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八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八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如来名号品第七(入第二会)

疏。二会来意者。于中有二。一对后辩来。以一分六会。今是初故。又前举下对前辩来。

疏。又远答名号海问者。自是十海为总意耳。

疏。佛于其中说普法者。就此普法自有四义。一境智合说。真俗双照曰普。妙智照达名光。二单约境说。体周曰普。用彻为光。三唯约智说准境可知。四约融摄说。若事若理皆无障碍。一尘一行犹如帝网曰普。圆明显焕为光。余如十玄。

疏。表德为号。亦有释云。表德为字。响颁人天曰号。今以即字是号。犹如十号皆约德故。言名别号通者。总相说耳。品中正说下。拣定通局可知。

疏。修生修显因果为宗者。修生约差别因果。修显约平等因果故。

疏。二会宗下疏文有二。先约四分科经。以明宗趣。二约别科辩宗。今初又二。初若就总望等者。亦名为远望。为成佛果故为远具解行德故为总。解即问明。行即净行。德即贤首。二近望十住故为近。亦合名别将前摄位。为总故。摄位者。十信满心顿摄诸位。今此唯成十住故。仁王不开十信。摄在十住。信为能成住为所成故。

疏。若依长科下。第二约别科辩宗。略有三义。一随品长分科总为十段。今当第四前后摄叠故。二故此亦名正报因果者。即前后钩锁科。亦当第二毗卢遮那是因。此三品为果故。三亦是所信者。贤首向前亦将此三属所信因果。正报果故。如下疏指。亦属四分之第一分故。而言亦者有二意。一对金科属第二分故。二对随其本会科。名能信成德会。今为所信故云亦也。疏前会举果。此通繁重难。先问后答。答中二。先约义通。为意别故。所以重举可知。后又前会果广下。约文以答。以少从多故。前会果多名举果分。此下因广分名修因。虽举此会正酬向来约分名难。故云因广。然取当会因果。皆各三品因果似齐。而因文亦广。

疏。若约钩锁者。此当第三依起因果。是所依果故不同。第七说所成者。所成自属第四差别因果故。疏以未入位性不定故下答。此上问文有五段。一者正答犹如轻毛未能得入正定聚故。二若尔下蹑迹生难。三然说法下以义释通。四第九会下出四所以五是知下结其深玄。二中说后定如无量义经者。即法华中经云。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也。若出其意。无量义者是出生义。故彼经云。无量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谓无相。法华即是收入之义。故彼经云。究竟至于一切智地。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今欲收入先辩出生。若知三乘万化从实相生。究竟还归一实相故。欲为法华序故说无量义。便入此定。

疏。第九表证唯证能说者。即第四出四句所以。其第一定后说。诸会广说故不释之。但解后三。初解第三二第七。为表下解第四。第四有二会不入定。第二不入前已解竟。唯解第七。三说后入下通第二义。入即修行。上引无量义经。乃是别意而有等言。等取此经通意。通诸经意今显通意耳。疏是知下第五结其深玄。故下文中示十信相。既所说信定散自在。明知。能说入出难思。余会摩顶下更示异门。令无局执。

疏。若顺诸会应直分问答者。以六会共答此中问故。第一序分。唯属此会为加序分名为顺文。

疏。处在菩提下西域记说。贤首亦云。相传说云。以龙见如来初成正觉树下露坐。故为佛造。若西域记说。菩提树南门外有大龙池。帝释献方石在此池中。池东林内有目真隣陀龙王池。其水清黑其味甘美。龙池西岸有小精舍中作佛像。往昔如来初成正觉。于此宴坐入定七日。时此龙王警卫如来。即以其身绕佛七匝。化出多头俯垂为盖。故池东岸有其室焉。释曰。若取龙造正当于此。虽不言造堂。龙既警卫不妨后造。当向即东南。又云菩提树东有精舍。高六百七十尺。下基面阔二十余步。叠以青塼涂以石灰。层龛之中皆有金像。四壁之间镂作奇製。或连珠相或天像焉。上置金刚阿摩勒迦果宝瓶。东面接为重阁。簷宇特起三层。榱柱栋梁户扉窓牖。金银凋镂以饰之珠玉厕错以填之奥室邃宇洞户三重。外门左右各有龛室。左则观自在菩萨像。右则慈氏菩萨像。白银铸成高十余尺。精舍故地昔无忧王建小精舍。后有婆罗门建大精舍。即雪山见大自在天天令置也。释曰。此义亦当。若取普光堂义。却当树西。西域记云。菩提树西不远。大精舍中有鍮石佛像。饰以奇珍东面而立。前有青石奇纹异彩。是昔如来初成正觉。梵王建七宝堂。帝释建七宝座。佛于其上七日思惟。放异光明照菩提树。去圣逾远宝变为石。释曰。此为普光法堂定矣。但从古传云是东耳。若东西二三里。即是盲龙之室。非是龙造。去圣时遥传记讹异。故且略出三处。冀更审之。

