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修行要发三种心

净慧法师  2022/07/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修行要发三种心

今天是第一个七的第一天,我们注意要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我们为什么要打七?为什么要开悟?为什么要用功夫?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出发点就是发心。关于怎样发心的问题,历代祖师讲了很多,经典上讲了很多,我想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谈一点个人的认识。我们要想用功夫,真正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要发三种心。

第一,要发出离心。

出离心就是要出离贪嗔痴的烦恼,出离人、我、是非的生死心。人我是非的总根子是贪嗔痴,一切烦恼的总根子是贪嗔痴,我们不能出离三界、流浪生死的总根子也是贪嗔痴。出离心者,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这样我们的出离心才能发起来。我们整天在贪嗔痴里打转子、兜圈子,天天被烦恼捆得紧紧的,想逃也逃不脱;况且很多人并不想逃脱烦恼,都在自寻烦恼。起贪心是烦恼,起嗔心是烦恼,起痴心是烦恼,叫他把这些烦恼放下,可就是放不下。

怎么劝也放不下,脾气照样发,人照样骂,是非照样说。叫他觉悟人生,好像是说给别人听的,觉悟不了,也不想觉悟;叫他奉献人生,那更是难上加难,一毛不拔。如果拔“一毛”能利天下,他也要把这“一毛”用显微镜无限地放大,认为自己做了许多的功德,做了许多的善事,可是却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得不到别人的同情,认为善事不好做,好不容易发起的一点善心又退失掉了。实际上,做善事要无相,要不著相。著相就是有漏之善,不著相才是无漏之善。

我们发出离心就是要出离烦恼,从眼前的事情开始做起,从人我是非中跳出来做起,从每天面对的这个菜包子开始做起。这是很现实的生活与修行,这就是出离心。出离心就是出离烦恼,烦恼出离了就能出离三界。三界三界,就是贪嗔痴三毒烦恼把我们关在三界之中,不得出离。要发起出离心,就要想到国土的危脆、人生的痛苦、烦恼的炽盛。我们的人生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我这个八十岁老人,走了几步路就咳嗽不止,坐下来咳嗽不止,想说话也咳嗽不止,必须一边吃药,才能一边讲话。你们说这苦不苦?好苦好苦,比黄连还要苦十倍!不仅老苦,接下来还有死苦,因为怖生死苦才会有出离心。

第二,要发菩提心。

出离心仅仅是自度而已,只有发起菩提心来,才能够在自度的基础上去救度众生。出离心以解脱道为基础,菩提心以菩萨道为基础。我们修行度生,必须解脱道与菩萨道并行,这样“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才会圆满。这是我们中国佛教两千多年以来在修行上长期保持的一个优良传统。解脱道与菩萨道并修,就是觉悟人生与奉献人生并重。菩提心的核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提心的具体内容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光嘴里说发菩提心,却没有实际的行动,那就仅仅是发一个空愿,就是自己在忽悠自己,对于修行来讲、对于积累福慧资粮来讲,毫无意义。

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就是在修积福慧二种资粮。在因地上修福修慧,在果位上就是悲智双运,成佛时就是福慧二严身——福也庄严,慧也庄严,才可以成就佛果。这两种心没有前后次第,有则同时俱有,无则同时俱无。怖生死苦是出离心的核心,念众生苦是菩提心的核心。念生死苦偏重于自我圆满和解脱,念众生苦偏重于利他和度生方面。我们在念自己生死痛苦和烦恼炽盛的同时,也想到大地一切众生同样如此,都是烦恼炽盛,流浪生死不得出离。这两种心是修行的根本。

第三,要发长远心。

前面讲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圆满成就的,必须假以时日,长期坚持,百劫千生,不退不转。因此我们一定要发长远心。

为什么要发长远心?不但自己的烦恼多多,一切众生的烦恼也多多,所以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就需要我们发长远心。无边的众生,无尽的烦恼,不是一天能度化得了的,也不是一天能息灭得了的,都要生生世世不离菩提心。在菩提心的鼓舞下,在菩提心的加持下,在菩提心的培育下,我们的生命有光辉,我们的人生有价值,我们学习佛法有目标、有任务、有力量。

