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是什么牵引我们进入未来世呢

智圆法师  2016/07/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是什么牵引我们进入未来世呢

每个人在饱尝了一生的苦乐之后,都不可避免地要趋于陌生的后世。到了弥留之际,身心就会开始瓦解,一般人都要经历四大分离的巨大痛苦。喇啦曲智仁波切的《极乐愿文大疏》中这样描述:当他们即将步入后世之时,危在旦夕的弥留之际,即诸如罹患致命的严重疾病而致身体有气无力;无有食欲;被褥衣服等如何好也不舒服,出现如坠入坑中,或被重物所压般的沉重感;双目模模糊糊,看不清色法;耳朵听不到声音,感受生命几乎要中断的剧烈痛苦。这时,作恶之人会出现罪业的境现,行善之士会出现善妙的境现。罪业深重的人心识迷乱,几乎发疯,语无伦次,甚至身不由己瘫在屎尿之中等外相全部现前,体内四大隐没次第逐渐出现……

在生死的关头,即将告别此生,是什么牵引我们进入未来世呢?

佛法告诉我们,没有外在的主宰,唯有自身相续中的业力,使得众生从一种生命形态进入到另一种生命形态之中。人之将死,生前所造的种种善恶之业,这些业当中,究竟哪一种业首先牵引我们、决定未来世的去向呢?《俱舍论自释》中,世亲菩萨曾经开示过:在生死转换的时刻,许许多多善与不善的业都可能随时现前,哪一种业首先成熟呢?首先成熟的是重业;如果几种业的轻重都相等,那要看临终之际,一念注于何业,则此业会先成熟;如果临终时两种业平等现前,那就由串习多的先成熟;如果串习也相等的话,那先作的即先成熟。博朵瓦格西曾将此比喻为临渡争舟,力强者先上;如果二者力量相等,则看舟近何人,近者得以先上;如果二人同近于舟,则看船夫与谁熟悉,熟者先上;又如二人都与船夫同样熟悉,则看谁先开口,先开口者先上。

每个众生的生与死并非孤立无关的两端,业识的延续如同滚滚水流,后继于前,从此端一直流于彼端。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举止、言谈、相貌、观念、思想,这些对于凡夫众生来说都有一个定势,不可能事隔一日,人就变成两样,这就是串习的结果。就象一棵树平时如果一直向西倾斜,最终也只会倒向西方一样,死时现前的境象,往往是生前串习的结果。我们生前串习深重的某种善习或恶习,临终时可能就会现起。

从前,北方的牧民中,一位宰杀过许多旱獭的人临死时口中喊着:“请杀掉这些旱獭,快把它们赶走!”;一个猎人一边惨叫着:“给我拿火枪来,这些鹿子要杀我……”一边死去了;一个喜欢吸鼻烟的人作吸鼻烟的姿势而死;一个裁缝作缝纫的姿势而死;一位商人说:“拿帐本来!”然后边数帐边死去;竹青寺的一位老僧人平时常念施水仪轨,故而口诵着施水咒“桑巴……”而逝。

所以未来世的前途如何,关键取决于我们现在做什么、怎么做。请时时检点自己的心吧!平时如果贪心粗重,那是生于饿鬼道的因;如果嗔心粗重,那是生于地狱道的因;如果痴心粗重,那是生于畜牲道的因;如果嫉妒心重,那是生于修罗道的因;如果持五戒行十善的心重,那是生于人天道的因;如果发出离生死的心,不恋著三界的安乐,那是小乘道的因;如果发大菩提心,平等慈悲,那是大乘道的因。

我们不可存有侥幸的心理,平时不用功修行,妄想临终时得到上师加持、本尊接引,依靠他力而轻松地往生善处。因临终苦剧、时间短促、心识迷闷,六根功能渐渐丧失,耳不能闻,眼不能视,意不能思,即便有善知识现前加持,但能得相应的又有几人!这就好象一个赛车手,由于平时刻苦训练,赛车技巧纯熟于心,所以正式比赛时,即使赛车高速飞驶,道路崎岖弯急,但对加速、减速、拐弯、刹车等都能处理自如,瞬间作出反应;倘若平时没有熟练掌握各方面的技巧,一旦登场,在高度紧张的竞赛之中,谁能保证不会出错而导致车毁人亡的灾难呢?

