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宏海法师  2018/11/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三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

各位同修、各位莲友,大家下午吉祥。阿弥陀佛。那么今天是我们《观无量寿经》的第三讲,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迈入经文,在此前的两次,我们第一次做了一个经前的一个漫谈,第二次又做了一个经题的讲解。今天我们就从这一句总是少不了的如是我闻开始,大家掀开法本第十五页,我们来看,首先看这段话,每一部经典都会有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如果我们讲到序分就是基本上,我们说俗话说就是他的开场白,那么这个开场白里边一般也分两大部分,一个叫做证信序,就是我们第一段经文;还有一个叫做发起序,就是这部经典是怎么由来的、他的缘由是什么、他当时为何事而起、佛为何事而说,这叫做发起序,就是发动的意思。

那么序分就像一个人的头一样,他是一个开头;正宗分就下面开始讲到十六种观法,乃至后面的九品三辈等等这些,就像一个人的身体躯干一样;最后一个部分叫做流通分,流通分像我们的两只腿、脚一样,就是把他这部经典把他流通开来。这一般每一个经典都会这么去判别,这是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个叫弥天高判,叫做道安法师,道安法师进行的判别,后来所有的讲经,法师们都依着他的这个判别对每一部经典发现,都是如此的、都是同一个规格。

那么咱们今天开始讲的第一段就叫做证信序,我们先来看: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这是这部经典的证信序。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如是我闻,大家读经典,总是绕不过去,一开始为什么在每部经典呢,这就得益于什么呢?多闻第一的阿难,他的功德。如果稍微有一些了解大家都知道,佛在双树林中涅槃的时候,当时就有人让阿难就是问你不要在这儿哭了,阿难不是哭嘛,说你别在这儿哭了,你赶紧问佛有什么重要的事,说了四件事,其中最后一处就是说以后这经典从什么开始说起?因为佛在的时候随时随地就是一场法会、就是一部经典;那么佛灭度以后怎么办?开始讲经的时候怎么从哪儿说起呢?佛就让他说了说,每一部经典在开始都要安立什么呢?如是我闻,当然当时这个也是从阿难的口气出发而安立的,但是为什么说每一部经典呢?

当时这个阿难跟佛很像,还有这么一个缘起,很像的时候就是害怕阿难不是在结集经典的时候,要由他来登座说法,就害怕他登座说法,他跟佛是堂兄弟,所以就是长得极其地像,害怕大家以为说佛还没有涅槃、还没有灭度,说佛又活了、在这又重新说法了,有这么一个缘由。再一个阿难很年轻,这个僧团里面也是极其讲究资历的,所以像当时迦叶尊者已经出家的时候就年岁很大了,就一百多了,阿难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的那一年他才出生的,所以你看我们现在在大雄宝殿两边,一个迦叶、一个阿难,阿难就是非常年轻俊朗;这个迦叶就是老态龙钟、皮皱皱的那位。所以说当时从这个资历上来讲,害怕大家对他没有信心,所以出自这一点考虑也让他在每一部经典上推功到佛那儿,说这不是我说的,是我当时听佛说的,故加了一句如是我闻,大概这么几个因缘。那么后来在我们通过对每一部经典的领解的时候,就对如是我闻有了特别的这种内涵,有些特别地发挥了,你比如说大家讲什么叫做如是?如是就是指的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教主,他就是这样亲口说的,如、是,就是这个样子,我闻就是指的阿难,当然我们所有包括今天在场所有的根机、所有能听到这部经典、跟这部宝典有缘、入了耳根的都叫做我闻。

所以就是所对的根机,也就是当下在场的所有听法者,步调是一致的,跟阿难的我闻一样在我闻,称之为如是我闻。就着这部经典来讲我们这样理解,大家要做一个这样的理解,是什么呢?就是一个说这部经典讲的道理,像十六种观法、净业三福、三辈九品、心作心是,所有的这些道理决定是真实不虚,不但是释迦牟尼佛这么讲,每一尊佛来了还必须这么讲,还是这个理,任何人修还要依着这个理,这个理永远不更改、如如不动、真实不虚就叫做如是,这叫做如。那么我们每个人听完了以后,依着这个理在事上去这么做,佛让怎么观就怎么观、佛让怎么念就怎么念、佛让怎么想就怎么想,依着这个事,绝定能够修成正业,净业能够成就,临终任运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也是绝定真实不虚,所以叫做是,依照这个理这么去修这个事,如是。

这个事、这个理是我亲耳从佛的金口所闻,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如是之法,我从佛闻,叫做如是我闻,这样的一个,也就是说这部《观无量寿经》当时的情景,在王宫里边是这么讲的如是法、在灵鹫山里边也是这么说的,还和现在一样,包括我们现在所有大家都在现前现场,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在什么呢?受用这个如是我闻,这是一种功德。如果没有这个因缘,那么他就不知道如是这个理,也没有我闻这个缘,所以说从这点来讲的话,确实能够听闻佛的教法,特别是这部《观无量寿经》,都是有莫大的因缘,才能够今天说一句如是我闻,这个叫做信成就,就是阿难说我是这么听的,大家都相信了。

第二个叫做时成就,为什么呢?一时因为没有记载,大家知道你说我们现在如果说对于时间的感受,说肯定是有一个公元多少多少年,今天是农历的几月几日、阳历的几月几日,那如果说从时间的角度在佛教来讲的话,时间本身就是一个什么呢?幻相,你看为什么地球上时区都不一样?东京、巴黎、纽约的时间都不一样,那到底依着谁呢?西天和东土的时间也不一样。而且如果定性地总说是某年某月某时的话,那么就等于说本来是无相法中,你又给他立了一个相,对吧?本来是无我法中你又给他立了一个我,所以你看这里虽然讲我闻,他是有因缘是三种我:第一个就是凡夫的心来讲都有我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凡夫心中说有我;第二个是虽然已经我见的这个烦恼破除了,但是我慢的烦恼还在。

大家肯定见过有一些修行人,他很可能在某一方面表现得比较平淡,但是他肯定有一个执著特别放不下,怎么也好像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强烈,这个慢心也是其中的一个大特点,我慢放不下的时候,说我慢心中有我;还有一种情形是什么呢?就是说已经彻证无我了,从根本上来讲他已经没有我的烦恼,但是因为在我们这个人人都有我的世间,他必须依照着这个世间的情形,来方便善巧地演说这个教法,所以这个就叫做随顺世间,顺情而说,依照着大家所有的凡情,所以做这个我,其实本身已经证到无我了,那么这里讲的如是我闻阿难,就是随顺世间,假说有我。但是随顺假说有我,他并没有随顺世间的这个幻相,时间记载。

所以所有的时间都用了一时,一时这个词用得很妙,我们大家你看想想,一时就是说你说它是哪一时?它没有个定性时;那么你说它哪一时不在一时呢?全都在一时里边,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之为一时。当尔之时,就是说标指这部说经的时候,因缘碰撞,情节发生了、有人祈请了,佛正当说的时候,就是叫一时。如果说从这部经典而言的话,那么就是说正当这个阿阇世王要造五逆重罪的时候,一时;这个韦提希夫人对娑婆世界生了极大的厌离苦恼的时候,就一时;正好这个频婆娑罗王在王宫里边被囚禁,遥礼世尊,这个时候;佛从灵鹫山隐,从王宫出讲说了这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这个时候。所以就是说机感相应、因缘巧合,就要说这个净土法门之时,所以这里称之为一时,当尔之时。当然了,更进一步,如果我们要做一个发挥理解的话,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此土的众生应当闻说净土法门,知道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的这回事之时,包括咱们今天此时此刻宣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之时,都在一时之内,离不开这个一时,就启动了这个听闻净土法的时候了,机感相应,到了此时了。

