”不了,特别是你“多时”不了,你相应不了,永远都没有火花。所以说“甚深”,一个是我们已经具足了因缘福德来听闻,再一个就是要把它继续进行和落到实处,这才能够算的上我听了“无上”和“甚深”的这样一个微妙法。

如果具体讲到微妙法的话,那真的是微妙的不可说,诸位大家都是我们同修道友,各有各的根器,领悟机缘和能力。那么我们就要有过这样的一种感应,如果你的心在往道上,那越听越法喜充满,越修越信心十足,真的是这种层出不穷的感觉,是非常微妙的。如果你信的真实不虚,一旦深入一门的话,真的是如入无人之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时候这种法喜唯有佛菩萨、善知识是我们的心头之音,这才叫做微妙。

就说不出口,心心相印,心有灵犀,就是一个同修道友,就一点,你我是亲近法缘,所以我们才能把它称之为法的功德。这个很简单的一句话,如果你的心往这儿会,那么它就全体脱出来了,就是我们的对于法的受用和领悟,所以我今见闻得受持嘛。

具体给大家讲一则公案,这是当时印度佛门的一个典故。当时在印度应该是在华氏城,华氏城里边有一个婆罗门,婆罗门是主管宗教的,是四种种姓最高的种姓。这个婆罗门他手里拿了好多骷髅,因为印度当时的外道也特别多嘛,婆罗门也算一种。

他就到这个城里面到处去叫卖,他就想换点钱,可是谁也不买,他就有点嗔恨心生起来了,他就在那儿开始吆喝着威胁了说:“这个城里面的人都不买我手里的这些骷髅,那么我就要出去宣传你们这个城里的人太恶劣了,非常愚钝,不知道修法。”可能在婆罗门具体修法上要用到这个骷髅作为法器。当时有一个佛陀的皈依弟子,我们说的优婆塞,就是一个男居士,他看到这个婆罗门起嗔恨心了,不想让他再继续诽谤了,他就发心想把这些骷髅给买下来,他就用了一根牛筋,牛筋就是又软又劲道的这么一个绳子。他就去一个一个的穿这个骷髅,从哪儿穿呢?就从这个骷髅的耳朵上,左耳进右耳出,如果能够穿透的,他就给这个婆罗门比较高的价钱,有的穿进去穿不过来通了一半的,他就只给一半的价钱,最后有一些根本就是穿不过去的,他就是说这些骷髅我就不买了,我不要。

结果这个婆罗门就觉得很有意思,说怎么碰到这么一个人,他就问他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这个男居士就说:“这个骷髅如果耳朵能够一穿就透的,这都是在生前闻法听了法而有智慧的;如果说耳朵穿进去只能透一半通不过去的,虽然他闻了法,可是他不辨善恶,没有善解法义,那么我就只能给你一半的价钱;说这些完全通不过去的,这些根本就不喜欢闻法,不愿意闻法,也没有机会闻法,所以我就全部不要。”

最后,他就把这些能够通得过去的和一半的骷髅,积攒起来在城外面建立了一个塔,就像舍利一样把他供进去,最后由于这个功德,这个优婆塞命终以后就上生到天界,去享天福去了。

所以大家想想对于佛法的闻思功德有多大。你看就把一些听闻过佛法的色身都已经坏灭的,就剩个骷髅这样的一种因缘给具足起来,起立塔像把他给供养起来,都能够感的生天的福报,那何况我们亲耳听闻,用心闻思,最后还去落实行持的话,那想想必成无上佛道的。这个金刚种子一种,永不消失坏灭,这就是闻思佛法的功德,也是我们闻思讲堂的功德,也是我们成佛之道的第一步:闻思修。

所以今天我们闻法之要,就是想让大家既然我们在闻思上要得到真实利益,我们首先在听闻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把心智调整一个状态,要如理如法。当然,在曾经我们教内真正讲经说法的时候,那真的是要迎请,登座,顶礼,请法,那是非常严格而庄严的一堂殿堂佛事。如果我们经过这么一个迎请仪式以后,整个人的心都落停了,就是受这种香赞,大众的这种加持熏习,坐在那儿,心马上静下来,一听法音就能够随文入观,甚至就跟在禅修中一样的,这样的一种定境。

现在由于我们的因缘福德确实很难感召得到这种情形。你看,我们现在顶多只能够在这个线上闻思讲堂来跟大家讲。虽然是这样的因缘,可是有些事情或者有些心态步骤,我们绝不可以乱,或者免除乃至于忽略不计,不可以的。

所谓佛门常说的:“理有定而法随机,目可更而纲不改”。有些东西可以随着时节因缘进行调整,但是有些核心的、真实的、定夺的东西它是亘古不变的。你不能随意的,好像时节因缘到了这个年代了,大家都已经这样了就把它乱加弘通,那就失去了本来的、根本的东西把它流失掉,那所有的意义尽情就丧失了。

