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当好一个居士

2012/03/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达,作为一个居士,如何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形势?如何把佛法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如何使佛法闪烁出夺目的光辉,启开人们的智慧,达到利益众生的目的?笔者简谈几点认识,想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学习法律,爱国爱教

建国以来,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一直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尤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改革开放,佛教事业在宗教政策、法律的保护和支持下,得到了健康发展,很多的佛教重要古迹、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或修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佛教文化研究方面成绩显著,佛教七众弟子随着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人民的利益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繁荣以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佛教事业的振兴和发展,标志着党的宗教政策的正确、国家的兴旺发达。国家保护佛教,支持研究、挖掘佛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作为一个居士,务必学好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上级关于宗教方面的文件精神,自觉地遵纪守法,爱国爱教,处处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运用如来般若智慧,在国家政策许可下和法律保护下学习佛法,弘扬佛法,增长智慧,自觉觉他,利益众生,续佛慧命。

二、正确认识佛教

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据1982年牛津出版的《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统计,全世界1998年有佛教七众2.96亿人,与1972年的2.45亿相比,增加了0.51亿人。目前推测佛教七众约有4亿人,七众以外的信众要超过4亿这个数字。为什么佛教具有这么大的凝聚力呢?关键所在是佛陀的教育是指导人们解脱烦恼的教育,是启迪人们智慧的教育。佛教中说的佛是无上正等正觉之意,菩萨是正等正觉之意,罗汉是正觉之意。佛是真实语者、不妄语者,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宇宙的规律,发现了解脱人们生、老、病、死和烦恼的真理,为众生开创了觉悟的道路。由于佛陀以大慈大悲的胸怀和般若智慧自觉觉他,普渡众生,故长期以来赢得了世界上数以亿计信众的敬仰,创立了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因此,居士们要以佛陀为榜样,认真领悟佛、法、僧三宝,学习佛觉而不迷,学习法正而不邪,学习僧净而不染,正确地认识佛教,坚持正信,破除迷信,树立正气,弘扬正法,坚持不懈地学习佛法,印证佛法,不断地觉悟,要像佛那样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境地。

三、向高僧大德学习,深入经藏,博采众长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佛经若浩瀚的大海,博大精深,其中充满了无量的智慧,这些经典不仅是我国佛教文化的宝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库,是佛教的智慧结晶。老实说,一个人一生要想弄懂弄通所有的佛教经典谈何容易,没有数十年的功夫去精心研读领悟,是难以知其大概的。

某些居士仅学一两句经文,念一两句真言,就以为懂得了佛法,其结果会做出一些脱离实际、事与愿违的事来。还有一些居士分别心较重,刚涉人佛陀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个法门,甚至对此一个法门也仅仅是断章取义、一知半解,就去对其他法门评头论足,以偏概全,以我之见去曲解佛法,如此是不能学到佛法真义的。

所谓深入经藏,也并非把所有的佛教经典全部看完、精通,而是说无论学哪一部经典,都要认真研读,反复琢磨,深入领悟其中的道理奥妙,待弄懂弄通后,再学其它经典;要尽快悟得佛法,就要向高僧大德学习,向善知识学习,在高僧大德、善知识的指导下,先选择一些适宜自己学习的经典,待入门后,再渐次多看、多学一些其它佛经,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深入经藏,以佛的大智大慧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因为那些高僧大德、善知识在长期的修行实践中已印证了佛法,找到了学习的门径,悟出了佛法的真谛,所以必须向他们学习,才有利于顺利地步人三宝智慧的殿堂。

四、敬重三宝,慈悲宽容,团结互助

佛、法、僧三宝是居士的老师,作为居士——三宝的学生,既受三宝教育,就要敬重三宝,以报师恩,以三宝智慧搞好佛教七众的团结,并团结一切有缘,以佛、菩萨的大慈大悲精神自利利他,显示大乘佛教的慈悲胸怀和无量智慧。

如果居士不敬重三宝,不慈悲宽容,不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在贪、嗔、痴的迷惑下为些许名利而斤斤计较,因个人的恩怨而毁谤他人,甚至毁谤僧、尼等,如此怎能够当好一个居士呢?怎能够学好佛法、自觉觉他、续佛慧命呢?因此,这是每个居士值得深思的大事,特别是受了菩萨戒的居士,已经是居士菩萨了,也可以说是菩萨,已具有较高的觉悟程度,千万不要忘记你肩负的“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大责重任!

