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平常就要告诉自己,这个东西本来就没有的

净界法师  2025/04/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平常就要告诉自己,这个东西本来就没有的

过去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大将军,这个将军一生身经百战,从来没有怕过。面对敌人的时候他是带头冲锋陷阵,他不把生命当一回事的,心中只想到如何成功,把对方打败,置生死于度外了。

那么这个将军经过几年的征战以后,他退休下来。那国家对他也很好,给他一个很好的房子,安养晚年。

这个老将军他就喜欢一个杯子,这个古董杯子,有事没事就拿这个杯子喝喝茶。他不但喝茶,就顺便欣赏这个杯子,越看越喜欢。有一天他在用杯子的时候不小心,这个杯子突然间从他的手滑落下来,这个时候他可紧张了,马上跪下去,诶,把杯子接住了,但是全身吓出一身冷汗。

这个人是有善根的,过去生是有这种大乘的善根,他的观照力马上现前,他就思维:我一生征战多年没有怕过,这个杯子掉下去的时候就吓出一身冷汗,为什么?

以佛法的角度,这个人心有所住,住在这个杯子上,所以杯子产生变化的时候,他心就跟着变化。

他刚刚在喝茶的时候,内心是非常的寂静安详,但是这个杯子是因缘所生法,它是从业力所形成的。业力本身就是一个变化相,这个杯子不是你决定它的存在,是业力来决定的。所以这个杯子一滑落的时候,他就开始心动,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就是仁者心动。

所以他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他觉得说我不是为了这个杯子而活,就把杯子送给人家,从此以后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当然从佛法的角度,他不一定要把杯子送出去,他只要把内心的执着放下就好。

所以,这当中应当怎么放下呢?我们在修学当中第一件事情,你先从假入空,你遇到一件事情,先把这件事放下,再提起来。我们现在就是一直拿着东西不放,这个问题很严重。拿是一定要拿,但是你要先把它放下,再拿起来。

以佛法的角度就是,你观察这个杯子,你从什么地方来?找不到它的实体。

以这个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我们面对这个杯子,如果你有这个你很喜欢的杯子,你要怎么观想?你要观想说,你本来是没有这个杯子的,是后来的因缘才有的。

你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说,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后来才有的。你看你看到你儿子就很喜欢,说什么都很喜欢他,你愿意为他做牛做马,让他幸福快乐,当然这个表示你过去生欠他的。那欠他没关系,还债,但问题是你不要障碍我往生啊!那问题障不障碍不是他决定啊,是你自己的执着啊。

那怎么办呢?你观想,你本来没有这个儿子,你本来没有的,是后来的因缘才有的。你遇到什么事情,你就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

你说我很喜欢这个讲桌,我告诉我自己,我本来没有这个讲桌,我本来没有这个讲桌,是因缘具足这个讲桌才现前。

我们遇到什么事情,你记住一件事,先放下,再提起来,感觉不一样。你遇到任何事情,都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是没有这个东西,在一念心性当中是本来无一物的。那么为什么会有呢?那是后来的因缘的力量才把这个假相现出来。空观就是从假入空,照到一切法的本体。

所以如果你平常遇到什么事情会让你心动的时候,你要告诉你自己,我本来是没有这个东西,本来是没有,因缘才有的。

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当中,先求放下,然后再重新提起来。当然在空观当中,是把东西放下来。

那么放下以后,但是这个地方有问题,如果我们把一切法放下了,从了不可得当中坐定,就住在这个放下当中,从今以后没有再提起来,那也有问题了,那堕入无为的深坑,什么都无所作为。

你忽略了内心当中可以从空出假,依止大悲心广设方便积集资粮,那只是什么事情都把它放下,那这样子的话,你就不能证得我们真如法界的真如的无障碍之体,不能生起真如无障碍的妙用。

所以我们在操作我们这一念心的过程,你先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然后把这个东西先放下。但是不能只是做到放下,还要把它提起来。

但是你放下它是很重要,我们为什么临终会起颠倒?其实你平常就起颠倒,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其实我们很多的对生命的执取、对眷属的执取,你平常就一直在做,那临命终的时候,你肯定拔不开嘛!你怎么拔得开呢?你平常对身心世界咬得这么紧,怎么可能突然拔开嘛!佛陀说我们临命终的人都是生龟脱壳嘛!