所以,今天晚上我想就是利用下面的一点时间,因为我们从下一周开始讲《成佛之道》,首先我们就要知道对于法,我们要怎么个听闻法。除去我们在现场的话我们常说要礼拜,要净心,要盘腿而坐,还要最重要的有几个方面,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道理,要远离“三过、六垢、五不记、依四种想。”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叫远离三过?就是不能够有这三种过失。第一个过失就是:“不属耳听,如器向下”。就是说我们来听闻佛法,你一定是要带着一种渴仰,对于法的向往。佛门里面有戒律:甚至四十里以外有人讲法,你不去听,这在戒律上都有过失的。就是让你对法生起足够的恭敬和重视。那么如果说我们心没有打开,不知道讲什么,我尝试一下,甚至完全一点好乐心都没有的话,那你就根本听不进去。

我们这里为什么说叫“如器向下”?就是打个比方,我们讲法就如同甘露灌下来,那么你这个盛甘露的盆子,都是完全口朝下扣着的,一点都滴不进去,那就没有得到法的功德和利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第一个过失就容易不专注,法不入耳,不入心,你不能够真正的以这种谦卑恭敬的心来纳受佛法,生不起来这种心,那你就真的是得不到利益。我们常说羊皮上刮风嘛,这是我们讲到的第一个过失。

第二个过失就是“听不专注,如器有隙”。大家都知道为什么我们有一句话叫做全神贯注,又叫做全情投入,又叫做不疯魔不成活。就是说你要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全身心的进入到这个境界里边,进入到闻法的整个气场。甚至我们常说讲经要如法讲,是对于讲经者来说的,那么听经要用神听,有时候不是用你的第六意识在那儿分别,甚至有的时候我们听法的时候,听了一句,自己就在那儿打妄想了,觉得应该是怎么怎么讲,或者自己比较熟的法本他觉得还在判别他讲的对不对,如果是我,我就怎么个讲,法师打了个比喻,他自己又在想另外一个比喻更加适合,很多时候有这样的情形,这个时候你就不专注了呀。

为什么阿难那时候讲法(代佛宣法)读诵经典的时候,他是多闻第一,形容阿难把佛的法听得叫做分瓶泻水,一个瓶口跟另一个瓶口倒水的时候,一滴都没有洒到外头,所以阿难的功德号称多闻第一,人家是这么来听佛陀讲法的。

那我们平常也有讲到,就跟猫守老鼠一样,一刻也不能放松,一刻也不能走神。我记得我们那会在佛学院本科的时候,那会儿听《中观论》,听那个《百论》,那时候我的导师向学法师讲:“因为《百论》的法义,闻思,始终你的心念要随着这个法义走,有一念脱出来就跟不上了。”所以这个时候,确确实实让我们全身心的去投入来听法,专注。

大家发现没有,这就是一个修禅定的过程,所以我们常说的信、解、行、证、闻、思、修它是一样的道理,随便有一法在其中,其他的法都跟上了功德。现在我们听法,有时候就听个热闹,听点知识或者对比一下这怎么样,这些都是有过失的。那就好比说这个器有缝隙一样,你不管往进去倒多少法义,他不当回事,马上就给你漏完了,这就可以说是业障重呀。

我跟大家说一句,其实如果严格的讲,你在闻法的时候是不能够二用的,在讲堂里边闻法的过程当中,你拿着个念佛器,你拿着个珠子在那儿吧嗒吧嗒响,这都是属于不如法。尽管我们说念佛念佛,可是闻法的时候就是闻法,这就是对法的恭敬,这时候就要全情,你的心就是法,法就是占据了你的心,这才是真实功德。大家扪心一下,我们有几个能做到?不要说有几个能做到,我们在一场法会中,有多长时间能做到?这是修行呀。所以说第二个就是“听不专注”。

第三个就是说起“邪执”。就好比说我们有时候有些人带着什么态度来听法。他根本不相信佛法这也就罢了,至少当个知识,也有几分恭敬和这种从这儿受教,有个谦卑心。有的来了他不是来听法的,他是来指点江山的,或者自己好像看了几本经书,自以为一肚子的学问,饱参饱学了,就来这看你讲的对不对?他的肚子是满满的,一点都吃不进去了,他向你这儿吐来了,我们网上不是说叫吐槽嘛。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带着自己固有的知见,这种知见正确与否,你已经被“我慢”给撑满了,何况有的时候你的知见还不对,错误的。就像这个器不进一样的,什么意思?就等于说纵然你纳受法义的这个容器口是向上的,能够接受,中间也没有漏隙,都能够盛满,但是你这个里边只要有那么一点点发霉了,病菌或者脏东西,再怎么清净的法义,甘露法语灌注进来满了以后,这个霉马上能够到处污染开来,满盘的甘露法水都变坏了,都变成毒药了。所以说这个就是起“邪执”了,这是最麻烦的一种。

