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成佛之道

宏海法师  2019/05/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二讲)

各位成佛之道的群友们,大家晚上吉祥。缘起殊胜,殊胜缘起,今天我们一起开始学习新的一个篇章,一个法本,也是跟我们群的名字同步、完全一致的《成佛之道》。在此开始,请大家都把心念正起来,忆念三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了,我们先三称本师尊号,然后再念一个武则天作的加持偈,希望以此今天好的缘起一直把《成佛之道》能够进行圆满。

开始我想说一下,为什么咱们在群五又设这么一个道场,就是因为我们今年开始也号称居士佛学院,大家要知道佛学院就是学佛院,就是要成佛的。既然要成佛,至少知道成佛的脉络是什么样的,整个次第是怎样的。在此之中,有一些主线不能够忽略,不能够走偏,怎么样来了解一个主脉络,这是我们这次讲《成佛之道》的第一个初衷,给大家全面的介绍一下整个释迦牟尼佛,从因地凡夫开始到果地的究竟成就,中间他是怎样的次第,如何的进行,这个《成佛之道》把其中的内容都囊括其中,很圆满。

第二点就是在具体的内容里边,因为大家一直在闻思讲堂里听法,也在讲一部经典论著、净土、乃至实修等等,可是确实没有一个比较大的、整体性的一个熏习,我们还是对一些比如人天法、大乘、小乘,整个因行果报种种这种差别相,法门上面都还不太清晰。特别是原来咱们这儿不是叫沙龙群嘛,沙龙群就容易各抒己见,那到底是不是正见,也得有个理论的大背景。所以把这个转成成佛之道的道场,就是想从思想理论上给大家做一个整体的安排。

我们要知道怎么样叫做施设法门。在修行的次第上,从开始三十七道品,再接着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六度里面的布施第一,功德怎样,登地菩萨,什么叫做登地。佛的功德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这些,大家都至少要有一个了解,心里有一个模式模版,这样你才能知道他的篇幅有多长,他的幅度有多大。那么你在第几层心里也有数,大家来回讨论的时候,我们都在第几层。或者是你在哪里,我在哪里,相互申辩的时候,才能把佛法越辩越明。这也是我们这次开《成佛之道》的又一个初衷。

再一个讲《成佛之道》,佛经里面有一种叫“长行”,我们读其他经典的时候,你看里边不知道字是多少,一句又一句这样的不规则的话叫做“长行”。还有一些叫做“偈颂”,就是像诗词一样的,五个字、七个字一句一句的,特别的朗朗上口。

挑《成佛之道》来跟大家共同学习,就是希望能读、能诵、能解,特别是能够背下来那就更好了,那就非常方便了。而且《成佛之道》这部论典是我们当代的印顺法师(不是深圳弘法寺的印顺法师,是台湾印顺导师),深入经藏以后,通过自己对经藏的了解整合,再参照了古德大贤的一些现成的论本,然后效仿写出了这么一篇精华,概括性很高的偈颂形式的一部论。所以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方便,障碍比较少一些,至少在贯文上面会少一些。这是又一个初衷。

再一个就是不管怎么样,既然跟我们闻思讲堂有缘,那就要不断的结这个缘,要续这个缘,续我们的清净佛事、同修法缘,不管有多少人来听,总比在世间浪费时间好嘛。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无事生非,外边的世界红尘中的诱惑这么大,我们一不小心就喜欢投身进去,总是不愿意抽身冷眼。参与进去了,总是贪、嗔、痴就显发,造的就是不好的业。所以以此讲法因缘把大家拽着,天天在这个道场里面听经闻法,这也不为失为非常殊胜的功德一桩。

我当时遁入空门,同年考入普陀山佛学院,那个时候读预科班,《成佛之道》就是我们入门的一个教科书,一个课本。今天再把这部课本转供养奉献给大家,希望我们在学这部论典的时候,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这是我们这次要讲这个《成佛之道》的一个初衷,希望大家明了。阿弥陀佛!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课本的作者印顺导师,通常把他老人家称之为导师,也叫印顺法师。概括的介绍:他是从一九零六年到二零零五年,走完了九十九岁的一生弘法之路。他俗家姓张,生于光绪三十二年,他老人家当时就很聪明,所以说古来大德,不是说一辈子修学佛法的事,六岁就到私人教学的私塾里边去学习,小学毕业家中停了半年以后,又进一步去读书。

在高小三年的时候,当时他的老师还是一个秀才,有一次他写一篇文章,老师看的是大加赞叹,不但给了他满分,又给加了两分,这样来嘉奖他,所以说从小他在文笔功力上就是一个天生的著作行家,这样的天才。到了二十岁那一年,具足了学佛的因缘,接触到他后来也是最心倾注的中观一宗,也就是三论宗。他首先接触了一部论典叫做《中论》,从中领略到了佛法的高博精深,对佛法义理上面的领解到了一个很理性的程度。

建立起来一个信仰以后,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佛法的这种精神,这种智的信仰,跟现实中的佛法差异很大。其实这也是我们到现在还一直没有摆脱出的困境,时代的烙印。比如说,我们现在总是把神跟佛连在一起,或者一说我是信佛的,他扑面而来就说:“我是无神论者”。有时候一看见烧香磕头,下意识就是说迷信等等这些,现实中佛法流通出来的这种样态都是跟真正的佛法这种精微,这种心性,究竟的义理,确实差别太大了。他想不通,所以他就带着这种使命感发愿出家了。二十五岁的时候在普陀山,大家听明白了,就是南海普陀有一个叫福泉禅林。

