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智者大师  2021/02/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四

天台智者大师   说

宋四明沙门知礼 述

(癸)二、请式

【经】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疏】悲泣雨泪,望佛哀怜。遥向佛礼,前已礼竟,今复重礼,表己殷勤。

【钞】科云请法,即法式也。

(辛)三、因请往赴,分二:(壬)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世尊在耆阇下,如来现宫,不异胜鬘即生此念时,佛于空中现也。文为五:一、神通;二、色身;三、坐座;四、眷属;五、雨华。

【钞】胜鬘等者,胜鬘夫人也。即舍卫国波斯匿王女,末利夫人所生,为踰阇国妃。其后父母遣书云:“佛出我国,神通自在,普益众生。”胜鬘执书,对使说偈云:“仰惟佛世尊,普为世间出。亦应愍我等,速来至此处。即说此偈时,佛于空中现。”复说偈赞云,“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等。今韦提哀请,佛即降赴,其事相类,故云不异。

(壬)二、随释,文为五:(癸)一、神通;二、色身;三、坐座;四、眷属;五、雨华。初为二:(子)初、消文;二、释妨。今初

【经】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

【疏】知韦提希心念者,是知他心;从崛山没,王宫出,显神通也。

【钞】如来之心,寂而常照,无数河沙世界众生若干种心,悉知悉见,非同小圣,作意方知。他心及以身如意通,皆无记通也。

(子)二、释妨,分二:(丑)初、出妨;二、答。今初

【疏】问:前频婆请弟子,意在如来,今夫人亦请弟子,意在佛,何故前请遣弟子,今请自往耶?

【钞】此难重出,问不异前,答不同彼。

(丑)二、答

【疏】解有二义:一、阇王与调达杀父,如来若躬赴,恐世王起怨嫌心,为护彼故,不得自往;二者、佛法寄在国王,频婆定死,阇世当为国主,如来若往者,王得国主,佛法不行,故不得往。夫人无此诸事,如来自往。

【钞】言二解者,一灭即今嫌佛之恶,二生以后行法之善。何以故?若佛入彼频婆之室,即令世王谓佛朋父,还谋国政。怨嫌既重,后不行法,故不躬往。母无斯事,故佛亲赴。

(癸)二、色身

【经】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

(癸)三、坐座

【经】坐百宝莲华。

(癸)四、眷属

【经】目连侍左,阿难侍右。

(癸)五、雨华

【经】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辛)四、伤叹请法,分二:(壬)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伤叹请法中有二意:韦提见佛下,正明请其生处;今向世尊下,明请往生之因。初明供养问往生因,次问生处也。

【钞】今向世尊下,明请往生之因者,即二意中第二请示往生净土之因,经云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处文也。初明供养问往生因者,即第一意,问往昔生中何罪为因,生此阇世恶逆之子。应知此二,语同意别。

(壬)二、随释,分二:(癸)初、请其生处;二、请往生因。初为二:(子)初、供养问往生因;二、正问生处。今初

【经】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

【疏】我有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而为眷属,此经不答,余经说之。昔于锭光佛时,释迦为摩纳,就珍宝仙人学。学习既成,念欲报恩,自惟贫乏。于时耶若达欲嫁女,时有须摩提求为女婿,聪明有智,而形貌丑。摩纳遇见论义,须摩提屈在言下。耶若达欢喜,大赐珍宝,以女妻之。摩提生忿,发誓未来世世常恼。为此因缘,常触恼也。

【钞】经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即三业供养。绝璎投地是身,号泣是口,以二显意。阇世之因,已略如前,疏今但出调达之缘。

(子)二、正问生处

【经】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

【疏】浊恶者,浊,五浊也,一见、二烦恼、三众生、四命、五劫;恶者,十恶也,杀、盗、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瞋、邪见也。三途,地狱名泥犁,译云不可乐;畜生云旁行,从主畜养,为人驱使食噉;饿鬼饥虚怯畏。三千剎土同有此恶,故曰盈满。多不善聚,恶道因也。无人不起,故名曰多。人常现行杀盗淫等,违理枉物,为不善。积集,称聚也。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

(癸)二、请往生因

【经】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疏】今向世尊五体投地,两肘、两膝、头顶,是为五体也。忏摩,梵言;悔过,汉语。彼此并举,故云忏悔。将果验因,知过去有罪,恐偿未尽,未来更受,故须忏悔。惟愿佛日,启告所求。佛能破坏众生痴暗,如日除昏,故言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序文竟。

(丙)二、正说分,分二:(丁)初、泛科悬解;二、重科广释。初为二:(戊)初、科三段;二、解初文。今初

【疏】尔时世尊放眉间光下,第二、正说,文为三:初、明净业;次、辩妙观;三、利益。

(戊)二、解初文

【疏】如来眉间有白毫相,犹如珂雪,长一丈五尺。毫有八楞,周围五寸。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如瑠璃筒。从此发光,照无量国,还住佛顶,变为金台,广现诸国,令韦提希乐生安养。

(丁)二、重科广释,分二:(戊)初、总别分科;二、随科解释。今初

【疏】初、放光,酬前请于生处。次、世尊微笑下,酬前净业,近答思惟、正受。三种净业,散心思量,名曰思惟;十六正观,说名正受。就初有二:第一、答其生处;惟愿下,明见净土,更请净国之因。

【钞】酬前生处者,前韦提请云:“惟愿为我广说无忧恼处。”佛今放光照其净土,令彼见之,以酬前请。酬前净业者,前请云:“惟愿教我观于清净业处。”今示三种净业、十六妙观,即教彼观净业处也。近答等者,以韦提希于酬生处中,因光见土,乃再请云:“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此在正宗,故云近答;若酬序中所请,即是远答。

(戊)二、随科解释,分二:(己)初、酬二问;二、明利益。初为二:(庚)初、酬前生处;二、酬前净业。初又二:(辛)初、答其生处;二、见土更请因。初分三:(壬)初、放光普示;二、示土差别;三、的示生处。今初