特别是有时候我们学习佛法,你这种悟性善根福德,你会不会对佛、对法有一个融会贯通的能力,能够二谛圆融,就是与事合理,本质和现象怎么讲等等这些,你有没有一个佛学素养大的背景。再者你纵然有个背景,你有没有真实修持,心里的体验,等等这些都是特别重要的。

打个比方,惭愧的像我来说吧,我现在有时候讲法,就是我的心能到哪儿,我只能说在我后面的可能我能把大家带到这儿,那么我还要不断的往上修,这个学修要并进的,那么往上修再往上带,那么如果有时候,有的同修他修的更上的话,那我们就是要向人家学习的。法永远都是客观、公正、圆融无碍的,绝不可以为了说好像帮派之见,或者我说的就对,一定要打压别人,称赞自己等等,一旦有这种不敬心掺进去,那么你听法就绝到不了位,永远都是固执不可度化。

所以第三种,如果讲起来是危害更大的。所以我希望在未来的我们闻思讲堂的五群中,大家在闻法过程中一定注意这三个方面,我们不要有这三种过失,这叫做“远离三过”。

其次还有“六垢”,我们再进行一个版块的说明。大家看到了,这六种诟病就是我们闻法中,特别容易滋生六种这样的心态。如果说你有这六种诟病的心态的话,你对于法也肯定不是能够如理如法得到它的功德利益。

首当其冲的大家看到了,刚才的“我慢”。“我慢”它是说时迟那时快,“我慢”比贪嗔痴毒性更要大的多,它真的能够障一切善法,而且还特别难以防范它的滋生。你看我们大家都听过法,首当其冲有时候最不相应的就是说:“大家特别喜欢说谁讲得好,谁讲得不好;或者说你这次讲得好,下次讲得更好,或者说下下次就不好了。”

大家要知道我们来闻法,你要听闻这个法义是要受用的呀,这种受用就是说你越谦卑,越没有自己杜撰的主意,就是越无条件的纳受,就等于说这个正法对你身心的世界里起的功用最大,这是在你身心体验的。那么你的“我慢”已经弄得老高了,除了品头论足之外,有时候你又有自己相应的法门,听到这个善知识在推广法门的时候肯定会偏赞,你又觉得说:“他说的不好,不合我的意”。很多时候我们的“我慢”,就变成一种到底合不合我的意来听,或者这个人对不对事来听,听完了以后又跟另外的一个道场或者一些下面点评。等等这些都是一种“我慢”在作祟。

特别是有时候我们还容易见善知识过,大家要知道,一定要时时的观察自己的身心,不要见讲法师的过。你要知道讲经说法的法师,真正入到大丛林道场里面,其他的不要说了,在戒律上讲的话,每天讲法的法师要衣食供养要具足了,就是要吃喝拉撒都要伺候好了,什么都不能让他干,他就只讲法,特别是每天都要供养多少多少那都有规定的。所以现在我们这里也不是说让大家供养,希望大家供养一个恭敬心,不要有我慢,这样我们就能远离至少是第一种诟病。

那么怎么样防这个我慢心的滋生?大家要知道一定要反观。就是纵然有时候不要念这个讲法师的过,要念他、观他的功德嘛,我们说观功念恩嘛,念其恩德嘛。纵然就是同修之间,法师之间或者说你自己觉得好像比别人强,你也要心怀这种谦卑来接受,而且时时刻刻反观自心。

你对这一堂法的受用,你是以我为主,还是以法为主,也就是说你是把自己推出去听,还是把法迎进来受。这就一目了然了。所以这个我慢是特别容易生,又及其难以防,我们有时候就是要跟小偷潜伏在你家一样,你要时时刻刻防着它的生起,所以第一个诟病就是我慢。

第二个诟病就是没有信心。有时候还怪得很,有些人他常去听法,我就见到这样一种不知道算不算同修吧,觉得他不错,每次来听也挺勤的或者怎么样,最后仔细的一聊天或者看见他的一些言行才发现,他根本就没听进去,连个最基本的佛法一个因果轮回他都不首肯,那你想佛法你从何而入。对三宝的功德他没有随喜心,也起不了清净的信,那这样的话这法听的完全是隔靴搔痒,连羊皮上刮风都算不上。

所以我们对法一定大家要生起真实的信心,这个信心不是来自于某个人,唯一就是来自于我们伟大的佛陀。我们每一个佛弟子对自己的根本老师我们都生不起信心,对他讲的话我们都不能够相应,那你想想我们这学佛来学什么。

所以说我们要有信心,相信三宝,讲法师是福慧具足的。咱们也不要说讲的怎么样了,就至少说能够出家现出家相,能够登高座来讲经说法,这是要多大的福慧。放眼茫茫人海中几个人有这样的功德。我们现在往往是将经容易看,将法容易听,不待见,轻慢,无信心。

所以说就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对于法,要祈求加持成就,特别是你相信哪一尊佛菩萨,礼拜哪一尊佛菩萨的本尊,那么说可以相信法师是他派来的,他讲的法是你相应的法,那这就是跟佛菩萨等同功德的,代佛宣说嘛。

这个我自己最有心理体验。有时候到一个特别相应的一个坛场中,在宣说法的时候根本不是自己在说,说完了有时候也不知道,呀!有时候我都觉得怎么说得这么好,原来都没想到,反过来我听的时候,真的是跟哪个我在给现在的我开示一样,还挺受用。所以说登狮子座,做狮子吼那是佛陀之座呀!