另外附加给大家说一句,福泉禅林就是当时的普陀山佛学院,刚出家的时候,我在那儿进行了两年学习,真的是非常很感恩这个地方,培养了我对于佛学基础知识的功底,就是在那边才有一点点的进步。到现在我们回去的时候还是会睹物思人,曾经的教室、寮房、图书馆,那会儿也叫做印顺图书馆,还是请印顺导师亲自提的词。想念那时候的法师,现在已经天下的宴席,宴到各个自己所要荷担的弘法的重任中了。那么当时印顺导师也是在这个福泉禅林出家的,礼请上清下念和尚为师,起名叫做印顺。

有时候我们观察这个人的一生,缘法很重要。印顺导师从出家一路走来,可以说他的遭遇,他的依止,乃至他的同行善知识,都是当代来讲是顶尖级的人物了。比如说他出家以后在天童寺受戒,我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当时江浙这一带最有名的禅林,浙江的天童寺那是非常有名的古刹。

当时有一个著名的老法师叫圆瑛法师,他那会儿是做戒和尚的,就是给印顺导师授戒,我们都知道上海有个圆明讲堂,就是圆瑛法师当时讲《楞严经》的地方,他当年号称叫做“楞严王”。到现在他的楞严讲义还是所有学修《楞严经》最根本的一个参考、注疏。这样的戒和尚来做了一个受戒,殊胜的因缘,而成为一名比丘。

后来他读书的地方是厦门南普陀寺,也就是我们现在的闽南佛学院,当时是插班进去的。可能我们听了以后都觉得这些地方好像听过,上个世纪,特别是民国年间,这些地方、这些人都是响当当的一线的人,一线的地,特别是在八月初的时候,又在当时福建的鼓山涌泉寺,亲近到了当代的大德太虚法师,依止太虚法师学法。

鼓山涌泉寺这个地方也是非常有名,当时虚云老和尚在这首开传戒的时候,这个地方铁树当时就开花了,这是一个时间段的经历。就是从他出家受了比丘戒,乃至开始去求学,一直亲近到心仪的善知识,后来开始他的弘法,就是二十七岁的那年读书的时候,就被破格让他为他们同班的同学,去讲《中观》的另一部根本论典叫做《十二门论》。

可能是当时在讲学的过程中,佛法上有一些疑情或者不到之处,就促使他在那年秋天的时候又回到普陀山的慧济寺去阅藏,差不多前后一共三年,去深入经藏,把整个大藏经给看了一遍。一直到差不多三十一岁的时候才受太虚大师的法旨,到武昌佛学院指导三论宗的研究。

可能我们现在听武昌佛学院这个名字已经很少了,在那个时候,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乃至后来印顺导师到抗战的时候,又到了重庆那边有一个汉藏教理院,这些当时都是师资力量确实是非常顶尖的大法师、大德们在那授教,学习的地方。

当时他跟法尊法师是同学,又一位大德出现了,我们都知道,法尊法师翻译了一个密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也有一个他的翻译法本。印顺导师那会儿就给他在这个广论里边参与他的润笔。

可见他出家到求学生涯一直伴随着这样的殊胜因缘,我想这也是无量劫来凑齐的一个殊胜因缘,一直到四十二岁那年,是中国近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也是我们新型佛教改革的先驱者,太虚大师圆寂了,他开始着手主编《太虚大师全集》,这是印顺导师在当时做的一个非常大的功德事。

因为我们确实给大家讲法的时候一直也没有介绍过,好像古代的佛教是什么,大家偶尔还会提及当代、近代的,我们基本上甚少了知到底有些什么重要人物,《太虚大师全集》这部著作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

后来到四九年的时候前往香港,这是他后半生的一个分水岭,五二年的时候去了台湾,因为当时的时代性,很多大陆的年轻僧才都要么去港,要么去台。我记得上次我回普陀山的时候,还跟一个老王居士聊天,因为他是普陀山前前一任方丈妙善长老的侍者。他说起那会儿从大陆去台湾的星云大师,还有圣一法师。我不知道诸位听过没有,星云大师肯定听过。当时他们都在普陀山,都是很年轻的小和尚,那会儿都要去台湾,都要走,就问妙善长老走不走,结果妙善长老他说不走,当然那会还叫小和尚,还不是长老,就不去。

所以你看,弘法各有因缘,星云大师现在在台湾的佛光山,那真的是为法前赴后继,鞠躬尽瘁。普陀山的妙善长老他也是各有因缘,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整个普陀山百废待兴,就是他老人家一手让普陀山又重新振兴起来的。所以那会儿一个去,一个不去,这就是他们这辈子来的任务,各自在各自的点上完成。

印顺导师的任务就是从香港到台湾以后,开始他后半生的弘法讲学,后来一直住在台湾,有一个地方叫做福严精舍。在那住着,除了著作就是讲学,后来到二零零四年,也就是他圆寂的前一年才去花莲住,在那个慈济功德会,那儿有一个慈济医院,证严法师(证严上人)就是这个大比丘尼,她的慈善事业做的全球都是非常大的影响,是他的弟子,也是在这里结的缘。二零零五年印顺导师圆寂,享寿九十九岁。

这个就是给大家大概说一下,我们这篇论典的作者印顺导师,他是这么一个一生的弘法事业和人生经历。印顺导师的身后留下的著作,有一部叫做《妙云集》,差不多有二十四本的样子,有一部叫《华语集》有五本的样子。像其中有一些《中观经论》、《摄大乘论讲记》、《般若经讲记》等等这些,都有时候会被后来的这些法师们讲学,或者自己受用,都会去参考,会去研习。这是当代一位特别是从教理上而言非常杰出的,称之为印顺导师,他的著作《成佛之道》。