【经】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

【疏】初、放光普示诸土。

(壬)二、示土差别

【经】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疏】次、或有下,示土差别。

(壬)三、的示生处

【经】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疏】韦提下,示生处。

(辛)二、见土更请因

【经】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疏】思惟是愿,愿思是业,正问其因。正受者,非邪曰正,领纳名受,即第二问观行。

【钞】此请净土正助二因。初教我思惟,若不思惟,不成愿乐;有愿之思,乃成业因。惟愿世尊教我修于净土愿思,令成业因。此请事善助道之业也。次教我正受,离邪倒想,领纳所缘,名为正受。此请世尊教我修行净土观法,即正观也。

(庚)二、酬前净业,分二:(辛)初、总别分科;二、随科解释。今初

【疏】微笑中有二:初、明三种净业,答思惟;汝是凡夫下,次、明十六妙观,答正受。初业共凡夫,次共二乘,后是大乘不共之法。初净业中有三:第一、明三种净业;告阿难下,第二、叹其所问,妙契佛心;从阿难汝当受持下,第三、略付阿难,令持获利也。就初复三:初、明光照频婆获道;次、世尊告韦提汝今知不下,举果劝修因;三、欲生彼国者下,明往生之因也。

【钞】初业共凡夫等者,今三种福,是圆助道,与正观合,皆如来行,故云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但以三种,有通有局。初孝养等,通于大小及以博地,故云初业共凡夫。次归戒等,唯通大小,凡夫无分,故云次共二乘。若菩提心等,专在大乘,不通凡小,故云不共之法。

(辛)二、随科解释,分二:(壬)初、三种净业答思惟;二、十六妙观答正受。初为三:(癸)初、正明净业;二、叹其所问;三、略付阿难。初为三:(子)初、光照频婆得道;二、举果劝修因;三、正示往生因。初为二:(丑)初、释微笑;二、释阿那含。今初

【经】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

疏为二:(寅)初、问;二、答。今初

【疏】何以不直答其土因,而复放光微笑耶?

(寅)二、答,分二:(卯)初、答放光;二、答微笑。今初

【疏】解有二:初、为欲增道;次、欲使王与夫人因光相见。王既睹光增道,知国非实,视死如眠。夫人见王无忧,观法成果也。

【钞】观法得果者,无生法忍是圆三观习果故也。

(卯)二、答微笑

【疏】微笑,如释种被诛,如来光色益显,正以如来善达因缘,业报无差,对至叵避。王虽应死,而获道迹。夫人幽絷,即是现净土之缘。有此多缘,所以致笑也。

【钞】恶业之报,害命絷身,而为获果及净土缘。如来心了善恶因果交互万差,欲表内心,是故微笑。

(丑)二、释阿那含

【经】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疏】阿那含者,第三不还果也。

(子)二、举果劝修因

【经】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疏释分二:(丑)初、问;二、答。今初

【疏】去此不远者,安乐国土去此十万亿佛剎,一一剎,恒沙世界,何言不远?

【钞】大本小本俱云极乐去此十万亿剎。剎即大千,故云河沙,何言不远?

(丑)二、答

【疏】解云:以佛力故,欲见即见。又,光中现土,显于佛顶,一念能缘,言不远也。

【钞】答有二意:初以佛力故,令修观者欲见即见,故此文云:“汝当系念、谛观彼国。”故知佛力加欲见者,令观成见。后文云:“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故《般舟》见佛而论三力: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次意即是光中现土,即目睹见也。其二种见,皆由感应,虽远而近。然若心性不具尘剎,则佛无应现之理,生无感见之功,故此经谈是心是佛。观迷此意,则非妙宗。

(子)三、正示往生因,分二:(丑)初、正示;二、结叹。初为三:(寅)初、共凡夫业;二、共二乘业;三、大乘不共业。今初

【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敬上接下,慈心行也。修十善业,是其止行:身除三邪,口离四过,意断三恶也。

【钞】此经正被顿修之机。虽修佛行,父母师长岂不孝事?轮王十戒岂不止行?但能修之心一一称性,何妨所修慈孝之善共于凡夫?

(寅)二、共二乘业

【经】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疏】第二、三归者,佛法僧也。在家戒,亦即是十戒。具足诸戒者,道俗备受微细。不犯威仪者,三千悉皆不缺也。

【钞】圆顿行者,岂违小乘出家之式?三归、众戒、威仪等事,但受持之心,合于一体,依于毕竟,而所行之法,共于二乘。

(寅)三、大乘不共业

【经】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疏】第三、发菩提心是愿。起意趣向,名为发心。菩提是道,佛果圆通,说为菩提。读诵大乘,明修解也。行能运通,说之为乘。余二不及,是言大也。

【钞】依无作境,起无缘誓,名发菩提心。实相不二而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终理一。信此因果,方名为深。读诵大乘,修三智解,运圆乘行,以此解行教其行者,名为劝进。此三种业,得前前者不得后后,得后后者必得前前。故令行人能修前二,前二不能修于大乘。故云余二不及,是言大乘。

(丑)二、结叹

【经】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疏】佛告韦提,此三种业,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是叹辞也。

【钞】既是佛业,验是圆修,故大经中,复有一行名如来行。虽云一行,而具五行。今亦如是,虽是佛业,而具三种。

(癸)二、叹其所问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

【疏】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谛听,令生闻慧;善思,思慧;念之,修慧。烦恼贼者,此能损慧命,伤法身,故名为贼也。

【钞】谛听等者,诸经诫听,皆有此语,莫不令人生于三慧。而须按教,明慧偏圆。能听所听,能思所思,能念所念,若作生灭解者,即三藏三慧;无生解者,通教三慧;无量无作,别圆可知。今令韦提等生圆三慧,若不尔者,安能此座即证法忍?