疏。双照真俗故称为悟者。准下无着不释总句。具下诸别以成总句。亲光则更别释总句。今依亲光别释总句妙悟。取无着意将别释满。

疏。烦恼所知生死涅槃。皆称二行者。准无着名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但离所知。二乘之人于极远时处不能知见。有知不知故名二行。今无不知故云永绝。若亲光云。凡夫二乘现行二障。世尊无故。凡夫现行生死起诸杂染。即烦恼障。二乘现行涅槃弃利乐事。世尊无彼二事。故云永绝。今具含二释故双释之。下诸功德皆是下文广释中意。如或未晓但寻兜率会疏及论文。居然易了。

疏。圣天梵住者。即智论第三云。圣谓三乘圣人。天谓六欲天。梵即色无色。复次三三昧是名圣住。布施持戒善心三事名天住。四无量是梵住。释曰。此虽二文义乃是一。前举果住后出因住。或为四住。谓加佛住。如来常住首楞严诸三昧故。虽遍住四住。智海已满大悲深故特言大悲。大悲即梵住所摄。

疏。四种变易生死者。第一疏钞已。引摄论无上依经。今更依佛性论第二。略示其相。一方便生死。谓生死缘即无明住地惑。能生新无漏业。譬如界内无明生行。以惑生智非同类故。名为方便。二因缘生死。谓生死因。即上无明所生无漏有分别业。譬如无明所生行业。但感同类故名因缘。三有有生死。即由前因缘感得变易。异熟有果。如三界内以有漏业感六趣身。言有有者未来生有。更有一生故。如上流般阿那含第二生般涅槃故。亦云。有此有果故名有有。四无有生死即改变易脱。譬如生为缘有老死等过患。一期报谢更无有有故名无有。故今疏云唯有第四无有生死。一生者。此生之后便成佛故。如那含人当涅槃故。

疏。后若世尊下正显问端。疏文有二。先对前辩异。后若唯约义下科判经文。于中分三。先科有三。初就义为三。以所问法有三类故。二是则以佛下辩三段次第。三今取文义俱便下。后分二释文。两段皆结故是文便。直问引例表人异道同。故是义便。疏一刹类者。即形状长短等。言即前二海广如四五二品者。第四成就品。答世界安立海。第五华藏世界品答世界海故。

疏。初句总下。释此十句总有三势。皆有总别。第一行愿俱起释。初总余别。别中展转相释文势可知。

疏。又成菩萨具悲智也下。第二悲智双流释。于中三。初一总句菩萨即悲智也。二具此悲智下。一句明双流所为。三佛种不断有何相耶下。八句皆释不断之相。于中四。初三正释不断。谓成就三德是不断相。二云何救护下覆成上义。如次三句。三智成何益下。显三德益。经但二句含于三义。初明智德益。后惑除何益下。以灭爱着处句双成二益。若着诸法正智不生。若着于空不能悲救。今空有无滞故能灭惑成智起悲不断佛种。四所陈下结属本意。

疏。又释一切菩萨下。第三约二利齐运释于中初句总余句别。别中疏皆假徵起。以经为答。于中初二双明二利。二云何救护下别释利他。经有六句疏文分四。初二正离二障。二以何方便下。一句出离障因三此烦恼下三句。出二障之相。四二障既寂下。从后倒收结归。总句二障既寂通后七句。即二障除能成二智。除烦恼障根本智现。除所知障后得智现。即此二智亦为能寂。菩提涅槃即是所成。烦恼障断成于涅槃。所知障断成菩提故。此结利他意则不断佛种。结归自利菩萨成矣。结归总句。

疏。今初文有九句下。疏文分二。先通释九句。后别解顶问。前中一向序昔于中有五。一正立脱忍。二又以十信下。出其所以。若不开十信则不合问信。下有忍品故知脱忍。三故仁王下引教证成。四有义云下。以理证成。五由斯下结成配属。可知。

疏。十顶一种下。二别明顶问。于中二。先叙昔后申今。前中有三说。一依梵网经。疏文有三。初正叙昔。二理亦可通者以理纵成。三但彼经下以文夺破。言二三四与此三四五会处法全同者。此是第三会在忉利。四在夜摩。五在兜率。彼第二即在忉利故。彼说十世界海竟。即云次于忉利天宫说十住法。次至夜摩说十行法。次至兜率天宫说十回向。斯则处法全同次第不同。彼二此三。彼三此四。彼四此五。以前加菩提场故。言他化十地次第亦同者。亦是第六在他化自在天说十地故。由彼不越第五化乐天故。说地亦第六故。彼文云。次至化乐天宫说十禅定。次至他化自在天宫说十地法。次至初禅说十金刚心。次至二禅宣说十愿。次至三禅说十忍法。次至第四禅摩醯首罗宫。说我本原莲华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故总收之四例不同。一菩提普光二会不分则开合不同。二则次第不同。三即有无不同。此经四禅无说彼皆有说。四此有重会彼无重会。彼经一处说一法门。此则四六兼二。七兼于三。以斯四义故难会通。从又此中问下。纵成一破。设汝欲将心地法门例同此者。此中说果应为心地。何得用顶上。一师义竟。疏有云僧祇下。第二师义。于中二。先叙昔。二彼问虽十下破可知。