下面我们再讲讲《成佛之道》的缘起。《成佛之道》差不多是在一九五零年,那时候印顺导师还在香港,可是他的老师太虚大师,我们现在不是都知道人间佛教嘛,那个时候叫做人生佛教,就是依太虚大师,他主张是“人成既佛成”,太虚大师是有这样的开示。

所以印顺导师就参考这种思想、这个倡导,而萌发了要写这么一部《成佛之道》,由人而成佛的一个脉络清晰的修学,教理上能够让人参考的一个论典、著作。而且写这个缘起,确确实实当时在太虚大师时代,民国年间,佛教越来越多弊病,尽多偏信鬼神、神叨叨的,都是偏这些,在江南一带这种经忏超度佛事越做越旺,大家都舍本逐末,好像佛教是除了死人就是超度,就没有其他的事做了。

在这种情况下太虚大师振臂一挥,要提升佛教的这种理智信仰。印顺导师继承了太虚大师这个思想而参考了藏传佛法里面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他想参考这样的一个形式,写成一部简要的《成佛之道》的一本著作。

一直到一九五四年,在台北的善导寺,这个寺院我还去过,有去过台湾的同修大家知不知道,在这个地方共修会边宣讲边编偈颂,后来弟子们对这个《成佛之道》赞叹的说:“不仅是一本教科书,而且是成佛的指南,意义是非常大的。”主要就是说从人成佛。那么印顺导师在这部论典里边,他始终就是认为不可能有天生的弥勒,也不会有自然的释迦牟尼佛,他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佛,但凡是发心成佛的人就有成佛的可能,而且会成,就是依照这个主线思想而著这部著作。

特别是他里边,基本上跟《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边的有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那样,他也写了有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由浅入深的一个修学历程,来开显由人而成佛的道理。印顺导师当时表达自己为什么要做这部著作的时候说,(我想大家听一听,对我们现在也是有非常大的教育意义的)就是为了避免初学者开始犯偏取部分佛法,而抛弃了全体的这个总概括、总背景,是怕误入到这样一种误区,所以写的《成佛之道》。

另外,他害怕有的人取了一滴水,就以为大海的水都在这里了,这样的话他就会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乃至修学上会有缺失,而且他也希望弘法的这些大德们能够参考《成佛之道》,在应机说法的同时,也一定要始终保持整个一代佛法的完整性。这个思想、这个发心是特别好的,非常到位。

所以说《成佛之道》是非常宏观的把佛法整体做了一个梳理,从一开始例举以人为本,然后直到入的大乘法。印顺导师当时在看《阿含经》的时候,看到里边有一句话写到:“诸佛都是降生出在人间的,他终不在天上成佛”。这个对匡正当时以鬼神流弊为根本的佛法在人视野中的形象,这种意义是非常大的,所以他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都哭了。

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六四年之间十二年,他在随缘教化上都是针对一般的信徒而言的,只有这本著作是为了流通而写的。他的编辑次第也是由浅至深,所以说《成佛之道》是把佛法的经义与名相次第展开,特别注重信仰与理智的结合,他认为理智不仅是信仰的,而且义理的开导、修持的开示都是要通过理性而逐渐完善。

就是说“人成即佛成”我们说的人间正道吧。所以最后印顺导师这篇论著的结尾说:“一切诸善法同归于佛道,所有众生类究竟得成佛”,表达了愿一切众生同得正等正觉的这种美好愿望和回向功德。这就是《成佛之道》的作者印顺导师,还有《成佛之道》的初衷和写作的背景,给大家做这么一个大概介绍。

我之所以讲这部论典,除了我曾经读过的普陀山佛学院,就是他老人家出家的福泉禅林,这是一个共业。还有一点就是他在普陀山阅藏的时候,在那儿待了三年的慧济寺,俗称佛顶山,我在那儿出家,这就是因缘。因缘的碰撞现行,终于在今天晚上九点开始,跟诸位同修一起来殊胜的迈入这个《成佛之道》,希望大家能够在听闻的过程中去思索,去领悟,去认知,然后从正知正见上理性的建立我们的信仰,指导我们的修持,也通过理性的表达来沟通我们这种感性的宗教情怀,这样的话才能够不偏不倚的一直走在真正的、正确的成佛之道上。

在讲具体的内容之前,我们题解一下《成佛之道》这四个字,讲一下题目的内涵。当然这个题目一目了然,我们一看《成佛之道》,佛就是觉悟嘛,我们要成嘛,就是这么一个门径,通到那儿的这么一个道路,介绍这个道路的书。

首先我们对《成佛之道》这四个字拆开来看,他的重点是成佛。诸位闻法、听经乃至我们来共修,目标就是为了成佛。首先就是把这个“成”字,我们稍微剖析一下它的内涵。首先“成”,我们都知道“成”就是成就的意思,成就嘛,现前嘛,就是让这一道或者这个理或者这个目标现前了,就是得道了,住进去了,成就了,做好了做完整了,事情发展到圆满了,所以第一层“成”就是成就的意思。

你看北京人都会说这事怎么样,成,好的,或者说这件事办好了就是成功了。你们不知道这个出家的比丘们在受戒的时候,羯磨成就,一定会有三师、七证、七尊证,就是受戒的程序完了以后,旁边的七位尊证都会高呼“成”,就是说这个成就的现前,圆满了,这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成佛之道》的“成”的内涵。