(癸)三、略付阿难

【经】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疏】即得无生忍,是初住初地。《仁王经》说五忍:一、伏;二、信;三、顺;四、无生;五、寂灭。

【钞】经如执明镜等者,观法如镜,修之如执,观成土现,如见面像。是知外有三种净业,内备十六妙观,乃得见也。此虽略付净业,意说妙观。初住初地者,圆住别地,俱破无明,是无生忍位。《妙玄》一实位云:“若入初住,正破无明,是明圆教无生忍位。”今意在圆,引《仁王》五种忍位者,用显无生居三忍上。若依别教,十信,伏忍;十住,信忍;十行去,顺忍;十地,无生忍;妙觉,寂灭忍。若约圆位,五品,伏忍;六根清净,信顺二忍;初住至等觉,名无生忍;妙觉,名寂灭忍。然别初地即圆初住,故引《仁王》以证今位。行者应知,如来将说十六观法,预彰所说是圆妙观,故云一切众生观于极乐,观成即得无生法忍。是故韦提闻说十六,随语观成,说讫即证此之妙位。经示此观,是取初住径捷之门,故不可云想事而已。

(壬)二、十六妙观答正受,分二:(癸)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初、明韦提见土之由;次、一问答明为未来众生请见土之方法。

(癸)二、随释,分二:(子)初、明韦提见土之由;二、为未来请见土之法。今初

【经】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疏】汝是凡夫,彰其分齐。不能远观,韦提实大菩萨,此会即得无生忍,示同在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照,见彼国土。有异方便,令汝得见,异方便者,即十六观。非直观名方便,以佛力故见彼国者,亦是方便也。

【钞】经未得天眼等者,问:阿那律天眼最胜,但见大千,岂有得天眼者,越十万亿土见安养乎?答:此语未得分真菩萨天眼,非二乘也。故《大经》二十二云:“菩萨所得清净天眼,异于声闻、缘觉所得。以是异故,一时遍见十方世界现在诸佛。”《大论》亦同此说。韦提实大菩萨者,此显韦提本住法身,为欲发起净土观法,故示同凡。此会即得无生忍者,即者,方将也。此会闻观,将证法忍,非谓前文说无生忍是韦提证。前文乃是通说未来众生修十六观,能得无生。人见示同凡夫之言,便谓前文是韦提证,须知即得非已得也。既云实大菩萨,乃是久证无生。如来据迹,言是凡夫,心想羸劣。劣想凡夫修之得忍,显兹妙观,能革下凡,顿成圆圣。异方便者,十六观法,奇异方便也。故《起信论》云:“修多罗说有胜方便,系念极乐,令生彼国。”非直观名方便者,谓彼依正有二方便,能令此土凡夫得见:一者修观正受方便,令心眼见;二佛神力示现方便,能令目击。既得见之由有其二种,故云非直观名方便,佛力令见亦是方便。韦提乃得二种之见,一者将有随文作观之见,二者已蒙佛力示现见也,故云韦提见土之由。

(子)二、为未来请见土之法,分二:(丑)初、请;二、答。今初

【经】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疏】韦提白佛如我今者下,为佛灭后众生请也。浊者,五浊。不善者,十不善。五苦者,五道非乐,故云五苦。或是五恶、五痛、五烧。五恶,杀、盗、邪淫、妄语、饮酒。如《大经》现遭厄难王法刑罚,是五痛也。五烧,即当来堕三途苦毒,名五烧。云何当见阿弥陀极乐国土,正为启请。

【钞】韦提先领示现方便而为请由,是故经云:“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然复正请观法方便,乃以众生而为请缘,故经云:“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极乐世界?”五苦者,疏有二释:初以五道非乐释,二以五罪招报释。初释者,地狱烧煮苦,饿鬼饥虚苦,畜生屠割苦,人间八种苦,天上五衰苦。次释者,圣意多含,更明五恶招于二报,名出大本《无量寿经》,今云《大经》是也。疏文先列三五之名。次五恶下,释出三五,杀至饮酒,五恶因也;如《大经》下,释五痛,即华报也;五烧下,释五烧,即果报也。然其二报并无五相,各称五者,皆从五种恶因而立,故彼五文后皆结云:“是为一大恶一痛一烧。”乃至总云:“五大恶五痛五烧。”故知二五,皆从因立。

(丑)二、答,分二:(寅)初、列观分科;二、随科解释。初为二:(卯)初、列观;次、分科。今初

【疏】答中有十六观:一、日观;二、水观;三、地观;四、树观;五、池观;六、总观,观一切楼、地、池等;七、华座观;八、佛菩萨像观;九、佛身观;十、观音观;十一、势至观;十二、普往生观;十三、杂明佛菩萨观;十四、上品生观;十五、中品生观;十六、下品生观。

【钞】《义例》云:“夫三观者,义唯三种:一者从行,唯于万境观一心。万境虽殊,妙观理等,如观阴等,即其意也。二约法相,如约四谛五行之文,入一念心以为圆观。三托事,如王舍、耆阇,名从事立。借事为观,以导执情,如《方等》《普贤》,其例可识。”

问:今十六观,于三种中属何义耶?

答:既不撮乎法相入心成观,信非附法;又非借彼事义立境立观,验非托事明矣。如来直谈十六观行修证之门,正当从行也。

问:《义例》三种,皆是理观;今之十六,历依正事,何预三种耶?

答:托事附法二种三观,有事有理,且置未论。从行三观,以何义故,不得历事?既言从行,必四种行。常坐一种,纵直观理;余三三昧,岂不兼事?如《般舟》三观,历念佛事;《方等》三观,历持咒事;《法华》三观,历诵经事;《请观音》三观,历数息事;《觉意》三观,历三性事。此等历事,若非从行,摄属何耶?般舟三昧,初观足下千辐轮相,次第逆缘至肉髻相。彼观相时,即用三观。彼是从行,今那独非?况《义例》云:“唯于万境观一心。”岂今依正不唯一心?经文具列十六境相,大师但于首题示圆三观,令将此观观十六境,正是万境虽殊,妙观理等。又,今三观并诸历事三观,若非从行等者,那云三观义唯三种?