另外这个一时还有一个从修法上来讲叫随时,怎么理解这个随时呢?就是我们听到了这个法以后,念念不忘西方极乐世界,念念真信切愿往生极乐净土,念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得全情提起来,没有一念舍离时、背弃时,就是一时,修法之时。所以你看我们祖师们常讲到说,这个佛经一句有无量义,你的教理行证、你的信解行证、教理行果都从这里边能够挖掘出来,怎么样教你、怎么样理解、怎么样发挥、怎么样去相应,每一句话都有深义,这叫做一时。所以总而言之,就看我们怎么样来受用,那么从这部经典的这个具体情形来讲,就是说刚才我们讲到的这个王宫里的这件宫廷政变要发生了,就在这个时候。

当然,所以说下面就是有讲到说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这句话,佛我们已经在经题里面给大家讲过了,但是落了一块、落了一个佛还有一个异名大家知道叫什么吗?佛,除了如来、应供、正遍知,还有一个可能你们以后在读经典的时候也会遇到了,就是他的异名也是在讲佛,叫做薄伽梵,听过吗?薄就是那个薄厚的薄、伽就是那个《瑜伽师地论》,我们念瑜伽;梵就是梵文,梵语的梵,这个薄伽梵也是佛的异名,他有自在、吉祥、尊贵的意思,是这么一个意思。所以在这里讲到的佛在,什么叫做在呢?暂停叫做在,久停叫做住,这也是有区别的,就是你暂时地在这里、临时在这待一会儿这叫做在;你这个今天把心一横,就卯足了劲儿就在这儿待着了,这叫做住了。

所以说在教典里面讲到住的时候也有一些说法,比如说天住、梵住,梵就是梵语的梵、梵音的梵,还有圣住,但是最究竟的叫做佛住,所谓住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个住是什么意思?刚才讲到了说久停,其实就是你全身心地安在这里,就叫做住。所以你看这个天住就是指的六欲天,你行布施、修了福了,住在这个布施福里,福气,修的福德里面,那你就能安住在六欲天,天住。那么如果你行色界以上,像初禅、二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天,修这个世间禅定就叫做梵住了,修梵行,清净;圣住就等于菩萨这些水平了,就是住在大禅定、大三昧之中;唯有佛住,住在哪里呢?就住在首楞严大定中,大家听不懂了不要紧,大概意思是什么呢?佛就是究竟圆满,一切住他都能如如不动,就叫佛住。

为什么要讲这个要铺垫一下呢?这里讲的佛在王舍城和耆阇崛山中,他叫做在,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一期释迦牟尼佛活了八十岁,对吧,从他出生到涅槃,中间成道、讲法、转法轮、度众生,都是一场什么?是什么?示现,明白吗,那么就非他的久住之处,久住在哪里呢?就住在他的真如实相,常寂光土中,佛真正所住大禅定在那个境界中显现、在那个时空法界内表达。

那么他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一期的生命、八相成道,这是一种示现,就跟说进入一个角色演一下而已,马上涅槃的时候又抽身出来。上次不是给大家讲本觉、始觉、究竟觉嘛,还记得吗?还不知道能记得多少?所以这里讲到的住,究竟圆满住他是住在佛的境界,常寂光土中,这里讲到的佛在王舍城就是他这一期的示现,王舍城是他讲法的一个中心、根据地,耆阇崛山也就是灵鹫山也是另外一个根据地,有时候会在这里讲法度众生,是示现的化身,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所以叫做佛在,而没有用佛住,明白了?是这么一个意思,就是在这一期的这个示现中做这样的一次示现。

所以说从这几点,你看我们一直现在在讲证信序,从标说这个信心来讲,首先你看说如是之法、如是我闻,绝定生信,为什么?这是佛亲口涅槃的时候给留下的话要印证,每次都是如是我闻,真实不虚的,如是。其次我闻就是阿难这个人我们也可靠,也能让大家起信,闻的人相信,阿难有八种不可思议功德,你们知道吗?在经典里面讲到阿难,阿难这个人非常不可思议,为什么呢?他首先他当时做佛的弟子的时候不受别请,就是别人要绕开佛或者僧团大众单独去请他去应供什么,他不去的,就去了一次就吃亏了,就在《楞严经》里边。其次他不受故衣,就是这个人比较特立独行,所有的佛的弟子,只要佛穿下来的衣服、换下来洗完了以后,或者佛褪下来了大家都去抢,一人捡一块留在身上当这个加持品,就像我们现在有时候去了菩提迦耶或者是大昭寺给释迦太子披的这个衣,完了以后大家赶紧剪下片来请回家里就非常高兴,他不执著这个,所有的人佛的故衣去请,他不受,他也不去请,不是轻慢,他就不执著这个。

而且什么呢?见不非时,他见佛的时候不会没完没了的,你看这阿难真是个好弟子,他不是随时,为什么?虽然他是佛的侍者,但是只有该请法的时候、该听法的时候、该代众生去发问的时候,他才到佛那去见佛,平常他不去打扰佛,没事就不去。你看,所以这就是非见时不往见,这个不可思议,真的是。再一个他见女人不生欲心,当时所有的女众去听佛讲法,而且随着跟着佛有的是显神通,上到天界,下到龙宫,那龙女、天界的天女比咱们这儿的女众要漂亮得多,他不动心,你看这是阿难,那个阿难陀,难陀嘛,难陀就是佛的弟弟他见了就动心了,本来贪恋他的妻子舍不下,结果佛带着他天界去看了一下天女,马上就说他的妻子丑得就跟猴子一样,马上就变心了。

所以这阿难见女人不生欲;而且是法不再问,这个法听过以后再不要重复讲了,一次就足了,绝不会再说,就是问佛说您上次讲那个,他不用问,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八种功德,这是阿难所具的八不思议,想了解的以后下去了解一下。所以说从这一点来讲,如是让我们生信,我闻同时让我们生信,为什么?阿难也是靠得上的,在祖师们讲到说阿难去讲佛的这个法的时候,怎么去比喻呢?叫分瓶泻水,就是说佛的法就等于瓶子里面装的满满的一瓶水,阿难是个空瓶子,就像那个卖油翁一样,就这么空中倒过来一点都没有洒到外面,所以阿难也是足以生信的,叫做我闻可信。其次一时可信,有时节因缘、有一个时间点讲这个法。再次佛在可信。

你看,这里是从谁处得闻的呢?是佛在王舍城讲的,也不是菩萨讲的、也不是二乘讲的、也不是外道讲的,就是佛在这里讲的。而且佛讲的大家要知道,佛在佛住,是佛住在什么了?真如实相,以他的佛心佛眼亲见到东方西方两个世界,然后又示现在王舍城,就等于说我们看得见的真实状态,他在那怎么样?照着说,住在真实状态里面、住在那儿,住真实状态,又在示现的状态下给示现的众生讲,这个能听明白吧?