疏。有云寿量品答第三师义。于中二。先立后破。前中四。一正立。二又佛名下引证。三但举此初下。彼师遮难恐有难云。今经百万阿僧祇重。何以证成十界之义故为此通。四此为标首下。释成顶义。

疏。然复下第二难破。于中先纵立。后但标此下夺破。

疏。今谓新旧下申今正义。于中二。先以十忍答顶。后通以四品答顶。前中七。一正将十忍答顶问。二言十顶者下会释二名。三故十忍下引文为证。四亦犹下引例成立。五不尔下反以释成。六设欲下释无十难。难云。若开顶问十句即圆。若以忍答顶句则唯九。故今答云脱于十信十句成矣。七十信虽未成下会通上难。难云。我先用二义不开十信。一文证二理证。今欲开信双乖文理故。今通之乃有数意。一对前立理。前明阙于四义不立信位。今明不必成位四义无遗。二德用殊胜下。上以文证今亦文答。上引但明信位不开。今明何必要开而不妨有问。何者。十愿十藏非是别位得为问端。信不成位何妨有问。又藏愿等寄他会。答尚有别问。十信法门别一会答。解行德能三品宏深。岂合无问。疏若将下。第二会通。以四品答于顶问。以信住行等皆有多品。总将四品共答顶问。于理无违。若尔古以僧祇寿量而答顶问。应不乖理彼以局取又不收忍。今总收四与昔全乖。顶乃通名忍等别称。故不同也。此解最妙亦能傍通一难。难云。引四善根忍顶不同。今何将忍以酬顶问。故为总释。则以等觉因位之极通称为顶。不全同四故。上引之义相类故。

疏。其平等因果下。通妨难。难云。若依问为三。第三段唯合明果。今有普贤行为因出现品为果。自是一段平等因果。今何得皆将答果问耶。故为此通。既因是得果不舍之因。即果中因亦是果摄。故属第三所成果也。又古人以文从义。出此因果。若疏本意全属果也。至下重明。疏言随类者。有其三义者。

疏。文有二。先释三义后结通局。前中一随疑者所宜异者。即用法不同。随一类人所乐不同。随宜适化。故经云。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即应病与药也。言或示色令见。是现相答。以声令闻是言说答。上皆显应。冥资令晓即是冥应。总合上三一时顿应。以法界圆明顿现也。

疏。二随疑者流类别故者。上之三义。随一类中即容此三。今明万类。谓人天鬼畜音辞差别等。然准疑人约有所表。但明菩萨据其实义万类皆通。又菩萨者。但语大心众生。不妨本类亦有差别。谓天为菩萨。人为菩萨等。疏三随疑者。所疑异者。此约所疑之法。是则初是义无碍境。二是辞无碍境。此是法无碍境。然其所疑即十住等。其能疑人未必疑于十信。许互疑故。十信亦疑住行等故。

疏。谓若疑十信下。出随疑现通之相。于中有二。初疑十信。即是此文及第十三经光明觉品。言周乎法界等者。等取十方。各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菩萨云集故。下经云。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等。若疑十住者。即第三会十住品。初言云集等者。此一等字等取行向地等。谓十行则足趺放光。十向则膝轮放光。十地则眉间放光等。十行千刹十向十千等。此一等字者。等于一分放光中事。

疏。如放光下。例于余相。谓动刹雨华香云等事。皆随宜不同也。

疏。故知初会下。第二辩通局。此会望初则局一分。彼通九会。谓佛前现华。通表一部所诠华严。眉间胜音通表九会能诠教故。结集编次非现前后。

疏。故下三会下引文为证。即不起前二而昇四天。明正当此处现通四天齐现耳。

疏。名不动智等是答法性者。不动智等等余九智。智虽是一十智不同。不同之德即是法性。则以佛德为法性故。

疏。文虽在下等者。释通妨难。谓有难云。适所引文皆光明觉品。此中现相言答十问。乃引下经岂成此答。释云六会现通尚在一时。况光明觉义不在此。故光明觉说说此所现。是以此中别列十方佛刹菩萨一一各说。光明觉品一时总牒。明是说此所现相耳。疏去此远近皆十刹下。上总科十方皆八下。别释八段。前六释初远近自有三段。一正释。二为有所表下通难。难云。华严即是通方之教。未有一土不说此经今举十刹则十外不收。今说百刹应百外不摄。岂为通方释意可知。三又随迷下约观心解。疏今通用之者以梵语多含。三藏各取今以义收。故皆通用而暗引下经以成四义。初释首义。以信为首。摄诸位故。是通意明信该果海故。二释胜义。云次第行中信最胜故。经云。是故依行说次第。信乐最胜甚难得。三于生死中下释吉祥义。经即通取下经之意。四信能增长智功德故。释德义。亦全是贤首品经文。文云。彼诸大士威神力法眼常全无缺减。十善妙行等诸道无上胜宝皆令现。即吉祥义也。疏亦有传云者。即兴善三藏译。余亲问三藏有同此说。令欲会意故前收四说。疏今初东方下。别释十方。八段之中皆释三事。一刹名。二佛名。三主菩萨名。唯初东方。桉经之次。下之九方从后倒释。以十首菩萨表十甚深。是助化主故先举之。余二因此故在后释。细寻可知。