问:今经但于像观示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文皆无观理之语,则知佛外皆是事观。纵将此义例观十五,斯是行人用理观意。据经现文,但是事观。

答:若自依经修观入证,何须四依解说经意,制立观法?大师深得佛旨,故于首题以妙三观释能观观,以妙三身释所观佛,而云观虽十六,言佛便周。今依大师用三妙观观十六境,岂是行人自用观意?应知四种三昧,无不于事观三谛理。但《般舟》等依定散善事,《觉意》纵任善恶等事,是故偏得历事之名。若常坐等,直于三道之事而观三谛,不兼修善及纵恶事,故受理名。今经观法,岂可异于四三昧耶?故知十六,正是从行,历事观理也。应知十六,皆用三观为想相之法。三观微故,且观落日及以清水。三观渐著,乃观地、树、座、像、佛身。下去诸境,皆须三观。

(卯)二、分科

【疏】就十六观,分文为三:初六观,观其依果;次七观,观其正报;后三,明三辈九品往生也。

【钞】二、就十下分科,以十六观,三类分之:六属依报者,日标送想之方,冰表琉璃之地,虽此土物,意显彼邦,是故六观皆彼依报。七属正报者,座为三圣亲依,像类三圣真体,是故七观皆名正报。三辈之人,自此之彼,修因托质,事相不同,是故此三自为一类。

(寅)二、随科解释,分三:(卯)初、六观观依报;次、七观观正报;三、三观明三辈往生。初为六:(辰)初、日观;乃至六、总观。初为二:(巳)初、立意分科;二、随文解释。今初

【疏】第一、日观,示令系心。

【钞】先作日观,意令系心。凡心暗散,何能明见净土妙境?故令专想落日之形。一事系心,想之不已,其心则定。心若静细,种种观法,皆可造修。系心之法须落日者,欲令定想趣于西方,是向弥陀所居处故。

(巳)二、随文解释,分二:(午)初、总劝修观;二、正明日观。今初

【经】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

【疏】佛告下,略明系念,总劝修观。

【钞】经韦提希汝及众生者,韦提希等是现在机,一切众生是未来机,故知修观,不专佛世。况复韦提是发起者,正为今人请正受法,是故我佛劝众生修。修法如何,专系一处,所谓西方。

(午)二、正明日观,分三:(未)初、举所观境;二、正教观察;三、结。今初

【经】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

【疏】云何下,正明作日观。一切有目皆见日没下,举所观境。

【钞】经文意者,谓昔曾见者,或现前见日欲没相,为所观境,盖以此观所被周遍。唯除生下,双目俱盲,既不识日,故莫能想。若曾有目,即今盲者,亦可修之。况现有目,见日分明,修之越易。即以所见落日为境,想之令起观中之日。

(未)二、正教观察

【经】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

【疏】当起想下,正教观察。

【钞】释题观字,明妙三观。题目是总,经文是别,岂不以总而贯于别?今想落日,而能想之观,随解而进。三藏事定,能想所想,无非生灭。通教事定,能想所想,皆如幻化。别知能想,元是佛性,于想能所,次第观中。圆人妙解,知能想心本具一切依正之法。今以具日之心,缘于即心之日,令本性日,显现其前。斯乃以法界心,缘法界境,起法界日。既皆法界,岂不即空假中?圆人六根常所触对,尚须念念即空假中,岂今修观顿废此三?此犹总示。若别论三观成日功者,以根境空寂,故心日无碍。以缘起假立,故累想日生。以其心日皆法界故,当处显现。此之三观,同在一心。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可思议。以其圆人凡修功行,皆悉如是。若不尔者,非是圆人修事观也。通人必以如幻之心修诸事定,以验圆人用即中心,成其事观。既以妙心观于落日,此心坚住,能于本性显现日相,不唯闭目能见,开目亦皆明了。若如此者,则日观成也。

疏出二义:(申)初、除疑;次、灭障。今初

【疏】教令正观,为除疑心。大本所明,以疑惑心修诸功德生彼国者,落在边地,复受胎生,故作此观,令除疑惑也。

【钞】大本下卷云:“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法,不见僧。于彼国土,而受胎生。此人宿世无有智慧,疑惑所致。”乃至“生彼宫殿,无有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故作此观,令除疑惑者,经云不了佛智,则生疑惑,疏云故作此观,令除疑惑,即显此观能了佛智。若其不用一心三观观落日者,则迷佛智,那名此观能除疑惑?日观既尔,余观例然。故知大师依乎佛智,立今观法。然十六观属顿教,故原始要终,皆用佛智。若凡小善,乃于临终回向佛智,作众恶者,须依佛智求灭罪障,此等亦名了于佛智,不生疑惑。既有乘种,生彼速得见佛闻法,预于海众,不生边地及胎宫也。

(申)二、灭障

【疏】障者,大本言:“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故须作观。五逆重罪,除六十劫生死罪等,下辈自论。

【钞】灭障,即五逆重罪也。彼经散善力弱,故逆谤不生。故彼经云:“若有众生,闻其名字,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若依今经修正观者,下至日想,即能灭除五逆重罪。是知逆罪得生,必由修观。下辈自论者,下品下生观云:“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今言六十者,恐“六”字误。

问:既用法界以为心境,显法界日,令闭目开目常得见日,即是观行见法界理,当中三品,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属下下品?

答:理观事定相即修者,心虽不二,事杂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观忘情,伏惑方发,故别惑初伏,名观行位,见法界理。深伏乃名相似位见,分断方得真见法界。今之行者,观日观冰及观琉璃,虽用法界心境而观,而惑全未伏,凡情尚浓,方得名字见法界日,非观行位。作此判者,盖约钝根于日等观,且得定心假想之益,故在名字也。若利根者,法界日显,便能圆伏及任运除二种粗惑,岂非日观历九品耶?

