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智者大师  2021/02/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五

天台智者大师   说

宋四明沙门知礼 述

(未)三、第九佛身观,分二:(申)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第九、观佛真法身,中有五:一、明结上;第二、次当更观下,正观佛身;第三、从作是观下,正明观于佛心;第四、从作此观者舍身他世下,举利劝修;第五、从作是观者下,显观邪正。

【钞】真法身者,前观宝像,则似佛身;今对彼似,故名为真。然此色相是实报身应同居土,亦名尊特,亦名胜应,而特名法身者,为成行人圆妙观也。良以报应属修,法身是性,若渐教说,别起报应二修,庄严法身一性;若顿教诠,报应二修全是性具,法身一性举体起修,故得全性成修,全修在性,三身融妙,指一即三。

问:既言指一即三,但名为应,自摄二身,何故疏文立法身称?

答:若言报应,恐滥别修,归于别教。今以报应名为法身,即显三身皆非修得,故今家生身、应身、报身、法身对藏、通、别、圆。行者应知圆宗大体,非唯报应称为法身,亦乃业惑名为理毒,三观十乘名性德行,慈悲与拔,性德苦乐。今之胜应称为法身,显示妙宗,其旨非浅。须祛滞想,方见旨归。

(申)二、随释,分五:(酉)初、明结上;二、正观佛身;三、正观佛心;四、举利劝修;五、显观邪正。今初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

(酉)二、正观佛身。既指报应名为法身,即显弥陀三身具足。既为妙境,但是法身。行人心观,即空假中。空假是二修,中观是一性。修性冥妙,三观圆融。既为能观,但是般若。境观相契,见尊特身。虽具三身,但名解脱。此则以三照三,故发现三。合此三三,只是一三。三不定三,同在一念。一念无念,三三宛然。如此方名修心妙观。此观能令四土皆净,若不尔者,非是顿教所诠妙观。当以此观观弥陀身。子科分经为三:(戌)初、总标略列;二、正观佛身相;三、明观成能见。今初

【经】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

(戌)二、正观佛身相,分四:(亥)初、观身色;二、观身量;三、观身光;四、观相好。今初

【经】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亥)二、观身量

【经】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

疏释分二:(壹)初、略消经文;二、商较分量。今初

【疏】观身大小,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毫相如五须弥山。须弥山举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广亦尔,彼佛毫相,过此五倍。

(壹)二、商较分量,分二:(贰)初、以眼度身;二、定经斥译。今初

【疏】眼如四大海水,准眼量以度身,身量太长。世人身长七尺者,眼长一寸余。四大海水,一海八万四千由旬,四海合三十三万六千由旬。身过其眼五十六亿倍,假令极多,无出万倍,何缘佛身得长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贰)二、定经斥译

【疏】准眼定身,正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言恒河沙者,译人谬耳。

(亥)三、观身光。然观色量及相好光明,皆须用前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而为观法。以心作佛故,能观所观,破立宛尔。破则三惑三智皆荡,立则三谛三观皆成。非此破立,则非净心作佛义也。以心是佛故,忘能忘所,非破非立。作是一念,遮照同时。此则即观无观,用无作行,修念佛定。此法乃是观佛要术,今若不用,宣示奚为?此术不施,胜相不发。观光分四:(壹)初、毛孔光;二、观圆光;三、光中化佛;四、化佛侍者。今初

【经】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

(壹)二、观圆光

【经】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

(壹)三、光中化佛

【经】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

(壹)四、化佛侍者

【经】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亥)四、观相好,分二:(壹)初、正示相好身;二、光明摄生。今初

【经】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钞】总相别相、总好别好、总光别光,此三总别,皆云八万四千者,即彰显德,故成此数。佛居凡地,具于八万四千尘劳。于此尘劳,皆见实相。理智既合,故能示现相好光明,故节节云八万四千。行人今观,知心即是,能于尘劳,皆即佛相。

(壹)二、光明摄生

【经】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钞】生佛体同,虽土广生多,摄无一失。观佛心处,还释此文须摄之意。