从这个座上出来的法音我们就要观想,就如同三世诸佛异口同声宣说无上甚深微妙法义,对这个要有绝定的信心。

那么如果有了信心,我们才能生起第三个容易出现的诟病,就是说有欲乐而不是无欲乐心。无欲乐就是有时候身在法堂,神游三千大千世界。你说这人的因缘果报真是不可思议,你说他不爱听嘛他还来了,你说他爱听嘛他是东张西望,跷二郎腿,歪脖子叉腰的。那么整体这样的一种形象,你想想,咱们说一句话吧,你说现在世间人都要去应聘,要去找工作,你去应聘的时候你还得穿件像样的衣服,你还得端身正坐的跟人家好好说话,那我们现在来听闻这个能够让我们得解脱,彻底了生死脱轮回这样的一种圣法,你还这个样子,你说人家会聘你吗。

这个法会跟你相应吗。所以无欲乐心就是说根本不当回事,没有一种好乐喜乐之心,随意的听法,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那这个就是我们的第三种诟病。

那么第四种诟病就是多攀缘,当然这个讲起来的话就是要求比较高了。多攀缘就是我们刚才的讲法,大家看到法是什么,这边是一个去,那边三点水,三点水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贪、嗔、痴三毒,或者是起心动念一浪一浪的波涛汹涌的水,那么就是说听法我们要熄灭下,听这个趋入无为,像真如理境的绝待的这个佛的境界上去会,显现我们本有的光明佛性,除去一切的妄想。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听成减法,就是六根对六尘的时候,我们是要越听心目越清明,妄想越来越淡,最后几乎把妄想不能够断也至少伏在那里。那如果我们有的时候听法,什么叫做攀缘?就是这个法义他一听,马上就觉得似乎有那么一点点相应了,相应了以后他就开始浮想联翩了,根本就不是说在那儿去认认真真的去随文入观,这个时候你看不知道谁就发了这三个合十,这叫做听着听着他就攀缘了,在这作怪,所以说我们要知道这就是轮回的苦因。

第五个叫做昏沉。当然这里边有两种过患,昏沉代表了我们在听法要么心高举,有的人一下子听得,这个比较性情中人,或者说是性格特别外露的人,他一听的欢喜了马上心高举起来,唯此法是途,表达上就是一下子就是非常的夸张,这就叫做心太高举了。大家要知道我们听法呀,要听的心平气和,如如不动,体现我们这种妙湛总持不动尊的这种智慧嘛。

那么你的心在高举的时候,那就说明你已经忘乎所以了,这是一种;再次一种就是心昏沉,昏沉的话就属于心是一种低弱的状态。高举就是一相应激动的没完没了,昏沉就是说完全在那打盹,或者心神暗钝,根本就提不起神来,这也算是一种第五种诟病。所以我们心高举和低弱都是有过患的,要调到这个心不偏不倚,端身正念,这样的听法源源不断的灌到自己的本识中,这才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相应的状态。

最后一个也是大家常容易犯的,就是没有忍耐心。这个没有忍耐心体现在哪里?有时候可能有些场合,我们要安排大家盘腿坐着,有些还有椅子,有些就是禅凳,那么有的腿子不行,或者说听着听着就难受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忍不住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知道这个忍耐忍耐就是练我们的心性和身的。

你想这个时候可能会很痛苦,我们就要想想说,由于我们闻法得了智慧,身心清明,修学圣法我们可以说至少是生善道,乃至得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说我们这一点苦都受不了,那如果说我们由于没有法的智慧,造业、轮回乃至下堕三途那个苦比这个苦,要苦的多得多。这样相对的一对比,很可能有时候我们这种难受心、无忍耐、一下子突发的这种,就像清凉池一样给他清凉下来,灭下来了。

还有一种就是说我们要有耐心,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心念,始终持续到一个这样的一种持续状态。因为有时候,比如看着时间,这堂法快讲完了,快讲完了的时候大概剩十分钟了,你的心就开始躁动了。但是有时候大家要知道,有时候法师们讲法很可能最后十分钟,是全盘的提纲挈领,最重要的综合法义,那你心神不宁,左顾右盼就给耽搁了。乃至哪怕说这个时间讲的已经到了,或者说有的法师喜欢拖一会,又拖了十分钟,你就按捺不住了,开始就蠢蠢欲动了,这些都是属于心的过。