问:今用理解,想日现前,纵未断惑,事定已成。据下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

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于第九品也。是故行相虽少不同,品位无别。

(未)三、结

【经】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疏】是为下,结也。

(辰)二、水观,分二:(巳)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第二、水观。

(巳)二、随释,分三:(午)初、举所观境;二、正明起观;三、结。今初

【经】次作水想。

【疏】初作水想者,举所观境界。

【钞】即以曾见大陂池水为所缘境。

(午)二、正明起观

【经】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疏】从见水澄清下,正起观行。一作水想,二变水成冰,三变冰为瑠璃,四观瑠璃以成大地,内外映彻。地下宝柱承擎,地上诸相庄严,以众宝间错其地。一一宝出杂色光明,光明成诸楼观,楼观两边有华幢,幢上多有乐器,宣说妙音也。八种清风者,彼处实无时节,若寄此八,谓除上下,余四方四维,故云八。亦可用对八卦也。

【钞】既禀圆宗,知能想心,具七大性,故以具水之心,托彼即心之水,观于本性,令水现前。并及诸相,皆于心性观令显现。经文为四:初、作水想,妙心既运,性水即生,专想澄清,令心不散;二、既见下,变水成冰,性具之法,转变自由,故可令水而作坚冰;三、见冰下,变冰为琉璃,冰想若成,琉璃可识;四、此想下,观琉璃成地。心藏具法,有何边涯。无妙观缘,隐而不发。今依佛语,顺性想之,宝地光明种种奇相,随心出现。此自六段:初、成地莹彻;二、下有下,宝幢光明;三、琉璃下,地上庄严;四、一一下,宝光楼阁;五、于台下,华幢乐器;六、八种下,风乐演法。疏实无时节等者,大本云:“彼无四时,不寒不热。及无日月,常有光明。”寄于此土四方四维有八种风,故亦顺此对有八风。然彼八风,不同此土令物生长及以衰落,但鼓自然之乐,演乎妙法之音耳。

(午)三、结

【经】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疏】是为水想下,结观也。

(辰)三、地观,分二:(巳)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第三、地观,文有四:一、渐想观;从若得三昧下,第二、实观;佛告下,明利益;作是观下,显观邪正。

(巳)二、随释,分四:(午)初、渐想观;二、实观;三、明利益;四、显邪正。今初

【经】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

【钞】渐想者,转于冰想,用表琉璃。虽复观地种种庄严,未称彼佛胜应所居。良以三观尚微,犹兼假想,故于彼地,名为粗见。

(午)二、实观

【经】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钞】妙观功著,三昧有成,见彼胜身所依之地、庄严之相,岂可具陈。应了同居横具三土,其相非少,如诸经说。凡小善行回向求生,纵依大乘,仍是散善,故感安养净相犹劣。若今顿教心观妙宗,所见净相,永异他部。如修妙观,于同居秽,尚见尊特及实报土,岂净同居,身土一概?故今地想,妙三昧成,见庄严事,不可具说。

(午)三、明利益

【经】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疏】前水是想,不能灭罪;地观是实,故能除断也。

【钞】疏云前水是想者,盖托此方水成冰事,表彼宝地,但是假想,故名粗见;今成三昧,实见彼地,则名实观。言假想不能灭罪,斯是大师顺经策进,令其行者速成三昧,非是假想全不灭罪。何以知然?日观尚类下品下生灭罪之数,岂粗见地全不除愆?

(午)四、显邪正

【经】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钞】四作此下,显邪正。观与经合,则称性见,名为正观;见相乖经,是发魔事,故名邪观。下去皆然。

(辰)四、树观,分二:(巳)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第四、树观,文三:初、明结前生后;次、观宝树下,正明观行;是为下,结。正观中有五:一、明树体;二、明庄严相;三、明生法;四、有大光明下,现佛国土;五、见树茎叶下,结观也。

(巳)二、随释,分三:(午)初、结前生后;二、正明观行;三、结。今初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

(午)二、正明观行

问:日观、水观,皆先立境,地、树等观,何不云耶?

答:别论水、日有曾见相,可指为境。地、树已下,非曾睹对,将何为境?若通论者,皆得有境。何者?诸观皆用教所示相,忆持在心,为所缘境,仍了能观本具此法。托境想成,令性具法,发明心目,是故心观及所发相,一一皆三。故知通论,皆得有境。

此文为五:(未)初、明树体;二、明庄严相;三、明生法;四、现佛国土;五、结观。今初

【经】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

【钞】下之庄严及生法等皆是能依,今一一树八千由旬即所依体。

(未)二、明庄严相

【经】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

【钞】琉璃,具云吠琉璃耶,此云不远。谓西域有山,去波罗奈城不远,此宝出彼,故以名之。玻璃,正云窣坡致迦,其状少似此方水精,然有赤白者。

(未)三、明生法

【经】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

【钞】生即众生,诸天童子也。以生对诸庄严之事,皆称为法。释迦毗楞伽,此云能胜。摩尼,正云末尼,此翻离垢,言此宝光净,不为垢秽所染;又翻增长,谓有此宝处,必增其成德。旧云翻为如意、随意,此皆义译也。色中上者,谓摩尼之光,间杂众宝,色像殊妙,最上无过也。阎浮檀金,阎浮,具云染部捺陀。此是西域河名,近阎浮捺陀树,其金出彼河中。此则河因树立称,金由河得名。如帝释瓶者,帝释,具云释迦因陀罗,此云能主,言其能为天主。言瓶者,《释论》第十五云:“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一心供养,满十二岁,求索富贵。天愍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答:‘我求富贵,欲令所愿皆得。’天与一器,名曰德瓶,而语之言:‘所须之物,从此瓶出。’其人得已,应意所欲,无所不得。”今此妙华涌出诸果,如彼天瓶出种种物,故以喻之。

(未)四、现佛国土

【经】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

【钞】非独现一大千,十方佛剎亦于中现。树观若发,转观佛土,亦应不难。

(未)五、结观

【经】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

【钞】虽因光盖见十方土,然从树起,故须结末而归其本。

(午)三、结

【经】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钞】此乃结树,当第四观。

(辰)五、池观,分二:(巳)初、疏科;二、释经。今初

【疏】第五、池观,中有五:一、明池体;二、明池相;三、明随心适意;四、明利益;第五、结观。

(巳)二、释经,分五:(午)初、明池体;二、明池相;三、明随心适意;四、明利益;第五、结观。今初

【经】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

【钞】体义同树。

(午)二、明池相

【经】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钞】支派、金渠、底沙、莲华,皆是八池奇妙之相。

(午)三、明随心适意

【经】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

【疏】摩尼者,如意珠也。

【钞】论其宝水,称适人情,自然上树,然后流下,故《上生经》明兜率宫有水,游梁栋间,与此同也。

(午)四、明利益

【经】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钞】即水声说法,增人观慧也。苦空等,是说小;诸度相好,是说大。又赞念佛法僧,则令人深观三宝也。说法既分大小,验此三宝,亦赞别体、同体之殊。《涅槃经》中,琉璃光菩萨欲来此土,先放光明,非青现青。文殊言:“此光明者,即是智慧。”大师引此立有分别色。若心若色,唯是一色。今水声说法,光明化鸟,岂不彰于有分别色?色能造心,色具于心,唯是一色耶?须知万法唯心,尚兼权教,他师皆说;一切唯色,但在圆宗,独从吾祖,以变义兼别,具唯属圆故。