疏。处处文殊下文当释。从由慧拣择下通难。难云佛名不动智文殊表慧。二相宁分。答中然智慧二字乃有多门。今此正用分别名慧。决断名智。故以慧为因以智为果。疏不染而染等者。此释妙色义。语出胜鬘。下当广释。又释十段皆暗取十甚深义。一云。慧达佛境即佛境甚深故。二觉首缘起甚深心性是一故。三财首教化甚深。四宝首业果甚深。五德首说法。六目首福田。七进首正教。八法首正行。九智首助道。十贤首一道故。并可思。

疏。又十佛相望下。总以六相圆融。文殊为总者。若以法门为总。文殊主般若统收万行。九首之德皆是般若。随缘别相同明佛德。即是同相缘起。教化互不相收。即是异相。统十甚深为成佛境。即是成相。各住一甚深即是坏相。余如下说。若约人为总别。文殊为上首。故曰是总。余九为伴是别相故。同则同名为首。异即贤智等殊。共成十首。表信之人坏各住自。

疏。以前后例下。三结释劝修。如前现华表义现众表教。后如十慧说十住。十林说行。十幢说向。十藏说地。离世间品菩萨万行寄表甚深。斯为观心。非是臆断。不信此理一向外求。如数他宝。故非我分。二文殊言答中。疏以文殊示居此土生有十徵等者。释文殊说意。上明是主菩萨。庐山远公但云。文殊师利是游方大士。唯见一经但覩一迹耳。今具出之。是主是客亦果亦因。具难思也。言示生此土者。即文殊般泥洹经云。佛告跋陀婆罗。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生此国土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其生之时。家内屋宅化作莲华。从母右脇而生。身紫金色堕地能言。如天童子。有七宝盖随覆其上。释曰。言此国者。即舍卫国。佛正在此说故。即此经复云。文殊师利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则相好同佛。复有经说。生有十桢无非吉祥。一光明满室。二甘露垂庭。三地踊七珍。四神开伏藏。五鸡生凤子。六猪诞龙豚。七马产麒麟。八牛生白泽。九仓变金粟。十象具六牙。由是得立妙吉祥号。

疏。来自他方体含万德者。即今经文。从东方金色世界中来。节节皆。言所住世界谓金色等。既周法界不动而遍。各领十佛刹尘数菩萨。说佛功德明万德斯备矣。上二对标其主客。下略说胜德。

疏。降魔制外通辩难思者。然此二句有通有别。通则通用通辩。降伏魔怨制诸外道。别明以神通怖之。以威故言降。用四辩屈之。以辩故言制。然其事类颇多。略举一二。如幻三昧经十卷云。时有善住天子。启白文殊。欲同往见佛。文殊现变三十二部交络重阁。有诸菩萨先至佛所。身子覩变具陈问佛。佛答是文殊令诸菩萨集会。又问。何以不见文殊。佛答文殊住降毁诸魔三昧正受。蔽魔宫殿兴大威变。诣如来所。于是文殊住降毁诸魔三昧。应时三千大千世界百亿魔宫一时皆蔽。不乐其处各各怀惧。时魔波旬自见老耄。羸毁少气拄杖而行。所有宫人及彩女等亦复羸老。又见宫殿而复崩坏。暗暗冥冥不知东西。时魔波旬即怀恐惧身毛为竪。心自念言。此何变怪。令吾宫殿萎顿乃尔。将死罪至归命终尽天地遇灾劫被烧耶。时魔波旬弃除贡高。舍恶思想。时文殊师利所化百亿天子在交络者。住诸魔前。谓魔波旬。莫怀恐惧。汝等之身终无患难。有不退转菩萨大士。名文殊师利。威德殊绝总摄十方。德过须弥智超江海。慧越虚空。于今以是入降毁魔场三昧正受。是其威神。下取意说。时魔恐惧魔宫震动。求化菩萨救。菩萨答言。勿惧勿惧。可诣释迦如来之所。有无尽慈悲令无所畏。言讫不现。魔即俱来诣佛。请救我等。闻文殊之名即怀恐惧。不能自安畏亡身命。佛赞文殊已。魔请归依愿脱斯苦。佛令且待须曳。文殊当来即脱汝此难。后文殊至。佛问三昧。彼广说竟。令舍诸魔。文殊问曰。汝秽恶此身耶。魔答曰。尔若能当厌贪欲之事。不住三界等耶。魔敬从命。即令诸魔皆复本形。五体如故等。此即降魔也。制外者。即文殊般泥洹经。佛说。文殊初诣诸仙人求出家法。诸婆罗门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唯于我所出家学道。余文广博不可具引。至如圣智怖心。闻声扬而躃地。寂顺思覩入隐身而立空。故得帝释心喜。雨天华而至膝。蔽魔愁忧行拄杖而垂泪。劫火烧刹。蹈水之上而经行。霖雨绝供。化钵饭而无尽。示多身以抗迦叶。放一钵而发本源。皆是通辩降魔制外也。又如度二十亿佛现说法者。持地犹存。化百千诸龙立登正觉者。娑竭王女是一。是以礼妙慧而不忘敬本。劝善财而增长发心。无言于不二法门。悉力于安乐行品。教龙吉祥之分卫。下位莫知。答瑠璃光之光明。正觉称妙。谈般若之玄致。屡质本师。说权实之双行。频惊小圣。皆辩才也。