(戌)三、明观成能见,分二:(亥)初、见一佛;二、见诸佛。今初

【经】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

(亥)二、见诸佛

【经】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

【钞】中观见佛,佛体圆融。一即一切,同尊特身,故观一佛能见诸佛。

(酉)三、正观佛心,分三:(戌)初、因身见心;二、正示心体;三、引文广释。今初

【经】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

【疏】眼见佛身,即见佛心。身由心起,故见身即见心。由见身,心想转明,故得见佛心。

【钞】疏有二释:初约如来由大悲心起胜应身,故令行者观身见心;由见身下,二约行者观想明,故得见佛心。所以明者,由观佛身,是故二意皆是由色而见于心。以心无形,由色表故。以圆人所观色心不二,既见微妙色,岂隔大悲心?故《胜鬘》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既三种慈体是三谛,今三观明,故三慈显。以用果法为观行故,故于位位见佛色心。

(戌)二、正示心体

【经】佛心者,大慈悲是。

【疏】佛心者,大慈悲心是。

【钞】若匪无缘,慈悲不大。

(戌)三、引文广释

【经】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分三:(亥)初、牒经引论以明文意;二、却牒前经以对初慈;三、正以无缘会释经义。今初

【疏】以无缘慈普摄众生,《释论》云:慈有三种:一、众生缘,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于众生自然现益。如《涅槃经》:“我实不往,慈善根力能令众生见如斯事。”二、法缘者,无心观法,而于诸法自然普照,如日照物,无所分别。三者、无缘,无心观理,而于平等第一义中自然安住,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辩佛心相也。

【钞】问:经文但云以无缘慈摄诸众生,疏中何故兼明生法,皆云无心?

答:起三慈者,由三观智照三谛也。照真即起法缘之慈,照俗即起众生缘慈,照中即起无缘之慈。此三谛慈,浅不具深,深必具浅,故照真俗,未必照中;若能照中,必具真俗。故次第生法,不即无缘;今无缘慈,合具生法。岂但具二,亦乃俱深。故今生法,皆云无心。故《涅槃》云:“慈若有无,非有非无,如是之慈,非诸声闻、辟支佛等所能思议。”当知三慈,其体本一,非三非一,而三而一,如是方名佛心慈也。此自分三:

初、众生缘慈。三无差别,今尽现前。心与众生,能所既绝,无我心想缘他众生,而一切众生与我同体。十界因果不离一心,而此一心是慈体故,十界苦集,四种道灭,能于一时任运与拔。故云无心攀缘,自然现益,如《涅槃》下《梵行品》文也。然彼经如来凡说八事:一、伏醉象;二、降力士;三、化卢至;四、度女人;五、涂割疮;六、摩调达;七、救群贼;八、医释女,一一皆结云:“慈善根力,见如是事。”今文云我实不往者,即引第五涂割疮文。文现一处,意通诸缘。言割疮者,经云:“波罗奈城有优婆夷,名摩诃斯那达多。夏九十日,屈请众僧,奉施医药。有一比丘身婴重病,良医诊之,当须肉药。若不得者,命将不全。是优婆夷寻自取刀,割其股肉,切以为羹,施病比丘,服已病差。女人患疮苦恼,发声称佛。我在舍卫闻其音声,于是女人起大悲心。是女寻见我持良药,涂其疮上,还复如本。善男子!我于尔时实不往至波罗奈城持药涂彼,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见如是事。”今云我实不往者,正引此缘。不言女人而言众生者,通收十界众生,不以文害意也,即俗谛慈也。《涅槃》云:“慈之所缘一切众生,如缘父母、妻子、亲属。以是义故,名众生缘。”以缘十界同在一心,故非次第生缘慈也。

二、法缘慈。十界缘起,是三谛法,不离一心,唯佛究尽。境相既寂,能观亦忘,是故得云无心观法。而毕竟空智照此三谛,不受一尘。此智自然照破众生三谛惑者,或为众生说斯空慧,皆令得离有相之苦,证真实乐。此即不思议真谛慈悲,名为法缘。故《涅槃》云:“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不见之言,须忘十界,是佛法缘也。

三、无缘慈。以佛性中成究竟智,有何别理为心所缘?故云无心观理。境智既泯,空有又忘,无住无依,绝思绝议,此名安住第一义中。心既无缘,慈乃周遍,入众生性,称为内熏;或为现身,说第一义,称为外熏。以此摄生,名无缘慈。