五、切合现实,自觉觉他

六祖慧能说得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尤其现实社会是一个法制化的社会,是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哲学、宗教等领域中都有包含着佛法,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即使一草一木也都包含着佛法,总之,大千世界无处不有佛法。为此,居士要在现实社会中学习体验佛法,首先觉悟自己,然后才能去觉悟他人。如果自己还居愚昧痴迷之中,自己不了解自己,不了解他人,不了解社会,不搞好人际关系,不把社会人生看明白,不努力学习知识、科学、技术、法律等学问或掌握一技之长,不去努力奋发工作,不学佛法,不悟佛法,整天比不归依者烦恼多,怎能够谈得上自觉觉他呢?假若好逸恶劳,身无分文,终日为贫困而苦恼;或腰缠万贯,库存万金而分文不舍;或常为个人名利及恩怨互相抵毁、勾心斗角,如此则离佛陀教育相违甚远,是很难获得菩提智慧的。

祝愿每个居士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真心归依三宝,以佛、菩萨为楷模,深入佛教经典,掌握丰富的佛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以三宝智慧灵活运用佛法,把佛法与现实社会圆融地结合起来,团结一切有缘,为社会和人类服务,为了众生的利益去悲智双修,当好一名合格的居士,及早地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学常见辞汇(八画)

【法】 指一切的事物。一切的事物,不论大的小的,有...

谈感应

有些初入佛门的人对佛理的追求远不及对感应的追求。那...

圣严法师《伦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

结婚之后的男女居士,必须要对婚姻关系的维护负起责任...

在网上烧香拜佛有用吗

问: 烧香拜佛是最常用的供佛方式,现在是网络时代,...

念观音菩萨圣号为何便能离欲

问:《普门品》中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

佛弟子们都会问的27个问题

1、问:家人不支持,反对我学佛怎么办? 师答:那是你...

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是否有联系和区别

问: 请问师父,我们在经典中常常可以读到南无阿弥陀...

网络学佛必须痛戒的弊病

在现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网络是宣传佛法的一个特殊...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天乘四种禅定之初禅

定境的浅深,有四种差别。所以古人说:禅中无欲,欲中...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原文】 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

幸福烦恼都缘于心

做功夫,除妄想,其实也就是我们调节自己的身心,给自...

憍梵钵提得牛呞病的缘由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

【佛教词典】慢见

十种见之一。与“慢”同义。即心生憍慢,凡事认为自己...

【佛教词典】廓然大悟

(术语)朗悟真理也。观无量寿经曰:廓然大悟,得无生...

圣严法师《忙人最适合做义工》

一般人常以为没事做的人,才有空闲做义工。我却说忙人...

一天当中所收进来的随喜功德不可思议

众生赞叹随喜的业不大成熟,人家一说谁好,他总要挑点...

蠢动含灵,皆具佛性

人生在世,为贪恋财色名食,汲汲营营。时刻不断,争名...

行善的回报实在是太丰厚了

在福建省的莆田有一户林家,祖先有一位老婆婆喜欢行善...

赵朴初《宽心谣》

赵朴初先生92岁时写了一首《宽心谣》,读来发人深省:...

学佛人不应偏重求知,而忽略力行

普通人研究佛教,多偏重求知,忽略了力行,这也是众生...

天地就是禅院

小和尚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废。怎么啦?老和...

寒冷的冬天来了,请给鸟儿一把米

冬天给鸟类施食与放生一样重要!冬天是枯竭的,没有食...

供养正法法师等于供养十方诸佛吗

问: 请问师父,有人说,供养弘扬正法的法师,这个功...

预留余地,才有回转的空间

家中土地狠多,留一点余地给未来的子孙建筑;家里的钱...

什么样的人才拥有好的命运

《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诸子百家都从其中汲取营...

破魔四个重点

破魔四个重点: 一、多闻法、研求、深入知解魔所行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