疏。化满尘方用周三际者。辩得用横竪深广也。谓十方微尘刹土。皆是文殊化处。故菩萨处胎经云。我身如微尘。今在他国土。三十二相明。在在无不现。余如众海云集中引。又般泥洹经云。住首楞严三昧。以三昧力。于十方国或现初生出家灭度入般涅槃分布舍利饶益众生。又宝藏陀罗尼经广说。至下菩萨住处品。当更明之。即今文中。一切处一时说偈。即横周法界。

疏。道成先劫已称龙种尊王等者。此下别明竪穷略示一二也。先劫即过去。名龙种上尊王。智度论十二具引首楞严三昧经说。名龙种上尊王。经文但名龙种上尊王佛。即译人广略耳。五十三佛名中。亦名龙种上尊王。其首楞严三昧经有三卷。即当下卷。因文殊广说首楞严三昧境界竟。尔时长老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我谓文殊法王子。曾于先世已作佛事。现坐道场转于法轮。示诸众生入大涅槃。佛言如是。如汝所说。迦叶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龙种上尊王如来应供正遍知(云云)于此世界南方。过于千佛国土。国名平等。无有山河沙砾瓦石丘陵坑坎堆阜。地平如掌生柔软草。如迦陵伽。龙种上佛于彼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转法轮。教化成就七十亿数诸菩萨众(云云)佛寿四百四千万岁。下取意引。涅槃后起三十六亿塔。法住十万岁。记智明菩萨次当作佛。下结会云。尔时平等世界龙种上佛。岂异人乎。即文殊法王子是。次言现证菩提。复曰摩尼宝积者。即央掘摩罗经。此经有四卷。事出第四。初卷中明。舍卫城北有村名萨那。有一贫穷婆罗门女。名跋陀罗女。生一子名一切世间现。少失其父。年将十二。聪明辩慧。有异村名颇罗诃私。有一旧住婆罗门师。名摩尼跋陀罗。下取意引。世间现从其受学。师乃受王请留其守舍。师妇年少染心逼之。世间现不受。其师少妇自惭毁害。师归。乃言世间现强逼。师言汝已为恶当杀千人。可灭汝罪。即杀千人还归见师。师怪其存。又令杀千人各取一指作鬘冠首。唯欠一人。母为送食便欲害母。世尊现前舍母。趣佛为佛所降。广显深妙。第四末。波斯匿王严四兵至。欲罚央掘来至佛所。佛示央掘。后发其迹云。大王南方去此。过六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一切宝庄严。佛名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下取意引。寿命无量国土严净。纯说一乘即央掘是。由前文殊广与对扬。后显文殊之迹云。大王北方去此。过四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常欢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纯一大乘无余乘名。即文殊师利是。故云现证菩提。复云摩尼宝积盖言略耳。下说师及师妇央掘之母。三人皆是如来化现耳。上略举过现不说未来成佛者。未来成佛现即是因。非殊胜故。疏略不显。若欲说者。即大宝积文殊会中说。于未来成佛。号普见如来。以恒河沙界庄严。为一佛国。以安养世界庄严比之。析毛滴海不可为喻。其中众生三十二相。天眼无碍镜照十方。不闻生老病死苦等。但出佛法僧声。若人欲见应念便覩。不待解释疑网皆除。闻名得最上善利。聆记为面见诸佛等。

疏。寔为三世佛母。岂独释迦之师者。结其实德。故七十九经云。文殊师利所有大愿。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善哉文殊师利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善哉文殊师利。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母。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菩萨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等。佛名经说。过去无量恒河沙佛。皆是文殊教令发心。然犹带数故今显实。实为一切佛母。不可穷其始末。岂独释迦之师者。即前所引处胎经云。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即法华九世祖师。亦带方便住首楞严三昧。亦是迹中故。弛张乎权实之场。莹彻乎真如之际。住诸佛不思议之境。岂可语其始终。无言强言为三世之佛母耳。疏影响而来故其说也者结也。影响显非实因也。疏何不入定者。问意中云何明已后信未入位许不入定。今此三品说佛三业。何不入定。故为此通。以果从因因即十信。十信不入果亦不入。是十信中取说果故。疏下结文具显者。即品末。云世尊昔为菩萨时。以种种谈论种种语言。种种音声种种业。种种报种种处。种种方便种种根。种种信解种种地位。而得成就。亦令众生如是知见。而为说法。即其文也。