所以从以上几点来讲,我们大家都要晓得,这就是从我慢,无信心,然后没有欲乐,好攀缘,乃至昏沉,掉举,乃至没有忍耐心,这都是容易出现的六种听法过程中的诟病,希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为每个人的习气表现出来的这种不一样,所以说对于六种诟病他所相应的也不一样,有的在这个上面容易犯,有的在那个上面容易显现,这就是一个防范,希望大家能够尽职恪守。

下面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就是我们在思维法义,闻了法,闻思,在思维的阶段时候,容易出现的五种过失,叫做“五不记”。

第一种叫做“记句不记义”。可能有的同修对这个有所了解。大家听过我们说四依,四依就是依法不依人,乃至依智不依愚。那么要知道佛讲法,他有时候是有一个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

学解释就是解这个道理的,我们学习佛的经教是一层,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的话,就是对于佛经的这种领解,我们不但要依文解义,还要离文而悟义,就是说佛陀这么一番的描绘,他的所指是哪里,你不能死抠着句子而不去深刻的理解他的内涵。

记得好像是《证道歌》里也曾讲到,他那会也是“分别名相不知休”,就是没完没了的在佛法义理大海中来来回回的折腾,这个是什么意思,那个是什么概念,最后学了一肚子的知识,可是你问他一点悟性都没有,何况心性上的本命元辰,他连感觉都生不起来,不要说明心见性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说多闻多思,可是有时候大家还要知道依指见月,一切的经教都是为了指明我们心性光明的,如果你不往这儿会,那么你就等于说舍本逐末了。所以在讲法的过程中,第一个我们要记住不要“记句不记义”。

我记得曾经在禅宗公案的里面有这么一则,讲到这个很有名的很有意思的一段公案,用了一则新郎新娘入洞房,那么入洞房的时候,新娘坐在洞房里红盖头还盖着,她的新郎官还没有来掀她的盖头,就说了一段话,她说:“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恼予情。”就是说本来我们应该新婚燕尔坐在这里说说话,结果你在那儿傻乎乎的看书,她的那个新郎官(书生),我在这儿就比较懊恼,所以说“洞房深处恼予情”,最后两句是:“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识得声。”

就是说这样的新娘子没有办法,她只好一次又一次的叫着丫鬟(小玉)嘛,一会儿给我拿个毛巾,一会儿打点洗脸水,一会儿泡一杯茶,她频频的呼唤小玉,其实她的原意不是为了叫小玉拿这个拿那个,而是让她的“只要檀郎识得声”,就愿她的那个笨的新郎官回过头来给她掀盖头,说说知心话。

这则故事里面表达的就是什么?就是说所有的众生就跟那个愚痴的她的新郎官,檀郎一样,非常教条,就是死抠所谓的文字书嘛,书呆子一样。那么,他不知道“频呼小玉”就是佛讲法呀,虽然不断这样说说说,可是他的旨归在哪里呀?希望“只要檀郎识得声”,你要识她的声,而不是要听她频呼小玉给我拿这个拿这个每一次的意思,这就叫言外之音。所以说从这点来讲我们叫“记句不记义”,你要懂得他的意思内涵,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五种不应该发生的就是“反记”,就是句义不相合。这个头一种你就是“记句不记义”倒也罢了,那有的人他可有意思了,这个我的经验是太多了。有时候我们讲法义他不随顺着你的法义去悟,或者提升自己的见解和信心,他只管对面的跟你发问、发难。就是不断的告诉你,他所理解的是另外一套,然后还认为你讲的是否对呢。

比如说吧,什么叫做反记?很无奈。比如有时候我们会赞叹,出家为僧,这是人天师表,多么多么的好,那么意思是说三宝的功德有多大,出家为僧就是修解脱无为法嘛,那么从修行上来讲是专业的,毕生的,那多殊胜。可是有的人他一听了以后,他会马上反过来说:“那人都出家了,这社会还怎么发展呀”。他就往这会,这就叫做典型的“反记”。

你再比如像有的经典里面讲到说,人造十善业十恶业吧,那佛就说造十恶业太过的人,就是太陋劣,那么为诸佛所不救。那他就从这点法义上,他不会随顺着佛的意思,是什么意思。佛肯定就是希望大家少造恶业,你再造的恶业多了我都没办法了,那言外之意就是让他少造恶业。

结果他反记,他马上想到就是那佛不是无尽的平等大慈大悲吗?由于他多造的恶业就不去救度了吗?那佛不对。这就叫做“反记”。

特别是在佛的经典教法里面,有时候我们是说事的,说现象的,有时候是说理的。那么你要知道,说理的时候是不能够讲事的。就是我们在讲本质平等一如的这个层面,你不能够讲每一件事情具体发生;你在讲每一件事情具体发生,就得依着事来,依着事相上的轨则,你就不能讲所有都是平等无二的。

