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莲池大师的德业

大安法师  2015/04/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莲池大师的德业

莲池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他出生的时候就很聪颖,儒学的根底都很深厚,早年也考取过诸生,就是考取过秀才。他对出世间法非常好乐。按他自己的记载,原来小的时候,他就看到一个邻居的老太太天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就觉得很奇怪,说老婆婆你怎么天天念佛呀?这老婆婆说念佛好呀,说她的老伴(她的丈夫)由于念佛,临走的时候,跟她合合掌就走了,走得很自在,所以她就好好念佛。这个对少年的莲池大师都很有感悟,所以他很早就写“生死事大”四个字放到桌案上。他从青少年阶段就对净土法门,就有一往情深的这样的宗教情怀。

同时他又是个孝子,到二十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三十一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了,这时候他就出家了。出家以后就有六年的参学、行脚、苦行。他有很多灵异的故事,但是莲池大师一生的作风都是非常平实,从来不谈那些神奇的感应的东西。但据学子的记载,说他北游五台的时候都感得文殊放光,他在北京参笑岩禅师回来的路上,过东昌闻钟声开悟。他开悟有个偈子,憨山大师认为这是开悟偈了:“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这样,他开悟之后还要精进修行。他参加过一些丛林的禅七,参加了五次禅七都不知道临单的同修的名字。可见他是多么地用心,不杂用心。以后就回到杭州,见到云栖山的山水幽寂,就有终焉之志。云栖寺为什么一下成为一个天下闻名的丛林呢?这就是他的道德所感了。

这都给我们建丛林有一种很好的启发,他并没有去化缘,但为什么很多人帮他建丛林?他开始住在云栖坞的时候,那都是形影独吊啊,与这些山岩、麋鹿为伍。但是他自己一个人住着很自在,安心在那修行,有一两个护法。然后他慢慢感得大家的这样的护持呢,首先来自那地方有几件事情:第一,那个山里面常常有虎患,老虎常常咬人,莲池大师就施食啊、蒙山啊,哎,渐渐地虎患消失了,这是一项。第二是干旱,当地干旱,村民知道有一个修行人在上面,就请他来解决干旱问题。莲池大师说我没有祈雨的法术,我只会念阿弥陀佛。村民说不管你念什么,反正能够把雨给我们弄下来就好。他就拿着一个木鱼循着田埂就念阿弥陀佛。这一念雨就下来了,而且只是他经过的那些地方下。他有这样的道德的感召力。还有当地有一个桥被潮汐冲塌了,很难建起来,当时当地的太守就请他帮忙。莲池大师说,就让所有的人无论富贵贫贱,只捐八分银子来填那个桥基。那太守说捐八分银子太少了。莲池大师说靠大家的心力,而且八是指“坤”,用“坤”的这样的德性。那真的他就在那里,大家施了八分银子全都放下去,然后打桩都是念咒,念一百遍咒下个桩子,那真的就感得那几天潮汐就不来,很快这个桥就建起来了。还有当地瘟疫,莲池大师他能够做一种法会,瘟疫就停止了。就是他有这么一些神异的感应,才引起了大家信心。有时候看看这个,我们都生起大惭愧之心。如果有一个大瘟疫一来,当地人让我们去弄一弄,我们——“不敢不敢……”。于是当地的人就帮他建寺院。

这一建寺院,很快就聚集了很多人依他修行,就蔚成丛林。成丛林之后,莲池大师就建立规矩,提倡戒律,所以他的丛林里面规矩是非常严肃的,肃穆。莲池大师还很有慈悲心,特别提倡放生,放生池、放生所啊;自己悲悯那些幽冥的众生,还自己去学焰口,自己放焰口。自用也很简朴,常住的钱不敢妄用一钱,自己吃住都非常地节俭,也不去攀缘这些施主,自然而然地这些施主也就来供养。为人非常谦卑,这些都是很了不起的这种祖师的风范。他念佛非常精勤,半个月前就预知时至,告别这些檀越弟子,也告别这些出家的弟子,“具茶汤设供”,供养大家。临终的时候显现一点小病,弟子们都围在旁边请他作最后开示。他最后开示也很平实,就是告诉大家:老实念佛,莫换题目,不要捏怪(就是不要显异),不要坏我规矩。所以说完面西念佛,端然而逝。