就等于我们说考试一样的,他是他的那张卷子上面,答案都在上面写着,他照着说就行了、永远错不了,所以说佛在王舍城,光这个佛在就代表佛住,住在真如实相,一真法界里面给我们在幻相中的众生,依照幻相的模式给我们讲真实之法。所以这叫做佛在是说闻处可信,你整个这一系列都是让我们生信的,大家不要怀疑,所以叫做证信序,证明他这个真实不虚的,这里是这样来理解。

下面我们再讲这个王舍城,王舍城这个地方就是具体的,你看每次经典就像一篇记叙文一样,有主人、有说法的、有听法的,有时间、有地点,王舍城就是地点之一,有去过印度的吗?有去过的吗?去过印度,有去过王舍城的吗?这个地方是摩揭陀国的首都,非常有名,当时在印度的是十六大国之一,在这个恒河的中游,王舍城出去不远的地方就是灵鹫山,去过印度的应该都,他们都会安排你去灵鹫山肯定要去的。那么佛成道的那个地方叫菩提迦耶,就在王舍城的西南方,最有名的竹林精舍就在王舍城内,灵鹫山在王舍城外,竹林精舍在王舍城内,这个地方确实,我们记得那会去印度参圣的时候,今天说要去王舍城了,我们那会儿还比较生,都不知道说竹林精舍就在王舍城,你说有时候最熟悉的事件反而最陌生。后来去到那个地方真的是,要进那个城要过一个山,就像一个天然的一个关口一样,一般人是进不去,我记得开车进的时候还很蜿蜒,绕的那个山就天然形成了一个山门一样,进去以后才说我们马上要到王舍城了。

古代是十六国之一,为什么叫做王舍呢?就是说有几宗缘起,第一个缘起这个城池里面在古时候,古时候这个城里边的百姓他造房子,造房子怎么回事呢?城里的百姓造房子,只要造好了马上天上就打雷就着火,就被天火就烧了,但是这个城里边的国王大臣们的房子造起来天火不烧,只要平底子(一般)老百姓造的都被烧掉,没办法这些老百姓就写了一封奏折,共奏于王说,我们造的房子频频被这个天火所烧了怎么办?请陛下给定夺,后来这个王就颁了一道圣旨,说什么呢?告诉上奏的人,说从今以后你们再造房子的时候就说一句、发个愿,愿什么呢?就是我这房子是给王造的,是给王公大臣们造的、不是给我造的,就这么观想,你看这古人这就叫托福啊,他的福报不够了,建起来房子就被雷击的火烧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从此以后所有的人造房子的时候,就说我这房子是给皇家王公们造的,果不其然,就烧不掉了、就不烧了,就这么一个地方就叫王舍。另外还有一个因缘是什么呢?就是在天竺国里边有一个叫做罗阅祇伽罗,这么一个国家,这个国家里面当时摩揭陀国王有夫人生了一个太子,但是是个怪胎,他一个头上长了两张脸、四个臂,四个胳膊,所有的这些相师都说这是不祥之兆,这个国王也就生了大恐惧心,就把这孩子给,把他头跟身子给撕裂了就扔了,扔在野外就不要了,说这生了一个魔头。那么在这个时候有一个罗刹女,大家听过罗刹吗?你们听过罗刹不是说罗刹鬼子母、旷野鬼神众,就是说在女鬼里面生得比较漂亮的,有一种罗刹专门吃婴儿,后来还是释迦牟尼佛度化才把她给度化过来,有时候我们到庙里边,中间供着佛两边供着二十四诸天,其中就有一个是罗刹,手里可能托着一个小孩或者抱着,你们以后观察一下,那就是指的这个罗刹女。

这个罗刹女叫做阇罗的,就把这个小孩给拣回来,又把他的身体跟头给合在一块,合在一块用自己的乳汁把他喂养大了,喂养大以后他就有大福报、大力量,就把这个国家给统一成了,最后他自己建立这个都城就叫做王舍城,这也是印度当时的一个缘起,王舍城,就是他爹把他舍了扔在野外,就就着这件事说了这么一个地点。那么还有一个缘起,一共有三个缘起,另外一个缘起就是讲到说有一个国王他厌世,就学习修仙人去了、修仙道,修仙道的时候,他出了一个大错误是什么呢?他认为杀生祭天,杀生祭天吃肉可以得福报,那么这个国王他就因为推广这么一个祭天的政策,就堕到地狱里面了,结果他的儿子后来也当了王了以后,念叨说他爸爸已经深深堕到地狱了,当时有这种神通的人给他说嘛。

所以他自己也想出家修行,又害怕堕地狱,在这种情况下想治理天下又害怕犯过失,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就是空中有一个声音就给他说,说你出去走,走一圈儿到一个地方你觉得可以了那就住下来,感觉好了,那他就出去游巡去了,游巡去的时候突然过来一只鹿,金色的鹿跑得非常快,就把他带到一个地方就是这个王舍城,当时水草特别肥美,还有温泉、沐浴等等这些,还有天人奏天乐,乾达婆,就是天上的乐神就常住在这个地方,那么他就祈请说自己要在这儿建立城池,所以以此因缘后来叫做王舍城。就是几种因缘往一块凑,当然我们现在理解的话,我们也不是说,那这到底依哪一种呢?在世界的成住坏空中,印度的国度也很多,像祗树给孤独园、还有舍卫国,有时候叫舍卫城,有时候叫舍卫国,也是有时候叫国家的名字,有时候叫城池的名字,不一样的,大概这几处这么一个地方。

为什么要讲这个呢?就是竹林精舍就在其中,这个王舍城还有一点特色他没有死刑,这个国家在这个城里面谁犯了死罪,不会把他给杀了,而是把这个人送到雪山的树林里面、送至寒林里面就让他自取灭亡去吧,不会杀他,这叫做王舍城,这是第一个地点。因为这个序分里边,地点人物关系比较错综复杂,可能今天我们主要要给它理顺一下。耆阇崛山中,耆阇崛山就是灵鹫山。这个地方确实是不可思议,好多大乘的法宝都是在灵鹫山宣说的,你看智者大师当时读《法华经》,入到法华三昧的时候,还看见他当时跟他师父一块在灵山,就是在灵鹫山听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那个法会还没有散掉,跟慧思大师。

那么还记得禅宗吧?禅宗怎么缘起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就在灵鹫山上拈花微笑,迦叶尊者领会了也笑了一下,当时就叫正法眼藏,禅宗一脉相传,也是从灵山传承过来的,发源地。所以这个可以说灵鹫山现在也是全球的金刚圣地了、金刚道场。那么这里的这两个地方正是指的如来的游化之处,为什么呢,你看王舍城游化城里边是为了度化什么啊?度化在家人;这个灵鹫山,老在灵鹫山讲法是为了度化什么呢?出家人,如果你们有时间去印度的话一定会去灵鹫山,上了灵鹫山这个坡比较缓,慢慢上去以后就有一个说法台,这个地方就长得特别像一个秃鹫,为什么叫灵鹫呢?就是因为这个山形就像一个秃鹫。另外这个山的南边有一个地方叫尸陀林,有去过藏地的,藏地把人死了以后天葬的地方也叫做尸陀林,这从印度就缘过来的,尸陀林那个地方是好多秃鹫把尸体吃完以后就上到这个山里面去休息,所以这个地方叫灵鹫山;再就是它长得就像一个灵鹫。还有一点,这个因缘果报不可思议,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这儿讲法?他过去曾经有一世就是一头秃鹫,释迦牟尼佛,就是一头秃鹫,他有一个特别孝顺,就在这个山里面孝养他的父母,就在这个灵鹫山里。

所以你看等他成佛了以后回过头来,说法的金刚道场还在这个山上、这个地方,所以种种因缘这里就叫做鹫山。我不知道你们有去过普陀山的吧?普陀山有去过吗?普陀山的普济寺最后面的一个楼,可能你们去过也不太关注叫做灵鹫楼,如果你们从普陀山的后门走进来,那个地方有几个字叫做灵鹫圣境,我那会儿刚出家的时候天天没事就在后边转悠,有一块石头奇异极了,就看上去就跟一只老鹰蹲在那一模一样,那个地建了一栋楼就是上客堂嘛,也叫做灵鹫楼,以后有机会你们去,就在普陀山的首刹普济寺一直往里走,上到后门那儿回过头来一看,一棵树把它遮住,就是一块石头,就像一只鹰蹲在那里边,特别像,那个地方就叫灵鹫。