所以有时候我们常说了,不可以差别说理,不可以平等说事。这都属于什么,叫做“反记”。这个大家仔细的去悟一悟。有时候碰到这些同修们可有意思了,给你提的是五花八门,让你真的是哭笑不得。

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第三个和第四个一并给大家打出来。第三个更明显了就是“错记”。对于佛经,祖师的论典,乃至法师们在讲法的时候,那你听了这个法义以后完全或者你的记忆中记错了,那么你就循着这个而生起疑情,越想越对,我的是对的,实际上你记错了,然后就可能跟你原来的见解发生矛盾和冲突,这时候疑情生起来就会断自己的信心,这是其一。

再一个有时候,可能师父们给大家介绍法门,或者说在修行的具体操作上的时候,如果你一旦次第、或者说有些具体的功德相续上你没有圆满或者记错了,可能你得不到相应的这种法的受用,其实是有可能你自己在法义上搞错了,这时候你就又对法生起怀疑了,那就更加的麻烦。所以说从这点来讲,为什么佛还说:“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就是不能记错了,这个道理从心性上你一定要明了,这叫做“错记”。

第四个叫“不解记”,就是说你完全是非颠倒了,不善于辨法义。大家听过这么一句话没有,比如佛门里边常说:“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是所有的因缘所生的法,我说这个当体就是不实在的,此起彼伏,没有一个真正的定性的这样的一种存在,这就无常。结果你不了解这个,那么马上就会说“得出这个空的结论,就是抹杀。就是说众缘所生嘛,一定是把他生的法给去掉,弄死,完全给遮住了以后才显现的空。”

这就是不善辨法义了,不圆融了。那我们要知道说空,你怎么空?空的是众缘所生的法呀,由于众缘所生的法没有一个定性,从而才说万法皆空的结论,这就叫依二谛说法。那么你不善于辨这个法义,你死执一头崖板,那么决定就会堕落到这个定见之中。这样的话越学越顽固,越学自己疙瘩越多,反而还固执己见,然后可能跟别人在分享的时候,一说就是那极端的话。这就叫做“不解记”。

第五个,五不记最后一个就是“不记深妙处”,只能够浅的见一些法义,而真正甚深的微妙法他听不到,记不住。这个其实也是我们常说的,可能是善根福报不够吧。为什么说福慧双修,一定要去培福,那么慧才能显现,永远都是福慧福在前的,悲智双运也是悲在前的,要慈悲,这样慢慢的扩展心行,你才能够有这个智慧出现,才能够记到这个深妙之处。

这一点的话就是要我们用功的去解悟,去修持的话,才能够进行积累了。特别是这种深妙我们常说佛法是“心地法门”嘛。一说心地法门的时候,浅见的话马上就拍胸脯子以为是这个肉团,有的人说自我思维能力,自己的思想对自己的思想再思想一下,其实是第六意识反作用,大家以为这就是心。真正佛法的心地法门就是这个遍法界的心,一切的现象、一切的本质都出不了我们的现前的一念,可是就这一念之心,真的是很少有人能悟的上来,跟的上去,基本上真的埋没了好多修证路上的英雄豪杰。

所以有时候我们就对于“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弄不清楚,不知道什么是心,什么是性,又说万法唯心,只知道万法唯心,不知道心唯万法,他倒腾不过来,就是对这个深妙圆融处,他进不去,这就是一个确确实实善根福德的问题。

那么这五种,就是我们从这五个方面,也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希望不要犯这“五不记”。那给大家讲这个,是我们在闻完了以后,思的阶段容易所出现的过失。所以在此把这五种过失,首先供养给大家,希望我们在此有一个正确的防范,在听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号入座,看有没有过失在这五个方面,要对照。

下面再一个板块就是“四种想”。刚才跟大家讲了“三过、六垢、五不记。”下面这“四种想”,“四种想”就是调整我们听法的态度,特别是在现场的态度,怎么样调节心态让它更容易的灌入法义,得到身心的受用。就是我们需要以这样的一种心态和出发点来听闻佛法。

首先一个就是要“于己做病人想”。我们常说病有身病有心病,那么身体的病当然我们要假借于汤药、药食来医疗、干扰,让它四大恢复正常的平衡。那么心病就要由法药来医。在这个情况下,每个凡夫具足了贪、嗔、痴,有是非分别烦恼,我们就必然是一个病人。望整个三界,无一人不病,整个六道内无一人不在受病的折磨,所以我们就要知道法是一个疗药,来治我们轮回生死之病,所以希望我们在听法第一个,把自己一定放低,当作我是一个病人,是病人的话你才想着我要治病呀,才想着我病要好呀,如果你认为你自己没病,有的病人就认为自己没病,不吃药不问诊,那你永远就只能当个病人。

