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智者大师  2021/02/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附:观经融心解(并序)

一旦,学者稽首而言曰:“十六观法,解脱之要津也。闻之有岁,究之粗勤,观道未明,造修安寄?敢请开决,庶为准绳。”予曰:“疏释显然,夫何惑矣?倘有所壅,试为通之。”方随问而伸,征文以证。往复既数,旨趣稍彰。恐来者未闻,故录之以示,庶因此解,融诸滞心者也。时皇宋大中祥符七年岁在甲寅重阳日自叙。

学者问曰:《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法,于今家托事等三种观门,为属何耶?

答曰:既非借于事义立观立境,不名托事;又非撮乎法相入心成观,何关附法?韦提特请正受之门,善逝直谈修证之法,虽托彼依彼正,皆了唯色唯心,以法界身入心想故,约行明矣。

又问曰:虽是约行,而初观落日,中想佛身,后论三辈。为只想依正事境而成观行,为即照三谛理耶?人共疑之,愿为明判。

答曰:佛意虽显,经语难知,须假四依,示其修法。何者?一经旨趣,搜在首题,故疏云:“观虽十六,言佛便周。”既以一心三观释观,一体三身解佛,诸法实相为经正体,修心妙观显四净土为宗,能除五逆即生九品为用,方等大乘圆顿为教相。五重既尔,岂可以唯想事境消经文耶?荆溪云:“首题既尔,题下别释,理非容易。”又,《不二门》云:“览别为总,符文可知。”是则题与经文总别相显,不可辄异,故知十六皆圆三观也。

又问曰:韦提希被恶子幽禁,遂哀请世尊示无忧恼处,至光照诸土,摄在金台,而云不乐余方,志求极乐,况疏文总叙乐邦苦域,金宝泥沙,据此等文,唯在同居明矣。何故专据三观四土之说耶?

答曰:教之欲兴,何莫由于近事而渐耶?韦提虽欲舍兹秽土,求生净邦,而佛示观法,舍秽必尽,显净无遗。如月盖为免舍离果报之病,故请观音;及乎宣咒,乃能消伏三毒之根,具足五眼之果。诸教兴由,其例多尔。故修一心三观求生净土者,即以三惑为秽土之因,以三谛为净土之果。故别惑尽,则寂光净,究竟三谛也;此惑未尽,则实报净,分证三谛也;通惑尽,则方便净,相似三谛也;此惑存,则同居净,观行三谛也。非此谛观,安令四土皆净?尚非实报之秽,岂止同居之净?荆溪云:“见思未破,故安乐行是同居净土行之气分也。”故疏云:“此经以修心妙观为宗、实相为体。若不尔者,宗非显体之宗,体非宗家之体。此如儒家训子衣食之方,即令读书干禄,则富贵俱至,岂令耕稼商贾耶?”得此譬意,今经可解。

又问曰:若能圆修三观深趣妙理,何不只在娑婆直出生死,岂须舍此求彼?又,自修三观,何名净土之行?

答曰:此经虽观深理,以缘极乐依正为境修乎三观,则异于直观三道等观,是故得名净土之行。若不尔者,四种三昧如何分别?又为此土浊重,十信方出苦轮,彼土境胜,九品悉皆不退,故令托彼胜境修观。纵理未显,见爱俱存,舍报必生无退转处,如此争不舍此求彼?故《起信论》云:“初学大乘,其心怯弱,以住娑婆不常值佛,惧谓信心有退失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求生彼土。若观彼佛真如法身,毕定得生,住正定故。”(文毕)既惧此土阙缘信退,求生彼土,而令观于彼佛真如法身,自非一心三观,将何观之?今家以三观释经,与马鸣之意更无少异。故《十疑论》明往生正行,令想弥陀法身、报身光明相好及七宝庄严妙乐等,而云备如《十六观经》,常行念佛三昧,故知往生之行正在三观想彼三身。今缘彼佛修三观者,净土之行、深观妙理、舍此求彼、初心不退,其义皆成也。

又问曰:十六观中既无推理之语,疏文随释不示三观之言,是则三观释名,四土显体,乃是开乎圆解而已。至于历境修观,且只想于事境,托乎系念,生彼乐邦,既获阿鞞,何患不至寂光、实报?一家制立,岂出乎解行二门?

