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比丘十八种僧物之齿木

2016/04/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比丘十八种僧物之齿木

齿木也称为杨枝,磨齿刮舌的木片,古代比丘常用的十八僧物之一,功能类似于现代的牙刷。

在古代,当比丘口臭时,佛陀允许他们通过咀嚼齿木清除口腔中的异味。对于比丘咀嚼齿木的缘由,《五分律》卷二十六云:“有诸比丘,不嚼杨枝,口臭食不消。有诸比丘,与上座共语,恶其口臭,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应嚼杨枝,嚼杨枝,有五功德,消食、除冷热涎唾、善能别味、口不臭、眼明’”齿木除了清除口臭之外,还具有消食、除去口中涎唾、明目等多种功能。

嚼齿木之前,应当念诵必要经咒。永平道远禅师曰:“嚼杨枝,先右手取杨枝,咒愿,可诵《严华经·净行品》偈云:手执杨枝,当愿众生,心得正法,自然清净。”及嚼,复诵偈云:“晨嚼杨枝,当愿众生,得调伏牙,噬诸烦恼。”

齿木的正确咀嚼方法是,先把齿木的一端缓慢地嚼碎,顺便把汁液咽到喉中。然后用嚼碎的一端,轻轻地摩擦牙齿。擦罢之后,再把“齿木”撕开,曲成弯月形状,刮除舌垢。对于齿木的咀嚼方法,《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记载:“每日旦朝,须爵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敬礼。若其不然,受礼礼他,悉皆得罪。”

对于齿木的质料,戒律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如《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记载,除了漆树、毒树、舍夷树、摩头树、菩提树等五种树不应嚼外,其余皆可嚼。不过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其他数目常有怪异之味,或者清除异味的效果不如杨枝好,因而僧人多采用杨枝作为齿木。《毗尼日用切要》云:“今咸以柳条当杨枝。柳条垂下,乃小杨也。若无柳处,将何梳齿?须知一切木皆可梳齿,皆名齿木但取性和有苦味者嚼之,不独谓柳木一种。”可见,比丘通常情况下用杨枝作齿木,没有杨枝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有苦味的树木取代。

对于齿木的尺寸,佛教律典中也有明确的规定。《五分律》卷二十七云:“有诸比丘,作杨枝太长。佛言不应尔,极长听一穕手。有一比丘,嚼短杨枝,见佛恭敬,便吞咽之。佛威神令得无患。佛言不应尔,极短听长并五指,亦不应太粗太细。”

对于齿木的长度,《四分律》卷五十三云:“极短者长四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三云:“此有三种,谓长中短。长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内名中。” 《玄应音义》卷十五云:“长者十二指,短者六指。”《十诵律》谓六寸至一尺二寸间。总之,齿木不可过短,以防被吞下,但也不可太长,以免使用不方便。

咀嚼齿木应当注意场合和必要的礼仪。《五分律》卷二十七云:诸比丘不住一处嚼杨枝,处处污地,佛言:“不应尔。有阿练若处,比丘往一处嚼杨枝。”…… 有诸比丘用杨枝竟不洗,虫食而死,佛言:“不应尔,用竟,净洗乃弃。”有诸比丘乏杨枝,佛言:“听截去已用处,余更畜用”有一比丘以盛革屣囊盛杨枝,革屣粪污之,佛言:“应更以余物盛”。有诸比丘于温室、讲堂、食堂、作食处、和尚、阿者梨、上座前嚼杨枝,佛言:“不应尔。”有诸比丘病,和尚阿者梨上座看之,不敢于前嚼杨枝,佛言:“病时听。”佛陀规定比丘在嚼杨枝时,不应随地乱吐,可在无人之处咀嚼,也不可在井边咀嚼,以免污秽井水。用作咀嚼的杨枝要洗净,以免杨枝中有虫被误食。在大众场合,或者在和尚、师长面前,不应嚼杨枝,以免不恭敬。类似规定,如《百一羯磨》亦云:“嚼杨枝须在屏处,不得显露及往还洁净处。或弃齿木,先以水洗,乃馨、、、或弹指警觉,方可弃之屏处。若其异者,得越发罪。”