所以第一个就是要“于己做病人想”,把法当作药。因为我们的世界都是不善的,所以我们就很难招感来一个善知识,共业嘛。在这种情况下那么我们对于有教德,有悲德,就是在教法有通达,不要说三藏十二部了,能够通达一部经典给你讲授,这就是上好的一部良药,哪怕记住一句一偈,一节给你说了,你心开意解,这就是说明给你在治病。所以我们要对善知识要生起一种于良医的想法。

特别是我想,大家知道这法师就跟黑板擦一样,他不断的在擦,不断的在擦,他把大家都擦干净了,可是他自己沾上灰尘。这就是法师的功德呀。我们老盯着"说法人"他的灰尘,可是他的功德是要把我们给擦干净呀,黑板擦干净呀。我记得印祖那会儿讲到了,说自己惭愧,好比像一个残疾人一样,就是自己不会走,那么他端坐在十字路口,他知道怎么走。

所以说每一个过来的人,虽然他自己不会走,他可以教别人怎么走,往哪走是最正确的,往哪走是最近的,这就是对于走过来的人来讲,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功德,特别当下就能够步履稳的踏上这个光明大道,这个坐在十字路口的人有多重要呀,所以我们是做这样一个良医想。

现在人太难修到这个层面了,所以我们有时候对于听法、闻法,最后弄得一团是非,说皈依三宝去学佛,天天皈依是非。那么,真的是只能说法门的败相吧,末法时期就这个样子了,我有时候只能看一下大家的初发心,到底能够持之以恒多久,也不晓得,也不抱希望。所以说,如果是大善根有福德的人,他会说我是来治病的,那么对“说法人”是个良医,这样他的功德只在他身心世界里面体现了。

第三个就是我们在听法的时候,你刚才讲到了,有没有欲乐心,有没有忍耐心,所有的一切就是说你对法的殷重,对这个教法要做良药想,你觉得它确确实实能治你的病,那么你才会对这个药方子、开药的人整体的一系列,你才能够相应。所以说这些教法,每一个法门,每一个操作的方法,都是来对治我们的生病的。

你看为什么做“五停心观”里边或者“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观心无常等等这些,“五停心观”里的“慈悲观”对治我们的嗔恨心,“界差别”对治我们的愚痴心,乃至“不净观”对治我们的贪好心,所有的这些教法都是对治我们贪、嗔、痴的良药。那么你就要对这个教法生起药想呀,大家想想为什么世间人有一句话叫做:“得病乱投医”?那就说明你特别想让这个病好,最后急得就跟热锅上的蚂蚁,没头的苍蝇一样,如果真正能够带着这种心态来渴求的来闻熏佛法,那真正才能把这种皈依心能够发挥的张力最大。

所以第三个就是以教法要做良药,这就是对法的恭敬。如果你对教法,不要说轻慢心了,就是完全听起来这么一听,而从来不把它吃进去,那么这就很麻烦,这个病好不了。

最后一个就是说“于依教奉行作疗病想”。如果皈依已久或者受了五戒的同修们都知道,每次法事、每次法会的时候最后都要问说:“能否依教奉行”,当然我们对于依教奉行的理解,大家一定要树立一个非常客观的知见,这不是师父们无端的强加,就要你什么都不能反驳,不能对着干怎么怎么样,就是像一种强制性的,好像没有人权一样。

这个依教奉行,大家首先要问这教是从哪来的,是佛陀的教导,所有的三宝师父们他都是照着佛说的,那么他是代佛宣法,你依教奉行就是依佛的教法而去奉持受行,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能够真实的依教奉行,那么你的这个就是正在治疗你的贪嗔痴病,你的病就能够好的很快,快速的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说对于依教奉行,因为有时候我们也是口角滑过,但是真正依教奉行从心地上能够生起对三宝的信心,对法师的这种依教奉行太少了,很多时候都是阳奉阴违,或者怀揣着自己的小九九,不知道是要欺瞒天地,还是一切自以为我聪明别人都傻,你不知道欺来欺去完全是欺自己呀,真正的依教奉行就是一个老实修行的佛弟子,佛让我干什么就干什么,佛让我说因果轮回很苦,那我就要知道这是苦的,你千万不要说:“哎呀这个世界花花绿绿我觉得挺好的。”那你这个佛弟子就是跟佛对着干。

其次,佛说既然是苦的,我们就要出离这个轮回,要了生死,那我们就是要依教奉行,疗这个病,生死是病,轮回是病嘛,我们就要想方设法的出这个圈子,就要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做。佛说在这个世界修行很难,不如从是西方有世界名曰极乐,往生极乐世界在那修行快速成就,圆证三不退,那释迦牟尼佛让我这样做,那我就依教奉行嘛,这就叫做疗病想。

总归这四种想,我们就说这是一种观想,很重要,这样的话能够这样不断的激荡,就会激活我们比较麻木,没有信心,不开化这种刚强,这种铁的这样一种业障,就是我们常说的现前在调治,要当真的去观想,要放下身段,那么这样才能算一个受用甘露法水的一个佛弟子。