那么这里讲到的这个灵鹫耆阇崛山,这里有五个峰,因为它有五个像一个莲花一样,五个最高的峰,东边的叫做象头、南边的叫马头、西边叫羊头、北边的叫狮子头,只有中间的这个像鹫头,所以叫中间你看叫耆阇崛,就是指的有一个台,这个说法台释迦牟尼佛当时就在那讲法,下面还有一些天然的洞,还有阿难、迦叶、目犍连据说都是佛的弟子们,听完法了就在那打坐禅修的地方,据说是他们的闭关洞,有的人也说是后来朝圣的多了以后,他们就旅游为了说了就把它给安立上去的,这也不知道,反正说法台旁边就有这么一些洞,这是耆阇崛山。这是地方,下面讲的: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就是指的听法在现场的听法众,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那么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叫做比丘,真正意义上如果我们到庙里面剃度了以后没有受戒,出家人的具足戒没有受,就不能叫做比丘,只能叫做沙弥,唯有受了二百五十条出家人受的戒,大戒受了以后才能叫做比丘,就具足了乞士,乞士就是托钵乞食;怖魔,一旦受戒成功魔就生了恐怖心了;第三个叫破恶,破这个烦恼恶,具足了这三种功德才叫做比丘,由于比丘出家才能够完全放下,修出世间法,最后得阿罗汉果,所以所有的阿罗汉都是以出家的身份修成的。

你要证阿罗汉果一定以出家的身份修成,这里讲到的说阿罗汉也有叫应供嘛,如果你乞士是因地,修成就了转成果位了,就叫做应供,应受天上人间供养,阿罗汉;那么你怖魔成功了,就成了杀贼了,杀烦恼贼,阿罗汉的第二个意思;如果你破恶成功了,就叫做无生了,不再受三界的轮回,从娘肚子里面生出来,不去了,所以叫做无生。统共从因到果这个就是比丘的意思,也就是佛披剃出家常随众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怎么来的呢?当时在《贤愚经》里面讲到迦叶,迦叶一共有三兄弟,大迦叶就是优楼频螺迦叶,这个呢他有五百个弟子都是修的外道法;还有一个叫做伽耶迦叶和那提迦叶的每个人有二百五十个弟子,这一千个人后来受佛所度,从外道转向跟佛学佛法。也都后来皈顺了佛了,就是他们这些人和他们的弟子凑在一起刚好是一千二百五十人。

佛走到哪儿跟到哪里,所以你看每部经典讲他们是一定在场的,而且首当其冲就是大比丘众,僧人嘛。我们可能讲到僧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叫做和合众,修这个六和敬,僧人也有一些差别,这祖师们讲到有的僧人叫做有羞僧,羞耻的羞,有羞僧,不是修行的修,有羞僧是什么呢?就是把僧人的本分、体面能够顾得到,持戒没有毁犯的就叫做有羞僧,有羞耻之心,我应该持二百五十条戒律;还有无羞僧就是说不持戒的,辨不了好恶,虽然穿着这身衣服,身虽出家了心没有出家,还毁犯戒律不好好修行的,这叫做无羞僧、无羞耻的意思。

还有一些叫做无知僧,就是很可能他也没有刻意地,但是他的身业还可以,能守得住,也没有毁犯戒律,但是他不辨轻重,在教法上如果别人两个人争论起来了,来找他辨别一下,他裁决不了,不知道谁的对谁的错、他搞不清楚,所以这些叫无知僧,就漠然无言,不管三七二十一,说我不懂我不懂,你们别来找我。最上的叫做真实僧,就是证了阿罗汉果的无学道人,这里讲到的与大比丘众就是指的这些真实僧,所以说这里讲到的千二百五十人聚,这是讲的声闻众。

其次讲到菩萨众,就是以文殊师利而为上首的三万二千菩萨,当然说到菩萨我们大家都知道,可能你们在座的有受过菩萨戒的吗?受了菩萨戒虽然还没有一点点道行,还是个凡夫心,但是主要你受了菩萨戒,生死虽然是色身也叫做菩萨行者,这叫做凡夫菩萨。圣者菩萨就是修六度万行,已经得了道,开始破无明、证法身的,向佛果迈进的,越来越近的这些大菩萨们,这就叫做圣菩萨。这才叫做觉有情,有时候又把菩萨叫做大道心众生,有时候又叫做法师,真正菩萨才能称之为法师。为什么你看我们说大乘小乘分开呢?就是这里讲到的关于大菩萨,发心大、愿力大,证的果位大、修的法门大、用的时间大,你想证一个阿罗汉果的话最快的三生就可以、三辈子就可以证到;最慢的八十劫还是六十劫。

但是菩萨修这个佛(果),他要成就的是大果、是佛果,就要修三大阿僧祇劫,一百劫的时间来修福报,种佛的三十二相好都得用一百劫的时间,也就是成佛的零头都要比修阿罗汉的时间要久,所以你看法门都不一样,这叫做法门大。这个时间大,法门的话我们都知道修六度,在修布施的话,菩萨主要是以什么呢?以无畏施和三轮体空的布施,主要是修这样的,在布施里边。比如说在修忍辱的话,他是修无生法忍,不是我们简单地好像说你骂我两句,我心里不愿意还在那憋屈着,他是观一切法都是假的,安住在这里面根本就不动,在这个层面来忍辱;在修精进的话,他不是说天天好像在这儿我们说,磕头了今天要拜多少拜、读经要读多少部,他精进的是什么呢?叫做求化精进,我们现在的精进顶多像一个断精进、修精进,断就是断除烦恼、修就是修学一个法门。

比如说念佛、磕头,他的这个是求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这个道路上念念不舍、念念精进,下化众生可以精进到什么程度呢?就追着一个众生,他在六道里面轮回到哪儿他跟着去哪儿,随行六道生生世世不舍,就这么地去修,这才叫菩萨精进。他的禅定也不是说天天守在那儿打坐就不动,他是可以在吃喝拉撒中念念都不动,禅定。那么般若波罗蜜的话就是说他的智慧,开始破无明、很圆满,这就是菩萨,还有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摄像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等等这些总归都在六度里边,能够这样去修法的才能称之为菩萨。当然,菩萨与阿罗汉和凡夫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菩萨是以利他为最上,就是只为别人不考虑自己,那大家想想佛是以什么为最上呢?佛是以什么为最上?佛是以他和自己完全平等,没有自他,这叫无缘同体,明白吗?菩萨的话还有一个众生可度,佛可求,在这方面他比佛还要差了一截,佛是完全没有分别,没有求、没有度,而不断地度,圆满地度,一个众生都不舍地度,所以菩萨跟佛还是差在这里。这样的菩萨一共有三万二千个众都在其中,这里讲的菩萨。

可是大家又看到了,这里讲到的文殊师利法王子,你看又说到文殊菩萨,每一场法会,特别是净土法门,最主要的当机者,在菩萨众里面逃不开文殊菩萨,你看,《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都是在这,为什么?他是将来要绍隆佛种,佛叫做法王么,法王就是于法自在的意思,那么菩萨他称为法王子就是将来要绍隆佛,就是佛的这个产业、这个道业由他来继承、来弘扬,唯有文殊菩萨能够做得到,为什么?他在菩萨弟子里面称为智慧第一,所以文殊菩萨这里我们翻译成,有时候叫做妙德、妙吉祥、妙吉,五台山不是去接虚云老和尚,一千里外接的时候说你叫什么?说他叫文吉,就是文殊菩萨化现的。

