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宏海法师  2018/11/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请放掌。

各位同修,今天是我们《观无量寿佛经》的第十讲,也是时逢这个是端午节假期是吧,今天还是在放假是吗?那么对,昨天是五月端午,我看在这个网上也有的圈里面的朋友里面讲到说,端午节不能过,不能说快乐,要说安康,要说吉祥,说端午节不能快乐,因为端午节的缘起是由于人死了,说屈原也跳江了,曹娥也为了救父也死了,还有一个谁来着?还有一个谁?三个人呢。伍子胥。

所以说不能幸灾乐祸,说快乐,然后大家又整个都支持,又说发出去,要说安康吉祥,反正每天都是要弄一些新的东西出来,然后给我们的这个八识中又种一些不一样的种子。然后这些种子必定将来又要感果,反正来回就这么不断地折腾折腾,这就叫业力。我们所有的生活状态就叫业力,那咱们讲这个《观无量寿经》,光锁定这个观字呢,大家要搞清楚业力跟定力的差别。

业力就是说我们在这个没有得定力的时候,那么我们的这个念头,每一个众生,就是一个人的念头一日一夜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大家知道一日一夜,就二十四小时就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起伏,那么在这样的念头起伏呢,我们不要以为说这辈子感的,下辈子好像。只要你起动一念,有起,必定将来就是你一生的受生之因,就这一念就可以做主牵引着你,就作为一个人生过程中又一次的这个分段生死里面一段的这个呈现,就一念就可以导致这样。

所以说我们现在说讲到这个观法也罢,念佛也罢,还是在这个妄念,就没有定力的这种状态下不断地提倡,不断地让大家积攒,那么真正如果说当我们修观也罢,持名也罢,功夫了得的时候,整个这个身心在三昧中的时候,才真正称之为开始向解脱出世因,产生因果作用上,这个出世间的多了,世间的业力才少了。那么最后彻底纯粹到出世间,彻底把世间的这个业力给舍弃、给断掉的话,那是特别特别难,想起来都,说实在的都遥不可及。那么这就是我们一直弘扬净土,说这个除去这样的修观之外,还可以念佛称名,乃至总体的来讲,有一个把握是可以带业往生的,这是一个很大的优惠。那我们今天,在上一次的时候讲到哪一观了?第七观是什么观?还记得吗?是什么?是华座观了,也就是说观这个树叶,宝珠,光、台、幢等等一一,前面讲到分明见,就像我们见自己的,镜子里面见自己的面像一样。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讲到了说,必定当生极乐世界,这是上一段文的结尾,为什么这里讲到说必定可以生极乐世界呢?这也能从理上说得过去,为什么?就是由于我们世界的组成无非就是正报和依报,那么这个依报是从哪里来的,就是所谓的世界,外在的世界从哪里来的,一定是从正报起动的这个心想来的。

所以当你的依报因缘具足了以后,这个世界的依报因缘,大家听得懂啊,依报因缘具足了以后,那么正报一定会牵着,就在那个具足的依报因缘中去那儿生活,去那儿出现。正报依报听得懂吗?我现在也要勘验一下你们了,因为我老是觉得你们已经水平不错了。但是有时候我发现你们有点蒙,正报依报听得懂吗?有不知道的,什么叫正报,就是我们的色身,什么叫依报,就是外在的山河大地世界呈现出来的样子。你一定要把这些佛学名词要锁定了,要不然一次听过去了好像那么回事儿,下一次再讲的时候你又忘了。你连这个词都绕不出来,那你不要去听法义了,听不过来。

所以说如果把依报能够观到这种地步,就是在前面华座观已经临近什么了,临近佛坐的这个宝座了,就是把整个世界都观得已经到位了以后,开始要塑造佛,距佛最近的这个台座,他的这个座椅,座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等于说,这样的观必然正报会随着依报转,因为我们常知道依报随着正报转,其实同时正报也会随着依报转,在这样的理论支撑下,必定当生极乐世界。就是到那个时候,你想到娑婆国土没有了,因为你种的这些因,你所有的世界呈现已经锁在极乐世界了,就是这么个意思。

那么这一观开始呢,我们要讲到佛的正报了,也可以说依着佛的庄严来庄严我们每个人的在极乐世界的色身,大家不要知道说,观起来好像只在观阿弥陀佛。其实我们每个人就这样随着文你去听一遍,起一遍心念,那么等于也是把我们将来在极乐世界净土的这个庄严身给过滤了一下,建树了一下。所以这里这一段开始你看,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

又是一个见此事已,是一个里程碑的,又到了一个次第了,那么次当想佛呢,这里前面插了一段小曲,大家看到了吗?所以者何?就是说为什么这里要观佛呢,为什么要想佛呢,次当想佛是说为什么呢?今天的课程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从中也就可以,我就可以一目了然每个人的善根福德因缘,有的他次次来,就今天来不了,怪得很,有的他没来过,今天就来了,所以他就没有福报听闻这个核心,一代教法的眼目,他没有福报,没有因缘,到了紧急关头他撂挑子,他出事了,或者就不想来。有时候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每个人的因缘,每个人的这个起伏呀,这种进退之间呀,特别怪。就是几乎是个定数,你没有大的发心,大的愿力,大的菩提心作为摄持,真的进行不下去。

所以这里在想佛之前插了一段小曲,这个曲也是非常,可以说是名曲,为什么说所以者何呢?为什么要观佛,核心的教理就在此处体现,大家来看。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我们来看这一段。