答曰:理解释题,事行消观,未之可也。何则?题标观佛,经说兼余,主伴正依,具有十六,恐谓异辙,故先示云:“举正报以收依果,言化主则包徒众。”经既从要而明,疏乃就总而说。讲者必须以总贯别,修者仍须以理融事,方得名实相称,宗体无违。倘解行有差,总别相反,则题非此经之名,观非此名所召。世之述作,若也背题,则不应式,况圣教乎?若谓无文,则成诬罔也。故经云:“诸佛法界身入众生心想中,是故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疏作感应道交释、解入相应释。若无初释,则观非观佛;若无次释,则生佛体殊。二释相成,是今观法。疏云:“佛法界体,无所不遍,念佛三昧解入相应,故云入心想中。”自非一心三止三昧,安与法界而论应入。是心作佛者,明即心变,全性成修;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此令行者随观一境,皆知心变,全体是心。既全是心,心岂见心?如指不自触,刀不自伤。故《般舟》云:“我所念者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乃至云:“心者不知心,心者不见心,心有想则痴,无想则泥洹。”《止观》约此而立中观,中观若立,任运即三也。《般舟》此文与今经广略少殊,其旨不别。如来本恐著相观佛,不成妙宗,故于真像之前示乎观体,令依此法而观佛身。倘不依此法,岂独不成妙观,抑亦不发胜相。智者得经妙旨,乃于首题预明观体,令将此观入十六门,则相相圆融,心心寂灭。故第九佛想,疏目为真法身观。真纵对像,法如何消?与《法华》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云何异耶?须知小乘法身,义同生身;大乘生身,义同法身。故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八万相海宁非法身?况非目击,但是观成。经文自云:“佛法界身入心想中。”又云:“是心是佛。”岂可局在应身之身、有想之想耶?故韦提闻已,顿入分真,侍女听之,便阶相似,非圆观境,安得当机证入如此?以结益验观法可知。

又问曰:上据是心是佛,此乃约佛。论中云何诸门皆论三观?愿闻委说,以息群疑。

答曰:若于初心即修中观,必能双照,任运成三。一观既然,诸门皆尔。盖圆人本信诸法圆融,今托胜缘,想乎诸相,即知诸相四性不生,法体本空,心境叵得(一)。虽知叵得,不碍缘生,全性起修,念之即见(二)。起是性起,空是性空,性非二边,能所亦绝,唯心唯色,待对斯忘(三)。故《止观》判《般舟》之文心佛叵得为空,梦事宛然为假,心不见心为中。说则三相历然,修则一念备矣。经示诸相而令谛观,圆人修之,非此不谛,故知十六,莫不皆三。而此三观虽居一念,今观依正各有功能。何者?心境叵得,故染可观净;不碍缘生,故想成相起;唯色唯心,故当处显现。人疑三观妨想依正,今谓三观能显依正。三观稍稍进,依正转转明,于一心中互资互发。又复应知,一心三观,修有多门,若直于三道显理,此如一行;若托观佛显理,此如《般舟》等;若兼持咒显理,如《方等》等;若兼诵经显理,如《法华》等;若于数息显理,如《请观音》;若于善恶无记显理,如历事觉意。今之三观非直于三道显理,乃缘净土依正而修,虽缘于事,非散善恶及以无记。故知虽同全理起事,须分违顺。违理之事照令泯绝,顺理之事观令成就。今之依正是佛妙用,与圆观相应。此观未成,则随假想而进,故观落日、坚冰也;此观若著,则以实法为缘,故观地、树、佛身等也。故知用一心三观,则依正易明;非一心三观,依正难显。

又问:法界入心,是心是佛,为妙观体,识者不疑。其如经文居像观首,此下诸观既有体式,可即具三。此前诸门,佛既未示,以何为凭各修三观?

答曰:佛鉴当机,示法前却,其意难测。得经深趣,莫若四依。既以三观三身释乎总目,而云十六言佛便周,岂可行人不遵此说?若其未解,当询达人,慎勿抑经就情,以愚难智。况一家制立,其例盖多,如《般舟》三观之文,《普贤》六根之忏,并是定中见圣,始示其门,而智者教人,皆须预习,方入道场,何不疑之,而独责此?况一家正受,味禅之外,六妙已上,无不具于无漏之想,岂方等顿教念佛三昧纯观事耶?愿勿谤经,掇无间业。

又问曰:据义征文,分明若是,其如修者,何以措心?既历正历依,若大若小,境相委曲,一一须观。倘照真如,必须绝念,空有俱泯,境观双消。且观相则违真,照理则乖事,既难并虑,必也无归。愿示用心,永为修法。