这个文殊菩萨他当时也是舍卫国,不是王舍城,在舍卫国,舍卫国在北、王舍城在南,南北两大弘法中心,两个国度。那么他是舍卫国里边有一个婆罗门长者叫梵德长者的儿子,他出生的时候也有很多瑞相,在《华严经》里面把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做为毗卢遮那法身佛的上首菩萨,所以有时候我们又叫华严三圣,如果你们有去过灵隐寺的话,到灵隐寺最高的那个殿,里面有三尊特别大的佛像,那就是华严三圣。那么在密教里面有时候也把他叫做吉祥金刚、辨法金刚、大慧金刚都是指的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过去的七佛之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法华经》的序品里面就讲到,说在过去世日月灯明佛还没有出家时他有八个儿子,日月灯明佛没出家时有八个儿子,他们都听到,后来出家了。

这八个儿子听到父亲出家成道以后,他们也都不要皇位了,也都随着出家了,那么当时有一个菩萨叫做妙光菩萨,这个妙光菩萨就是佛给这个妙光菩萨讲了《妙法莲华经》,那么后来日月灯明佛灭度了以后,就由妙光菩萨为老师,给这八个王子就给他们次第教他们《妙法莲华经》,这八个王子也次第由于跟着妙光法师学佛,学经次第成佛了,其中最后的佛就是什么呢?就是燃灯佛,大家听过吧?燃灯佛就是给释迦牟尼佛授记的那位佛,燃灯佛又叫定光佛,那么这个妙光菩萨就是后来的文殊菩萨,这在经典里面有记载。这个文殊菩萨过去早已经成佛了,叫做龙种上尊如来,龙王的龙、种是种子的种,龙种上,上下的上、尊贵的尊,龙种上尊如来,八十八佛里面他就是普明佛,八十八佛你们总读过吧?现在在他的世界里面叫做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叫做普见佛,你看他为什么文殊菩萨还在我们这个世界当文殊菩萨法王子,他又能去那些世界去,八相示现成佛,这是为什么呢?

这些示现,我们刚才讲的都称之为什么呢?在,他真正的住跟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一样,因为已经是普明佛了嘛、摩尼宝积佛了嘛,他住常住在佛的常寂光土,这就是佛的功德,可以他方世界示现,有的时候做佛,该演主角了就演主角,有的时候做菩萨,该做配角了就当配角,所以这就叫做在,释迦牟尼佛这一期也是在,是这么个意思。在佛典里面《观佛三昧经》里面讲到文殊菩萨的本生故事的时候讲到这么一则,就是说文殊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说什么呢?说当知我过去无量劫的时候为凡夫,做凡夫的时候,做凡夫的时候怎么样呢?当时有一个佛叫做宝威德上王如来,彼佛出世的时候,就是跟你释迦牟尼佛现在一样,身体也是一丈六的金色、说的也是三乘法,都跟释迦文佛是一样的、度化众生。

那么当时有一个长者叫做一切施,这个长者,他的儿子叫做戒护,就是爹叫做一切施、儿子叫做戒护,印度人的这名字都怪,那么这个儿子在母胎的时候由于他的妈妈信佛,就去在佛前皈依、受了三皈依,这个戒护生下来八岁的时候,他的父母亲就把宝威德上王如来请到家中供养,结果这个小孩一看见佛赶紧见了佛就给他磕头,顶礼,而且敬佛的心非常重,就看着佛就目不暂舍,其他的都不看了,在这种情况下一见佛就除了他的百万亿那由他的生死之罪,叫做戒护的这个小孩。从此以后,他就生生世世常生在净土,常能遇到上百亿的那由他恒河诸佛;而且诸佛都以相好光明来度脱众生,他遇的佛都是以相好光明来度众生的,就是说的这个戒护。后来诸佛现前给他说法就证得首楞严三昧,你看《楞严经》里面文殊菩萨也是带着楞严咒去救的阿难。

那么这个童子为什么生生世世有这样的出身?就由于他在那一世受了三皈,还是在娘肚子里面,一见了佛礼,然后不断地观佛,心里没有厌恶、疲厌之心,就由于这个功德才值无数佛,所以这个世尊就赞叹文殊,说善哉善哉,你看这个人过去由于在娘肚子里面这么一个缘起,出来受了皈依,见到佛瞻礼、礼拜以后就生生世世能够得这样的功德,那么何况我将来的弟子怎么样呢?能够见佛者、勤念佛者、勤观佛者,这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发的感慨,你看我们在讲《观无量寿佛经》,咱们都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世的弟子,因为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了。

后来佛就告诉阿难,说当时就指到戒护的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文殊菩萨,生生世世常生佛前,所以释迦牟尼佛当时就印证了说,如果有人能念佛、礼佛、观佛的话,他的功德将来与文殊菩萨等无有异,就是跟文殊菩萨一样的;舍身他世的话,就是文殊菩萨生生世世做他的和尚,也就是会来追着他、教授他,这就是观佛的功德。在《观佛三昧经》菩萨本行品中讲到文殊菩萨过去跟念佛法门的因缘,是这么一回事。这是讲到文殊师利法王子,大概地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就叫做证信序了,这段话。

那么下面开始我们就要讲发起序了,大家来看经文,这一段就比较长,我先来读一遍,你看,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於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这是这部经典的发起序。

大家来看,净土法门,我们都知道他的发愿的愿力这个核心是什么呢?就是要厌离娑婆,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厌离娑婆,那么厌离这个五浊恶世,这部经典很巧妙的吻合是什么呢?一开始就是由一场宫廷政变上演了一个人间悲剧,非常贴切生活,我不知道你们读过《无量寿经》里边有一句话叫做什么呢?臣欺其君、子欺其父,讲到我们这个世间五恶、五痛、五烧,就是特别陋劣的时候就讲到这么一句话。恰好《观经》里面为什么要说呢?就是因为儿子把爹给囚禁起来了,所以说这个缘起很妙,你看,一切世间的事,以国王家的事作为代表,对吧?那么一切世间的恶事,以亲生儿子悖逆亲生父亲作为代表,还有比这恶的事吗?比这让人受不了的吗?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充分揭示了我们这个娑婆世间,这个堪忍国土的陋劣、不自在,这种恶情状,这样的一种情况、这么一件事都可以窥到这个世界的全貌啊,大家想想,儿子把爹想要给杀了,那在他方国土里面想都不会想的事儿,就因为娑婆世界就有,我们现在也有,儿女杀父母、父母杀儿女的都有。我告诉诸位现在还好,在什么?少数,明白吧?慢慢随着这个世界的陋劣发展,很可能将来就很普及了,最后不这样才怪了,人寿十岁的时候,人见了人就想杀了,大家想想,所以你不求往生,你还等着在这干什么呢?