疏。又随宜说法意趣难思者。上指品末广故难思。今明意趣深故难思。亦如法华方便品说。谓称体大用。或随自意。或随他意。或随自他意故。从又等法界下多门难思。

疏。三金银等色者。如观佛三昧海经第三广说。今当义引。佛为父王说观诸相竟。佛白父王。乃勅阿难。吾今为汝悉现具足微妙身相。说是语已。佛从坐起。令众俱起令观如来。从顶顺观至足轮相。复从足相逆观至顶。一一身分分明了了。如人执镜自见面像。若生垢恶不善心者。若有曾毁如来禁戒者。见像纯黑犹如炭人。五百释子但见炭人。有千比丘见赤土色。优婆塞辈十六人见黑象脚色。优婆夷辈二十四人。见如聚墨。比丘尼见色如白银。优婆塞优婆夷有见如蓝染青色。四众悲泪释子拔发。碎身毁形自述所见。父王安慰竟。释子即起白阿难言。我宿罪故不见佛身。佛为说因。过去毗婆尸佛时。有一长者。名曰日月德。有五百子。聪慧无双不信父之正法。子临终时。父云。汝等邪见。不信正法。今无常刀割汝身心。眼何所怙。令称毗婆尸佛名。未及法僧而终。生四王天。后邪见因故堕大地狱。铁叉刺眼。忆父所教得生人中。六佛出现闻名而不得见。以其得闻六佛名故。与我同生。如来令称诸佛名号礼拜忏悔。还见相好身。即得初果求佛出家得阿罗汉果。千比丘见赤土色者。过去然灯佛时。像法之中有千弟子。心疑于师。师见其临终。令其称念然灯佛名。生忉利天。以疑师罪下堕饿鬼中。洋洞灌咽。以称佛名今得值佛。佛示胸前万字。令读于此字中。说八万四千功德之行。即便忏悔。罪障消灭得记作佛。比丘尼见白银色者。过去释迦文佛时。五百童女在山泽中。忽遇比丘。皆脱银环散上发愿。愿此比丘成佛之时。愿我见之如所散银环。此后生生作银山神。今见银色。从是已来恒值诸佛。优婆塞见黑象脚者。此等昔时皆作国王。受邪沙门说于邪法。其说法人堕阿鼻狱。汝等随顺恶友教故。堕黑暗地狱。由前闻法善心力故。今得遇我得受五戒。令其忏悔。佛放眉间白毫光照。便得初果。求佛出家成阿罗汉果。优婆夷见聚墨色者。佛说。昔时一宝盖灯王佛像法之中。有一比丘巡行乞食。至淫女家。其女见之。盛满钵饭戏弄比丘言。汝颜色可恶犹如聚墨。身所着衣状如乞人。比丘掷钵腾空飞去。诸女惭愧忏悔发愿。愿此施食所有功德。未来得如比丘自在。以施食故。千二百劫常不饥渴。恶骂因故。六十小劫堕黑暗地狱。由前发善心。今得值我受其五戒。乃是供养阿罗汉故。见舍利弗不见我身。佛为脐中出大莲华。化成光台。有百千声闻。身子目连作十八变。诸女消二十亿劫烦恼之结。得须陀洹果。后见佛身相好端严。而不见白毫相。佛告大王。戏弄恶口乃至得道。见佛不明。余广如经更不会说。如蓝之缘准例可知。下十定品见色多种。

疏。三尺等者。三尺之身即瞿师罗长者所见。丈六应身无边。即无边身菩萨穷上界而有余。准十定品。或见如来一由旬量。百千由旬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量。略等去中间。故云乃至无边。

疏。五寿命等者。或无量劫如阿弥陀佛。或不满百年如今世尊。故涅槃云。我闻诸天寿命极长。云何如来是天中天。寿命短促不满百年。下至朝现暮寂者。如月面佛寿一日一夜故。佛名经第六云。妙声佛寿命。六十百千岁。智自在佛寿命十二千岁。威德自在佛寿七十六千岁。摩醯首罗佛寿一亿岁。梵声佛寿十亿岁。大众自在佛寿六十千岁。胜声佛寿百亿岁。月面佛寿一日一夜。日面佛寿一千八百岁。梵面佛寿二十三千岁。又第二中云。诸佛寿命长短差别。有十阿僧祇百千万亿。毗卢遮那品云。一切功德须弥胜云佛寿五十亿岁。下经之中。说诸佛寿长短多门。疏七根谓眼等随感现异者。佛眼等六根通相而言。三十二相广长舌等。既有八万四千等异。则六根之相随宜亦殊。故高幢普照主山神。得观察一切众生心所乐严净诸根解脱门。雨华妙眼道场神。得能雨一切难舍众宝庄严具解脱门。偈云。昔行施行无量劫。能舍难舍眼如海。如是舍行为众生。此妙眼神能悟悦。谓于一眼有无量行故。所得眼无量差别。复有诸根美妙执金刚神。又上经云。佛眼云何无有量等。

疏。然圣人无名下。欲显多名先且立理。于中有二。先双标。谓本无言相故。下经云。已出世间言语道。其性非有非无故。凡有言象皆是随俗利众生耳。二若就德下就无名立名。不出此二。就德通于真应。随机唯约利他。

疏。虽复多种下二以义统收。不出四悉檀义。一世界悉檀。但令欢喜如来立名少从于此多约后三。今言随宜此为总句。然四悉檀皆是随物宜故。此一句亦摄世界悉檀。二生善者。即是为人。三灭恶者即对治。四见理者。即第一义。又四悉檀亦名四随。问明品中更当广说。言海印顿现者。无尽之名皆我本师海印顿现。即摄十方三世佛号。皆属一佛随宜之号。非约多佛。

