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为什么偏空涅槃只是个化城

净界法师  2018/05/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为什么偏空涅槃只是个化城

然此三人,修行证果,虽则不同,而同断见思,同出三界,同证偏真,只行三百由旬,入化城耳。

在《阿含经》的三乘人,他的过程不太一样。有的从四谛,从苦谛观察下手;有些从十二因缘的无明灭下手;有些人从整个六度的修行当中去体验无常无我,这过程不一样,但是结果是一样。

为什么呢?因为同断三界的见思,同出三界的生死,同样证得我空的涅槃。他们在整个成佛之道五百由旬中,只走了三百由旬而进入化城。化城就是说,这个东西是一种虚妄的假相。

所以在《法华经》上说,没有真正的阿罗汉。诸位!你想想看,一个人有色身,有内心,有身心世界,然后一直修、修,修到最后这个人消失了,身也不可得,心也不可得,这个人是本来有,修到最后变没有,有这种事情吗?这个人没了,灰身泯智了,他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在《法华经》上说,世间上没有“偏空涅槃”这个东西,“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它是个化城,佛陀变化的一个虚妄的假相,每一个阿罗汉都投生到十方净土的方便有余土去,继续亲近诸佛,回小向大。

《法华经》讲一个譬喻:有一个大富长者家里面有很多小孩。房子起火了,起火时这些小孩你要他出去,他不出去,强拉也没有用。大富长者就说:“你们不要在这边玩,这边危险,外面有羊车、鹿车、牛车。”有些人喜欢羊车,佛陀就说外面有羊车给你坐,有牛车给你骑。

这些人各有所好,有些人喜欢羊车,有些人喜欢牛车,有些人喜欢鹿车,都出去了。出去以后一看,欸,就问大富长者说:“你不是说答应给我们羊车、鹿车、牛车吗?”大富长者说:“这三种车都没有,只有大白牛车,更好。”

就是说,佛陀为了引导众生出去时,设立了一个偏空的涅槃。因为声闻人一听到万德庄严他不生好乐,他喜欢那种寂灭的偏空涅槃,佛陀就先用这样的假名字来引导他,所以“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了。

现在我们要了解,阿罗汉在整个成佛之道,他的定位到底是什么,什么叫三百由旬。他了了三界的生死,但是他对于心性功德的开显,对于一切波罗蜜法的自在力,这一点就比较弱了。所以,阿罗汉于业力得自在,于妄想得自在,但是他在法上不得自在,因为他有法执。只有菩萨能够于法自在。

什么叫于法不自在呢?我们举一个例子。在《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说一件事情:有一天,大树紧那罗王菩萨,就是帝释的乐神,他应佛陀的邀请为大众弹奏了一首曲子。大树紧那罗王菩萨不是一般人,是菩萨示现。他双手弦音一动,阿罗汉受不了,很多阿罗汉就站起来了,手舞足蹈随着音乐开始跳动,乃至于尊者大迦叶也跟着大家左边摆一下右边摆一下。

这时天冠菩萨看不下去,就过去向迦叶尊者问讯说:“尊者!您老人家是佛陀的大弟子,又是头陀苦行第一,您怎么能够如此失态呢?”大迦叶尊者说:“我没办法。”他说:“一棵大树,大风来吹袭它,这棵大树如如不动;但是如果是用坏劫的风来吹它,这棵树就会连根拔起。”

他说:“你用三界的快乐果报来障碍阿罗汉,阿罗汉是能够不迷、不取、不动,但是你用佛陀的实报庄严土那种功德庄严来现给阿罗汉,阿罗汉就控制不了了,他只好手舞足蹈。”就是只能够随音起舞了。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明,阿罗汉在我空这一块得到很大的成就,但是法空这一块还有需要努力的空间。就是为什么佛陀必须讲通别圆教,因为他于法不得自在。

如果以《法华经》上来说,一个乞丐已经成功地脱离了贫穷,他从贫穷中脱离出来,但是他还没回家,他剩下就必须要回家了,他才能够继承他爸爸的珍宝,开显心性的功德。所以,为什么说他走了三百由旬,是这个道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念佛即是涅槃门

《心经》里就是讲涅槃三世诸佛的。怎么叫涅槃?涅槃就...

比丘命终之后趣向何处

往昔,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佛陀告诉比丘...

均提沙弥

昔日,有一群商人带着一只狗到其他国家做生意,行至半...

道生大师----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道生法师(355-434),中国东晋、南朝宋时高僧。亦名竺...

四十八大愿——(第11愿)正定必至涅槃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凡夫、外道、二乘人的过失

佛陀把我们一念心开出二本,一心具足二本:一个是杂染...

四事之教

释迦牟尼佛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在古印度毗舍离城的祇园...

要先「离一切相」,才有资格谈「即一切法」

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 我们不净观,第一个观,观我...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如何化解和冤亲债主的仇怨

有弟子困惑于不知要如何化解和冤亲债主的仇怨的问题。...

如法放生需要遵循的行为原则

放生是指解救处于生命危险和恐惧之中的众生,使它们免...

参禅人最重要是的细行

参禅人,最关重要是细行。缺细行,难入那伽。全细行,...

没能力断烦恼,要持佛号求往生

这里得生,就是往生,能够往生四土,从四个土来判,因...

【佛教词典】月天

(天名)梵名战捺罗,旃陀罗,战达罗Candra,又有苏摩...

【佛教词典】人胎生相

修行道地经说:人生胎成之相,每七日一种相成。自初七...

念头一转,福报就可以变为福德

有些初发心的菩萨很执着,会产生很多疑问,佛陀既然让...

佛法就在魔法中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一条发家的规律

杨荣,福建建宁人(现在福建建瓯),官职为少师。少师...

能守住口业,则成佛一半

九华山有位老尼师,年纪已136岁,身体健朗,从出家至...

佛的光明随时在我们身边

我再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这一篇故事的隔一篇,讲到...

炷香增福

唐朝裴休宰相,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儿子裴文德...

《观无量寿佛经》图文解说

灵山嘉会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

哪里没有佛

一次,有位禅师在佛殿里随众课诵,忽然咳嗽了一声,就...

为何越修烦恼反而更重

在印光大师的《文钞》当中,他说:有些人他越用功,佛...

为什么楞严咒一定要用心去持

佛陀在讲楞严咒之前,他把楞严咒的一个持诵的方法,跟...

心态决定思想

心态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

持戒对治烦恼

持戒是佛教也是一切宗教给予我们的重大启迪。佛陀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