第二点我们还要分析一下这个“成”,还有亲自的意思,就是自己亲自参与。我们常会下意识的去说:“我要成为某某某,我要成为怎样怎样。”所以这里并没有说是“学”佛之道,“向”佛之道,或者“问”佛之道,就说 “成”佛之道。

那我们就要明了,这就说明了亲自的参与,是针对我们所有的众生,每一个有缘的乃至整个法界的每一个众生,共同的参与。这个参与就是亲自的内涵,就是我们必须要亲自去运作,然后亲自去坚持,对于亲自认可的目标,人人皆可,共同的志向,必将要达到将来那个地方,成为那个目标。

不是说我们坐在这里是别人的事,大家在听的时候,马上就要有主人翁(意识),“成”,谁都可以成,我也要成,成佛之道。

再一层来讲的话这个“成”的内涵就是现成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从理上而言,大家知道我们每个众生都是有佛性的,还要说到这个老理。我们说的这个“成”,并不是从无而有的出现,也不是去旧而标新的建立,只不过我们把每一个人都具足的这个佛性,让他显现,他本来就在、常在,是我们现在比较冤枉,无明颠倒,错认了而出现了一个幻境。

但是虽然在幻境里面,我们本性的真境都在,所以只是一个转身而已,只是一个显现而已,这样的叫做“成”。 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做一个剖析。

当然最后一个“成”,还有警醒的意思。既然要“成”,那么就说明我们还没有“成”,既然说亲自,那就说明真的是法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成佛之道,“成”和“道”必须自己去干。

既然是现成的,那我们现在不是还在无明中冤枉的做梦嘛,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要“醒”,要还原我们本有的自性清净光明,叫做“成”,所以有警醒的意思。我们从这几方面要醒来、看清,这就是《成佛之道》的“成”。上面这算是解题论题的第一个版块。

第二个版块,今天我们的重头戏,成佛的佛。当然在此之前讲法的过程中,我也已经讲了一些经典,因为每一部经典都要说:“佛说某某经”,或者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就是“佛”字曝光率是很高的,已经讲了很多次了,我们总会这样信手就拈来,反正觉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正遍觉、无上觉,反正差不多都能记住了,都知道觉。

在此之前也给大家讲过什么叫做觉,觉是个什么感觉。就跟做梦一样,醒了,突然醒了,这就叫觉。那今天我们来理解“佛”的内涵,我不想从这方面理解了,因为大家已经都疲了,今天我们就索性再高的跨越一下,从根本究竟的层面往下来贯解,就是给你们开个眼界吧。

我们从佛的功德来讲,成佛以后能够达到什么水平、到达一个什么状态,他有什么样的不可思议的神通也罢,妙用也罢,功德也罢等等等等这些,我们从这个层面做一个了解。

可是这个层面了解是有风险的,一个是因为我们现在是凡夫,凡夫的视野是非常有限的,跟佛来讲的话,你想跨越的太多了,整个宇宙里边有十法界,有十重世界的高低层次不同,佛在最高的层面,而我们在最低的,分别来讲,佛完了还有菩萨,菩萨完了还有缘觉,缘觉完了还有声闻阿罗汉,阿罗汉完了还有二十八重天,下面才轮到人。当然我们比地狱、饿鬼、畜生强一点,比阿修罗性格随和一点。可是这样的直接从人去讲佛的功德的话,大家一般是接受不了的,甚至都理解不了,何况去信受,所以这是要冒的一个风险。但是我们这样讲还有一个功德,就是直接把佛的功德这样称性的给我们展示一下,我们都知道生起好乐。生为一个凡夫是真的非常卑微,卑劣的,把生命的价值,把生命的展现,弄得确实是太冤枉,非常陋劣的一个层面。

所以我们今天首先大家要明了“佛”,我们就讲佛的功德吧,这是我们下面一个比较大的版块,请大家认真的听,如理的想,随顺这个好好的想,然后渴仰的去信,最后发愿要成,否则的话就真的成了天方夜谭了,讲的这些功德我们够不着。

首先我们从佛的第一个功德来讲,就是三身功德。大家不妨设想一下,我们每天矗立在人来人往的街头,每天就在人情世故里面行走回旋。我们何曾想过,如此现前的生命状态他有没有超越的可能性。或者现前的状态是一种没被发掘打开,是一种非常粗糙的一种形成和相续。我们就要反观,一定会有更好的、更殊胜的,一种彻底打开的状态和呈现,给我们进行一个领略。这个领略,首先人人都有身体,我们就从佛的三身说起,什么叫做佛的三身。这个概念大家记住,分别叫做法身、报身、化身。

首先我们理解一下,我们常说清净法身,法身这个词一映入我们耳根的时候,大家不妨这么设想,法身他已经超越了我们灵动的肉体,或者说刻板的世界,他是把这两个肉体世界整个打通以后,一个完全融合的、清净自然的终极状态,这个状态始终是整个周遍所有世界圆满中的一个无为自然的状态。一旦入到这个状态里边,他就是彻底超越了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的分别,一个世界和另外一个世界的分别,连一个人跟他所依的世界或者是所有的人跟他方的国土都已经超越了,没有这些分别,彻底见到宇宙的真相。

宇宙的真相就是没有分别的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称之为清净法身,他既不是死刻板的一个物质性的常态,他是有观照智慧的,但是他又不是一个灵动的东西,他是从来都亘古不变的一种自然存在。那我们不妨这么理解,这就叫做法身,有时候把他叫做自性身,一旦悟到这个法界,就标志着你已经彻底成佛,究竟成佛,这是第一个:法身。