答曰:虽分事理,同在一念,既匪两端,何须并虑?故知身土不离真如。能于初心不二而照,唯圆顿教,前三不能。故《华严》云:“娑竭龙王注车轴雨,唯海能受,非余地堪。”般舟三昧观四八相,一一识知,复于此时而修三观,荆溪师立身相为境,空等为观。今问为待身相观成方修三观,为复境观俱时而修。若待观成者,倘九十日相境未现,则三观靡施,安成圆行?若入道场即修三观,验知观相不碍照真。况复一家立兹圆行,不独三观,须论十乘,身要行旋,口仍称诵,三业俱运,九旬不休,三昧可成,诸佛同现。故不可以局情自碍,必须以融怀造修。然非我圆宗,他莫能会。只如三观,体虽无二,义且相违。空则一相不存,假则诸法皆立,中则性离二边。别人初心虽信中道,不能即观,要须析体空观成后,必历多劫遍学诸门。二观均平,方修中观。圆人发轸,即于一心顿观三谛。故《仁王般若》云:“有无本自二,譬如牛二角。照解见无二,二谛常不即。”又云:“于谛常自二,于解常自一。”自非先了性具诸法融妙而观,孰能始心超彼积行?今之依正,体本难思,妙观观之,自然符契,那将染碍事想、断灭之真为疑难耶?应知禅那翻为静虑,即寂照之异名也。既寂中有照,圆人修之,岂照顽境而不照当处融妙耶?又,此观法既类《般舟》,须论三力,谓佛威力、三昧力、行者本功德力,不可以己之情想议乎难思圣法也。

又问曰:观法若然,谁堪修证?如其不修,何由生彼?是则往生路绝,徒仰当机,于今何益?

答曰:人之根性皆由宿熏,成熟不时,对至能发,己尚难测,他安可评?须信能修不专佛世,仍知昧旨岂独今人?韦提请宣,本为来世;佛知有益,故使流通。尔自放逸不修,勿罔能修之者。然今论妙观,是经本宗,须就上根克论正行,故如上说也。若论此经力用,则何机不摄,何行不收?倘有一机未能圆照,且随事相,历境而观,以此系心,岂不生彼?故小乘行法,五八律仪,孝养所亲,世间慈善,临终回向,皆得往生,以至破戒毁经、十恶五逆,临终十念,亦得往生。故知但于此经尽力修行,一念随喜,皆趣念佛之海,尽归灵觉之源。如此摄物不遗、除恶至极者,皆由经诠圆观,理极渊源,故使力用难思,与拔无际,安以滞想,局此深经?当遵智者之言,以会如来之意。而今而后,念兹在兹。于一念心,显四净土。

于是学者积疑既尽,得之于心,惟愿奉行,兼示来者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智者大师文章列表

有四种人不属于净土所摄之机

观机逗教,真实不虚。净土一法是何种根机的众生得以信...

从医学角度谈临终三要

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中,接触最多的莫过于生死别离...

度众生的心发不出来,这样能否往生

问: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有云: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

对佛所说的净土一法,要深信不疑

净土一法,它的事理、性相全体是佛的果觉境界。也正因...

一心不乱和念佛三昧的区别是什么

问: 念佛到一心不乱和念佛三昧的区别是什么? 大安法...

助念时家属杀猪办席,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问: 请法师开示,亡者的家属请求助念,在助念中途,...

至诚拜佛对往生的意义

东方诸佛国,其数如恒沙,彼土菩萨众,往觐无量觉。 南...

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一个清净的回归

我们众生都有俱生的我执身见,对身体非常贪恋,把不净...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忏云老法师:如何对治烦恼习气

在烦恼习气中,要是一时念不下佛呀,就转个环境,扫扫...

「有主物」在律上分成哪三类

有主物,在律上分成三类: 第一个,是三宝物。 三宝物...

以佛法智慧含融世间法

佛法是从觉性、实相的立场,来观察宇宙、处理人生的一...

现代人在戒律方面常犯的一些邪见

末法时期持戒的障缘极多,知见是最主要的问题,以下重...

【佛教词典】布施偈

又名三轮清净偈,三轮是能施、所施及施物,清净是布施...

【佛教词典】开坛

谓开曼荼罗坛,行传法灌顶。而自开道场,授弟子灌顶之...

获得真正的圆满成功

成功是人生中常时萦怀,不经意就自然浮现的字眼与期盼...

星云大师《净修法门》

我们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的历史上,人类经常有很多大...

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文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我亲自听到这么说:有一次,本师...

给人类肉类工业的十大传票

传票一:破坏雨林的帮凶。 雨林是一条3000英里宽的绿带...

没有功夫的人,在缘上要注意

我们现在有的人,你不要认为你家里的条件有多好,又有...

十供养赞

香: 心然五分 普遍十方 香烟童子悟真常 鼻观妙难...

失去自我立场与观点这样可取吗

问: 我是一位忠实的佛教信仰者,自认为能想开、放下...

万事皆有因

从前,徽州有个商人叫程伯鳞,他居住在扬州,非常信神...

修净土法门获得真正的长生不老

世人想求长生,殊不知修净土法门正能获得长生不老。 昙...

【推荐】感应道交的重点在哪里呢

比方说你念阿弥陀佛圣号,你创造一个音声:念从心起,...

如何获取使用财富

财富是什么?我们如何获取?如何使用? 一般讲到财富...

不失信于人

唐朝陆元方,曾为武则天时的大臣,为官清廉诚信。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