疏。一切义成者。梵名悉达多。太子时号。果收因名恐人不知故将梵言以释唐语。

疏。惑断等者。暗尽明圆清凉益物。如三德也。

疏。然上释迦乃是族望者。姓望如崔卢等。族望如博陵。以是能仁之瞿昙故。

疏。无能说过者。即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第四卷。有严炽王请萨遮入宫供养。因问云。颇有人于众生界中聪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过不。答言有。下有十重问答。大意皆同。一问是谁。一云能雨婆罗门聪明大智。常多淫欲喜侵他妻。二颇罗堕婆罗门多睡。三黑王子多嫉妬。四胜仙王子多杀生。五无畏王子慈心太过。六力过王子饮酒太过。七婆薮天王子行事太过。八大仙王子贪心太过。九大天王子轻躁戏笑放逸太过。十波斯匿王食噉太过。第十一问还更有不。答云。王亦有过。谓太暴恶急卒。王闻大怒令杀尼乾。尼乾惊怖乞容一言云。我亦有过实语太过。大王黠慧之人。不应于一切时常行实语。观其可不。我于暴卒人前出其实语。故为太过。王悟悔过。更问之曰。颇有聪明大智利根无有过不。答言有。问谁是。答云。沙门瞿昙。此一无过。我四围陀经中说。释种沙门无有过失。所谓生在大富家不可讥嫌。何以故。是转轮王种故。种姓豪贵不可讥嫌。以甘蔗种姓家生故。福德庄严不可讥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身故。下广说如来具大慈悲无碍辩才十力无畏诸不共德。广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功德。云唯此一人无有过失。则显余皆不免。故今疏云无能说过。王闻发心。

疏。问余圣教说下问答料拣。初问答中有三。初正释此文。二因此下类显义理。即五教意。二通始终。三即顿教。四五皆圆。三若通论下该通诸刹。以上五义但语娑婆。今该横竪一切诸刹。此五亦即成就品中。十无碍义。欲对上五显其无尽。故复重明。又前约五教以法随机。此五约理直语融即一相入义。即一多相容不同门。二相即义。即诸法相即自在门。三一具一切。即同时具足相应门。四即应即狭。是广狭自在无碍门。五即因陀罗网境界门。又兼上五潜入微尘。即微细义。随法回转即主伴门义。随心见异即隐显义。就佛而言本非净秽託事表法。十门不同即託事义。显于时中即十世义十玄具矣。上之十义直约处明立名如是。若小乘中尽三千界唯一释迦。若三乘说。亦百亿内有百亿释迦。余十方刹自是别佛。今约一乘。皆是遮那海印顿现。余十方佛刹亦犹如灯光互相重遍。然于一乘不可说体建立多名故。今此名一一融摄。名号品竟。

四圣谛品第八

疏。此品广于下。疏文有三。一对问辩来。二既知佛下约义辩次。三上名随下辩义相不同。

疏。二释名者。疏文有二。先正释名。后出体相。今初。经论广明其文略具五地。复释。今当略辩。先得名后释名。前中文有三节。一双标二义。二言谛实下双释二义。谛通二义。圣之一字唯属审谛。三瑜伽下引证二义。法性是谛实。胜解是审谛。

疏。四谓苦下释名先列。后总云下释名。

疏。性相云何下第二辩体相。谓正出体性即说行相。故名体相。于中亦二。先辩性相。二属经结示。今初。通有天台四四谛意。四四谛者。玄文已具。今略列名。一生灭四谛。二无生四谛。三无量四谛。四无作四谛。依常所释但有其二。或名有作无作。或名有量无量。有作有量即是小乘。无作无量即是大乘。今以义开故成四四。初则生灭四谛。文有三。初正明。然句皆二义。如逼迫名苦则释别名。亦当辩相。一逼迫身心是苦行相。二即有漏色心者正出体也。色心即五蕴。心是四故。五盛阴苦苦故。不摄无为故。增长名集。是释名相。积集增长故。即业烦恼者出体。下二谛例知。而道云等者。等取八正道等。二此约相说。通大小乘者。结属生灭四谛也。然四谛有相有性。上所辩性是相性也。下说无相是真性也。三智论云下。引证通大小乘。亦是结前生后。结前是生灭四谛。大乘四谛皆无相下。生后无生四真谛也。

疏。涅槃云下。即无生四谛。然疏有三。初引经正明。即十三经略示一苦。若具应云解集无和合名集圣谛。解灭无灭解道无道等。影在次文。二谓达四下以义释经。云何言无生四谛。从缘无性即是空。故名之为无非断无也。灭虽无为因灭惑显。亦曰从缘。言超筌悟旨成大者。苦集灭道以为空筌。其犹筌罤以求鱼兔。无相空理即为鱼兔。得鱼亡筌。是悟空方便得成大乘。非离四外别有大也。如非离筌而得鱼矣。三又涅槃云下。以引经证成大小别义。双证生灭及无生也。经云。善男子。以是义故。诸凡夫人有苦无谛。声闻缘觉有苦有苦谛。而无真实。诸菩萨等解苦无苦。是故无苦而有真谛。诸凡夫人有集无谛。声闻缘觉有集有集谛。而无真实。诸菩萨等解集无集。是故无集而有真谛。声闻缘觉有灭非真。菩萨摩诃萨有灭有真实。声闻缘觉有道非真。菩萨摩诃萨有道有真谛。故引此经文。兼释解苦无苦下之三句。言谓若苦即谛下。释经凡夫无谛之言。涅槃四谛品云。佛复告迦叶。所言苦者不名苦圣谛。何以故。若苦是苦圣谛者。一切畜生及地狱众生应有圣谛。亦即思益经文。此无谛言约审谛说。不约谛实。若约谛实。三涂实苦。言二乘虽审知之下。释二乘有谛无实之言。有审谛故如实知苦。不同凡夫妄计为乐。无实可知。