(午)第五、结观

【经】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疏】八功德者,轻、清、冷、软、美、不臭、饮时调适、饮已无患。清是色入,不臭香入,轻、冷、软是触入,美是味入,调适、无患是法入。

【钞】疏释八德,而对五入,并前说法,即声入也。虽成六入,无非妙境,故令行者速证无生。

(辰)六、总观,分二:(巳)初、疏科;二、经文。今初

【疏】第六、总观,中有四:众宝国土下,明总观,初宝楼、二树、三地、四池,观楼中,初正观楼、次观上及虚空中诸音乐声,结成观想,名为粗见;从是为下,二、结;从若见下,第三、利益;作是观下,第四、显观邪正。

(巳)二、经文,分四:(午)初、明总观;二、结;三、明利益;四、显观邪正。初又二:(未)初、观宝楼;二、结成。初又二:(申)初、正明观楼;二、二处乐声。今初

【经】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

(申)二、二处乐声

【经】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钞】即楼中天作及空里自鸣,此乐音中,皆诠三宝微妙观门。

(未)二、结成

【经】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

【钞】最初系念,且寄此土落日及冰以为方便。次观彼国地、树、池、楼,应知此四,得后后者必得前前,故楼观成,四事都现。是故至此得总观名。虽云总见,若望后观,此犹约略,故曰粗见。

(午)二、结

【经】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

(午)三、明利益

【经】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

【钞】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者,华座中云除五万亿劫罪,前地观除八十亿劫。然其灭罪多少之数,皆是佛智如量言之,非是初心所能思议,但可信奉而已。

(午)四、显观邪正

【经】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卯)次、七观观正报,分二:(辰)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第七、明佛身,中有四:第一、佛告下,敕听许说;第二、从说是语时下,明佛现身相;第三、从时韦提下,为未来请;第四、佛告下,酬请广明。

(辰)二、随释,分四:(巳)初、敕听许说;二、佛现身相;三、为未来请;四、酬请广明。今初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巳)二、佛现身相

【经】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巳)三、为未来请

【经】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巳)四、酬请广明,分二:(午)初、别从酬请列五;二、通就所观释七。今初

【疏】佛身五种观门:第一、观华座;第二、观像;第三、观佛身;第四、观观音;第五、观势至。

【钞】韦提因睹三圣,乃为未来请三圣观。如来酬请,须示五门。何者?既欲观佛,佛必坐座,故先观座。又,真佛难观,要须想像,使心流利。是故答三,陈兹五观,而独标佛者,以主包徒也。

(午)二、通就所观释七。具论正报,须依前科照于七境。文七:(未)初、第七华座观;乃至第十三、杂观。初为二:(申)初、疏科;二、经文。今初

【疏】初、华座中有五:一、明成座法用,并辩其相;二、一一金色下,明能随机利物;三、是为华想下,结观;四、阿难如此华下,明由愿力所成;五、若欲念彼佛下,明未来利益。

(申)二、经文,分五:(酉)初、成座法用及辩相;二、明能随机利物;三、结观;四、明由愿力所成;五、明未来利益。初为二:(戌)初、明法用;二、辩相。今初

【经】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

【钞】法用,谓观法之用也。以由理具,方有事用。能想之心,何法不具?依圣言境,就性而观,华座庄严,不现而现。

(戌)二、辩相。即法用所成华座众相也。文四:(亥)初、华色数量;二、华间珠光;三、华台宝网;四、宝幢庄严。今初

【经】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

(亥)二、华间珠光

【经】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亥)三、华台宝网

【经】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

【钞】甄叔迦者,此云赤色。西域有甄叔迦树,其华赤色,形大如手。此宝色似此华,因以名焉。

(亥)四、宝幢庄严

【经】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

【钞】须弥山者,此云妙高,亦曰安明。夜摩天者,具云须夜摩,此云善时。以彼天光明无昼夜之别,故曰善时。应知能观三观转深,所发胜相渐大。如前宝树,止高八千由旬;今之华座台上宝幢,自如万亿须弥,验其座体,极为高大,故知妙境随观增明矣。

(酉)二、明能随机利物

【经】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钞】座观若成,十方佛事随观皆睹。

(酉)三、结观

【经】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酉)四、明由愿力所成

【经】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

【钞】彼佛因中作菩萨比丘,名为法藏,于世自在王佛所发四十八愿,取此净土摄诸众生。今愿力成,故令所依华座若此。

(酉)五、明未来利益

【经】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未)二、第八佛菩萨像观,分二:(申)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第八、明像想,中有三:初、泛明诸佛法身自在,从心想生;二、是故应当下,偏观彼弥陀,并示观行;三、作是观者下,明修观获利也。

(申)二、随释,分三:(酉)初、泛明诸佛法身从心想生;二、偏观彼弥陀,并示观行;三、明修观获利。今初

欲想佛身,须知观体。体是本觉,起成能观。依体立宗,斯之谓矣。须知本觉乃是诸佛法界之身,以诸如来无别所证,全证众生本性故也。若始觉有功,本觉乃显,故云法身从心想生。又复弥陀与一切佛,一身一智,应用亦然。弥陀身显,即诸佛身;诸佛相明,即弥陀体。是故泛明生诸佛身,以为观察弥陀观体。疏约三义释此经文:(戌)初、释初八句;二、释中二句;三、释后二句。今初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释分二:(亥)初、约感应道交释;二、约解入相应释。初又二:(壹)初、明佛入生心;二、相随物现。今初

