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真如自性如如不动,为何强调断恶修善

大安法师  2013/03/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问:末学有一个问题,请慈悲开示。真如自性,如如不动,离四句,绝百非,言语道断,为什么我们修行却更强调断恶修善,强调行善顺乎自性,行恶违逆自性?而有些法门强调可以通过饮苦食毒的方法,于烦恼中证入自性。这种说法是否有其合理性,请慈悲开示。

大安法师答:现在有些学佛人,刚学一点,就喜欢谈玄说妙。佛经里面是理事双备,有时候是从理上讲,有时是从事上讲,理和事两方面都要兼顾。

在理上讲,我们都是有如如不动的真如自性,所谓我们每天念“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这确实就是禅宗讲的向上一路,指归本分的,这里面是离开事、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世间的语言都是用不上的,这叫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染一尘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一切众生本具。但是我们一念无明妄动,在心意识层面,我们全体都在无明的心意识里面,我们对真如自性是贴近不了的。

佛在《楞严经》讲:“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我们众生只要举心动念,五欲六尘的念头就起来了。不像佛,真如自性,念念都跟一切种智相应,我们是念念都跟无明烦恼相应的,所以我们要了解,虽然具有如如不动的自性,但是我们的内心的五蕴,行蕴的妄念就像激流水,就像湍急的旋流、漩涡,是这么个情况。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我们要从事相上下手,怎么从事相上下手呢?就是要持戒。持戒是从事相上下手的,规范自己的身业,口业。先制身,然后再制心,来规范清静自己的意业,行为上不要谈玄说妙。

今天中午有一位同修来我这里说请法,我说请什么法,回答说持戒。我让他持戒,修行从持戒开始。他还问是持有相戒,还是持无相戒?我回答:你能持无相戒么?所以我们持戒要从有相戒下手,谈玄说妙不是我们现在的水平。

《梵网经》讲很多人就是 “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口里面都是谈“空”的,步里面都是行在“有”里面,都在造恶业,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规范自己烦恼重重的身业和口业开始。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首先要从这里做起。所以我们一定要强调断一切恶,修一切善。

行一切善,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法的规则,我们的烦恼就违逆了这种清静的自性,就会颠倒行事,迷惑颠倒。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法门强调饮苦食毒,可能是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就像是治病,有的是用正常的药物治病,有的病得很重,像奇症、绝症,有时候可能下毒药。砒霜可以毒死人,但砒霜有时候也可以把人治活,以毒攻毒,这是各种不相同的手法。所以不是说法是否有合理性,而是原则、理念,与道相应,但是让大家证悟到真如自性,不二的体性当中的方法,那是非常多变的。

像禅宗种种手法,比如丹霞禅师劈佛烧佛,归宗禅师斩蛇,这些都是非常别具一格的,就是格外的一种方法来断除对方的执着,但是不应该把这种格外的方法当做一个常法去推广。所以用一种饮苦食毒的方法,是不是能断除烦恼,证入自性,这种格外拈提的方法,无论禅宗、密宗,或者其他法门,可能会有这些,但一定不能把它当作一种普遍的常法去理解。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人人都有佛性,为何还要学佛

问: 人人都本具与佛同等的佛性,为何还要学佛? 证严...

虽悟理而仍不废事,方为真修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本来什么都没有,只是循业发现而已

《楞严经》把我们一念心性的体用做一个说明,如来藏简...

大乘小乘之区别

问: 大乘小乘之区别如何? 太虚大师答: 大乘小乘之...

大安法师:心情浮躁时如何通过念佛求得安宁

问: 我自己的一个问题,我心非常浮躁,怎么都静不下...

极乐世界是人们在困苦中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吗

问: 西方极乐的金碧辉煌和不轮回,是不是2000多年前人...

观海听涛,返闻闻自性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今天一早上呢,我们来到了这个,...

往生到极乐后,恶业最终会怎么样

问: 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后,恶业种子不起现行,那这...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阿弥陀经要解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怎样修六波罗蜜

问: 末学学佛知识浅薄,以六波罗蜜布施、忍辱开始,...

为何佛的恩德还超过父母的恩德

诸佛的恩德很难报答,他超过父母的恩德。那父母之恩对...

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去忏悔业障

我们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罪业生死凡夫。莲池大师...

如何做临终开导

临终开导很重要,而临终开导,你也不要太生硬地非得就...

【佛教词典】四运

又作四运心。谓心识之运转与进展有四种过程。摩诃止观...

【佛教词典】使非亲尼浣故衣戒申诫

子题:畜尼弟子、比丘畜尼弟子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

念佛感通清净实相

什么叫清净实相呢?清净就是断除一切烦恼、习气;实相...

先超越妄想,才有办法放下主宰

一个有志气的修行人,一定追求临终的感应道交。临终的...

智者大师的生平与临终往生事迹

智顗【yǐ】 ,字德安,俗姓陈,河南颍川人。母亲怀孕时...

贪、嗔、痴

贪、嗔、痴:又名三毒;指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种烦恼──...

佛陀僧团论苦的根源

人生什么是苦?什么是乐?根本没有一个标准可以衡量,...

【推荐】「怨憎会」与「爱别离」

现代社会的人际网络愈来愈复杂,关系也愈来愈疏离淡泊...

药师佛国与西方无异,何须定愿西方净土

又问:东方药师佛国,依正庄严,与西方无异。又有八大...

大安法师:人从哪里来

《起世因本经》中说,地球上的人是从光音天下来的。光...

被情所困不值得

感情是四只脚,甚至是无数的脚,而人只有两只脚,你愈...

宽容、善良、淡泊、乐观——南京吉慧长老访谈录

本刊记者: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能给我们慈悲开示。早在1...

刻薄的人,容易有障碍有压力

一般自力的佛土有四种: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

把佛号当做本命元辰

第一段讲 静中修 。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