疏。又二乘虽知苦相下。第三无量四谛。疏文有三。初蹑上立理。前不见法空苦性故无真实。此不知无量不见相故。亦非见实前即理智故。但见生空不及菩萨。此即量智故。但知麁相不及菩萨。二故大经云下。引文证成。迦叶白佛言。世尊。昔佛一时在恒河岸尸首林中。尔时如来取少树叶。告诸比丘。我今手中所捉叶多。一切因地草木叶多。诸比丘言。世尊。一切因地草木叶多。不可称计。如来所捉少不足言。诸比丘。我所觉了一切诸法。如因大地生草木等。为诸众生所宣说者。如手中叶。迦叶难言。如来所了无量诸法。若入四谛则为已说。若不入者。应有五谛。佛赞迦叶。善哉善哉。汝今所问。则能利益安隐快乐无量众生。善男子。如是诸法。悉已摄在四谛法中。迦叶复白佛言。如是等法若在四谛。如来何故唱言不说。佛言。善男子。虽复入中犹名不说。何以故。善男子知圣谛有二种智。一者中。二者上。中者声闻缘觉。上者诸佛菩萨。善男子知阴为苦名为中智。分别诸阴有无量相。悉是诸苦。非是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竟不说之。次历入界皆如阴说。又别历色等五阴。一一皆言有无量相。此是无量四谛意也。

疏。瑜伽论说苦有一百一十者。一百即四十四论。增数明之。初云。谓有一苦无差别流转之苦。一切有情无不皆有流转苦故。复有二苦。一欲为根本苦。谓可爱事若变若坏所生之苦。二痴异熟生苦。谓若勐利体受所触。即于自体执我我所。愚痴迷闷生极怨嗟。由是因缘受二箭受。谓身箭受及心箭受。复有三苦。一苦苦。二行苦。三坏苦。次云复有四苦。五有五苦。六有六苦。七有七苦。八有八苦。九有九苦。十有十苦。共成五十五苦。次论云。当知复有九种苦。一一切苦。二广大苦。三一切门苦。四邪行苦。五流转苦。六不随欲苦。七违害苦。八随逐苦。九一切种苦。其第一一切苦开为二苦。一宿因所生苦。二现缘所生苦。其第二广大苦开为四苦。第三一切门苦。亦开四苦。第四邪行苦开五。五流转苦开六。六不随欲苦开七。七违害苦开八。八随逐苦开九。九一切种苦开十。复成五十五故。两段合一百一十苦也。

疏。三然此经中下。会今经文正同无量。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八

 

上篇: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下篇:大华严经略策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注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尔时喜王...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

华严经决疑论序 东方山逝多林寺比丘照明撰 北京李长者...

法华玄义释签

释签缘起序 君山除馑男普门子属辞 四教成列,开合之旨...

法华宗要

法华宗要 元晓师撰 将欲解释此经。略开六门分别(初述...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一(并序)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问...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

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 参学比丘道谦编 洞山广道者梓州...

【注音版】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

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注音版】佛说诸行有为经

佛说诸行有为经...

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

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

华严经善财童子参观自在菩萨章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

佛说婆罗门避死经

佛说婆罗门避死经 后汉安息沙门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

佛说犊子经

佛说犊子经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

一声青磬万缘醒,这个才是真福报

富嫌千口犹伶仃,贫恨身存似绁刑 何事庄生齐物了,一声...

宁做老实头,狂慧反有落空之祸

世人之中,往往是有些老实头知道自己水平不够、业障深...

诸功回向,感鹤西来

唐代法祥法师,同州人(今山西大荔县),少年出家,出...

禅话禅理30则

1。甜酸苦辣尝遍,方知清淡滋味最美;万水千山走过,...

把持戒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中品中生,首先辨定其位格,是小乘下善凡夫人。小乘根...

现在是过去的果,又是未来的因

当我们知道生命的因缘,是由心力创造出来的,那么心力...

普劝修持净土法门

孟子云: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云:涂之人可以为禹。常...

哪些念佛方式是不如法的呢

我们要念好这句佛,就要知道哪些是不如法的方面,以便...

念《金刚经》,有没有想《金刚经》说什么

人在苦难当中,至诚心容易生起;一旦安逸了,虔敬心也...

希望庄稼长得好,可以念地藏菩萨圣号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以诸种子植于荒田或熟田中。若...

圣严法师《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佛学与学佛 很多人都以为佛学很不容易懂,因为专门性...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

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