那么法身的根本状态下,因为我们还要度众生,还要说法,还要到各个世界层面去度,到了这个层面时候就要有他的用处了。如果这个法身表达的就是他的本质的话,他还有现象怎么显现?就开始叫做报身了。

我们都知道一尊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修六度万行,还要修百福,就是积一百个福,积累福德的事,才能具足一个相好,修成圆满三十二相的其中一相,百福种相好。所以说真正佛的报身,才是他因圆果满、最具庄严的一个色身状态了,这就是灵动的有显现的一个报身了。那么这个报身我们是看不见的,他只给登地的菩萨显现,就是他们清净的状态非常接近了,才能够见得到,才能够给看。

那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是什么?像释迦牟尼佛从二千多年前的印度降生,示现一辈子,从一个非常漂亮的男孩到一个壮年的王子,乃至出家修道者,最后一个老比丘身,说法四十九年,这叫做化身。就是依照着我们这个世界,人人都这么高,都得长着鼻子是鼻子,眼是眼,躯干上面有两只胳膊、两条腿,头上还有这么多窟窿,就这个样子,他随类化身,就是一切众生什么样,他就能化什么样,步调一致地生存在你的这个法界里面,给你说法、变化,这就叫做示现。

一尊佛圆满了以后,他可以随意进出,就是随时都可以展现。展现在法身,就是法身的层面,展现在报身,就是报身的层面,展现在化身,就是化身的层面,但是他的感觉从来都是一个身,这就叫做佛的第一个功德:三身功德。我们就知道了既然三身功德,比如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在极乐世界显现的是报身,那么他还得去整个他方世界,包括特别是娑婆世界都有求往生的人,他要跟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亲自的不断去接引,只要有一个人要灭,他就去接,一个人来求,他就去引。

那大家想想,法界的众生,《观无量寿经》里面,几百亿、几百亿的菩萨在他方国土要往极乐世界往生,那他能顾得过来吗。这个时候就等于他法身是不动的,哪儿都有,哪儿都是就地取材,那么报身和化身是随时可以启动,这就是我们对于一个阿弥陀佛,同时可以分身散影去接引众生,就是这么来的。

要不然只有一个阿弥陀佛,又没有化身、报身的话,那累也累坏了,而且在这儿,就在不了那儿,接了你就接不了他,那怎么办呢。所以第一个佛的功德,我们不要替他担心,他具足了三身的功德,这是第一个。

观音菩萨他早就成佛了,叫做正法明如来,但是他又示现成观音菩萨,这就是他的一个化身,来辅佐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界来寻声救苦,而且他要同时在极乐世界作为阿弥陀佛的上首菩萨一生补处,将来顶戴成佛。这就是那儿也许现得是报身,咱们这儿现的是化身。

所以佛教史上你看观音菩萨的化身太多了,鱼篮观音、送子观音、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变得无穷无尽,所以才叫做“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嘛,这是观音菩萨。

讲了这么多,告诉诸位,佛就是因为有这个三身功德,所以又有一个名字叫如来,大家一听都知道这是佛的功德,如来就是表的三身随系之法。我们以前打过个比方,法身就像天上的一轮明月,报身就像月亮发的月光,变化身就像所有的江湖河海里面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映现出来月亮,所以叫千江有水千江月,法、报、化就这么比喻的。如来就是法身,如如不动,而且可以报身,特别是化身一次又一次的来,所以第一个功德才叫如来。

再打一个比方,现在有时候我们出去看到有一种艺术表演叫做沙画,真的非常神奇,特别在现代这种投影技术下。可是大家不要忘了,沙画整个它的根本东西就是那一堆沙,感觉很清净,得洗干净,这个沙就是他的法身一样,可是这个沙子虽然不变,画板上的影像却是层出不穷。

我见过有的沙画高手,我们普陀山佛学院有一个小法师特别会表演这个,整个影像山水、月亮、树、树影娑婆不断的变,这就等于叫做化身一样。可是虽然化,一次又一次的化,一次又一次的来度众生,他的沙子不变,这就叫做如如不动,而来成正觉,这叫如来。第一个功德记住了。

佛的第二个功德,就是讲到他的哪个层面呢,就是他可以给九法界的众生做福田。福田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切众生可以增福、培福、求福的一个田地,就是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功德利益、福利。曾经在教典里面讲到:有一个人拿一枝花去供养佛了,供养完了他就想,虽然是一枝花,可是我供养佛的功德是无量的。

他就去问劝化信佛的一个出家人,可是这个人说我也没有读过经书,不知道这个福德有多大,你还是问一问学经教的人吧。他就又去问了一个学经教的人,学经教的人说我没有得六通,所以我只能照本宣科的告诉你福德很大,到底有多大我也没有通,看不见,你去问坐禅的圣者,问一个阿罗汉。

那他就去问一个阿罗汉,这个阿罗汉就开始用神通入定给他观,他看到供花的这个人因为供了佛的花,就这一朵花的功德(阿罗汉只能看到前后八万劫)享了八万劫还没享完这个福德,后面他看不见了,那这样他又不好意思,就用了一个化身(打坐还在那坐着)上到兜率内院去问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多高的道行,一生补处等觉菩萨。问弥勒菩萨的时候,弥勒菩萨说“好,那我去”(入定),结果弥勒菩萨入定去观,等觉菩萨都没有把这个人以虔诚心供了佛一枝花所感的福德,都没有观圆满,到底有多大,最后没办法告诉说,“我虽然观了,但也不知道,因为佛的福田功德太不可思议了。”

