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圣严法师《内在的自心世界》

圣严法师  2010/10/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世界’又可分为几层次:个人世界,众生世界,佛世界。个人世界又可分为内在的自心世界,及身体所属的业报世界。

首先谈内在的自心世界。佛法即心法,心法乃在炼心;所以谈修行不能仅限于调理身体的行为。身体行为是外在的,容易发现,而内在的心理状态,则较不容易发现。因此,有些人从外表看来,似乎是好人,但事实是否如此,却值得怀疑。佛法的根本在心,若能善治其心,那么表现于外的行为自然相应得宜,不失法度。能治好我们的身心,则对身体所处的外在世界,便不会产生问题;身体所处的外在世界没有问题,则对所接触的众生也不会制造问题。如此便可减少一分纷争,增加一分和平,这是就众生的立场而言。

其次,进一步来检讨我们个人内在的自心世界,是不是和平呢?实在是既不和也不平。因为我们的内心世界,妄念纷飞,真正与佛法相应的念头并不多,甚至在打坐、念佛的时候,也多半与佛法不相应,如此怎么能和平呢?一般不曾修行、刚开始修行,或修行不得力的人,不容易发现到这些问题,所以他们自认为是善人、好人。我常听人家说:‘何必吃素呢?只要心好就好了嘛!心好比吃素还重要。’像这类的人既不知自己的内心大有问题,也就不知道要修行了。唯有修行的人,才能发现自己心内的不和谐,因此,就连曾子也要一日三省其身了!佛弟子自检内心,称为忏悔发露,并以诵经、礼佛、打坐、念佛、持咒来调和自心。调心须先从自心的前念与后念间的不冲突矛盾做起;前半天及后半天也不冲突矛盾,昨天与今天也不冲突矛盾,如此渐调而达于内心的和平。若能如此用功,才是真正修行的人;如果个人的内心经常能处于和平的状态,这才是大修行人。凡是与烦恼心相应的,都不是和平,如贪、嗔、痴、慢、疑、邪见,无一不是烦恼心。‘贪’包括五欲,其它诸烦恼,多半也与贪心有关,这些烦恼结不除,我们的心便经常处在不和平的状态而不自知。

其次,谈我们的身心,实际上我们的身心也是经常在冲突与不和平的状况中。欲以我们的心来指挥我们的身体,诸位或许认为能够办到,事实上是没有办法全部做到的。因此我们常会觉得力不从心、身不由己,心里想多做一点,然身体却不听命令。虽想藉着拜佛及打坐等修行方法来清净自心,却是妄念纷飞、疲劳昏沈等障碍,纷至沓来而阻碍我们用功,这也就是身心不和平的现象。

通常,没有人真的能够用自己的心来指挥自己的身体。生理上的冲动,如饿了想吃东西、渴了想喝水、冷了要穿衣服、疲倦了想睡觉等,都不是我们的心所能够轻易控制和指挥的,所以说人的身心是不和平的。生理能达于和平便是四大调和,四大若能调和,百病便不生,这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心理有病,身体就不能没有病,因此,要想身心统一,就必须先有和平的内心世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嫉恨是心灵的肿瘤

嫉恨,是心灵的肿瘤。嫉恨别人的人,往往是在容貌、学...

为什么人越到晚年越要收心安住

我们平常当然理观不碍事修,理事圆融,你该拜忏还拜忏...

扩大心量与改命的方法

1. 吃亏: 吃亏是福。吃亏就是赚看不到的大便宜,经常...

培养自己心灵的力量

佛教对人生的解释,它主要依止的理论就是建立因缘观,...

心正直,外面世界就没有委曲

这个宇宙、这个世界跟我是一体,这个心和外面的境界是...

【推荐】用什么心态来面对所缘境,这才是重点

我刚出家的时候,经常听老和尚开示说:佛法的修学是心...

外在的世界究竟从何而来

简单地讲就是我们一念心性的随缘不变之体当中,个人的...

【推荐】只要心里有佛,佛都会来护佑你

文殊菩萨问佛:佛涅槃以后,众生用什么来做福田?佛答...

右绕佛塔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佛说施灯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

圣严法师《为什么要做佛事》

什么叫做佛事? 广义的说:凡是做的信佛之事、求佛之...

圣严法师《痛苦的发生与消失》

只要谈到佛教教理,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苦。佛教说...

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原则上说,不杀生戒的重心在不杀人,所以,杀人是重罪...

圣严法师《念佛的人有三种,你是哪一种?》

第一种人,是为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或是使家人开智慧...

【佛教词典】住法

云何于诸法中安住于法?若不得修慧唯勤方便修习闻思,...

【佛教词典】智者大师塔院

位于山西天台县北十公里之天台山佛陇真觉寺中。为天台...

何谓「供养」

供养,又称供施、供给、供,是对佛、法、僧三宝进行心...

弥陀圣号妙用无穷

今年元旦,高雄有人打电话给一位佛教徒,那位佛教徒拿...

「多闻」比不上「反闻」

这一段是文殊菩萨教诲敕令阿难尊者这个当机众,应该好...

阿弥陀佛摄生三愿是否针对不同根机

问: 阿弥陀佛摄生三愿是否是针对三种不同根机众生而...

临事对人时,应抱持怎样的态度

我们每天张开眼睛后,生活的二六时中,总会面临许多不...

慧律法师《修行是享受,不是负担》

对这世间的天地万物,要先学放得下,修行不能有如下的...

念观音菩萨圣号为何便能离欲

问:《普门品》中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

从妄想躁动归回于平静

人常常有一种冲动:我一定要到什么地方去看看!实际去...

【佛学漫画】从不信不念到深信往生

从不信不念到深信往生,她经历了什么?...

苦以折伏,乐以摄受,令起厌离

于是无苦乐中,示苦示乐。苦以折伏,乐以摄受。折则激...

咒语神奇的威力

佛法的力量妙不可言,咒语的效果难以度计,六字大明咒...

菩提心的意义与往生净土的关系

菩提心是善中之王,念佛的秘诀是把死字顶在头上! 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