【疏】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言入众生心想中,如似白日升天,影现百川。

【钞】报佛法性身者,满足始觉,名为报佛;究显本觉,名法性身。始本既冥,能起应用,然须能感,应方现前。今论三观净心念佛,方名能感,故云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此二道交,是为入义。复以白日升天,喻始合本;影现百川,喻应入净想。

(壹)二、相随物现

【疏】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明佛身自在,能随物现。前明佛菩萨,此显能随也。

【钞】三十等者,牒经是故汝等已下文也。明佛下,释义。由法报冥,故应用自在。有净心感,悉能示现。前明佛菩萨者,即指诸佛是法界身之文也。而言菩萨者,以法界身通分证故,故兼菩萨。意明前虽显示法身入心,未明随观现身之相。今明观佛相好,佛以相好随心观现,故云此显能随也。

(亥)二、约解入相应释

【疏】又,法界身是佛身,无所不遍,法界为体。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者,得此观佛三昧,解入相应,故言入心想中也。

【钞】前明感应道交,恐谓佛体异众生体,感召方入。今祛此见,故云佛身无所不遍。既法界无外,岂少异众生?若尔,佛体本遍,全是众生色心依正,何故经云入众生心?然虽全是,而众生迷背,是故佛体成出离义。今得观解契合佛体,是故佛体入观解心,故得名曰解入相应。斯乃始觉解于本觉,是故本觉入于始觉。

问:解入相应,释之方的,此义即足,何须前约感应释耶?

答:今之心观,非直于阴观本性佛,乃托他佛显乎本性,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觉。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二释相假,是今观门。故感应释,阙之不可。

(戌)二、释中二句

【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释分二:(亥)初、作是别明;二、作是共释。初为二:(壹)初、约能感能成释作;二、约即应即果释是。今初

【疏】是心作佛者,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亦因此三昧心,终成作佛也。

【钞】作有二义:一、净心能感他方应佛,故名是心作佛。言佛本是无者,法身妙绝,无有色相,迭相见故。心净故有者,众生净心,依于业识,熏佛法身,故见胜应妙色相也。二、三昧能成己之果佛,故云亦因等也。复名是心作佛,初作他佛,次作己佛。

(壹)二、约即应即果释是

【疏】是心是佛者,向闻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便谓条然有异,故言即是。心外无佛,亦无佛之因也。

【钞】是亦二义:一、心即应佛,故名是心是佛。向闻等者,佛体无相,心感故有。是则心佛及以有无,条然永异。经泯此见,故言心是应佛,心外无佛。二、心即果佛,故名是心是佛,即亦无佛之因一句也。既心是果佛,故无能成三昧之因也。众生心中,已有如来结跏趺坐,岂待当来方成果佛?初是应佛,二是果佛,此乃消释经疏之文。

若论作是之义者,即不思议三观也。何者?以明心作佛故,显非性德自然有佛;以明心是佛故,显非修德因缘成佛。应知外道诸句,三教四门所有思议,不出因缘及自然性,故《佛顶经》明乎七大,皆如来藏循业发现,一一结云:“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彼云世间,该于九界。今于一念妙观作是,能泯性过。即是而作,故全性成修,则泯一切自然之性;即作而是,故全修即性,则泯一切因缘之性。若其然者,何思不绝?何议不忘?既以作是绝乎思议,复以作是显于三观。以若破若立,皆名为作,空假二观也;不破不立,名之为是,中道观也。全是而作,则三谛俱破,三谛俱立,名一空一切空,名一假一切假也;全作而是,则于三谛俱非破非立,名一中一切中也。即中之空假名作,能破三惑,能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心三身当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则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一心修者,乃不思议三观。十六观之总体,一经之妙宗,文出此中,义遍初后。是故行者当用此意修净土因,不可不知,故今略释。

(亥)二、作是共释,分二:(壹)初、约始终释;二、约当现释。今初

【疏】始学名作,终成即是佛。

【钞】若论六即,皆作皆是;今辩修证,作是须分。始则名字、观行、相似三位,修而未证,故且名作;终则分证、究竟,任运真觉,得名为是。意存拣滥,故有此释。

(壹)二、约当现释

【疏】若当现分别,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即是诸佛法身之体,名心是佛;望己当果,由观生彼,名心作佛也。

【钞】以现释是,以当释作,为令即心见佛法体,以此现因而证当果。故以心佛同体,名心是佛;观生彼果,名心作佛。意在即心念佛及令慕果修因,故有此释。

(戌)三、释后二句

【经】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疏】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以心净故诸佛即现,故云生也,亦因此观佛三昧出生作佛。

【钞】三智融妙,名正遍知。无量甚深,故喻如海。斯乃究竟圆明大觉,与我心体无二无别。今依顿教,即三惑染,修圆净心,能生诸佛正遍知海,此约他释心生也。若依此心,能成当果,此约己佛释心生也。

(酉)二、偏观彼弥陀并示观行,分二:(戌)初、令偏观;二、示观法。今初

【经】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疏】多陀阿伽度,或明十号、无量名号等,此中略举三号,即如来、应供、正遍知。天竺三名相近,阿罗诃翻应供,阿罗汉翻无生,阿卢汉翻杀贼。

【钞】经是故应当者,上已明示心感诸佛,心即诸佛。以是义故,知可即心而观弥陀。心尚能作诸佛,岂不感于弥陀?心尚即是诸佛,岂不即是弥陀?应知弥陀与一切佛不多不少,诸佛乃即一之多,弥陀乃即多之一。一心系念、谛观彼佛者,即一心三观也。但云谛观,那云三观?以所观境列三号故,显于能观,知是三观。何者?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此之三号,即召三德。今就所观,义当三谛:正遍知即般若,真谛也;应供即解脱,俗谛也;如来即法身,中谛也。以三德为三谛,三一圆融,不一不异。此谛与观,名别体同,绝思绝议。此乃复见弥陀观体,当以此观观像观真。疏释三号,其文可见。

问:像观文中示心作佛,示心是佛,复以三号显于三谛。妙观既立,可用此法观下诸境。其落日观至华座观,佛既未示三观之式,何得行人预用兹观?

