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破了戒的僧宝你没有资格去说,除非破见

净界法师  2023/07/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破了戒的僧宝你没有资格去说,除非破见

你知道这个菩萨犯了重罪,你跟他交情不错,就私下去找他,跟他劝谏说:“某某人啊,我是为你好,你最好这件事不要做了。”你是用鼓励的心态,而不是以一种陷没心或治罚心来宣说,那么在律上说你可以有三次的劝谏。

第一次的劝谏他没有反应;你找适当的机会再劝谏一次,他又没有反应;再讲第三次他都没有反应。这个时候菩萨就不应该再讲下去了,默然离开就可以了,因为你已经仁至义尽了。你经过三次的劝谏来点醒他,他都没有醒过来,你该做的都做了,这个时候开缘。

那么这条戒的意思我们讲一下,它整个制戒的道理在哪里?佛法二宝赖僧弘传,三宝的住世是靠一个有明了性的僧宝来住持。因为佛陀灭度了,在这个世间上只剩下佛像。佛像也不能讲话,法宝是放在图书馆,它自己也不能讲话,所以佛宝跟法宝在世间上的流传是靠菩萨僧宝的发心,才使令这个光明能够代代地流传到世间上去。所以,三宝的住世是靠一个有明了性的人,这个人是僧宝,来住持佛宝跟法宝。这个人的重要性就很大了。

我们一般人的概念是,人跟法是分不开的。有些人说依法不依人,其实这句话我们一般人做不到,人跟法是分不开的。我不知道诸位的想法是什么?如果你的师父出现重大过失,他教导你法的时候,你还会去修,有可能吗?不太可能,因为人跟法很难分开。所以,你诽谤他的人,就连带着对他所弘传的法也产生了障碍。那这个时候受伤的是谁?当然是跟他学的弟子嘛。你怎么破坏我学习的因缘?

所以在律上说,一个菩萨僧宝即使他犯了错,“譬如死尸,犹能度人”。这个人死掉了,他死掉是他的因果,但是我们抱着死尸还是可以到彼岸。“譬如死尸,犹能度人”,就是说,这个菩萨有过失,我不能宣说,因为他讲的法还是正法,很多弟子跟他学习还是可以栽培善根,还是产生增上。这个死尸还是发挥了把这个人从此岸度到彼岸的效果,虽然他自己牺牲掉了。所以,即便他的身口意有过失,菩萨为了护持正法的缘故,不应该来宣说。

但是有一个例外。这个人不但破戒,还破见,那这个菩萨要击鼓而攻之了。因为他不是私下行为有问题而已,他宣说的法是错误的,开始在误导众生,“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他说世间上没有因果,他说没有极乐世界的存在,大乘佛法非佛说。这个时候,他所释放出来的已经不是对众生产生引导的力量,那跟这条戒就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必须厘清破戒跟破见的差别。破戒,他是一个死尸,还是可以帮助人前进,只要他的法是正确的,我们没有讲话的余地。不要说你,我也一样,我们都没有讲话的余地。因为你讲出来对大家都没有好处:第一个他不可能改变,第二个你讲出来伤害你的菩提心,第三个对整个大乘佛法的弘传产生负面的效果。三方面都损失,讲的人损失,被讲的人损失,学法的人也损失,三方面都损失,没有一个人得到好处,只有外道最高兴。

但是他破见那就不一样了,那我们就不能包容了,就不能保持默然了。所以这条戒大家要把破戒跟破见厘清。当然你有权力说,这个法师我就不亲近他了,我也不护持他了,可以。你可以默然离开,可以的。你有选择权。

这是佛陀对菩萨的一个戒法,所谓的说四众过戒。他整个制戒的道理在这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戒为无上菩提本,修行应一门深入

佛教弟子,不消谈得。就是佛教徒,但因为善根浅薄的原...

出家的真实义

什么叫做直心?直心乃是万行之本。天地、修行、一切万...

详解佛教《四威仪》偈语

佛教《四威仪偈》是自古以来在佛门中广为游行的讲述行...

吃的苦难有多少,福报便有多少

我们修行,吃的苦难有多少,福报便有多少。福的深浅,...

佛给在家人提出的五条基本规范

在佛教里面,释迦牟尼佛给在家人提出五条基本的规范,...

持戒破除四种「障」

破烦恼障: 戒如金刚,持戒可以破坏烦恼,而不被烦恼...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百丈禅师的从林二十法则中说:从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

戒律中为何反对饮酒

佛教是反对饮酒的,无论在家、出家,戒律上都一律禁止...

【注音版】佛说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做到当下的无欲而为

一个活在头脑中的人,他的思想是无法停止下来的,因为...

汉传佛教的忏法

禅修最重要的前行就是忏罪集资。忏罪也可以说是净障,...

【推荐】临终时会有两种力量浮出水面

净土宗念佛法门最重要的特色,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

印顺法师:念佛法门三特征

念佛(称念阿弥陀佛)法门,有三种特征:一、他增上,二...

【佛教词典】桑鸢寺

西藏名 Bsam-yas。全名 Bsam-yas mi-hgyur Ihun-gyis...

【佛教词典】智锴

(533~610)隋代僧。豫章(江西)人,俗姓夏侯。年少...

善巧导净土,妙验西方路

沈中旭。字启白,江苏吴县人,年少时个性豪放不拘小节...

平生无信愿者,临终难仗佛力往生

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既云善恶俱时顿现...

十界圣凡不离现前一念

论佛法之渊源,总不外于现前一念之心。心也者,万法之...

为何念佛人临终时,仍执著自己身体

问: 一些临命终的人,不论是在家居士,或是出家师父...

国王的白发

一群比丘在孤独园围坐着,讨论佛陀为何能舍弃世间人人...

看看一天当中的念头,就知道将往哪里去了

我们要永远知道,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的思想变现出来的...

要赢得信任,诚实是关键

曹彬是北宋的开国功臣,他曾为周世宗的亲吏,负责掌管...

天竺十二祖马鸣菩萨

今天要讲的这位祖师是西元一世纪时期的中天竺国人,人...

佛像是否要开光才会灵验?

佛像落成后,择日致礼而供奉之,谓之开光。亦曰开眼,...

大安法师:精进念佛后为什么家庭和事业更不顺

问: 原先不怎么精进念佛事事顺利,从今年我每天三万...

有四种供养因缘,使僧众心生贪爱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向比丘们开示...

惟贤长老《净土教与庄严国土》

一、净土教与净土宗 净土教的阐扬源自释迦牟尼佛。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