因为从第一点我们说,从事相上来讲都知道说这个念佛观佛一定是功德最殊胜,最极致的,那么从理上我们不能够一探究竟,这就是给我们呈现这个理,直畅念佛的原理是怎样的,就是心想佛,佛入众生心想中,然后一旦感应道交,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从理论上一目了然,第二个就是讲到的法界因果是怎么运作的,这个因果就不涉及我们微细的,乃至六道轮回中的这种低级因果了,这种陋劣的因果了,而是最殊胜,最简白直通的因果是什么呢?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用这个借机开显作佛的圆顿教法,也是这样的。

第三个,我们学习这一段还有一个功能是什么,功德是什么呢?就是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个原理以后,言外之意是怎样呢?就是要谛信,产生足够的信量,产生信心,对这个理产生信心,对我正在念佛的过程所得的功德也产生信心,这样的话,无功加行就会依照我们的信的这个能力,这个能力好像你平常是感觉不到的,只要你一信,这个理入了心以后,那么它就会转成一种无功加行的、让我们增强观念力的一种莫名的力量。

可能你不晓得,但是它就有用。所以这段话是很重要,我们来稍微把它关注一下。但是关注不要把它关注复杂了,为什么呢?就是一般我们可能常规地说,听了一段很要命的话,那么它就一定是很玄绕、微妙、深奥的。但殊不知这一段话其实是《观经》,一部经里面最简洁明了的表达,没有任何隐藏玄机的地方。

就是浓缩到八个字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浓缩到四个字就是心作心是,很直白。但是呢,这就是佛法的总纲,跟诸位讲。我们来看啊,首先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那么诸佛如来当然是指的一切十方三世诸佛呀,你们可能听过一句话就是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同一个法身,什么叫做法身呢?法界藏身,我们常念到《八十八佛忏悔文》里面不是有一句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嘛,大家做过功课的都知道。那么什么叫做法界呢?法界就是万法之界,我们一切的物质现象,一切的精神思维,所有的呈现就是在这个整个法界之中,出不了这个范畴,那么所有的诸佛就是以这个万法之界他的现前状态,就是他已经把这个万法之界作为他现前的身心状态了,大家能理解吗?就是整个所有的宇宙万法都是他的身,所有众生的心念起伏,不管你在妄想,还是在智慧中,都是他的心。

他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并且如果在凡夫我们的表达上,一般把它认知为不外乎刚才讲的物质或者精神层面,我们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嘛。但是在佛的层面来讲,这个东西还要超越表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觉得物质是物质,精神是精神。在佛的层面的话,物质它可能是由精神来显现决定的。精神可以用物质来进行属性性的表述,就是整个这两个是不二的,是相互相辅相成的,又合二为一的,那么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叫一真法界,只有诸佛证到究竟的果位,用这种智慧也罢,禅定也罢,整个这个功德才能够彻底开放地显现在一切的万法之界上,这就是诸佛是法界身。

当然这是以我们现场的描述而言,从理上描述。如果从拟人的这种感觉上,因为我们要表达,那诸佛他是一个灵动的,怎么感觉呢?就是说佛证到这个清净圆满的,佛的智慧就像大圆镜一样,在唯识下面说,佛最后成就了以后,他的智慧就叫大圆镜智,那么他就可以无一点点漏洞地照见,一切所有众生的生命过程和心理活动。所以这里就讲到说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大家就这么理解。这就叫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那么反过来我们又要有一个疑惑,大家想想。如果说佛是佛,众生是众生,他是完全不搭嘎的两个东西,没有交错,完全绝缘,不同的世界和人生的话,那么我们怎么样来链接说凡夫可以成佛,佛又可以到凡夫的世界来度众生,怎么链接的呢?由此我们就可以说,他一定要有一个共同的版面,共享的版面,平台、模板都可以叫,而体现不同的内容。

就是凡夫在这个层面,他体现成一个烦恼的世界,分别的世界,佛在一个层面,他体现为是解脱的世界,自在的世界,智慧的世界。但是他一定要交错,就是说他们俩的根是一样的,本质是一样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够说,为什么在凡夫的状态中佛是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能够入呢,如果他没有联系怎么入呢?没有联系,众生、(佛)就入不到众生的心想中,而且众生又没有一个,你看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怎么跟佛去发生关联呢?请大家随文入观,为什么这里说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就是他有一个内在本质的平台,是一个东西。

一个模板上凡夫跟佛各自呈现,可是在各自呈现的状态中他又可以相互交错,我们修行利用的就是这个相互交错的原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模板佛已经全体地掌握了,明了了。但是凡夫他在其中,但是他又不知道,像我们现在到了什么水平了,又不知道,又想知道,又想知道,又知道的又觉得很少,就不断地想更多的知道。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这个次位了,操作到这个地步了,所以说当我们知道了本来具足了佛的功德,而且我们就在跟佛共享的这个模板中这样来描绘的时候,只要我们掌握了方法,起动这个描绘的作用,那么这就是佛的方法作用,包括形相,让我们也有了这样的同样的功德,同样的功能作用,所以这就叫做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就利用这个模板的原理,佛入到我们心中,那么我们正好用跟佛平等不二的这个心来起动临摹作用。就想他,念他,只在他的层面,绝不往下落一点点。

那你想想这个东西就不会错了,就不会不显现了,一定要长驱直入到了那个层面,显现那个境界的,这就是我们将来在净土出现的时候。所以这里讲到说汝等,汝等是谁等呢?在座的咱们诸位,你我他呀,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当然你看这个下面又有一句说,所以讲到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不管模板也罢,平台也罢,那都是一种比喻,根本的道场在哪里呢?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这个心,大家千万不要一听心,马上下意识地就又想着自己了,又想我的思维,我的理解了,这个心是无边无量的广大,无边无量的立体的,无边无量的超越的,如果能够在这种情况下,你才能够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心想事成。