憨山大师给莲池大师的塔做了一个碑文。这个碑文做得很好,概述莲池大师一生的行业,最后对莲池大师有一个评价。这个评价他做得非常好。憨山大师也是祖师级的人物,唯有祖师才能够了解祖师的道德。憨山大师是这么赞叹莲池大师的,我想这个总结,对于我们了解莲池大师的这样的一个道德智慧的风范,增强信心有一点好处。憨山大师总结大师一生的操履——操守和践履,是以平等大悲心来摄化当时的众生:“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不作”。就是他身口意三业都是想到佛法。所以憨山大师认为莲池大师就是法门的周孔,就好像儒家有周公和孔子一样。那么,称扬他的才华足以经邦济世,他的悟性足以传佛心印,他的教化足以契众生的根机,他的持戒足以护持正法,他的操守足以警励世人,他的规矩足以救济时弊;至于他以大慈心与众生之乐,以大悲心拔众生之苦,广运菩萨六度,一一都是妙行。从他出世来自利利他的全始终,没有一点可以非议的地方。这个很难,一般的凡夫僧要出来利益众生,他无论是出言、做事,虽然也做对了不少,但肯定也会拖泥带水,做得不对的地方也会很多,人家就会非议。那能够一生不让他人非议,这种人就很了不起。

他有很高的道德和智慧,就是可谓“法门得佛之全体大用者也”,就是他的智慧、道德、悲心,就是佛的全体大用,他得到了。所以在末法的时候,没有像大师这样的悲智,怎么能够挽救那个颓风呢——衰颓的风气呢?明末的时候,佛教就已经很衰微了。挽狂澜于既倒,也要这些大祖师的人物。所以“非夫应身大士,朗末法之重昏者,何能至此?”在憨山大师眼里,莲池大师都是应身大士,就是法身大士再来的这么一个人物。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跟众生结净土缘

佛在世的时候有这么一桩事情,有一个国家的众生很难教...

本玄法师传奇:五个女人都想诱他失身但都失败

本玄法师,号妙圆,俗名李善忠,甘肃省武山县杨河乡西...

五逆谤法不能往生,是否意味佛的慈悲不够普遍

问: 五逆加上谤法,不能往生。这是否意味佛的慈悲不够...

【推荐】佛佑中阴往生——德文法师的往生纪实

东林寺丈室衣钵德文法师,于2024年1月22日23时12分,在...

「心与佛合」才是真正的善人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

只有大慧根者才可熏习禅宗求得明心见性吗

问: 是不是只有大慧根者才可熏习禅宗求得明心见性?...

五种因缘加持往生者不退转

有人就问,我们都是业力凡夫,具足见惑思惑了,常常起...

常有不如法的境界出现是什么原因

所言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如是善缘

久远前,有一屠儿欲发心供养一修行人,但见此人有许多...

那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啊

我从小生长在佛教家庭,外婆和母亲都笃信佛教,诚心地...

聂光坚的往生故事

聂光坚,乃湖南聂云台居士之侄子。曾留学美国,天资聪...

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

至诚求佛,坚持坚定 二〇一二年,我第一次来到东林祖庭...

【佛教词典】大般涅槃经疏

凡三十三卷。隋代灌顶撰。又作南本涅槃经疏、涅槃经疏...

【佛教词典】梵坛

梵语 brahma-danda,巴利语同。又作梵怛。意译为默摈、...

修行也有四件事先苦而后乐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清晨,波斯匿王率领...

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大」

举世之人大概都喜欢大,大文豪经典传世;大丈夫气概冲...

一念自私的心,就偏离了道

我们来出家,就是要做大丈夫的事。大丈夫的内涵,是要...

小人也可以转换成贵人

生活中,有人被他人捉弄或陷害,于是把称对方是小人,...

通过念佛来断除执着

怎样来成就明白的心呢?怎样来真正地能够通过念阿弥陀...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

六度当中有精进波罗蜜,先布施、持戒、忍辱,这三种还...

佛学常见辞汇(十六画)

【器界】 器物世界,是山河大地房屋及一切器用物品的...

素食主义是一种文化行为

我吃素基于以下三方面:首先我认为吃素,身体营养不存...

佛陀是如何教导儿子罗睺罗的

度子出家 佛陀成佛后;广度有缘众生,也没有忘记自己的...

不知者受害最大

释迦牟尼说法的时候总是显得和蔼可亲,经常说些弟子熟...

【推荐】《十善业道经》漫画版

《十善业道经》漫画版...

大安法师:心情浮躁时如何通过念佛求得安宁

问: 我自己的一个问题,我心非常浮躁,怎么都静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