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梵语,含三义: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
比丘是印度话,因为它含多义,所以不翻。含多少意思呢?含三层意思:
第一个,乞士。就是他一钵资身,无所畜藏,专求出要。我们从戒律上来看,佛陀他要出家人的修行方式,就是你一个出家人,你不要从事生产事业,这个从事生产事业叫做邪命。那你不从事生产事业,这个生活怎么办呢?一钵资身,你向居士来乞求,上乞佛法以资慧命,下乞饮食以资色身,就是用这个托钵的方式来维持生命。
这个托钵的原则,无所畜藏,就是你每天都要托钵,你不能够说我们今天多托一点,明天偷懒不去了,不可以。你有吃剩下的要布施给众生,不能够残宿食。今天托多了,居士供养多了,要把它布施出去,明天还要去托钵,无所畜藏。
靠着托钵生活,你有很多很多的时间干什么呢?专求出要。就是你要把这个精神、体力、时间保存下来,一心一意的修学出世的圣道。这是佛陀在戒律里面对出家众的一个规定,一钵资身,无所畜藏,专求出要,这叫做乞士。
第二个,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这个出家众专求出要,是怎么修行出要法呢?主要的是正慧观察。
这个正慧观察,主要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用这个不净、苦、无常、无我的四种智慧,来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
我们刚开始出家,只是对三宝一念的信心,我们相信三宝能够救拔我们,我们相信假借三宝的引导使令我们离苦得乐,就是这一念的信心就来到了僧团。出家以后也是依止这个信心来持戒,乃至于修忏、修福,这个时候,慢慢、慢慢也多少有一点闻慧,就如此而已。
但是对于内心粗重的烦恼,还是不能调伏。虽然不能调伏烦恼,但是我们对于业果的信心、对于戒法的信心,来勉强自己去遵从佛陀的戒法,刚开始是这样的情况。就是多少有一点闻慧,知道我们身体是不净的、是苦、是无常、是无我的,依稀仿佛有这么一个概念。但是烦恼活动的时候,还是随顺颠倒的思想,还是起烦恼。
但是起烦恼,不敢造业。为什么?因为有这个戒的摄持,就是刚开始有这么一层闻慧。但是我们慢慢、慢慢地专修出要,这句话很重要。你刚出家不要去做太大的事业,找一个寂静的地方,一方面听闻佛法,有这个解门;一方面能够修止观,实际的去操作。慢慢、慢慢地,你一次一次的听闻法义,一次一次用这种不净、苦、无常、无我这四种光明的智慧来照你的身心世界,你就能够对身心世界的这个不净、苦、无常、无我的真实相,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这个时候,你过去的那个颠倒,这个常、乐、我、净的颠倒,就能够调伏下来,这个时候就到了思慧的程度了。
我们对于身心这种不净、苦、无常、无我要达到思慧的程度、达到胜解的程度,你就不容易退转了。不会说一点点风吹草动、一点点的恶因缘的刺激就还俗,不容易。烦恼多多少少也会活动,但是淡薄了,淡薄了很多。你看到这个不净相、苦相、无常相、无我相的时候,烦恼就淡薄了。
所以说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所以说调伏烦恼主要是要靠智慧,但是要以戒、定作基础,有持戒,有一点止的力量、有一点寂静的力量,在这寂静的心当中,以这个四念处来观察身心世界,慢慢、慢慢地调伏烦恼,不堕爱见,是这样的一个情况,这是一个比丘的正命。比丘做什么事呢?就是做这件事情。
第三个,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这个魔王的心情,他是不欢喜涅槃的,他贪恋这个世间的五欲乐,他不但自己贪恋,他还不喜欢别人出去,希望全世界所有人,都陪着他享受五欲的快乐,这个魔王的心情是这样子的。这个时候有人发心受了戒以后,经过三番羯磨得到戒体,他就是往出世的圣道迈进,魔王非常的害怕、非常的着急,他的眷属又要减少了。
所以这个比丘受戒,也有怖魔的意思。这个比丘有乞士、破恶、怖魔三层的道理,所以就不翻译了,多义不翻。这个是指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