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修唯识止观的三个重点

净界法师  2020/11/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修唯识止观的三个重点

生命的相貌虽然是森罗万象,但是从唯识学的角度,把它分成三种相貌,大分“有三种”。就是你修止观,应该把一切的有为法、无为法分成三种相貌:

第一个是“依他起相”,“依”是依托,“他”是众多因缘,依托众多因缘所生起的差别相。

也就是说,这个相貌它自己不能生起,它必须假藉因缘法而生起;而身为“依他起相”,它主要的内容,简单的讲就是现前一念心识,就是整个心识的作用,或者说是八识的作用,都是依他起相。我们这一念心在因地的造业,在果报上的受用,都是属于“依他起相”。

第二个是“遍计所执相”,“遍”是周遍,不管是时间、空间──过去、现在、未来,不管你到人间、天上、三恶道,它的体性是永远存在的。存在什么体性呢?“计”就是执着。就是说,我们身为一个有情众生,不管白天、晚上,不管过去、现在、未来,你都会对这个法产生执着,所以叫做“遍计所执相”。

那我们会问:是什么法对我们这么重要,我们会不断的去忆念这个法,不管你到天上、人间、三恶道?我们每一个人在心中所想的会有所不同,但是这个法你是不会放弃的,这个法就是我相跟法相,一种真实的我相跟法相的执取,这个法在唯识学的定义叫做“遍计所执相”。

第三个是“圆成实相”,“圆”满“成”就的真“实相”,这个是诸法的真实相,叫做我空、法空的真理,我空、法空的真理。

这三个相我们简单的区分一下:“依他起相”是涵盖一切的有为诸法,有为法都叫做依他起相,你所想象得到的有为诸法,不管是杂染法、清净法,都是依他起相,所有的因缘果报之法都叫做依他起相。无为法呢,它是没有造作因缘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无为法是“圆成实相”。这个时候你会问:那“遍计所执相”是什么法呢?它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遍计所执相是一个不存在的法!

在唯识学是不承认有这个法的存在,这个法是无中生有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一个龟毛兔角,它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

所以,我们可以从有为法跟无为法来安立、来判定这三个法:“依他起”的法是虚妄相,它是生灭的,但是你不能说它没有,它是有为法;“圆成实相”是经常存在的一个无为法;“遍计所执相”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法。

这样子讲,你知道这个三个关系以后,你在修止观的时候,就知道什么东西该断,什么东西是该证,什么东西该转变。你在修止观的时候,你所断的是什么?所断的是遍计所执相。就是说你修止观,你要对治的、你要断的是遍计所执相,而所要证的就是圆成实相,当你断了遍计执,你同时就会证得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这二个几乎是同时的,一个是所断、一个是所证。

你所要转变的是依他起,依他起不能断,而是转变,把杂染的依他起转成清净的依他起。所以我们在修止观的时候,你能够掌握这三个原则:所断的是遍计执,所证的是圆成实,所转的是依他起,这就是我们修唯识止观的三个重点。

《摄大乘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星云大师《提升自己人格的十不要求》

求福避祸是人的天性,一般人无不希望自己能不吃苦、不...

星云大师《五分钟热度》

五分钟的热度,这是耻笑一个人没有恒心,做事才有了开...

你要是做了,这才是真正保险

大家学完《地藏经》,我们依法行持哪怕七天都好,光说...

居士应如何正确学佛与用功

首先,应听闻僧宝所说之正法(而不是网络上论坛、博客...

居士修行与弘法中的几个误区

佛制四众弟子,出家众以修习梵行、弘法度众为要务,在...

生活中的修行

一、 从国王的三个问题说起 俄国的托尔斯泰有一篇很有...

水滴式的修行方法

这个拜忏,你最好有一个相续的时间。你不要说拜一天,...

文殊菩萨的141愿,教我们在生活中善用其心

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愿,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学会用感恩心对待人和事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不能久住,都处于生灭成坏中...

念头像一条流动的河

我们常常觉得念头是一段一段的,实际上不是。心像一条...

一个人生命的结果是看临终心念

从佛法的角度,一个人生命的结果是看临终心念的,最后...

把心调整像镜子一样

临命终的人往生,他必须把心调整像镜子一样,这个很重...

【佛教词典】但空

小乘人分析诸法时,但见空而不见不空,叫做但空,大乘...

【佛教词典】云居

(一)(?~902)唐代僧。世称云居道膺禅师。幽州(河北...

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13项美德

富兰克林,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人之一。年轻时他...

不遇明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

从前有一个人,在某天夜晚对他的儿子说:明天一早,你...

「三德六味」具体是指哪些

来寺院参加过过堂的居士都知道,寺院中早、中用斋前都...

信自己与不执着

信心 信能渡渊,摄为船师,精进除苦,慧到彼岸。慧到彼...

不饮酒戒

酒会乱性,使人失去理智,不得清醒糊里糊涂,一旦酒精...

念佛摄心的方法

原文: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

控制愤怒情绪的策略

大多数愤怒管理计划都借助认知行为疗法的一些技巧来帮...

念佛必须要明理,千万不可忽视

教理不明,修行就不得力,说个不好听的话,就是盲修瞎...

「忍」的重要性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忍是一种度化众生的法门,具有深刻...

违背天道而行,就会遭致灾殃

如果你一天到晚都是意必固我,那就绝对你干不成任何事...

我为什么要选择净土法门

末学学佛已有几年,先是学禅宗,近来才开始修净土。 末...

圣严法师《惭愧心》

凡夫众生通常同时具有两种个性,一是虚骄、自负,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