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何从外相来推测未来的祸福

智圆法师  2015/11/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如何从外相来推测未来的祸福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春秋时代的大夫看见人的言语动作,推测他的祸福,无不应验,这可以从《左传》、《国语》等众多的传记上看到。有人问:言语、动作是当下外表的行为,祸福是未来的果报,怎么从外相能推测未来的祸福呢?下面就讲原因: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吉是乐果,凶是苦报。吉凶的前相大都在心中萌发,而表现在身体和语言上。

【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人的存心有厚有薄,存心宽厚,就是事事能多为别人着想,以别人为重,存心刻薄,就是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从这里能分出善根的厚薄。

表现在语言和行为上,语言宽厚,能体贴人、关心人,行为上能付出,好的给别人,坏的留给自己,这是宽厚之相。比如为人办事,忠厚的人提前先到,不问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自己总要尽心尽力。刻薄的人,有损于自己的利益决不做,对待他人,却一毛不拔。

人心的厚薄和未来的祸福有着直接的关系,存心宽厚,凡事为别人着想,这是大福德的前相;为了自己不顾别人,甚至把痛苦给别人,将来必定有大灾祸。

【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俗人有业果愚,不能认定业和果的关系,他们说:行善不一定得福,善人也一样遭祸;造恶不一定受报,恶人一样享福。

事实上,业和果之间有必然的关系。安乐决定由善业产生,下至地狱一丝凉风的乐受,都来自善心;痛苦决定由恶业产生,下至阿罗汉所感受的身苦,都是恶业之报;造什么样的善恶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苦乐果报,一一对应,丝毫不爽。这就说明缘起决定,没有丝毫的错乱和空耗。因为有这条决定的规律,所以大夫们的推测往往很灵验。

道理就是两条:

一、一切吉祥决定从善业生,一切凶祸决定从恶业生。

二、善恶在心,语言、行为是心的表现。因此,从外在的语言行为可以推测内心的善恶,从心地的善恶可以推测未来的吉凶。

所以,人生只有行善是安乐之路,行善之外,再没有别的成办安乐的途径。宗喀巴大师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

【至诚合天,】

“至诚”,就是心不二。

攀缘五欲六尘,心就不定,不可能有诚心。因为它是观待境界的,悦意境来了生贪追逐,不悦意境来生嗔排斥,这样心猿意马,怎么能诚敬呢?至诚是来自性德,不必要观待五欲六尘。“合天”,天是真如本性,以至诚心离开妄念,来契合本性,是合天。

【福之将至,观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人在福报快要来时,观察他的举动,决定能事先知道。

以这一条观察自己未来的前途好不好,如果烦恼渐渐减少,利他心越来越强,可以预见自己是在上升;如果烦恼增盛,恶念增长,则是堕恶趣的前兆,后世会很不好。

看别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变得谦虚、恭敬、善良,就会有前途;刻薄、傲慢、爱占便宜,将来必定有灾祸。

同样,祸要来临,观察行为趋向不善,也能事先知道。

【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祸和福是果,想求善果,因一定要正,积聚了正因,果不求而自得。我们想要趋吉避凶,只有在心上改过行善。

行善和改过的次第如何呢?行善之前,首先要改过。相续里有很多罪过,如果不事先忏除,就会障碍地道功德的产生。一般人修行多年不见效果,原因多半是没有真心改过。

想想看,只做一种表面的学习,心上有过失从来不改,这样会有进步吗?比如学习了十年,过失和十年前一模一样,甚至还更严重,知识增加了不少,心态却比过去傲慢,这样必定不能产生功德,就像田地里有杂草,不去清除,再怎么也长不出好庄稼。所以行善之前,首先需要改过。

配合十善业道来讲,一般的十善业就是离过。原来造杀生等恶业,现在观察恶业的过患,发起远离欲,发誓今后永远不造杀生等,这叫改过。

改了过失,才能做得到圆满的善法。不然,杀生没断,能做好放生吗?妄语没断,能说诚实语吗?当然不可能。

善和恶是相违的,恶的势力大,就会压住善根。比如,妄语的习气强,会压抑诚实,没戒掉妄语,始终会障碍诚实语;嗔心障碍慈悲,不改嗔心,也无法开展慈心。所以,首先改过,然后积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开玩笑的话说多了,以后你讲话没有力量

按照蕅益大师说法,两舌、绮语、妄言、恶口,得果报的...

孝子驱蝇误杀父亲 转世受报了断前因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老先生因妻子过世...

一切罪业的根源来自于愚痴

在《俱舍论》上说,有两种因缘,使令一个人出生会愚痴...

什么是领受等流果

等流果是个人所领受的。有两种:第一种,领受等流;第...

因果同时,念佛当下成佛

我们一般讲因果,都是讲异熟的因果,但下一段就讲到因...

【推荐】往生不是靠善业力,而是靠临终正念

什么是带业往生呢?从唯识的角度来说就是,我们造了业...

心念决定业力的强弱与方向

业力的形成是由心念决定的。心念是邪恶的,不管做什么...

明一法师:吃亏勋章莫忽视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烦恼很多,因为吃亏而烦恼不断的情况...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念诵普贤十大愿的功德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

妄想本来就没有的

为什么要安住空性,佛法是先安住再调伏,因为你安住错...

理观智慧所带动的六个阶段

这个理观的智慧所带动的有六个阶段。 一、理即佛。一切...

《大悲咒》拔除一切众生的苦难

和许多人一样,我每天都要诵《大悲咒》,遇到不顺心的...

【佛教词典】宿世因缘周

法华经所说三周之一。佛对下机者说宿世因缘,而诱令证...

【佛教词典】迷乳

(譬喻)盲人不知乳色,譬说于涅槃经。义楚六帖七曰:...

佛弟子如何看待婚外情

问: 作为佛弟子,该如何看待婚外情? 大安法师答:...

哪里有迷妄哪里便有平静

大部分的人仍不知禅修的本质,他们认为行禅、坐禅与闻...

弥勒菩萨的象征意义

到寺院朝拜过的善男信女都知道,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天王...

五蕴炽盛苦来得太厉害

五蕴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五蕴,这五蕴,蕴就是覆盖的...

去去莫愁途路远,不劳弹指见空王

省庵大师悲心切切,劝勉我们去去莫愁途路远。去去,就...

发愿会让你突破自我设限

古人说发菩提心我们设定目标有三个好处,第一个我们确...

以虚幻为实

从前,在印度,有一个男子因一时的气愤恼怒,厌恶世人...

都是归于你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忽有一个婆罗门愤怒恶...

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条小鱼问一条大鱼道:我经常听人说起海的故事,海究...

有胸量的菩萨,才能招感广大的福德

初学菩萨他在修学善根,是有所不足的,因为时间有限,...

降伏内心的悭贪

舍卫城中,有一位长者名叫最胜。家中非常富裕,但是为...

寺院屋檐下为什么要挂铃铛

在我国一些寺庙等传统古建筑的屋檐下,总能看到这系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