(亥)二、却牒前经以对初慈

【疏】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者,若为佛慈悲所护,终得离苦,永得安乐。《释论》云:“譬如鱼子,母若不念,子则烂坏。”众生亦尔,佛若不念,善根则坏。

【钞】即前正观佛身光明摄生之文也。虽与无缘慈体不别,若约义辩,为门不同。是故此慈,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终令离苦,永得安乐。此从感应,生佛相关,顺于俗谛,名生缘慈。故举鱼母念子不失,喻此慈相也。

(亥)三、正以无缘会释经义

【疏】今明无缘慈者,诸佛所被,谓心不住有无,不依三世,知缘不实。以众生不知故,实相智慧令众生得之,是为无缘也。

【钞】既与生缘为门有异,须辩慈相不同前二。故生法慈约次第论,则两二乘及偏菩萨有修证分。若此无缘,唯圆唯极。今约极显,故云诸佛所被。不住有无者,正与生法辩不同相。生缘妙有,法缘妙空,今是妙中,故云无缘,中必无缘故也。不依三世者,此之慈悲非四相故。知缘不实者,了苦乐事即性德故。以众生等者,此慈所被,令众生发即境之智,方乃名得实相智慧。得此智者,方终离苦,得于永乐,故与前慈门异益等。若对法缘,益以实慧,故一切空。是故三慈益物不异,疏不云者,略也。

(酉)四、举利劝修,子科分三:(戌)初、正举益劝;二、的示观法;三、就观结成。今初

【经】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得生极乐,则见十方一切诸佛,故云生诸佛前。法身观成,已入相似,是故至彼即证无生,别圆地住也。疏释分四:(亥)初、牒释;二、喻显;三、结示;四、引证。今初

【疏】舍身他世,生诸佛前,以修念佛三昧故,发见佛愿,生生常值。

(亥)二、喻显

【疏】如人习巧,从少至长,所作遂妙。

【钞】习巧如修观,从少至长,喻观有微著;所作遂妙,喻生彼土,亲见真法。然且分喻是心作佛,行者应以是佛与作佛义一念圆照,方合今经由观见佛。

(亥)三、结示

【疏】以随念佛三昧故,得生无量寿佛国。

(亥)四、引证

【疏】故《般舟经》云:“众生问佛:‘何因缘得生此国?’弥陀佛答:‘以修念佛三昧得生我国也。’”

(戌)二、的示观法

【经】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钞】相有八万,都想难成,故令但观眉间毫相,如五须弥。此观若成,八万皆现,此为要门也。

疏释二:(亥)初、牒经;二、正示。今初

【疏】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者。

(亥)二、正示,分四:(壹)初、引他文示二种毫量;二、据此经明凡心难及;三、正示初心从易现观;四、剋示观成称彼而见。今初

【疏】如《观佛三昧经》云:“释迦如来眉间白毫者(云云)。”《宝性论》明佛毫相在两眉间,阔三百六十万里,方圆亦然。

【钞】此明释迦胜劣两相,以例弥陀。经明劣相,论明胜相。云云者,即前疏云:“长一丈五尺,毫有八楞,周围五寸。”

(壹)二、据此经明凡心难及

【疏】故文云:“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钞】即第七杂观中经文也。

(壹)三、正示初心从易现观

【疏】正可取如释迦毫相大小现观。

【钞】斯是大师别示初心,即观佛相入门要术也。若从落日、水、冰方便,次入地、树、座、像等观,心得流利,观已宏深,此之行人自可称彼毫量而观,使八万相自然而现。故知令观劣应毫相,乃为未修前诸观者及以虽修观不成者,故于佛身别指初心可观之相为三昧门也。行者须知,所托之境,有胜有劣。若能观观,皆须顿照即空假中,以胜劣相,皆心作故,皆心是故。