因为众生无边誓愿度,因此从菩提心的期限来讲,那是久远以后的事。但是就在我们当生当世,同样要每时每刻坚持这种发心。不要一曝十寒,不要忽冷忽热,不要忽松忽紧,不要想起来打一坐、想不起来睡大觉,不要敲了板不想起来、没有人来喊就睡懒觉。这些都是生死的表现,不是菩提心的表现,不是出离心的表现,那更不是长远心的表现。

修行好难啊!要发精进勇猛之心,要长期坚持发精进勇猛之心,日不足继之以夜,昼夜六时坚持不懈,才会有少分相应。如果忽忽悠悠的,嘻嘻哈哈的,拖拖拉拉的,持这种态度,不但修道无成,做世间一切事都不会成功,都不会成就。我们可以看到,世间那些懒人,世间那些没有出息的人,都是拖拖拉拉、吊儿郎当。

学习佛法一定要精进勇猛。六度当中有精进度,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毫不放松,年年如此,月月如此,日日如此,时时如此,才会有少分相应;否则会一生空过,转眼就是来世。等到像我这个业障鬼这么大年纪了,再想来了生死,已经没有希望了。头童齿豁——老人的头发没有了,牙齿缺掉了;走起路来是头去脚不来——老人哈着腰直不起来,头到了脚还没有到,连活这条命都费劲,哪里还有精神来修行。所以修行要趁少年,要趁青年,要趁健康的时节,不要到老病交加的时候,再想来了生死,晚矣晚矣!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不是你想修行,就可以修行的

《阴骘文》,印光大师非常重视这篇文章,它讲到文昌帝...

强软魔头来考验

修行关键的时候,得大受用的时候,往往是要强烈的外境...

通过念经来调伏心性

调伏的涵义很多,调伏你刚强的性格,要柔和圆融。不是...

正行杂行都是往生之行,但是功能作用还是有差别

善导大师他的行门里边有一个特色,就是正行与杂行。 什...

慧律法师《熏染佛心》

念佛人身心性命完全归付于弥陀。 也就是说,人是非常...

收摄六根,调伏爱取

这个声闻法这一块我们讲过,我们只用声闻的一部分的概...

修行人要开始忘掉过去

我们今生有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是怎么来的呢? 从过...

星云大师《夫妻之间怎样相处》

感情的交流,以公理正义为原则;语言的沟通,以体谅包...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

【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龙藏本)...

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缘作基础

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是如何觉悟的。佛就是觉,《...

怎样使自己的气息调柔

在禅修当中,每天要注意的一件事就是怎样使自己的气息...

修一切法门都离不开观心

说到开示,讲来讲去,都是剩语,因为讲不出什么新鲜的...

学佛学什么

一、学习佛法以增进道德戒学 佛教的戒条有很多种,但...

【佛教词典】似因

【似因】 p0695   因明入正理论云:不成、不定、及与...

【佛教词典】镡津集

(书名)宋释契嵩撰。四库著录本二十二卷。万历经房刻...

三种供养佛菩萨的方式

在《地藏十轮经》上,佛说能恭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

驼骠比丘的善恶果报

佛陀时代,有一位力大无穷的驼骠比丘,随佛出家后,精...

跟出家师父同坐一起,感得什么果报

又勿坐僧床席,轻侮僧故。 为什么?他是师父,他代表佛...

印光大师嘉言录--劝信愿真切

甲、示真信切愿 ●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

星云大师:交友七法

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真正的好朋友应该是患难与共,也...

大安法师:无上道心怎么发

善导大师在《四帖疏》里面,对这段经文,给我们开示了...

雍正皇帝著书破邪护正法

清朝的雍正皇帝在历代的皇帝中是非常了不起地一位,参...

从三个方面谈佛教徒的环保观念

佛教不仅主张对人要慈悲,对生命要尊重,对自然要爱护...

与佛相应的心没有了

有一位朱慈目居士是对净土法门非常有修持的信徒,一天...

不可四尽(法演四戒)

宋朝有一位禅师,名克勤,就是佛果圜悟禅师。他当年在...

朝暮课诵的意义

课诵是寺院每天必不可少的修行仪式,即指定时诵经、持...

午睡的学问

英国《每日邮报》的一篇文章指出,每天中午打个猫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