所以首先我们来看,因为这里面人物关系、前生后世、前因后果很复杂,我们首先把这个来给理顺一下,第一个人物我们看这个频婆娑罗王,频婆娑罗王翻译为影胜或者影坚,影就是影像的影、电影的影、殊胜的胜、坚固的坚,有时候叫影胜、有时候叫影坚,为什么?他的容貌非常端正,他是摩揭陀国也就是王舍城这个国家的国王,是这个王朝里面的第五代国王,频婆娑罗王,他的父王叫做大莲花王,大莲花,就是咱们这儿的莲花,他父王生他的时候很巧,刚好跟悉达多太子同一天降生,这个频婆娑罗王,而且有意思的是,当时释迦牟尼佛不是降生有好多瑞相嘛,对吧,这个瑞相波及到频婆娑罗王降生的时候,他的宫里边也有,所以这个莲花王就以为说他的儿子是个圣人、是个有福德的人降生感的这个瑞相,当时就很高兴,就给他的儿子起名叫做影胜。

当时还有三位国王也是宿世比较有德行,都生了太子了,都在同一天生的,所以他们都认为说自己的儿子降生的时候说,这个瑞相是他自己儿子感的,所以还有其他的国家有这样的叫做出光,就是释迦牟尼佛不是放光现瑞嘛,他的儿子就叫出光;另外一个国家生的太子叫做日出,就好像太阳出来了一样,光明放开了,其实这都是什么呢?沾了释迦牟尼佛的光了,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位国王十五岁登基,在位一共五十二年,活了六十二岁,这个频婆娑罗王,这是老国王。下边你看,尔时王舍大城,讲到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有一太子名阿阇世,就是他的儿子,我们常讲到一句说冤家成夫妻怎么样?欠债成父子,这个阿阇世跟他的频婆娑罗就是典型的欠债成父子,阿阇世是印度话,翻译成汉语叫做什么?未生怨,还没有生的时候其实就是怨家。

阿阇世王还有一个外号叫做折指太子,就是他的指头有一块给折断了、没有了,为什么说未生怨呢?阿阇世王在韦提希夫人的肚子里面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请相师来给他算,结果这个相师,古印度有好多奇人异士,他一看就明了了,他就给算了说,说这个缘起不好,说你这个儿子生出来一定会害你的,就是害这个父王的,肯定会害的,是你的怨家,所以就给起了这么一个名字,缘起就不好,叫做未生怨,阿阇世。那么他是怎么来的呢?得从前一生说起,他的前一生说起,当时频婆娑罗王没有儿子,到处去求神拜佛,到处去求拜的时候求不得,就有一个相师就给他,到国王这给他讲,说我观到山里边有一个仙人、修道的仙人,这个仙人再过三年以后就要舍寿了,那么他宿世跟你有缘,舍寿以后一定会到你们王宫里边来给你做儿子的,因为他有福报嘛,做太子。

这个王听了以后就非常高兴,说终于有儿子了,要不这么大年龄了,国家都没人继承啊,就问这个相师说他什么时候舍命呢?这个相师就说得三年以后命才终呢,他见到了就说三年我都这么老了,现在的国家也没人继承了,就派了一个使者到山里边找这个仙人去了,说什么呢?说我们国王已经知道了你下辈子要投生到王宫里边去做太子,现在就有一件事情说你还有三年才能舍呢,现在跟你商量一下你能不能早点儿去?就去找这个仙人。那么这个仙人就说我还有三年才命终呢,你就让我早点去这恐怕不行吧,我不去,这个使者回去宫里边就跟频婆娑罗王奏了一本说他不来,那大家想想王嘛,王叫什么?于人自在,法王于法自在、人王于人自在,天下所有的人都归他管,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个频婆娑罗王就火了,说我是一国之主想让你来,你都不来,你敬酒不吃我要来罚酒了,就把这个使者又派了说,重去请,如果他再不来了把他给杀了。

你看就一念恶心就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去了,后来到了仙人这说明这个来意以后,这个仙人还是不乐意,这个王使就起了一个杀心就要把他杀了,后来这个仙人看到已经没有回力了,就回去死的时候就发了个恶愿也是,说你回去了告诉你们家国王,说我的命没有终,他现在以他发的这个恶心和这个口告诉你下的命令,以他的心口遣人来杀我,那么我如果假如下辈子投生给他做儿子的话,我也要用我的心和口下令来杀他。就带着这一念,果不其然,说完了就受死了,死了以后即托到王宫里面去受生,韦提希怀孕了。你看这个前生后世,韦提希怀孕了以后,当天日夜这个夫人就觉到有身孕了,这个国王大喜,就来唤那个相师来说,说这到底是儿子还是女儿?一看是儿子。

但是就这个相师告诉他,这个儿子出来未生怨,于国王有损。在这种情况下,国王听了以后刚开始还不待见,说有什么,纵然我欠了他点儿命债,生下来我的国土都是他的、还他,这不就了了嘛,没什么大碍。后来这个国王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就开始又喜又忧了,为什么呢?他喜的是有了儿子,忧的是说于他有大损,后来他就越想越害怕,就跟韦提希两个人商量怎么样呢?说这样吧,咱们生的时候从高处,就是高百尺的楼上生下来,从天井中生下来,大家知道天井吗?咱们这儿也算一个天井,就是中间是空的、四面是一层一层的,那么他就从这个中间的天井生下来,把他下来就摔死算了、不要让他接着,把他摔死算了。可是这个仙人他过去修行福报还在,摔不死,那么高的地方摔下来就把一个小指给怎么样?折了,就长大了,没有摔死,也把他养大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折了一个小指就号称为折指太子,没有断命,这是讲到了阿阇世,这是又一位,频婆娑罗,阿阇世。

下面再给大家讲一位人物叫做什么?调达,这是第三位,要把关系要理清楚,要不待会你就不知道为什么他要害他,他要害他,这个调达就是阿阇世的恶友,是另外一个名字,一说大家就知道,就是佛门里面最有名的那个恶人、反面角色提婆达多,佛的生生世世的冤家。这个提婆达多他是生生就堕在,就是当生就堕在无间地狱里面,现生,不是死后,为什么?他五逆重罪他都有犯,为什么这个提婆达多汉译成汉语叫做天热,天人的天、恼热的热,就是非常烦躁、热的意思,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在他出生的时候,连天上的诸天人都感觉到烦恼、热恼,为什么?莫名的烦躁,知道他一定出世就会毁破三宝,他就带着这么个愿力、念力来的,所以他出生的时候就叫天热。

为什么呢?也是很久以前就跟释迦牟尼佛结下梁子了,在前生的有一世他是一个长者,年龄比较大、长得也老了,但是很有智慧,所以说当时他住的这个城里面,有一个也是一个大富长者,有一个女儿很年轻,这个大富长者很执著人的才华,就看到这个长者有智慧,就把他的女儿许配给他了,本来就许配给他了。结果又从另外一个国度来了一位年轻的美少年,他就跟这个长者辩论这个法义,当时印度有好多外道或者韦陀典籍,韦陀典籍就是印度本地的这种有智慧的书,诸如中国的诸子百家之类的。一辩论就这个年轻的这个少年就把这个长者给辩倒了,结果这个马上要成为岳父的这个大富长者也比较势利,一看到说来的这个年轻的,长得也漂亮、比他还年轻,就把他女儿不给这个长者了,就嫁给这个年轻的少年了。

从此以后这长者看到就怀恨在心,说生生世世要发愿找你的麻烦,这个长者就是提婆达多,这个少年就是释迦牟尼佛,你看,就是那一世结下的梁子。所以生生世世就追随着他,恼乱他,恼乱他又离不开,为什么呢?还有一世两个人做了一个什么?共命之鸟,提婆达多和释迦牟尼佛有一生,就是我们在经典里面,不是《弥陀经》里面雪山里面有一种共命之鸟是什么呢?一个身子两个头,这样的事其实就是说一个色身、两个神识,畜生道,那一世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和提婆达多是一个共命之鸟,两个人用一个身子,就那么关系紧密,所以生生世世成佛了他们俩还得在一块碰见、分不开,你看,这就是前生后世的因缘。

那么在这一世这个情节是怎么演绎的呢?这个提婆达多他是阿难的亲哥哥,大家知道阿难是佛的堂弟,那么(提婆达多)也是佛的堂兄弟,他不是为了修行出家的,他是凑热闹出家的,就是当时看见兄弟也出家了我也出家了,就凑个热闹就把头给剃了,不好好修。但是他出家以后发现了一个奥妙,什么呢?他见到这佛还受到国王大臣的皈依供养,心里就生了说这当和尚还不错,有供养,而且什么也不用干,盘腿坐在那白活几句就来了,这个时候你看一念偷心、杂心起来了,那这还好,他跟着就出家了,也现了一个出家相。但是他看到频婆娑罗王供养佛,每天都是金银七宝、名衣上服、百味果食,嫉妒心就更强了,后来他跟了佛以后没有本事,没人供养他,怎么办呢?