就好比我们常说念佛一样,要常将生死挂心头呀,就是濒临要死亡一样,马上要死了,那么我们就跟常态就不一样了。所以说听法的也是如此,要时刻的这样起观,把他调制到一种非常态下,我们就会得到法的真实受益,不要在常态的这种泛泛悠悠中过日子。

今天晚上就是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我们说既然闻思讲堂要讲成佛之道法啦,那么希望诸位首先把闻法上的该怎么样,不该怎么样,什么是功德,怎样是过患,要铭记在心,不断的相应。希望这堂课大家把这些东西记在心里,以后还能要常复习常对照,因为一不留神我们就忘了,就犯了。

所以说如果一放一忘,我们的听法功德就会大打折扣,这个就是闻法之要,不用觉得认为是条条框框这么多,光听这个我就烦了,不要说以后再听法了,这个都是为我们好。

大家来闻法,一定要是非标准,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为什么我们说佛门要受戒呢,戒就是为我们好。可是不理解的戒,他就认为强制性的让你什么都不能干,这就是两种心态。

所以说你当真能够发心来闻法,要去学修,那么对于今天晚上这个就可以说正中下怀,正合我意;如果你听的越听越不盯对,越听越烦,说法师还没开讲就给我们设了这么多条条框框,那么确实你就缘太浅了,没有这个福德,那希望你就去修正。

好,那么今天晚上是我们《成佛之道》闻法群的第一堂课,跟大家就分享这么多,希望我们回去在私底下好好琢磨一下,这就是法,只有这个法能让我们解脱,能让我们成佛。所以在这个法的大背景支撑下,我们才可以称之为说我在学佛,我在修法,也只能跟这样的一种法相应,那么我们才可以说我在闻思讲堂,我来听闻佛法,希望大家深思之,忆念之,然后能够遵守之,持之以恒的遵守。今晚就是以这个“闻法之要”供养大家,希望大家能够生起真实的受用。

今天晚上的法就讲到这里,谢谢诸位来听闻,那么下一周我们开始讲印顺导师的《成佛之道》,如果有条件的希望先去复习一下,因为他都是五个字五个字的偈颂,所以其实读起来也很上口,下星期开始我们讲解这个。

今天就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学佛要从做人开始

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

四十八大愿——(第22愿)菩萨一生补处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

如何才能成佛

徒儿:我天天打坐、读经、磕头,这样努力能成佛吗?...

模仿佛陀的行为,就可以成佛吗

有人问我,师父说每天的24小时里有20个小时是在学习、...

圣严法师《处处是金山》

凡夫不是佛,所以看到的人也不像佛;因为尚是未见佛性...

画佛像为什么能够成佛

前面是雕刻成一个立体的佛像,这以下是用手工把它画制...

找到成佛的因地

马祖道一禅师,出家以后很喜欢打坐。他刚出家,什么事...

磨砖不能成镜,打坐又怎么会作佛呢

什么叫理观的智慧?我们先讲一段禅宗的公案再来说明。...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阿弥陀经要解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三种布施为修道积攒福德资粮

为什么要以财物济施贫穷呢?就是说,人在修行中必须得...

妙莲老和尚《放生与吃素》

放生能得长寿,所以一般佛教徒对放生大都很积极。放生...

一生至少原谅三个人

有一段很有名的对话,寒山子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

趋向解脱的功德

前面的安乐道讲到苦乐的问题,这一块我们全部讲完了。...

【佛教词典】阿波阤那

(术语)Avadāna,译曰譬喻。十二部经之一。经中以世...

【佛教词典】日禺中

禺中,指午前十时,即巳时。天台宗以之配于五时中之第...

用四无量心对治烦恼

如果学佛者在生活中解行并进,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法界最可靠的保险

我曾把在香港办理的缴费11年的保险退了,为的是得到四...

老子论企业家的三宝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莲花在佛教中表示什么?

在佛经中说,人间的莲花不出数十瓣,天上的莲花不出数...

有情众生的生命为什么会相续

安立此相,略有三种: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

从极乐归来的菩萨是非同小可的

极乐世界的解脱功德,我们简单提出三点: 第一、随愿闻...

父母对儿女的爱

有一个婆罗门娶一个太太很美,非常的美,但是家境很贫...

用觉照力净化内心的地狱种子

《地藏经》第五品经它揭示了地狱的各种相。下面我们来...

佛陀度化五百梵志

(上) 古印度时,世尊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住在王舍...

天生暴躁

盘珪禅师说法时不仅浅显易懂,也常在结束之前,让信徒...

怎样知道哪笔钱是自己的福报所感

一信徒问师:师父,我学佛也在做生意,请问师父,怎么...

人生怎么样才能圆满

不害诸有情,修慈悲喜舍,证无量梵住,圆满不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