这就是佛的福田功德,佛的这个功德我们常把他称之为应供,如来的另外一个名号就是应供,应受九法界的众生来供养,这是另外一个功德。大家要听好了,九法界都来供养,他还如如不动,你想这个福德种下去有多少。

我们本来也有应供的功德,可是我们现在自私,谁拿点东西马上就想着自己吃,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吃或者带回家里,这就是差别相,凡夫跟佛的差别相,差别太大了。所以大家一定要理解佛,向往佛,不敢当天书来听了,这是真实功德,就是供佛一枝花都是不可思议的,等觉菩萨尚不能见的福德,没完没了。

第三个功德就是佛的涅槃功德。什么叫做涅槃,涅槃我们一般也把它当作圆寂。大家听过说某一个老和尚圆寂了,就是圆满了一切功德,寂灭了一切烦恼的意思。涅槃我们一般还分几种,比如说每个人都具足的叫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是刚才我们给大家讲的佛性,这不管是佛也有,人也有,畜生也有,地狱里边,无间地狱里面的众生都有。

现在本质的这个佛性受用不起来,那么我们就各享受各的性,我们享受的人性,天享受的天性,地狱、饿鬼享受的地狱饿鬼性。所以在这种情形上就还有涅槃,虽然你的涅槃功德在,但是你没有往涅槃那儿走,你就涅槃不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两种涅槃叫 “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这两种涅槃其实是讲的阿罗汉的一个地步,他已经断除烦恼了,成为一个圣人了,但是他还没有究竟到顶,这大致如此。

那么佛的涅槃(主要介绍佛的功德)叫做“无住大涅槃”。我们要理解“无住大涅槃”,这太教条了,无住什么意思?大家听过大智和大悲吧,就是一旦成佛了以后,佛是不会执著我是佛的,佛也不会执著我一定得去度众生的,虽然上下左右都不执著,无住(无住都是不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他从大智大悲的角度来讲,大悲,他就不会执著解脱,不住解脱而去度化众生;大智就是他不住生死,虽然在生死苦海里度众生,可是他不是像我们这样在生死苦海里出不来,他是来探望的,来捞人的,大家知道吧。我们在生死里边有逼迫性,有苦就会逼迫,他来了没有,所以叫做大智,既不住解脱而生大悲,又不为生死所控而行大智,唯以度众生为自己的事业。

以前有一个比喻,我们不是说同登彼岸吗,我们不是说生死苦海吗,那么他既不执著于彼岸,成佛了,也不执著于此岸,还在生死,又不停留于中间,唯以来来回回度众生而为他的毕生事业,这才叫“无住大涅槃”。哪儿都不住,光是度众生,这个功德是什么?就是佛的善逝功德。大家听过佛的名号,刚才讲到的如来、应供,还有一个善逝,为什么叫做善逝?就是他唯以一次又一次的度众生。

你看虚云老和尚走的时候不是说“水月光中又一场”嘛。就是说他“善逝”,他不是死了,他是无住的涅槃了,无住涅槃他不是死了就不来了,他不但能够自在的走,色身融入法界,还能够又乘愿的来,又示现一回,所以这才叫善逝。

如果不是善逝,我们死了就死了,活不了了。活着活着就不能死,永远都是隔别的。但是善逝就是他可以自在的走,还可以洒脱的来,谁也拿他没办法,他盘活了,善于逝就是去来,所以叫做善逝。

佛的第四个功德就是他的“四智功德”。这个比较专业,我写出来给大家了解一下,这个看上去就比较难理解了,非常专业“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但是大家不要害怕,且听我给大家讲来。什么叫做“大圆镜智”,你们听过一个词叫做“转识成智”,我们现在在凡夫层面的时候叫做识,妄识,分别识,对待识,就是自以为是有我的存在时候这种感觉。

等到修行成佛境地的时候,全部就是转识成智了,功用还是一样的功用,功德就不一样了,他完全是一种智慧的体现。那怎么转的呢?比如说这个“大圆镜智”,他顾名思义就是这个智慧就像一面大镜子一样,影现一切法界的诸法,这个智慧是哪一个识转的?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识叫做“阿赖耶识”,我们每个人轮回中就是“阿赖耶识”在做主宰,它在染污的时候,我们所有每天的这种信息都会储藏进去,贪嗔痴慢疑,然后不断的轮回中下辈子再显发出来,继续造,造完了再存,存完了再显,生生世世就一个凡夫这样轮回。

一旦成智慧以后,影现整个法界此起彼伏,一切的善恶种子全部成了光明法界,就是刚才讲到的本来清净自性,或者讲到的圆满清净法身,都是一个状态了,这叫做“大圆镜智”。

这个“平等性智”是由什么来的?就是由我们不平等的“我执”转成的,在凡夫的时候有我,就会有你,有他,那么咱们之间是不平等的。为什么咱们之间是不平等的?有“我”,我是最近的,我看这“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你”的话,你可能是我爹、哥,那么你是我爹、哥,就比旁边的我叔、我爷又近了一等,所以你我他永远是不平等的。

只有转“我执”的这个识成为智以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不会因为富贵贫贱乃至高矮胖瘦而有差别相、亲疏远近,这才叫做无缘同体、大慈大悲。所以这是佛的智慧,叫平等性智慧,就是他看一切众生都没有差别。