(壹)四、剋示观成称彼而见,分二:(贰)初、正示;二、引证。今初

【疏】若得三昧,观心成就,方可称彼佛相而观也。

【钞】因用作是观劣应毫,观渐深著,得成真似念佛三昧,乃能称彼胜相而见。

(贰)二、引证

【疏】《智度论》云:“为增长诸菩萨念佛三昧故,说《般若波罗蜜经》。”今说般若,现奇特身相,光明色像遍至十方,以此为观也。

【钞】引此释迦胜身说法,增真似位念佛三昧,类彼弥陀八万相好,须真似人方能观见。

(戌)三、就观结成

【经】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

(酉)五、显观邪正

【经】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钞】然此佛观,义具释题。疏文既略,学者多疑。若不释之,造修无路,故更寄问答,明乎境观。

问:此经观佛,止论八万四千相好。若《华严》说相好之数,有十华藏世界微尘。二经所说,优降天殊。彼经正当尊特之相,此经乃是安养生身,凡夫、小乘常所见相,钞中何故言是尊特?

答:一家所判丈六、尊特,不定约相多少分之,剋就真中感应而辩。如通教明合身之义,见但空者,唯睹丈六;见不空者,乃睹尊特。生身本被藏通之机,尊特身应别圆之众。今经教相唯在圆顿,释能观观,是妙三观;释所观境,是妙三身。疏解今文云:观佛法身,约位乃当圆教七信。正托法性无边色像尊特观心,使其增长念佛三昧,据何等义,云是生身?用圆顿观,显藏通身,未之可也。

问:以坐华王具藏尘相而为尊特,三十二相老比丘形而为生身,其文炳著,那云不以相好分耶?

答:约相解释四教佛身,此乃从于增胜而说,未是的分相起之本。其本乃是权实二理、空中二观、事业二识。就此分之,则生身尊特,如指诸掌。故《金光疏》云:“丈六身佛住真谛,丈六、尊特合身佛双住真中,尊特身佛双住俗中,法身佛住中道。”此依二理,故有二佛。众生二识有二观因,故感二佛。言二识者,《起信论》云:“佛用有二种: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复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文毕)此乃佛用依二识彰也。应是生身,报是尊特。《论》意要在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与知转识现,离分齐相,而分二身。然须了知,权理但空,不具心色。故使佛身齐业齐缘,生已永灭,故曰生身。名应名化,体是无常。实理不空,性具五阴。随机生灭,性阴常然。名法名报,亦名尊特,体是常住。须知依事识者,但见应身,不能睹报,以其粗浅不穷深故。依业识者,不但睹报,亦能见应。以知全体起二用故,随现大小,彼彼无边,无非尊特。皆酬实因,悉可称报。故《妙经文句》云:“同居、方便自体三土,皆是妙色妙心果报之处。”故知菩萨业识见佛,一切分齐皆无分齐,岂比藏通佛耶?方知智者师与马鸣师,精切甄分生身、尊特,其义罄矣。

问:约相多少分于二身,其义已显,何须理观及就识分?

答:华藏尘相及八万相虽是尊特,三十二相不局生身。何者?以由圆人知全法界作三十二及以八万藏尘相好,故三品相皆可称海。既一一相皆无边底,是故悉可名为尊特。故《止观》并《辅行》以《法华》三十二相、《观无量寿》八万相、《华严》十华藏尘相,同是别圆道品,修发法身现相,对斥藏通相非奇特,以验三经所谈相海皆是尊特。然有通局,三十二则通,大见无边,小见分齐;若藏尘、八万,唯大非小。若也不就理观等分,此义全失。故《金光明》龙尊叹佛,经文但列三十二相、圆光一寻,疏乃判云正叹尊特。故知不定以相数多方为尊特,只就不空妙观见耳。

问:行人睹于劣应,谈圆佛相,只可即是法身及自受用,不即尊特,以尊特身现起方有,不现则无。岂见不空,不待佛现,便自能见尊特相耶?