《南海寄归内法传》谈及嚼齿木的礼仪,也有明确的说明:“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若也逼近尊人,宜将左手掩口,用罢繴破,屈而刮舌,或可别用铜铁作刮舌之菎,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许,一头纤细以剔断牙,屈而刮舌,勿令伤损。亦既用罢,即可俱洗,弃之屏处。凡弃齿木,若口中吐水,及以咦唾,皆须弹指经三,或时过两,如不而者,弃便有罪。”

比丘咀嚼齿木有诸种功德利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甘露火唐经作无厌足章》云:“嚼杨枝具功德者:一销宿食,二除痰廕,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皴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晨朝食后,皆嚼杨枝。诸苦辛物,以为齿木,细心用之,具如是德。”佛陀在本经中明确指出,嚼齿木(杨枝)具有消食化痰,解毒去垢,明目润喉,香口益气,润唇正味等多种功德利益。

《十诵律》中也谈及嚼齿木的功德利益。律云:“佛言:嚼杨枝有五利益: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病,五除痰廕。复有五事利益:一除风,二除热,三别味,四能食,五眼明。”齿木不仅是古代僧团中常用僧物,民间也被广泛采用,并且赋予齿木特殊的含义。古代印度、西域等请俗人参加宴席,首先赠送齿木给来客,表示诚恳邀请之意,兼表祝人健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为何女众一生只能出家一次

佛教经典中,明确记载女众一生只能出家一次,而男众能...

明月夫人度夫出家

槃提国王名叫优达,在迦叶佛的时候,他便出家修道,现...

苦难轮回不堪 心灵深处探求解脱

在人生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念心」,也就是观念要...

贪执睡眠以待来日堕落

佛陀在舍卫国传法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心智昏钝不明,完...

明学长老:出家人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

作为出家人,如来家业的荷担者,不管如何适应社会,发...

应如何称呼出家人

佛教的教制、教职在各国不尽相同。在我国寺院中,一般...

慈学长老尼:出生与出家之难

出生难 我的名字叫慈学,是出家的时候师父赐的。俗名林...

守戒的僧人

释尊在舍卫国祗园精舍传法的时候。一天,许多化缘归来...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三藏十二部

三藏即经藏(梵语sutranta-pitaka)、律藏(梵语vin...

在家居士怎样正确称呼出家人

关于居士对出家师父的称谓 所谓佛法于恭敬中求,身为一...

《华严经》到底有多少版本

我们平常诵读的《华严经》多为《八十华严》,对佛教经...

六道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因立下要度尽六道中生死流转众生的大愿,故而...

【佛教词典】通教四门

(术语)此教虽同学如幻即空之旨,然四人之观法四门不...

【佛教词典】礼拜

(杂语)梵语伴谈,又曰和南Vandana,或作那谟悉羯罗N...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以什么动机来学佛?这点非常重要...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

只念佛不学其他经典可以吗

问: 有很多人动员我们,不要学《金刚经》、《楞严经》...

带业往生是带旧业,不是带新业吗

问: 有关带业往生,如果是信佛出家受戒后造了新业,诚...

【推荐】身为佛子,日常生活中如何与父母相处

佛陀在《贤愚经》中讲道: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

不能起颠倒,这是净土宗的底限

大乘佛法的底限:你可以有烦恼,你可以有罪业,但是你...

顺治皇帝出家之迷

太宗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在叔父摄政王多尔衮辅佐下即了帝...

关掉生死业力的开关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前面是一个...

第八识就像是一个急速的水流,不常又不断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

当从善者,与净相应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有一天,舍利弗尊者...

虚云老和尚的修行经验与学经的主张

修行首重见地。确立圆满的见地,是修行的第一步。这第...

天将降祸于人,必先厚其福而报之

老子曰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宇宙的法则天之道,如拉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