第三个“妙观察智”怎么理解。记住,我们在讲佛的功德就是成了佛以后,他就是这么来着的,不像我们这样了。“妙观察智”,大家发现了没有,我们最聪明的人,哎,这个人有脑子、心眼多,你看他这个事情他分析的透彻,那个情况他能洞见的出来,都是我们的第六意识分别、运作,然后来回说你的是、说他的非,整个像人情世故里,每天都是由我们这种小聪明、自作聪明的活着,这是凡夫。

那么如果我们修行修行,观空遣相,不断转转转,转成智慧以后,所有原来的这些诸法的运作,人情的来往、事故变迁就会转成一个观,妙观察是什么?还是在这人世里边,可是不是像凡夫一样的,为了自己或者跟他人交往中的小聪明,而是一种智慧的照见了。一旦佛具足妙观察的智慧以后,他就观察诸法的自相,比如说从人道而言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他的本性、他的样子、他每天的心思,还有共相,他们之间的关系,前生后世的来往,还有众生的根器是怎么怎么样。

他这辈子跟佛有没有缘,他是随性型、还是随理型等等这些,知道他怎么想怎么思,然后怎么给他相应的说法,循循善诱让他断疑生信,这就叫做佛的妙观察智。我们现在的人完全凭着妄识的沟通,他说什么,你以为他说的是真的,好,那我就以你这个道跟你打交道,结果他都在骗你,心里不是这么想的,你不知道,这就没有妙观察。所以这叫佛的功德“妙观察智”。

第四个“成所作智”就更有意思了。“成所作智”是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每天的功能,见色、听声等等,都是由第六意识进行分别,根对境,五根、五尘对境产生光合作用,还是凡夫的一些情形。可是如果一旦转成“成所作智”的时候,就等于说佛是为了利乐有情而发的本愿。

比如说阿弥陀佛,就说将来我成佛的时候,国中没有三恶道,或者如果有一个人到了我的国土里面,寿命有限的话,我就不成佛。就是这些本愿,从一切的事相上面面俱到的设置,他能做到的功德是为利乐有情,这就叫做“成所作智”。所有的这四种智慧就是佛的智慧,通过这样的了解,我们就知道佛的第四个功德。

我们不知道诸位有没有听过,佛还有一个名号叫做“正遍知”,就是讲的佛的智慧功德。 “正遍知”就是说他是正确的,你看这大圆镜、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他都是正确的,“遍”就是没有到不了的地方,没有触摸不到的地步,他都能够悉知悉见,这四种智慧的同时并作才具足了佛的圆满智慧,这就是“正遍知”。

那我们再从一个功德上来讲,第四个佛的布施功德不会散失。我们现在上到一个地步了还会退下来,有时候还会漏一点,有时候还会露怯,或者说中间有口、不圆满、有间、留了尾巴。可是佛不会,佛的身口意三业是没有失的,没有漏洞的。

首先第一功德他的“身无失”,因为从无始劫来,修行路上,他是从戒定慧、慈悲来修治自己的身业,所以一切烦恼都尽了,“身无失”了,所以叫做“身无失功德”。给大家写出来比较清晰,第一个是“身无失”,就是身业没有失误。

第二个“口无失”,佛具足无量的智慧,所以他所说的教法不会有一个字、一句话白说。一有白说就是废话,就是口有失,或者说有些戏论,说了没用,还能让人生起一些贪嗔痴的心。而佛所说的教法,他一定是随众生的机缘,皆步步为营,没有一点浪费和散失的,让众生起信、开解、修行、最后证果,从悟从证,口里边所有的功德都是点滴不漏的要体现在这上面,所以这叫做“口无失”。

那么“念无失”是什么意思?“念无失”不是说想着想着忽然走神了,大家听清楚了,不是说走神的时候念头失去了。是佛在三大阿僧祇劫的长远修习禅定中,甚深禅定,心不散乱,慢慢从开始念念念念,念的成佛了以后,永远住在佛的大禅定首楞严大定之中,永不散乱了,没有失一念,于一切法如如不动,心无所著,第一安稳处,所以叫做“念无失”。不会走念头了,一心不乱,永远不乱了,入到三昧了。为什么说“妙湛总持不动尊”,就是说他的念不动了,无失了,身口意三业都没有失漏,所以他的这个功德就叫做“无上士”,是佛的又一个功德名号。

第五个再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最后一个。这个智慧跟刚才的智慧不一样,他是一种“无碍智”,“无碍智”主要体现的不是他的智,还是从四个层面来讲的。第一个叫做“义无碍智”;第二个叫做“法无碍智”;第三个叫做“词无碍智”;第四个叫做“乐说无碍智”。给大家写一下,这是佛的第五个功德。

什么叫“义无碍智”。就是他对于整个世出世间的法义通达无碍,叫做“义无碍智”。

“词无碍智”就是表达方法。有的人叫做闷肚,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就是他肚子里有货,他说不出来。怪的很,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有的人他肚子里有十分,他只能说两分,有的人肚子里有五分,他能说四分,有的人肚子里有两分,他能把它演绎成八分,当然这就属于浮夸吹牛了,不靠谱了,忽悠。那么佛的这种智慧无碍,是在他的表达上面特别会说,横说、竖说、歪着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让你全方位、立体式的一下子一目了然,领解了,叫做“词无碍智”。

“法无碍智”就是真正的从道上来讲的,整个汇通十法界。从义理上叫做“义无碍智”, 从操作上叫做“法无碍智”,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操作具体的实干层面。大家常说佛法在生活中,比如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但是我们如果把它当作一种知识理论,或者离得远远的去观望、研习的时候,他跟自己不搭界,但是如果我们就近的一看,原来我当下活着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色受想行识。所以这种法里边他是无碍智,是从具体操作实干上而言。