诸佛正遍知海,就是说一切如来的这个,为什么说我们常说如来、应供、正遍知呢,这里讲到的正遍知就是把佛的名号用其中的一个,这个正遍知的这样的一种念力作用,它可以具足了他随意挥洒的这种洒脱的解脱自在,所以这里叫做正遍知海,是讲佛的功德,从名号上,是从心想生的。你看佛的正遍知海是从心想生,就是说一定要依附在这个本有的模板和平台上来,这就是我们的念头,我们的心,遍法界心。记住啊,一涉及到心绝不可以想成你肚子里的这块内脏,或者说你脑子里面的妄想。由于我们现在正因为我们不正,就是以为是肚子里的肉和脑子里的妄想是我的心脏,是我的思维,这就太有局限性了,所以就不正不遍,虽然也有知,但是不是正知遍知。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说佛是正遍知海,是从心想生的,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这首先我们把这一段给大家先这么贯一下,从语言上面、思维上面来理解一下,再一个层面,希望大家好好地体悟这一段,首先你看为什么再回过头来说法界,佛是法界身呀,那么佛是法界身,这一切都是佛的身,包括佛之身,佛之心。那么首先为什么能够说是正遍知海,就是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呢,首先他的心是遍的,由于心遍法界,所以身也是遍的,由于身心俱遍,所以他是无障碍的。

就这三个特点体现了这个诸佛如来是法界之身。

大家想想为什么说心遍故则身遍呢,那我们因为心到了,所以身也能随着到。身是随着心而作用,所以故称法界心。大家想我们现在这个心在不在?心在不在?那跟佛一样不一样呀?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够遍呢?大家想想我们能不能遍?能遍在哪儿呀?你始终都出不了这个范畴,你自己的身体,你每天就锁死,一步都不想逾越,只要出去,你比如说为别人想,为什么为别人着想一点,为他服务一点,发点慈悲心都那么难,为什么,就是因为要只能遍到我,不能遍到他。

那你想法界你就把它委屈的就浓缩到这么一点点了,我们以为的心是遍的,就遍在我的色身之上了,你看假如果这会儿,我们一般以为不遍的情形是什么呢?谁要是缺一只胳膊,少一条腿,那就觉得哎哟,我的身体不圆满了,不遍了,好像心,其实是心理作用缺了个什么一样。那时候就感觉到不遍了,但是因为我们始终就一直在缺,始终就锁定自己的色身,那么我们以为这就是周遍的,从无始以来,人的陋劣作用就在这里,所以遍不了。

因为心都不遍,心就一心一意在这个色身上,那身怎么遍呢?大家知道我们现前的色身都,整个法界来讲能算得上,连一个埃尘都算不上,何况无量劫的轮回中,光我们一个众生的轮回身有多少,你都遍不了,只能遍到这一生这一世,所以不能周遍。那么如果说佛的这种无障碍法界心遍了,为什么,他就是凡圣没有差别,凡也没有差别,圣也没有障碍,一切都没有障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大家想每个人的心想,大家在这里一起我们沟通时候的心想,我们在北京的所有的这些众生的心想,这整个这个就是法界,你遍到哪里,你的功德才能到哪里。

你看阿罗汉只能遍八万劫,菩萨还有一点儿不遍,有一品无明破不了。所以这个正遍知就是佛的功德,这是一代教法的纲宗。但是万法唯心,心唯万法,这个心作心是呢,我们一般这个简单的原理很少有人能够顿生信心来相应,觉得太遥远了,太广大了。那么我们首先大家想想,理解一下什么叫做法界身吧,遍法界身,观音菩萨都知道,咱们在线上群五里面不是在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嘛,大家知道,普门的异名就是遍法界,普门就是可以普门示现,随时寻声救苦,有求必应!这是不是周遍法界的意思呢?

就是说只要你有人受苦了,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常恭敬,他就会寻声,观其声音而解除苦恼。你看这就是法界身呀,他的这个层面是依照法界心而现法界身。那么如果诸位读过《地藏经》,《地藏经》这个好像是《分身集会品》里面吧,又有一个差别,我(释迦牟尼佛)这个化百千万亿身,度百千万亿人嘛,各各差别,分身度脱,或现男子身,女身,天龙、神鬼身,这些都是正报、有情对吧,我们都觉得说这个可以理解,可是后面还有一段是什么呢?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山林呀,就是黄土高原有可能是他示现的。

这个喜马拉雅山有可能是他示现的,那么河池泉井呀,有可能济南的那第一泉叫什么?趵突泉就是他示现的,他为了跟众生结缘,此等之事谁敢相信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遍不了,他这是什么啊?依法界身而显法界心,法界身、法界心是不二的,所以诸佛如来就是彻见彻证彻住到这个身心不二的法界之中了,所以叫做是法界身,用身来体现而已。那大家不要以为说他们能遍,我们都遍不了,三恶道都可以遍。

你们参加过佛门有一个佛事叫做瑜伽焰口,参加过吧,这倒是给大家通知一下,每年的七月十五,法源寺中国佛学院最大的法会就是超度亡灵,作这个瑜伽焰口,大众师父都在会上诵经一段时间,然后共同作法,就是放一堂焰口,这是最隆重的法会。如果有超度或者消灾的,可以去那儿写牌位,这个非常殊胜。那么放焰口的时候,一开始要迎请三宝的,唱赞子,捻香,香花供,香花请,因为迎请三宝就佛法僧三宝嘛,那都是佛这个觉正净,其实就是有佛宝,一体三宝,因为他们是法界身,所以可以迎请的,降临坛场,为什么?法界身嘛!这个我们现在已经讲明了,但是大家要晓得,最后在施食的时候还要有这个破地狱、开咽喉真言,要持这个真言让什么,要招请这个孤魂饿鬼来受甘露味,那么我们要想想明白,如果孤魂饿鬼他就在地狱,就在鬼道,他没有这个法界身的功能,他怎么从那儿来呢?大家想他怎么来呢?