答:既以尊特对于生身,分身非身,常无常等,今云劣应但即法身及自受用,不即尊特,则成寿量属于尊特,身相自属生身。如此分张,进退皆失。须知行者无有一见非如来力,如来鉴机,未始差忒,有须现者,即为现之,如《梵网》《华严》及此经等,相多身大也。不须现者,即以力加,令于劣身不取分齐,见三十二相即无有边,以知丈六是法界故,应持不见其顶,目连莫究其声。丈六身声,既因二圣穷不得际,后之圆人,岂不即劣见于无边?不必一一待现方见。若不尔者,用圆解为,用业识为。若但即法身及自受用,不即尊特,此说全乖顿足之义。何者?如《释签》解色无边故般若无边云:“五阴是理故,即阴是实相般若,故皆无边。以由理故,令法无边。”自受用身既证理极,岂不即劣而无边耶?行者应知,今之妙观观佛法身,见八万相,不同《金光》但于劣身见无分齐。今是彼佛全法界身,应圆似观,现奇特身,非是彼土常身常相。若彼常身,即《般舟》中三十二相也。今乃特现八万四千相好光明,经文自云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正类《净名》如须弥山,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药师》中巍巍堂堂,如星中月,《大论》中色像无边尊特之身。此等经论所明尊特,与今所现无少差殊。彼色像无边既称尊特,此云身量无边,那谓生身?

问:所言龙尊叹尊特相非现起者,是义不然,以彼疏释尊特身云巍巍堂堂。若不现者,何谓堂堂?

答:华藏尘相,《华严经》列九十七名,与龙尊叹全不相应,又无身相高大之说,以验非是特现之相。只由龙尊言中,妙示即劣含胜难思之文,大师见彼得意之处,是故疏云巍巍堂堂。得意处者,即总叹云诸佛清净微妙寂灭也。清净乃是四德中净,必不阙于常、乐、我也。寂灭岂非涅槃之义?既称微妙,是大灭度秘密藏也。以总冠别,故三十二相遍严三身。生身则百福所成,见无厌足;尊特身则色无分齐,劣即堂堂;法性身则色性即智,法门为相。疏云此三不纵不横。若纵横一异,则不清净,非微妙寂灭,岂非圆人了乎三身,是秘密藏?密藏乃是法界总体,一摄一切,事事相收,应用无边,不离毫末;相好至劣,量等虚空。故《法华》中龙女赞佛:“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显是劣应。以法身具故,相相尊特,是故荆溪类同《华严》一一相好与虚空等。又,《文句》云:“一一相皆法界海。”又,《妙玄》云:“垢衣内身,实是长者。”《释签》云:“即是璎珞长者。”璎珞长者,岂非尊特,何待现耶?又,《妙乐》云:“若隐前三相,从胜而说,非谓太虚名为圆佛。”《法华》已前,三佛离明,隔偏小故;来至此经,从劣辨胜,即三而一。若也《法华》但即法身,不具尊特,正以太虚而为圆佛。又,不具尊特,如何得名从劣辨胜、即三而一?

问:《法华文句》云:“地师说多宝是法身。”举南岳破云:“法身无来无出,报身巍巍堂堂,应身普现一切。若即此谓是三佛者,未尽其体,只是表示而已。多宝表法佛,释尊表报佛,分身表应佛。”《记》释云:“无来者,不合东来;无出者,不应踊出。巍巍不应塔内,应身不应唯此。尚非应身,岂具三身?”既云巍巍不应塔内,信知报佛须现大身。若其即劣便得名报,塔内何妨,何得破他?

答:此破地师不知表示,直将舍利便为法身。故《记》破云:“尚非应身,岂具三身?”又以世人不知《法华》开权之妙,即劣显胜,只执身大相多为报,故就其见斥云:“巍巍不应塔内。”此用世人通解之义而破于彼,不可据此便令《法华》相非尊特。只如《记》云:“尚非应身,岂具三身?”亦非今家尽理之说。如荆溪据论若知像性遍虚空,三身宛然,四德无减,泥木之像尚具三身,岂全身舍利皆不具耶?虽曲引文,欲令非报,然终不能令《法华》机,非业识见佛也。

问:《请观音疏》云:“无量有二义,若生身无量,是有量之无量;法身无量,是无量之无量。”《大论》云:“法性身色像无边,尊特之身犹如虚空。”既云法性身,此乃不灭,方名尊特。今第九观观于佛身,第十即观观世音身,观音既是补处菩萨,验佛有灭,岂非生身有量无量,安以此身便为尊特?