我们一般的人死亡的时候,离开人世间,心甘情愿走的很少,都是心不甘情不愿,没办法,业力推动。但是你心不甘情不愿你还得走,你弄得自己很痛苦。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个水泡会破裂,你心不甘也得走,心甘情愿也得走,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弄得这么痛苦呢?因为你做不了主的。所以我们平常生活就要告诉自己,这个东西你本来就没有的。

这个过程会很复杂,我们等于是先经过空,再生起假。但是你没有经过从假入空,你这个假观就会产生执取了。

所以你刚开始不要怕麻烦,先从假入空,先试着把它放下,然后再从空出假,重新去产生假观去面对因缘,找到你的定位,你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但是你这个时候经过放下的力量先产生无住,再重新提起来,那心态就不同了,心态就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们在操作一切外缘的时候,记住:不要在外在的道场活动,就是法法消归自心,观察这一切的因缘都是我内心所现,而我内心本来没有这个东西,蓦地放下,先把它放下,先从假入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观心无常,不再迷茫彷徨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的心在哪里,...

度众生苦,一切要从利他的角度出发

我们的一切遭遇都是自己过去业报所感,要追求幸福,不...

命苦如何才能消业

有人问 :我这辈子苦得要命,要如何才能消业呢? 证严...

世间的一切皆不可得

我们对这个死,时时刻刻都要放在头上,放在脑海里。有...

绝症富翁的三帖药

有一个富翁得了绝症,他觉得自己将不久人世,心中很难...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对苦与乐看法的层面不同,感受自然也不一样,关键在于...

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境界如何

原文: 既得往生,则莲华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

宝贵的「一时」

时间长河源远流长,无始无终,随着日月轮转。为了计时...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素食之妙

当今素食话题越来越热门。或为健康,或为环保,或为保...

学佛虔诚为何多病

问: 学佛虔诚何以多病? 知义法师答: 所谓病,可分...

净界法师:修净土的人不要想着你造的善业

这个颠倒的有情众生,对于「摄藏此识」,这个第八识的...

一切向上看,切莫学下流

多年前,某晚报曾出了一个题目,公开征求答案,题目是...

【佛教词典】随业转法

【随业转法】 p1367 品类足论六卷六页云:随业转法云何...

【佛教词典】一綟丝

禅林用语。以一束丝比喻众生迷妄之根源,即烦恼。綟,...

弯腰拾起的尊严

很久以前,一位挪威青年男子漂洋过海到了法国,他要报...

【佛学漫画】《善生经》教你远离破财六事

本则漫画中,佛陀从戒论上讲了在家人需要回避带来恶报...

蕅益大师开示的三种念佛

念佛理观与事修之应用: 一、惟念他佛──专注佛境──...

逃离复杂,奔向简单的人生

生命驰速,人生苦短。生命脆弱,无法负重太多。人生易...

释迦如来成道日 各寺院熬施腊八粥

杭州灵隐寺:腊八节施粥20万份 1月22日(农历腊月初八...

唐代高僧法照大师

今天给大家说一说,净土宗的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凡...

信仰的虔诚与否与贫富无关

( 导语: 不论世俗之中还是在佛门里,人们通常都会看...

如何判断内心是善业强,还是罪业强

以下二三四五,就各别各别说明业果各别的相貌。 我们看...

解读印光大师的财富观

《印光法师文钞》涵盖了印光法师的各种思想,财富观即...

生活不会永远亏待好人

人们在面对坏人得势却一直得不到惩罚的时候,会无可奈...

修行的目的并不是不睡觉不吃饭

眠为大暗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以眠覆心无所见,如...

触物起照 断截惑根

过去,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曾经教导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