他乘的还是这个法界身的原理,一招请就到位,到人法界来了,法界法界是通的,他只不过是从地狱饿鬼,从饿鬼和孤魂的这个法界到人道这儿来,临时就用这个咒语的加持,来显现了。可是他本质上如果它没有这个沟通关系,他能到这儿来受食吗?那有很多次我们放焰口的时候,他们下面都有突然发声怪叫的都有,就说看见下面黑压压的一片来受食的都有。

那你想想如果到了三恶道里面,被束缚得很厉害了,他怎么能够来受这个甘露味呢,就是他本有的法界身的功能没有失去,始终就在,所以这叫法界身。大家要理解这些,要不然你就不明白说,为什么我以一个卑微的一个六道之中的一个罪恶生死凡夫,人的身份,可以直接跨越到极乐净土去做三不退的一生补处菩萨。你要往这儿会啊,不是给你们讲天方夜谭的这个奇谈呢,这要给大家通理呢,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是法界身,但是法界身,我们这里想佛,想他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里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佛的这个身相的庄严,每一尊佛,特别是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应化的时候,他的这个佛相就有三十二种大人圣人相,像转轮圣王,世间最有福报的人是转轮圣王,他也有三十二相,但是他的相不是非常的鲜明圆满,佛的相是非常鲜明圆满的,阿难跟佛的相里面只差两相,还有两相他没有,所以佛的三十二相,像从最上面叫无见顶相,又叫肉髻相,最下面叫做足下平安立相,就是他的足是平的,踩在地上是跟地完全吻合的,不像我们现在好像当兵的话,你要是平板足还不要,其实平板足的相是比较好的。

那么还有像这个足底下有这个千辐轮相,有时候我们去朝拜,或者去过西安的,那个大雁塔里面不是说那会儿有佛足嘛,有佛足的这个影像,就觉得佛足上面有一个轮一样的,那就叫做千辐轮相,足底有一个千辐轮盘,纹路非常的分明,乃至包括这个手指纤细相,纤长呀,细呀,手足柔软呀,双手能够过膝盖下面呀,等等这些,包括牙齿有四十颗,而且有四颗是特别又白又大又净。

那么像这个广长舌,佛的舌头可以伸出来盖到发际,等等这些不一一数了,这就是三十二相,大家要了解的话回去查一下。那么八十随形好呢,就是这三十二相里面又具体地可以赞叹说他怎么个好法,像他的指甲,就是光这个手相上面,指甲又是非常的润泽,手指很圆,里面的筋脉都不像我们暴青筋,他是隐着的,看不到。这个眉毛像初一的月亮,就是弯月一样的等等,耳垂也是圆满的,容仪具足,没有衰老相,特别是胸口还有这个卍(万)字,等等这都属于八十随形好。总体上就是描绘佛身的殊胜庄严的,我们这样了解一下就好了。下面我们要了解何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什么叫做作,什么叫做是呢?

这个从我们观佛的从始到终的始终分别来讲,开始学习观法就叫做是心作,慢慢最后成功地观成就了,生极乐世界,甚至成佛了,叫做是心是,一个作,一个是,大家要简别清楚。再一个,就当前,现前和当来分别,如果我们刚才讲的诸佛跟我们的法身是同体的,现前观佛的时候,心中显现的就是佛的这个法身之体,这就名是心是佛,那么依照我们现在起观,将来我们一定生到极乐世界成佛,这叫做是心作佛,从这个简别上大家发现了没有,什么叫做是,什么叫做作呢?是就是本质上,本来就是这样的,不动的。作呢就是要加工用行,有了刻意的力量,赋予他力量,不断地向前迈进,这叫做作。

所以我们在此之前不是给大家讲过,再复习一下啊,常用的一个词语叫做修和性,就是从性起修,全修在性。从性起修是什么呢?重在他的修,就是是心作,你得作佛,你得天天念佛想佛,要成佛呀,你得有主观能动的起动去做呀。那么全修在性就主要讲他的性,本来就是佛,只是显现而已,不是从外面来得的。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记住这个生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本来没有,而后兴造,这叫做生,生出来的。第二个意思是本来具足而不显现,现在让它显了,叫做生,这里我们说的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指的第二种,显现而生,不是心造而生。

这大家都要搞清楚了,这样的话我们才知道说从性起修,全修在性,从性起修就叫做心作。全修即性是心是,本来就具足的,所以这两样大家要知道缺一都不可。为什么说八个字最后又浓成四个字,心作心是呢,作就是你必须用事相上要去修,是就是你一定要悟到本来就是,两样缺了一样都不圆满。

比如说你只知道说本来就是,本来就是具足了佛性了,但是如果本来具足佛性的话,那么如果你不修,它显现不了呀!你不去修的话,你自己,大家都有佛性,你现在给我坐到,你现在去法源寺把那个佛像给挪了,你自己坐,盘腿坐上去,那有人礼拜供养你吗?你是凡夫呀,所以本来具足的,你不修的话他成不了。但是你不断地修你也要知道,虽然不断地修,离不开我就是本来现,是让它显现,不是让它发生,是让它显现的。

就等于说如果你本来没有这个佛性,那么你再怎么磨,就像磨砖一样,砖没有这个镜子的功能,你再怎么磨,你能把砖能磨成镜子吗?磨不成镜子,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两样缺一不可,修成就叫做作,性具就叫做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里心作心是,这个以前的祖师有过无量的开示,你像这个彻悟禅师讲到,就是讲到这个,开示过关于这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大家听懂听不懂我给大家念一遍,我们感觉一下,他说一切法门明心为要,一切行门净心为要,一切的法门都是为了明心,就是悟。一切的行门净心,就是为了修,大家知道,悟就是是,修就是作。