答:藏通补处,彰佛有量;别圆补处,显佛无量。以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更无彼此迭相见故,同一法身一智慧故。菩萨机忘,如来应息,名补佛处,实异藏通前佛定灭、后佛定生为补处也。故《金光明》四佛降室,疏乃释云:“若见四佛同尊特身,一身一智慧,即是常身,弟子众一故;若见四佛佛身不同,即是应化,弟子众多故。”故知只就同与不同、常与无常分于二身。藏通三乘,故弟子多,别圆纯菩萨,故弟子一,岂论相好多少等耶?既同一身,复云常身,岂竖分当现,横论彼此?是知观音补法身处,愈彰尊特无量之无量矣。且《华严》佛身,委明八相,既是尊特,此论补处,与彼何异,云是生身?是知今佛全法界身,故灭即非灭,观音补处,生即不生。不灭不生,常身义成,尊特相显。

问:今所观佛高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虽云高大,只是净土常所见身。何以知然?如《法华》中净光庄严国妙音菩萨欲来娑婆,彼佛诫云:“汝身四万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万由旬,汝往彼土,于佛菩萨勿生劣想。”故知净土常身高大,安以常身便为尊特?

答:于同居中,净光庄严,土唯演顿,如《净名》中众香之土,以其所被纯菩萨故,所以但现高大之身。佛知妙音所将之众,不知娑婆开权之妙,于佛辄起定小之讥,故寄妙音,规未达者,意令得悟即劣之胜、秘妙之权。既诫勿生下劣之想,乃是令起尊特之心。若谓不然,安得皆获普现三昧?若安养土渐顿俱谈,声闻、菩萨共为僧故,故使佛示生身、法身二种之相。三十二相,通于生法,大小共见;若八万相,局在法身,大乘贤圣方得见也。是故众经多说弥陀生身常相,今当略出。《小弥陀经》云:“彼土莲华大如车轮。”《大弥陀经》说:“弥陀浴池广四万八千里。”以依验正,身未极大。《般舟经》说:“阿弥陀佛三十二相。”此经中说,惯习小者,生彼即得见佛闻法,便证小果,更有丈六、八尺之身,此等岂非常身常相耶?若今所观八万相好,别圆真似方得见之。故上品下生,疏判已登习种性位,生彼七日,见佛众相,心不明了;三七日后,乃了了见,及闻众声皆说妙法。唯上品上生道种性位,生彼即见众相具足,光明宝林皆说妙法,即悟无生。三贤菩萨依业识故,知心现佛,乃就尊特论乎明昧。若惯习小者及诸凡夫,依事识故,不于尊特而论明昧。良以此等虽因临终回向得生,佛顺本习,故且用小,令其证果。既说无常、苦、空之法,须以生身相好应之。浴池之身三十二相,正对此机。故《般舟经》云:“在菩萨众中说经。”又云:“在比丘僧中说经。”信三十二相通大小人,常所睹见,是故彼经观法之初,不托日、冰,便观此相,斯盖凡心可想之境故也。若八万相,是彼如来现奇特身,增进深位念佛三昧,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是故此经初令观日,疏释齐于下品下生;以验想冰,至假想地,属下三品,当名字人;次得三昧,见彼实地,合入观行初二两品;次观宝树及以池、楼,至总观成,当三四品;宝座观成,当第五品,以座上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大,比知座体,其量难思,非第五品三观功成,凡小事禅见莫能及。此观虽就,经文未便许观佛身,乃令先想一大宝像称座而坐,及二菩萨皆想坐座。况复悉用作是不二妙观观之,使心流利,方令观佛。学者应知,日观已来,所修三观,共于事禅,良以皆须想成相起故也。事禅既胜,三界思惑悉已被伏,妙观观像,见破即登第七信位。得此位已,方令观佛真法之身。八万相显,乃得名为念佛三昧,即感诸佛现前授记,生彼便证无生法忍。经文如此明圆深观所显之相,诚谓奇特,实匪生身凡夫、小乘常所见相。

问:释题序云:“无量寿佛是所观胜境。”岂非托彼依正色心,修乎三观,显三谛理?今八万相既是正报,义当生身。托此修观,观成理显,乃见藏海尘数之相,方名尊特,岂分段生身便为尊特耶?