他就发现了说有一个东西可以摄众生,就是什么啊?神通,所以他就不好好从正道入,他就邪门歪道入,发了一念贪著心,就去要学神通,学神通就是跟佛的弟子们都去学遍了,有五百个弟子一个一个去请教都不教他,只给他说你好好修四念处就可以了,让他修这个正法,看无常、观无我、观不净,他不老实,他就要修这个神通。最后他忽悠谁去了?忽悠他的弟弟阿难去了,阿难还没有他心通,那时候虽然证了初果了,但是不知道他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满他的愿,就给他教说怎么修神通,这在善导大师解释《观无量寿经》里面把怎么修神通还讲得特别细,你们回去看,千万不敢以为说那我就修神通去,修神通也需要定力的。他怎么讲的?首先让他端身正坐,然后就开始举心就观想,观想怎么样观想呢?先观想自己身体离开地,一分、一寸、一尺、一丈,不断地这样观想,一直到天空再到虚空再下来,就不断地这样是身体上、心不动。

完了以后,再让他其次再观想自己的身体不动,心念,就是我们的心念不断地上,也是一分、一寸、一尺、一丈地往上观。最后再观想自己的身心合二为一再上下,慢慢慢慢观的熟了以后,就观想自己的身心入到一切,比如说这种有质碍的这种物质、色法中,就给进去了无碍、来回进出无碍,就不断地用意念这样观想,最后再观想说一切的山河大地都能入到自己的身体里边,像虚空一样也无碍,自己也能入到山河大地,就不断地观想,最后观想说自己遍满虚空,想坐就坐、想睡就睡、想拿太阳就拿太阳、想拿月亮就拿月亮。想把自己的身体变小了入到微尘中,就变小入到微尘中,就一一这样观想训练,天天想天天想,修成了,大家知道他用了七天就修成了,就找了一个地方打坐。所以你想想,我们现在的根基连提婆达多都比不上,你不想得神通吗?你就这么七天试一试你能出来吗?七天就修成就了,修成就了控制不住就去显摆了。显摆了,这个频婆娑罗王他亲近佛陀见多识广了,肯定没办法,他去忽悠谁呢?忽悠他的儿子阿阇世王,去忽悠的时候就到太子殿前就现这个大神变,一会儿身体上喷火、一会儿脚下面出水、一会儿左边出水右边喷火、右边出水左边喷火,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就不断地这样卖弄这个神通。

这个太子见到了以后就问跟前的人说,这是谁呀这么有本事?旁边的人说这是调达,这个太子一看就很欢喜说尊者你下来,他就在空中就下来,下来以后就变成一个婴儿就自己坐在太子的膝盖上,坐在太子腿上以后,太子就看着他欢喜,大概就是咱们平常见了可能亲一下、疼一下,最后就大概亲的时候唾液流到他口里边了,他还很欢喜地把太子的吐沫给咽下去,就极尽这种谄媚之能事吧。从此以后这个太子就跟他相应了,你看一下就入到邪道里边去了,相应了以后,就开始尊称他为尊者师父,他就还复到本身以后就给他讲法,讲什么法呢?说你看你父王供养释迦牟尼佛五百车的珍宝、一车一车的往释迦牟尼佛的地方拉,太子说这有什么?我也可以供养你。

从此以后太子就全情的供养他,他就天天给太子讲这个供养法怎么怎么样好。慢慢慢慢地就这样怎么样?就自己开始邪心就息不住了,就开始想当佛了、想当教主了。所以大家想想这个教主欲一不小心就冒出来了,调达慢慢开始他的贪心就炽盛了嘛,为什么呢?大家想想这里边佛曾经有一个比喻是什么?用这个杖,就是木头的这个拐杖打狗的鼻子、打恶狗的鼻子,这个恶狗,打恶狗的鼻子,恶狗不会被降伏,而且会更加地咬你,是不是?他比喻就这里什么呢?就这个太子用这个名闻利养的杖敲提婆达多的鼻子,贪心鼻子,那么越敲他,他的贪心越大、越打他的贪心越炽盛,慢慢就生起来了。生起来无非两种,一个是财宝,那财宝太子供养他,这就慢慢地无所谓了;二一个话语权,要当教主了,大家都听他的,这个时候他就容不了佛了。

所以有一次佛在当时在场的现场众,普为入法会的大众讲法的时候他就去了,到了法会里面就跟佛要这个徒众,说你得分一半弟子给我,并且把你的法藏付嘱于我、由我来继承,佛就当时很严厉地制止他,说什么呢?说我虽然年迈,他的理由是什么?佛你已经差不多老成这样了,你就自己就在那儿苦修吧,就跟我们现在常说的方丈退位吧,你自己在那清修吧?

那么佛就说了,说在我的法里边还有舍利弗、目犍连这样的大法将,我还没有把佛法全盘地付嘱于他们,何况给你这个愚痴的吃人家吐沫的人呢?就把他吃太子的吐沫这件事给捅出来了,在大众之下提婆达多就受不了了,就像毒箭入心一样,这个痴狂之意就控制不住了,马上就恶从心中起了,怎么样呢?就去找太子两个人共商恶计去,共商恶计挑拨这个太子,太子就问说尊者你怎么今天脸色不好看?他就说了我今天脸色还不是为太子你啊,结果太子就说你怎么了?这个提婆达多说,太子你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已经老了、已经无所堪任了,我们把他给除了,我自己来做佛,说你的爸爸频婆娑罗王也老得差不多,你把他也除了,你自己来做王,咱们俩一个新王、一个新佛正好统治天下,一合计多美呀。

那当时这个阿阇世王听了以后生大嗔恨,就是说你怎么能这样大逆不道呢?就生气了,说你不要这样说。结果提婆达多就开始怎么说,太子莫嗔、太子莫嗔怎么样呢?说你老爸对你根本就没有恩德,你不要以为他养育了你,你出生的时候他让,怎么样呀,让你母亲一百尺的楼上生下来想摔死你都没摔死,你的指头折了一段,就把这个前因后果给怎么样?给捅出来了,一下子捅到阿阇世王那边,他自己一看自己的指头确实是少了一块,马上就相信他的话了。就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一合计,狼狈为奸、臭味相投,就发动了什么?宫廷政变了,就是这句话,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就是指的这句话,在这种情况下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大家看看他就是这么一个缘起。

所以说这里边这个提婆达多为什么要害佛,我们讲讲他怎么犯的五逆重罪。当时跟太子合计好以后,太子就派人去杀佛去了,释迦牟尼佛正在灵鹫山讲法,讲完法以后他自己观想就知道说今日我过去世的冤家今天要来了,必将今天要现形了,提婆达多出了一个什么主意,说你派两个人去杀佛,杀完了让他们从另外一条路走,又派了四个人去杀这两个人,又派了八个人去杀这四个人,又派了十六个人杀这八个人,又派了三十二个人杀这十六个人,最后就想什么?辗转灭口想杀佛这个事就查不清了,大家都不知道。结果佛观到这个因缘起来走的时候,那两个人迎面过来,一看到佛以后,只要他一动想杀佛的念,腿就走不动,只要他一生忏悔心,赞叹说佛有大威德力,我岂能够害得了佛?害不了佛,这个念头生了又能走得动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顶礼佛,佛就给他们讲法,讲法了这个人还证了圣果了,这两个人就得了法眼净了,就从另外一条走了,没有按原路返回。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提婆达多看到他的恶计没有得逞,就去怎么样?亲自去害佛,那么佛从灵鹫山那边的山路上走下来的时候,他就推了一块大石头滚下山想把佛给砸死,这个时候有护法的金刚密迹,就是金刚力士就用金刚杵把这个石头给顶住,但是中间落下来的小石头给疏忽了,一直滚下去砸到佛的脚了,把佛的脚给砸坏了、出了血,这就叫做出佛身血就是这么来的,五逆的第一罪。