那么他就说,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正好收摄悟和修两个法门,你如果悟明心地了,就明白了说是心是佛,本来就是。你如果修行净心,就知道是心作佛,不修成不了。一定要这两个东西,是就是悟,作就是修,一定要解行并进。如果我们大家在理解上你只知道是心作佛而不知道是心是佛的话,那么你就会什么呢?因为知道这个作而就天天在那儿修,天天在那儿修,放不下修行的这个执著了,不知道本来具足,你为何要修呢?就执著到这个事相上的这种无益苦行,就是指的这一类,你再怎么付出,再怎么辛苦,但是最后你成不了,磨砖磨不成镜子。

那么如果你只知道是心是佛,就是你本具的我就是佛,然后你不知道是心作佛,不好好去修,就会什么呢?任天真而废修证,就不去修了。就开始戒也不持了,坐也不打了,头也不磕了,都觉得说吃肉喝酒都是,本来就是嘛,一切具足。不可以的。所以在佛门里面讲到这些心性和空性的东西,它是有利有弊的,就看你是上根人还是下根人,听到这个空呀,心性的这种感觉,如果是上根人,他就听了以后进德,他就继续更加勇猛精进地修,而且明白了这个本质上的理了。

如果你是下根人,一听说本来就是,我根本就不用修,下根人一听就废善,不修了,这是两种反应,大家要对照一下自己,不敢让出现这方面的麻烦,这就叫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告诉诸位啊,佛门历史上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公案,元朝有一个扬州的才子叫赵子昂,知道吧?他是一个大画家,特别擅长画马,那么当时画马的时候呢,他要画八匹马,什么马的形状都能够了解,就是有翻滚,在地上翻滚、打滚的马呢,他见不到,很少见到这样的形象,他就怎么琢磨,怎么琢磨这个形态,他体现不出来。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他就自己在床上,上到他那个榻上去模拟这个马打滚了,模拟马打滚呢,他就把自己观想成一匹马,说这个怎么拧脖子,怎么翻腿呀,他就不断地就全身心地揣摩这个马,头部应该是什么状态,四个蹄子什么状态,就全身心地学马,想马,作马,入迷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夫人把饭做熟了,请他进来吃饭,开门一看,吓得大叫一声说,哎呀床上有一匹马。他的夫人就看见床上有一匹马,惊叫了一声,那么当时后来呢,因为文人们都比较笃信佛教嘛,这个夫人把这个事就给他讲了,他就知道说佛经里面,那会儿《观无量寿佛经》是比较流行的,它的知名度很高,净土三经里面,他就知道说有这一句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他就明白了,原来是心作马,是心是马,就显现马。

后来就成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不画马了改为画佛像。那我们就知道大家也晓得,既然是心作马,是心就是马,那必然会是心作佛,是心就是佛。要对这个法义生起决定的信心。我们再往下看,是故,看到这一句了吗?找着了没有,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当想像。大家看,这里开始说是故,就是说让我们谛观专心审慎地去观想,那么这里讲的是故谛观彼佛,他用了三个名号,这里第一个是多陀,我们就念阿,阿伽度,那么这个呢,翻译成汉语就是我们最常明白的叫做如来。

第二个阿罗诃,其实就是阿罗汉,这是这里当时翻译上的一个音译上的差别,叫阿罗诃,其实就是阿罗汉,阿罗汉他有一个最特色是什么呢?叫做应供,应受人间天上供养。所以这个阿罗汉就是取了他的应供之义,取了这个应供之义就代表佛,不是我们常称佛的十号,第一个是如来,第二个是什么?就是应供。所以这里的阿罗汉其实就是指阿罗汉的应供,但是有差别。佛和阿罗汉的应供不一样,阿罗汉只能受三界内的供养,佛可以受九法界的供养,这是不一样的。

就是佛连菩萨的供养都可以接受,但是阿罗汉就不能受菩萨的供养,所以第二个叫做应供,三藐三佛陀就是正遍知,刚才我们讲到的正遍知海。这三个举佛的十种通号里边,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十个号里边,只取了它的前三个来表达说,是故应当一心系念,就是念佛的功德,观想,用念力观佛。

那么这里的如来,应供,正遍知,就表佛的功德,表佛的哪三个功德呢?如来其实就是表佛的法身功德,大家知道每一尊佛,待会儿我们还要给大家讲,都有法身、报身和应化身,在此之前一直给大家讲过了,法身如如不动,报身圆满庄严,应化就是随类而示现。咱们这个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就是属于应化身,所以这里的如来,《金刚经》里面有一句话: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就是指它的法身周遍不来不去,来去相不可得的这个境界,我们刚才讲到的法界身,这是指的法身的一个层面。

那么正遍知,就是指佛的圆满报身,庄严无比能遍照法界的光明之相,是表佛的报身。应供就是指佛的应化身,随顺人间,我们这里有饮食习惯,释迦牟尼佛当时在印度的时候,不断地去王宫里边,或者大臣里边去应供,去有时候因为他要吃东西。每天都去托钵等等这些,就是指的应供功德,是指的应化身,所以这里的三个佛号的功德正好表的是佛的法、报、应三身。这个我们了解一下,好下面这一段我们就来看,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

这是第一段,先当想像,先当想像开始就是给我们设定的什么呢?这个定所观境,就是想佛的形象,那么这里他有一个特色就是闭目开目,见一宝像,跟前面的原理是一样的,这个颜色还是阎浮檀金色,坐在我们上一个观里边修成就的华座上。那么见像坐已,这都下面再往下开始就心眼得开,这里首先我们就讲到说见像坐已,就心眼得开了,这是怎么可能?就见到这个宝像和这个华座以后呢,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这是为什么?这里讲到的心眼得开呢?