答:佛对当机,示观前后,全由圣意,非凡所知。灭后之人,欲修观行,所用法则,须凭四依。大师释题,能观之观既论三观,题目是总,经文是别,岂不以总而贯于别?况云观佛,十六俱包。今依天台修习教观,不凭智者,更托何人?如《般舟》三观妙门,《普贤》六根悔法,皆于定内见圣方宣。而大师教人预习精熟,方入道场。何不疑之,那独责此?且禀斯宗者,若闻若思,不离三观,须于动静,用空假中,立一切行。若其然者,今何不用空假中心,想乎日、冰及地、树等种种相耶?如心想日,以何力故,日想现前?《般舟经》云:“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心者不知心,心有想则痴,心无想则泥洹。”彼经初心以佛相为境,故言心作佛等。今之初心既先观日,岂不得云心作日、心自见心等耶?《止观》以彼经此文示于中观,中观若立,三观自成。如此观日,方依此疏修日观也。况一切法皆是佛法,何得依报非佛法耶?

(戌)二、示观法,子科分经为四:(亥)初、观佛像;二、观二菩萨;三、像放光;四、行者闻法。初为二:(壹)初、正明像观;二、因像见土。今初

【经】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

【钞】既是具足三号之像,理合于像照空假中。如见此方泥木之像,尚须体达性若虚空,三身宛然,四德无减,观中宝像,岂可不然?若于像观不达三谛,次观真佛,宁见三身?

(壹)二、因像见土

【经】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钞】像观既成,心眼开发,广见依报地、树诸相。应知树等出过前树无数倍也。何者?以今宝像,必称华座,座像高胜,树合覆之。皆由妙观转深,故使所观愈胜。

(亥)二、观二菩萨

【经】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钞】三圣设化,动静必俱。一主二臣,非并非别。表乎三法,三一妙融。真身既然,像合相似。观二足佛,令妙观成三。

(亥)三、像放光,分二:(壹)初、明光照诸树;二、明树皆三像。今初

【经】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

(壹)二、明树皆三像

【经】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

(亥)四、行者闻法,分二:(壹)初、明因定闻;二、明与经合。今初

【经】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壹)二、明与经合

【经】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是为像想,名第八观。

【疏】令与修多罗合者,观行之时,令与教法相应,故言合也。又解,与十二部经教合。入定是修多罗,出定之时,心与定合,故云与修多罗合也。

【钞】此文疏有二释:初须定与教合,二须散与定合。初义者,谓出定忆持定中闻法,须与经中所说符契,故云令与教法相应。次意者,谓心虽出定,对彼五尘,须息爱憎,净乎身口。三业若尔,虽不住定,亦闻法音。故云出定入定,常闻妙法。言与十二部经教合者,以十二部总称修多罗,同名为经。三藏分之,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故名经为定。与修多罗合,是与定合。经若不合名妄想者,若定不合经,若散不合定,皆是发于魔事,全非像观禅定,故名妄想。若已合,名粗想见极乐界者,谓以经验定无差,出定与在定相似,得名粗想见彼国界。

问:见此妙事,那名粗想?

答:以像望真,须分粗妙。此想乃是佛观方便,岂可全同真佛观耶?

(酉)三、明修观获利

【经】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钞】像想若成,真观可获,故于现身得念佛三昧。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智者大师文章列表

有四种人不属于净土所摄之机

观机逗教,真实不虚。净土一法是何种根机的众生得以信...

从医学角度谈临终三要

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中,接触最多的莫过于生死别离...

度众生的心发不出来,这样能否往生

问: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有云: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

对佛所说的净土一法,要深信不疑

净土一法,它的事理、性相全体是佛的果觉境界。也正因...

一心不乱和念佛三昧的区别是什么

问: 念佛到一心不乱和念佛三昧的区别是什么? 大安法...

助念时家属杀猪办席,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问: 请法师开示,亡者的家属请求助念,在助念中途,...

至诚拜佛对往生的意义

东方诸佛国,其数如恒沙,彼土菩萨众,往觐无量觉。 南...

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一个清净的回归

我们众生都有俱生的我执身见,对身体非常贪恋,把不净...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忏云老法师:如何对治烦恼习气

在烦恼习气中,要是一时念不下佛呀,就转个环境,扫扫...

「有主物」在律上分成哪三类

有主物,在律上分成三类: 第一个,是三宝物。 三宝物...

以佛法智慧含融世间法

佛法是从觉性、实相的立场,来观察宇宙、处理人生的一...

现代人在戒律方面常犯的一些邪见

末法时期持戒的障缘极多,知见是最主要的问题,以下重...

【佛教词典】布施偈

又名三轮清净偈,三轮是能施、所施及施物,清净是布施...

【佛教词典】开坛

谓开曼荼罗坛,行传法灌顶。而自开道场,授弟子灌顶之...

获得真正的圆满成功

成功是人生中常时萦怀,不经意就自然浮现的字眼与期盼...

星云大师《净修法门》

我们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的历史上,人类经常有很多大...

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文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我亲自听到这么说:有一次,本师...

给人类肉类工业的十大传票

传票一:破坏雨林的帮凶。 雨林是一条3000英里宽的绿带...

没有功夫的人,在缘上要注意

我们现在有的人,你不要认为你家里的条件有多好,又有...

十供养赞

香: 心然五分 普遍十方 香烟童子悟真常 鼻观妙难...

失去自我立场与观点这样可取吗

问: 我是一位忠实的佛教信仰者,自认为能想开、放下...

万事皆有因

从前,徽州有个商人叫程伯鳞,他居住在扬州,非常信神...

修净土法门获得真正的长生不老

世人想求长生,殊不知修净土法门正能获得长生不老。 昙...

【推荐】感应道交的重点在哪里呢

比方说你念阿弥陀佛圣号,你创造一个音声:念从心起,...

如何获取使用财富

财富是什么?我们如何获取?如何使用? 一般讲到财富...

不失信于人

唐朝陆元方,曾为武则天时的大臣,为官清廉诚信。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