龙树菩萨在《养生篇》中说:“一切众生所有的功德和过失,都是以串习作为根本,所谓的习惯完全由自己决定,因此能在功德方面串习最为殊胜。”坏习惯是养成的,好习惯同样也是可以培养起来的。所以我们应在善业方面勤作不息,使得串习力愈来愈增上坚固。一旦善业的力量足够强大,那用不着到临终,就是现在,也能肯定未来世的前途一定会更加美好。

牵引我们进入未来世的业,称为引业。它所感召的是总报,决定了我们感得何种生命形态。比如投生为人,具足人的体相,这是总报。而同样是人,又会有贤愚、贵贱、寿夭、美丑的差别,这是别报。决定别报亦即决定命运差别的业,称为满业。《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说:“应当了知善与不善的业,是能牵引以及能圆满于善恶趣受生的业。所谓能牵引,是指能引生异熟果报,而能圆满,是指已投生后,能令领受爱与非爱之报。”

由引业、满业的善与不善,可分为四种情况:引业为善业,由其牵引会转生善趣,之后依随满业的善与不善,使得受报者在善趣中分别感受乐与苦的果报;引业为恶业,由其牵引会转生恶趣,同样依随满业的善与不善,使得受报者在恶趣中感受乐与苦的果报。比如生而为人,却有残疾、短命、贫困等等的缺陷,这是由引业善而满业不善所致。而在旁生、饿鬼道中,也有受用丰饶的,如人间宠物,有些日常生活的享用超过常人,即由引业不善而满业善所致。其余引善满善、引不善满不善的情况可以推知。

作为人,谁不希求完美,谁不愿改变缺陷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相貌端严、长寿无病、心智聪慧、六根健利,但这些都需要有相应的满业才会现前。而人们由于宿业的黑白相间,导致今生所受之报往往苦乐间杂,顺逆并存,故而在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无缺陷的完人。现代社会,人们都着重于外物,企图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报身。比如运用种种美容术来改变、调整容貌;运用生物学方法,不惜杀害物命,来滋补身体,希求健康长寿;不断研制新的药物,以为能使人的智商增高……凡此种种非因求取,都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最终不仅达不到欲求的结果,反而会引生更多的后患。如美容者,以手术强行改变五官的位置,这种暂时外在的改位,毕竟不是自然的产生,能否保持长久,或者美容后五官能否和谐,谁也不敢保证;而残害物命,享用肉食,妄想以此滋补身体,岂知既已杀生,造下杀业,必然感召短命、多病的果报,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食肉存在种种过患,恰恰是许多病症产生的根源。

我们一生的命运,从身心状况到境遇差别,无不受着过去世满业的支配,业既已造,报应难逃,唯一有主动权的时候就是现在!所以为了未来世的增上圆满,我们只有从现在开始种下圆满的善业正因,欲求长寿须勤护生,欲求相好须以花供佛,欲求富足须慷慨供施,欲求顺缘具足须常乐于助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走在五欲六尘的客途上,满面尘埃身心憔悴

你自己精进,就会舍这个轮回、这个南阎浮提的尘途。 尘...

印光大师: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净土还难

又汝既皈依佛法念佛,当依佛教而行。佛教你求生西方,...

轮回的因素与转变

所以这个地方从唯识学的角度,我们要掌握三个重点:第...

他的身业全都倒向了世间的事情

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言自...

外在的火是惹不起的,只能离开

问: 佛陀在火宅喻中并没有提出消灭火的方法,而是要我...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生命不过是灵魂随业流转而不断生生...

我们要坚固往生的愿力

我们要坚固往生的愿力,要知道在临命终时,愿力牵引令...

朗然独醒,大丈夫当如是矣

【原文】 醉生梦死,恒言也,实至言也。世人大约贫贱、...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如果佛性本俱,过去现在未来也本俱吗

问: 如果佛性本俱,是过去本俱,是现在本俱,还是未...

净土岂有十万亿之遥耶

然娑婆秽土,全是众生染想感结,纯一秽恶;而蠡髻梵王...

第六意识是众祸之门,但也是众妙之门

我们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唯识,对我们内心的状态很容易...

留点福报在临终时用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 我...

【佛教词典】念佛观

(术语)五停心观之一。恶业障多者,一心观佛之相好而...

【佛教词典】福地

(一)寺院之美称,意即能生福德之处,亦有称之为福庭者...

佛教徒如何对待所谓的「瑞相」

佛在经典中告诉我们:自誓受戒的时候,一个先决条件就...

念佛决定往生的依据

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间家业儿女,决定可以...

印光大师的家庭教育思想

印光大师自小沐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深受其益。所以...

如何引导家人都能走入佛门

问: 家里人不信佛,弟子因此很困惑,我该怎样做才能...

鸽王

有一天,一只鸽王率领着部下五百只鸽子,到御花园去找...

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凡夫之所以遭受痛苦,归根结底是因为贪图欲望,正如一...

中国佛教僧人的称谓

为了随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讳、礼仪,中国佛教僧人的称...

对治邪淫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人受着无明爱欲的驱使,投生在这个世间,此业报身乃一...

心开意解(法语短语)

亲近善士 学佛依止考察善知识,要有证德像恵能大师这样...

【推荐】在繁忙中就实现最大的自在

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在一种强大力量的推动下,在...

修行禅定,保持呼吸的畅通是关键

我每次讲呼吸的时候都讲到,呼吸就是我们生命的源泉。...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光近来得一摄心念佛方法,若已成片,固不须此。若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