就是我们前面观这个,一切观成就的,因为这是第八观了,第七观,包括前面的前六观中,有些观已经观成就。你比如说这里讲到的这个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诸天宝幔,弥覆其上等等,这前面已经有了,观过了,观过了观成就以后,在这里就开始把这一切往这里所需的观上配套,往上安置,显现。就往这个华座和佛的庄严色身上,然后到这个地步以后,相对应的这个功德就能让你心眼得开,这个话没到那只能读一句话说心眼得开,如果你观到这地步,你就明白什么叫心眼得开了,它是自然开了,显现了,开了。

心也开了,眼也开了,心眼一体开了,就显现的这里讲到的,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这就是见到极乐的这个诸庄严事,从虚空、地上了无,了然无碍了。你看了了分明,下面这个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就是不断地用我们的观想念力,不断地思维佛的这个妙相庄严,所有极乐世界的这个殊胜情形。

这是讲到的说如观掌中,后面你看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在佛已经观了以后就开始要观他的两位侍者,这里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这就开始西方三圣启动了。这里讲到就是说为什么要观佛成就以后,还要观左右两位菩萨呢?这个观想大家要知道,这有它的证体和功用的,因为我们一路走过来,如果你不要说我们坐在这里,这个专业地去修观了,你就随着你对于经文的理解,越来越描绘的细致,恢弘,你的心都越来越跟不上。

所以这里所讲的所观就是要扩张我们的现观心量,坚固我们的观者的心力。就好比说我们做事情,我记得去年比如说我们去拜五台山,拜五台山的那时候,拜这个黛螺顶,每天拜一遍的时候觉得说一开始拜了两个小时,觉得这一天就功勋很大了,觉得说这很不少了,后来绕了五个台拜了一圈,拜了半个月,天天在那拜,再回过头来拜这个五台黛螺顶的时候,就跟玩一样就窜上去了,不知不觉就磕上去,为什么?

这就是把这个量给扩开,所以观观世音和大势至的就是这个功德,就把西方三圣皆放光明这样的话给不断地扩充开来,再往下看你看,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如果说前面从大的方面说佛像观好了还有两尊菩萨,这等于说从广度上来讲,那么下面开始你看诸佛菩萨像都会放光明。

那么这个光,其光金色照到这个宝树,每一株宝树的下面都有三朵莲花,每一个三朵莲花上都有一佛二菩萨像,这就是让你的心开始什么呢?往深了走,往微细了走,往具体了走。一个是广,一个是深,练我们的观行功夫,增进我们的观行境界。所以你看这种描绘,他说的层层递进,就跟你上颐和园的那个什么佛香阁,排云亭一样,不断的这样左右层层递进往上走。这就叫做观法,那么这样的话,一一观起来,就是等于说叫做西方三圣佛像观,这是西方三圣观,后面还有一段说法,我们先放一下。

这里要给大家想说一下是什么呢?这个观像住心之法,这是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讲到的,观像住心之法就是说这个方法其实这里讲到的佛身观,乃至前面的华座观,宝地观它是必须上下通观的。就是说这个宝地,华座,金像这几观最重要,如果大家心量比较大的,或者说志气比较高的,你发愿的话,有想试一试,就从这几观法入,跟别人分享也教这几个观法,这几个观法只要有一个观法成了,其他的都自然而然跟进上来了。因为它是一套体系,就是极乐世界真实情形,那么你圆一个点,它的面自然就会不断地圆出来,是一样的道理。

但是如果我们观这个佛像,佛这个形象上来讲的话,要怎么观呢?一定不能够这个大条的,大大咧咧地观,要从顶一一想到足,再从足一一想到顶!比如说你观他的无见顶相,肉髻相,再观他的这个两条眉毛中间的白毫相,还有他的眼,鼻,口,耳,乃至咽喉,这个颈脖,肩膀,手臂,手指等等,都要往下顺着观,包括他的身形,胸口,腹部,肚脐,乃至这个两条腿,膝盖,足,下面的平板足,乃至这个千辐轮相,一一想。从上面往下想,叫做顺观,从下面往上想叫做逆观。

就顺逆这样来回临摹,描绘,久而久之才能受。所以大家如果有尝试的,口里念阿弥陀佛,第六意识一定要作意朝着西方的时候,这样训练特别好。这个是增进很快的,为什么跟大家讲这部经典,就是想在这方面我们能够补一些,配着观想来称名。所以一定要在这方面,要注意就是说顺逆要来回,让顺逆不断地就住在心里,这样让他越来越明了,这就是从深也罢,广也罢,你看刚才讲到的这个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一直到诸菩萨像,皆放光明,一直到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这整个这个就是一个观法的描绘,这我们就不用讲了,你自然而然就会到时候相应,只要你去观了,可是这个观可要下苦功夫的,这不是坐在这泛泛地说两句,回去尝试一下就能得到的,这不可以。

好,下面我们再往下看,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是为像想,名第八观。大家来看,这里讲到的说此想成时,就是说这个观想成就了以后,前提条件,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次第,这每一句话你看这前面说见此事已,就说明说到这里前面的就已经要具备了,这里又讲到此想成时,就是刚才讲的这些都已经成就了以后,就会有境界出来了。

这个东西一定是随着走的,跟进着走的,你如果此想成以后,一定是有境界,你看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行者当闻不是说行者慢慢地会怎么样怎么样,然后才能够得闻,说你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行者当,就是应当已经具足了这个水平了,就会听闻到。这将来这一段听了以后,大家跟我们有时候假如果你能够出境界的时候,是可以在这里进行正邪的分辨的,行者当闻,就是行者会听到这个宝池,如意珠王所出流的水,和流光明的这个法音和宝树,他能够听到。你看这里讲到的说凫雁鸳鸯,这是几种鸟,凫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凫是什么?

