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攀缘心的相貌——前尘虚妄相想

净界法师  2024/06/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攀缘心的相貌——前尘虚妄相想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阿难尊者说他的这一念心是能够思惟,能够作种种的推度。佛陀说:“这不是你的心!”这个时候阿难的心情非常的惊怖,赶快从座位上站起来,合掌起立来白告佛陀,说:“这不是我真实的心,那么这个是什么呢?”当时阿难尊者的心境,他的想法是说:我当初发心出家就是用这一念心出家的。我看到佛陀三十二相才启动我出家的心,乃至于我后来去攀缘佛陀的戒法,去持戒,也是用这一念心。假设佛陀您说这一念心不是我的真实的心,那我不是一个断灭吗?那我不是一个没有心的人?我以后怎么成佛呢?所以他心中的恐怖不安是可以理解的。他恐怖到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请示佛陀说,那到底这是什么呢?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我们看前面的经文,佛陀七处破妄,阿难尊者说我的心在内、在外、在中间,佛陀只是说:不是这个不是那个、不是这个不是那个……,那么到底是什么?佛陀都没讲。佛陀到这个地方之前,都没有把妄想的相貌,所谓攀缘心的相貌明白地标出来。到这个地方才把攀缘心的相貌标出来——所谓的“前尘虚妄相想”。这一句话我们从三段来加以说明,分成三段:

第一个是“前尘”。前尘就是外在的五尘。我们过去的业力,所谓的众生的共业,把外在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创造出来。比如说我们今天生长在台湾,我们有台湾的天空、台湾的山河大地、台湾的房子。这个就是前尘,就是过去我们大家的共业,把台湾的环境创造出来。这个五尘现在我们的眼前。

第二个是“虚妄相”。我们个人的业力,就是别业。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去接触五尘的时候,我们心中又出现一个我们自己受用的影像,这个就是个人的业力。比如说我们今天,我们大家吃同样的饭菜,那么这个饭菜叫作前尘,但是每一个人去看饭菜的时候,其实相状不一样。经典上说,福报大的人看他的饭菜特别的美妙,十个人看这个饭菜,福报大的人他看到的饭菜比一般人更加的漂亮、更加的好吃,共业中有别业。外境出现在每一人心中所显现的影像叫作虚妄相,这是个人的业力显现出来的。

第三个是“想”。然后我们根据这个虚妄相,产生很多很多的想象。比如说我们产生一个正面的想象:这是一个美好的东西,我们产生追求,产生贪爱。如果我们产生一个负面的想象,就产生瞋恚的烦恼,希望远离。

总而言之,这个想法是由外境的带动产生的。如果没有外境,这个想法就没有了。因为有前尘才有你心中的虚妄相,你才产生这样的想法,所以这个叫攀缘心。当你一个念头生起来的时候,这个念头是外境的刺激产生的,这种一时的情绪,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攀缘心。

攀缘心的过失在于它会迷惑我们的真性。由于我们无始劫来都是把攀缘心——这个会破坏我们真性功德的贼,当作自己的儿子,而一天到晚跟它在一起,结果失去了我们自己的父亲——失去了我们的常住真心,所以就冤枉地受到了生死轮回的痛苦。

妄想的作用,在《楞严经》的后面说,它是局部的。你跟不同的境接触,产生不同的想法。有人赞叹你说:“诶,你这个人很好。”你从“你这个人很好”这几个字,产生一个想法。有人说:“你这个人不好。”你从外境当中又产生一个想法。所以妄想是局部的刺激产生的一个想法。

这样有什么缺点呢?我们经常用这样的思想来过活,以这个当作我们生命的自体,有什么缺点?它的缺点,佛陀用一个譬喻,说有一个大海,这个大海被风一吹,产生一个水泡;一个愚痴的人,他大海都不要,他只要这个水泡。这个水泡是一时的风吹,碰到石头,产生一个生灭的水泡。但是这个水泡一起来,它随后又消失掉了。所以,当我们习惯性地一直要以我们的攀缘心当作我们真心的时候,第一个,我们永远活在生灭法当中。因为境一变化,这个心就跟着变化。第二个,我们因为依止这个攀缘心,我们失掉了更多的大海。其实我们忽略了整个真如本性无量的功德,而追求一个小水泡。因小失大啊。

这个就是整个攀缘心的相貌,就是“前尘虚妄相想”。

佛陀一再地逼问,终于把阿难尊者心中的病源给逼出来了,逼出来就有办法对治了。佛陀后面会开十帖的药,来破除前尘虚妄相想。到这个地方为止,等于是佛陀七处破妄的一个总结。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同样一个东西,每个人产生的想法不同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

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

当我们的心开始带回家以后,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

【推荐】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认为身心世界是真实的

每一个人的色身,他的感受、想,他的取向--行--造作,...

出家出的是什么家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

轮回本不存在,是因为你心中有轮回

我们再看第二个概念。这个地方越讲越细了。前面先讲第...

肯放下执著,当下就解脱

你观察过天上的云吗?你注意看,有时候云的形状就好像...

【推荐】心中一无牵挂 才能得大自在

有一个人搭船去英国,途中忽遇风暴,全船的人都惊惶失...

我的这颗心到底是哪个「心」

问: 我深信大千世界是依心而成的,可是哲学中提到两种...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一位素食者12年的心路历程

是的,我是一个素食者。但是在人群中,我和你没什么不...

知道「没有声音」的是谁呢

我们看就闻性示因常,就着听闻的体性(注意,不是就着...

圆因法师《防癌手册》

防癌手册序 我得到了癌症,该怎么办? 我周遭的亲友很...

真我与假我

生活中,我和许多人一样,总是惯于从身外寻找参照物,...

【佛教词典】法华三昧忏仪

(书名)一卷,隋智者撰。取法华,普贤观经,及诸大乘...

【佛教词典】随义转用

又作随宜转用。乃指某一法门,得随其义之所宜,而方便...

在公门修行,不专指诵经持咒念佛而已

原文: 所言公门修行,不专指诵经持咒念佛而已。必须尽...

圣严法师《要感谢接受过你施舍的人》

央视著名记者白岩松曾经采访过圣严法师。让他记忆犹新...

心佛众生一体之圆顿法义

疏文: 心、佛、众生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是爱,还是交易?

若时不随顺,则都无所爱,尔时起贪爱,唯同于贸易。--...

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处事方式

从前,有一位很有修为的居士。有一次,他到一所有名的...

弘扬净土法门的一个重要原则

净土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九法界众生靠自己的能力是...

【推荐】不管念佛与否都希望你抓紧时间

一声磬响,烦恼顿息。我与弥陀,是二是一? 也许有些人...

正如法师《放逸能使生命堕落》

经文: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

要获取人心和敬仰需遵循以下法则

人要获取人心,博得别人的敬仰,就要学会给予别人口德...

亲得离尘埃,子道方成就

无朽问:云何仰酬祖父?菩萨曰:世间所谓孝者,以何为...

出家师父到居士家住并化缘是否如法

问: 经常有一些出家师父到居士家里一住就是几天,以...

黎军支证果偿宿业

舍卫城中,有位婆罗门的妻子产下一名男婴,不但容貌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