那么“乐说无碍智”就表示他不烦,这个我最能理解的。你看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不断的就是“尔时某某从座而起,右绕三匝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又痛哭流涕祈愿世尊给开显”等等没完没了,可是他不会烦,而且很乐意说。

因为这个说,会疲厌的,特别是不断的说,他还不懂;不懂也罢,他还不买账,不信;不信还好,他还要反驳,那就是会退心的。可是佛不会的。这四种义、词、法和乐说无碍智上表达的就是佛的这种功德,是一种世间里边可以通达一切,无碍,所以他的另外一个功德的法号就叫做“世间解”。

大家要知道,佛的功德,十方三世诸佛都出广长舌相,尘说、刹说、炽然说,都不能把佛的功德说尽。所以成佛成佛,就是我们也要这样,一句话,要有这个志气。如果你一开始学佛,就锁定了世间的那点鼠目寸光,今天好不好,明天吉祥如意,后天所求都随愿,保佑我平安,没完没了就这么点,你也就这样了。

好歹咱们有点档次吧,至少我要向佛学习,要得佛的智慧,得佛的神通妙用、无碍辩才等等这些,这我们才可以谈得上叫做成佛。

今天我们时间关系,我顺势随便挑了这么几项,跟大家讲讲我们成佛,也不要教条的说佛觉悟不觉悟了,就是成佛了以后都具有这种大的功德,也就是我们也可以随心所欲的这样,本来就可以这样,这些功德都是我们本来具足的。现在就是由于没有成,本来的可能变为不可能,我们就把这个佛法浪费了。

很多时候我们学佛并不是想解决问题,得解脱,看破放下,而是我们在世间的烦恼,或者说贪欲得不到满足,这漏了点拿点佛法来补,那开了个口用佛法来塞,这个就不是成佛之道,这叫利用佛之道,这叫迷信佛之道。

我们是要成佛,所谓的学佛,皈依受戒,乃至磕头、礼拜、念都是为了成佛。所以这次的法本就叫做《成佛之道》,之道的道就是门径、通往的意思,之道另一层也就是回光返照,我们本有的佛性变为可能,所有的这些佛的功德都可以具足。我常常想,你看咱北京的,一会叫北海,一会叫南海、中南海、西海、后海等等,为什么叫海?可能那会儿从北边来的满清还是元朝的统治,没见过水,就这么点水,它就称之为海了,如果一旦你到了三亚或者到了天津,或者是山东的威海、青岛,一望无际才知道原来这才叫海,这才所谓的佛法大海。

那么你才知道这个海有多广、有多深、功德有多大,根本量不完。所以我们《成佛之道》这个法本开始讲,就希望大家往海边走,别在内地小水坑里面就没志气了。

今天就这样,下一周再见吧。阿弥陀佛!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南无阿弥陀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为什么拜佛称念佛名,就能够究竟成佛呢

这以下是关键了理观的智慧。前面是讲到原因,就是因缘...

诸佛为何选择在人间而非天界成佛

《增一阿含经》中,记载过一则公案帝释天供养释尊时,...

为什么到净土,不是去享受快乐的

诸位想想看,你为什么到净土去,不是去享受快乐的。你...

追求它是伤痕累累;逃避它却也非常可惜

佛陀真正的智慧,叫作安住心性、历事炼心。就是说人生...

为人助念,即是成就他人作佛,功德难思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前已开导病人,令生...

相信佛的寿命无量

那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这个理念是出自...

舍利弗成佛国土的大菩萨有哪些功德相貌

彼诸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非佛...

极乐世界是快速成佛的地方

有人说成佛一定是在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精进修持后还...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种大悚惧的事情

这八种大悚惧的事情就是要经常思维八种使我们感到害怕...

思惟苦谛与调伏爱取是净土宗的必修

我们讲到了四圣谛。那么四圣谛从净土宗正念的角度来说...

慈悲充实了生命

慈悲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懂得了慈...

念佛时如何同时操作理观跟事修

问: 请问师父,当我们念佛的时候,要如何同时操作理...

【佛教词典】见道依九处身

【见道依九处身】 p0643   大毗婆沙论二十五卷十七页...

【佛教词典】落赚

(杂语)事事欺诳之狡猾人也。...

生死的大病一定要医

良医之门病者多。世间人有了病,都要到医生那里去,你...

【推荐】家是修行的最佳道场

以感恩心还旧债 我们常听人家讲:夫妻是缘,儿女是债,...

傲慢障道--阿难的悟道因缘

佛陀在世时,他带着弟子在一池边坐下来,有一位比丘问...

【漫画】诵地藏经造地藏像,为母除去恶疾

在所有菩萨当中,地藏菩萨是一位满愿第一的如意菩萨,...

走路或做家务时,可否同时来完成每日的功课

问: 请问师父,弟子每天的课程有念佛持咒,在走路或做...

婆媳间的10句话让男人痛不欲生

几乎所有的婆媳在争吵的时候,都会说尖酸刻薄的话,都...

持大悲咒一万余遍后的感应

我虽然刚学佛就背下大悲咒,但大概是13年末14年初才开...

这一生有两件事情绝不能做

一个人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不是昨天的辉煌,也...

憍梵波提尊者——受天供养第一

憍梵波提,此云牛呞。宿生为牛,食已转哨,故受此名。...

真如的心必须要离开三件事情

当我们能够在因地于妄念当中,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

情执是修行的大障碍

除了名利之外,还有一个情字也要放下,夫妻之情、父子...

以和气迎人,以静气养身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消;以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