凫就是水鸭子,不难理解,这个雁就是雁大家知道大雁,就是候鸟,其实它也是水鸟,一直到这个秋分以后,它就北飞南了,这个春分以后呢,它又是南飞北了,所以这里叫凫和雁都是一种候鸟,其实都是跟水有关系的。鸳鸯呢,雄的叫鸳雌的叫鸯,这由于它们过去的业力所感一个死了,另外一个就活不了了,但是这些是依着我们这个世界,极乐世界可不是这样子的,虽然名是这个名,这个鸟既殊胜庄严,而且全是阿弥陀佛所化,还记得《弥陀经》里面说的什么?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会就开始法音宣流,就是闻法了,所以大家把经要往一套配套。那么这里讲到的这个,打个岔吧,为什么说都是佛所化,可是他又要化个鸟呢?想过这个问题没有,畜生道,不是彼国都没有三恶道之名,那为什么要出现畜生呢?为什么化鸟而让他宣说法音。

大家想我们这见了个鸟,你是什么感觉?是什么?它是什么啊?它是畜生,它如果是鸭子它是下鸭蛋给你吃的,它要是鸡它就是下蛋给你炒着吃的,或者说你想吃鸡腿就把它杀了吃了,它都是一个畜生道很卑微的生命,纵然有些福报大的,变了一个孔雀,你一鼓掌,它也是供人赏玩的,变成个大鹦鹉学一下说:你好,阿弥陀佛!大家都觉得称奇,了不得了,这就是本质上根本就看不起它。

知道吧?因为它是这个畜生道,所以从人的本位来讲,就看不了,看不上眼,这里让鸟变化成这个说法者,就是让我们在极乐世界一切众生平等,不会对鸟生下劣之想。不要,这些法义都有功用的,你不要听热闹听得就完了,再一个,水鸟都能说法,让听者悟到什么呢?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就说明诸佛法身跟六道众生的法身等同不二,说的都是法身法,成佛之法,法身不二。

所以这里你看听到说,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听到这些树、水、鸟常宣妙法以后,后面这句话大家要看清楚,皆说妙法以后,你看出定入定,恒闻妙法。就是说你不论出定或者入定的时候,都能够不间断地听闻,行者都能听到这个法,这个观修成以后,在你的心眼中就不间断的可以听到,而且出定以后还会忆持不舍,就是他讲这个法尽管你出定以后,这个法的加持和受用乃至你全身心地住在这个法味中,还在。

不能舍,如果舍了,说明你这个观没有修成,我们现在讲的就是修这个观所得的功德显现出来了,是这种境界。但是呢,大家还要不要忘了,要与修多罗合,什么意思与修多罗合呢?合就是要吻合啊,这个义趣要跟它步调一致的。如果说与经典中所说的不同,就是你的这个观法成就了以后,你肯定住在定中了,在定里边,你听到水鸟树林都在说法了,那么出定以后你依然还会听到这个法。但是所讲的这个法一定要跟你在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典,十二部经的修多罗里边的这个经典所说的要一模一样,如果跟这个法义不一样,就是说明你是妄想了。

很可能你的宿世,无量劫来你曾经当过外道,修过外道法,种了一些邪知邪见的因,这个时候由于心沉寂了以后,显现出来了,但是他是妄想,过去修外道法的影像在定中独头意识打妄想,翻腾出来了,但是它不是佛说的正法,你自己认错了也有可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要懂得勘验,要与经合,修多罗就是与经合,为什么要与修多罗合呢?经、律、论这叫做三藏,那么论典是讲智,就是讲的慧,戒定慧匹配的话,论典是代表慧,律典是代表戒,经典代表什么呢?代表定。

所以你这里修多罗就是经的意思,印度话。那么这里与修多罗合就是一定要与经典中所讲的合,这里其实有两重意思。一重意思就是说你这个见佛闻法,你在定中所听的这些法,如果不跟佛的经教相吻合的话就是魔事;二一个你修这个观法,不跟这部《观无量寿佛经》吻合的话就是魔事,所以大家一定要在这里要认真地了解这个,这个道理很重要。这你以后再不要问问题说,梦里边出来个什么,说起念着念着旁边有一个光影,或者出了一个什么境界,这些都不算数了,经典里面没有讲过这些。

经典倒是反面教材里面讲过,《楞严经》里面讲过说什么了?五十种阴魔,一旦五十种阴魔破了以后就是色阴破了,有可能出现的境界是什么呢?十方所有的这个遍十方界都是这种这里讲到的阎浮檀金色,然后你就一切的种类,所有的六道众生你眼里的都化成如来了,突然于空中就给你讲法,或者闻到十方三世的佛都给你宣这个密法密义等等这些,就是修到这个水平的时候,他出了这么一种状况,但是暂且这样而已。如果你要在这里面把它当做是圣人所证的境界的话,你就惨了,马上就着魔。所以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那跟这里是步调一致的。

所以大家想想,这样的境界出来的时候都不算数,那你的那点梦,你的那点妄想能算吗?真根本就拿不出手,你就别出来再询问价钱,上不了市场了已经。所以这里讲到的说要与经合就是两个版块,一个是你所修的这个观想,所住到的这个定要与教合,要与这本经的教典的这个道理要合。二一个你出定以后,你散心听的法,还要跟定中听的法要吻合,要不然就都是妄想。如果能够这样的话,才能够叫做怎么样啊?粗见,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这才叫做第八观。