答:前正释题,以妙三身解所观境;今至经文,以八万相为所观境。信八万相与妙三身无二无别,二处皆用不思议境而为所观,故八万相观之令显。显名观成,无别所显。且行人念佛,谁不托佛正报修观?但境随解,名生名法。小机不解所观佛身是法界用,谓正习生,故曰生身。大机能解所观之佛,是法界用,应既有本,生即同法,是故受于法身之称。故见佛相若多若少,皆称法身。今经明示佛法界身入心想中,故疏标云观佛法身,斯乃即三而一之法身也。况今不是初心观境,乃圆七信所观境耳。岂于座像圆观已成,却托藏通生身修观?又观生身显藏尘相,此乃通人被别圆接,全非顿教始终圆观。只如《般舟》三十二相既知心现,故相相皆中。据所观胜境,言是生身,深不可也。学者应知,八万相显,即三谛显。良以此相法身所具,与彼三惑本不相应,故一一相即真俗中。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可思议,名真善妙色。今之三昧显本妙相,故观音观云真实色身也。

问:尊特既是他受用报,须入别圆地住方见。今八万相似位能见,验非尊特,合是生身?

答:据何文义,别圆似位唯见生身?须知尊特,地住已上,分证论见;地住之前,相似论见。斯乃如来以实报身,应下二土。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五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智者大师文章列表

有四种人不属于净土所摄之机

观机逗教,真实不虚。净土一法是何种根机的众生得以信...

从医学角度谈临终三要

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中,接触最多的莫过于生死别离...

度众生的心发不出来,这样能否往生

问: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有云: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

对佛所说的净土一法,要深信不疑

净土一法,它的事理、性相全体是佛的果觉境界。也正因...

一心不乱和念佛三昧的区别是什么

问: 念佛到一心不乱和念佛三昧的区别是什么? 大安法...

助念时家属杀猪办席,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问: 请法师开示,亡者的家属请求助念,在助念中途,...

至诚拜佛对往生的意义

东方诸佛国,其数如恒沙,彼土菩萨众,往觐无量觉。 南...

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一个清净的回归

我们众生都有俱生的我执身见,对身体非常贪恋,把不净...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忏云老法师:如何对治烦恼习气

在烦恼习气中,要是一时念不下佛呀,就转个环境,扫扫...

「有主物」在律上分成哪三类

有主物,在律上分成三类: 第一个,是三宝物。 三宝物...

以佛法智慧含融世间法

佛法是从觉性、实相的立场,来观察宇宙、处理人生的一...

现代人在戒律方面常犯的一些邪见

末法时期持戒的障缘极多,知见是最主要的问题,以下重...

【佛教词典】布施偈

又名三轮清净偈,三轮是能施、所施及施物,清净是布施...

【佛教词典】开坛

谓开曼荼罗坛,行传法灌顶。而自开道场,授弟子灌顶之...

获得真正的圆满成功

成功是人生中常时萦怀,不经意就自然浮现的字眼与期盼...

星云大师《净修法门》

我们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的历史上,人类经常有很多大...

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文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我亲自听到这么说:有一次,本师...

给人类肉类工业的十大传票

传票一:破坏雨林的帮凶。 雨林是一条3000英里宽的绿带...

没有功夫的人,在缘上要注意

我们现在有的人,你不要认为你家里的条件有多好,又有...

十供养赞

香: 心然五分 普遍十方 香烟童子悟真常 鼻观妙难...

失去自我立场与观点这样可取吗

问: 我是一位忠实的佛教信仰者,自认为能想开、放下...

万事皆有因

从前,徽州有个商人叫程伯鳞,他居住在扬州,非常信神...

修净土法门获得真正的长生不老

世人想求长生,殊不知修净土法门正能获得长生不老。 昙...

【推荐】感应道交的重点在哪里呢

比方说你念阿弥陀佛圣号,你创造一个音声:念从心起,...

如何获取使用财富

财富是什么?我们如何获取?如何使用? 一般讲到财富...

不失信于人

唐朝陆元方,曾为武则天时的大臣,为官清廉诚信。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