那么这个调达从此以后他就是恶名流布了嘛,夺佛位不成,他的利养就是没人供养他了,没人供养他以后他自己身败名裂了,他就自己又找了几位臭气相投、不如法的比丘,他们几个就别众食,就不跟大众僧团在一块住了,而且还制定了五条戒律,五条什么戒律呢?从此以后就是一定要乞食、尽形寿乞食,这是跟僧团一样;二个也是穿的粪扫衣;第三个露地坐,以天地为房间了,诈现威仪,大家知道吗?就是刻意的用这种苦修,苦行来赚他们的徒众、赚这个资粮,表现得很如法,特别是连盐也不吃了、蜜也不吃了、酥也不吃了,就是连奶里边的醍醐酥蜜,连那个东西也不吃了,就是以自己苦修就不吃了,连鱼也不吃了、肉也不吃了。当时释迦牟尼佛为了是让不生分别心,就是乞食的时候托到什么食就吃什么,所以比丘戒里边并没有说,是大乘菩萨戒里边才禁吃肉的。

那么他自己当时在比丘里面就是不吃鱼、不吃肉,就现这个苦行,从僧团里边给脱离出来了,所以第二条五逆重罪就是什么?破和合僧就是从这来的,你们以后知道破和合僧就是离间这个僧团,让他们分裂,首推的就是提婆达多。后来由于他这些恶事干得多了,有一个叫做莲花色比丘尼的一个尼众看不下去了,当众就喝斥他说他不对,一下子把他说得生了气了,就用一拳头,砰地打了她一拳头,把这个莲花色比丘尼的眼珠子都给打出来,当场就打死了。

打死了以后呢,这个莲花色比丘尼是证了阿罗汉果的圣人了,是阿罗汉尼,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又叫什么?杀阿罗汉,第三条恶逆重罪就犯了。又教唆阿阇世王杀父、杀母,你看,一共五条五逆重罪,就是从提婆达多这里起犯。最后就由于这个,当下现生就堕到无间地狱受地狱之苦,常住在里边出不来了,所以这里讲到的就是随顺恶友之教,就是调达。你看提婆达多就这么坏,生生世世就是缠着佛不放的,就是要置佛于死地。但是这个因缘有时候还真是百千万劫说不清,我们也只能看到一生一世,前后就没什么感觉了,大家如果读过《法华经》的话,里边又有一品叫做什么呢?提婆达多品,《法华经》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里面又讲到说过去佛在过去求这个《法华经》的时候,他为了学大乘法,他是一个国王,就发愿说谁能为我说大乘法,我就终身给他服务,只要能够听到大乘法,当时有一个仙人就对这个国王说,我有大乘叫做《妙法莲华经》,如果你不违我,违就是违背的违,你不违我的话,就是听我话的话我当为你宣说,结果这个佛(的前身)听到这个仙人的话大欢喜,马上就随他所愿,给供养所需等等这些,把自己的身体当做他的床座来给坐,以这种恭敬心,身无疲厌地这么过了一千年如法如理的去做,就供养这个仙人,结果就为他说这个《妙法莲华经》,在《法华经》里面讲到说当时的国王释迦牟尼佛就是我,说这个仙人说《法华经》的就是提婆达多。你看,生生世世你看也说不清,所以在《法华经》里面说,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才修成就的。

所以你看这有时候这法,就看你会修不会修了,提婆达多那么要去害佛,有一次他贪心吃东西吃多了,吃那个醍醐还是那个叫做酪,吃多了以后肚子疼,佛在禅定里面观到了,还去给他送药去,让他吃了以后拉肚子,把这个肚子疼给治好了,这就是以德报怨了,所以我们有时候也是说忍辱忍辱了,就看你怎么修了,你会修了一切都成了法了;不会修了一切都成了障,这就是提婆达多到底是恶友还是善知识呢?在阿阇世王的境界中他成了恶友,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把频婆娑罗王给幽闭于七重室内,那么七重室内后来怎么一个说法呢?这就只能预知后事,就是下回分解吧,今天时间到了,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阿弥陀佛。

0:00 / 0:00
观无量寿佛经1
观无量寿佛经2
观无量寿佛经3
观无量寿佛经4
观无量寿佛经5
观无量寿佛经6
观无量寿佛经7
观无量寿佛经8
观无量寿佛经9
观无量寿佛经10
观无量寿佛经11
观无量寿佛经12
观无量寿佛经13
观无量寿佛经14
观无量寿佛经15
观无量寿佛经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净土在哪里与存在的根据

我们这个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娑婆」也就是「堪...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禅观与净土,它的重点就是把大乘的禅观跟净土的念佛做...

一心不乱须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往生

问: 为何忏公师父常常在佛七法会的时候,鼓励大家要证...

人们都以为成佛是件难事,其实并不难

普通人都以为成佛是件难事,其实并不难。佛和众生都是...

对娑婆的爱取调伏到最低

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跟娑婆世界都有一种招感,就是...

修持名念佛法门的四个要求

佛说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大安法师:心情浮躁时如何通过念佛求得安宁

问: 我自己的一个问题,我心非常浮躁,怎么都静不下...

「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如何理解

问: 《坛经》中说: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如何...

【注音版】雨宝陀罗尼

雨宝陀罗尼...

梵网经菩萨戒本

【依东林寺版本】 (举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

佛说四十二章经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一边挣扎,一边念佛

我每天功课不缺,礼佛,诵经,念佛,出了佛堂念珠也抓...

危难时才显现出修行的真假

唐朝的船子和尚开悟后,每天都在溪边摇橹过渡,然后有...

妙莲法师:想当法师先念佛

印光祖师常劝导人,出了家若是想当法师,那就要先好好...

人不成功有五个原因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那就请看看以下五点...

【佛教词典】德用

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婺州(浙江金华县)人,俗姓戴。...

【佛教词典】结界

梵语 sīmā-bandha,或 bandhaya-sīman(音译畔陀也...

赵朴初《宽心谣》

赵朴初先生92岁时写了一首《宽心谣》,读来发人深省:...

学佛应重视威仪的训练

佛门教育十分重视思想教育与生活教育,因为唯有健全的...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我们再看看什么叫涅槃,涅槃,梵语,此云寂灭、无生。...

坎坷命运如何才能得到改变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人都想平平安安...

缘是我们多生多劫积累而来的

阿弥陀佛因地修行做法藏菩萨,在这个世间发愿修行,而...

你供养地藏菩萨像,出入都有护法神护你

【世尊。我观未来及现在众生。于所住处。于南方清洁之...

出离三界必须要做两件事情

如果我们有志于了生死求生净土是一个出离三界的,你对...

修唯识止观的三个重点

生命的相貌虽然是森罗万象,但是从唯识学的角度,把它...

偷来的享受

宇宙间各类的众生,有各各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人有富贵...

「持戒」与「修善」的差别

若持戒者,既绝恶求,清净行绝,乃至佛果。如果我们能...

四十八大愿——(第27愿)万物悉皆殊特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

恶业要使它消除,善业要使它增长

善业力深难造恶 大家要勉力多修善业,善业深了,往昔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