那么什么意思呢?就是以这个经的内容来验定你没有出差错,出定跟入定的时候也是相续相似的,不会乱。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才叫做粗想见极乐世界。如果真能这样的话,他的功德就大了,大家看,是为像想,名第八观;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为什么这里就开始除罪就不可计数了呀?那每个人的品差不一样,就看你的功夫了。无量亿劫的话就等于说可能无量亿里边多一劫少一劫都不重要,差不多,但是还是有差别相,所以这里要无量亿劫生死之罪。最重要的后面有一句话叫做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所以大家想,你看《观无量寿经》到第八观的时候,就这种利用都出来了。到第七观的时候就必定当生极乐世界。那古人的根性有多大?他们都能把这个修成功啊,后面还有三身,就是说下次我们讲到的这个无量寿佛的身相光明,观音菩萨的身相光明,大势至菩萨的身相光明。突然间你想,我们的心意识完全把它展现出来的时候,那不就现前就在极乐世界了嘛。所以不要觉得说到了这会儿这样自己做不到,你能做一点点都往生是没问题了。那我们今天最后就是要跟大家商榷一下这个念佛三昧,在此之前也给大家讲过说念佛三昧,一直出现这个词,什么叫做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又称叫做一相三昧,般舟三昧,有时候叫做一行三昧。一行就是你照着一个动作,比如说你念阿弥陀佛,你就一直干这个事,一直干这个事干得什么东西都扰乱不了你了,这就入三昧了,叫做一行三昧。在《文殊问般若经》里边就讲到佛告文殊,说欲入一行三昧,你想修成念佛的这个一行三昧的话,应处空闲系心佛。就是你自己要找一个没人打扰的地方在这,随佛方所,端身正向。我们前面讲到的正对西方,这个方向不能乱。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见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就是见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能于一佛念念相续,相应得上,那么就可以见一切诸佛。

能够得到这个三昧的话,一切法门皆悉了知,就是明了知道不要问别人。这就是念佛三昧,又叫一行三昧。就是你已经把这个东西要掌握得已经成精了,其他人比不上你了。为什么我们通常说三昧三昧?有时候我们去说个戏论,说他老弄这个,比如说有的人现在好收集菩提子珠子,就说你现在这已经快入了珠子三昧了,就是说他已经得了这个要领,掌握了这个真谛,诀窍,这个要诀了。所以你看我们说读《华严经》能够入华严三昧。

诵《法华经》能够入法华三昧。还有首楞严三昧,观世音菩萨那也叫普门示现三昧,都是叫三昧,就是他在这方面已经是王了。那就说明说,我们说跳水三昧,撑杆三昧,短跑三昧,这都是三昧,在这个方面他入到这里。这是依世俗间打比方来讲,但是真正的三昧就是要正受正定,要现前。所以这个念佛三昧有时候又叫做诸佛现前三昧,就是见无量寿佛,就见一切诸佛。有时候又叫做普等三昧,普遍的普,等持的等,等等这一切,总归就是说为什么要修这个念佛三昧呢?

大家知道,念佛三昧除了它其他的功德《大智度论》里面讲的非常详细。还有一个最殊胜的是什么?修念佛三昧,这个菩萨能够生生世世常值诸佛,就是能遇到佛,不会生到佛前佛后。因为你始终念佛嘛,你这样的话就不会退。因为我们每个修行人如果你遇不到佛,没有生在佛前,你就会退,会坏我们的善根。有时候自己修行,漫无目标的修行,有时候就像这个热的汤泼到这个,结了冰的池子中一样。刚开始好像消了一点冰,但是过一会儿连汤都冻在冰上了。

所以这样的话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够常见佛所缺乏的功德,所以念佛三昧其实就是为了常见佛,围绕佛,常追随佛,所以修念佛三昧。那会儿印光法师,莲宗的十三祖,就是嘱托让弘一大师说你现在其他的你先放一放,你先好好修念佛三昧。因为那时候弘一大师又写信说他要刺血写经,又说要弘扬戒律等等。那会印光法师就说,说你的当务之急是先要修念佛三昧,就把念佛三昧得到了以后,那么就一心念佛,不为外境所动,不为杂念所侵扰了,入到这个三昧里面。

印光法师对念佛三昧很有几段,在《印光法师文钞》里面很有这个出彩的开示。像他讲到说,有人问的时候说什么是念佛三昧?他就给他说,由于此念佛三昧为证方知,就是他证到这个,入到这个里边的人才能够知道。就好比说家里人说家中的事一样,你外边的人说念佛三昧是难知难信的。说你问我,我这会儿给你讲的话,如果你不是说具备了过去闻法的这个善根因缘,你可能听到我说的这个念佛三昧的话,你还会生诽谤和怀疑的心,这是他给别人开示的时候。

那么后来又有人问的时候,又觉得说自己已经差不多快入了念佛三昧了,印光法师就赶紧跟他说你不一定,你千万别认错。他说证到这个念佛三昧的时候就已经入到圣流了,是圣人了,大家知道么。这种情况下他老人家讲到说自己的身体就像影子一样,你所遇的什么刀兵水火这些灾,他都不相碍了,没什么感觉。总管还在那受苦,但是他不会有这个苦的感受。但是最后印光法师就是更警醒他一下说,到这种地步的话说茫茫世界曾有几人,说你可千万不要以为你就到了这地步了,说没几个。因为我们众生虽然佛再再地说现在的人根性不够,但是大家下意识的都会觉得自己的根性比别人强,都会觉得自己是上上根机,说那下下根机是说别人的。人人都会犯这个。

所以大家都知道这个念佛三昧,像印光法师这样的人才是确实证到念佛三昧了。他在描绘的时候就说念佛三昧你要念到这个反观,又要念着佛,还要反观自己的念,要观外无念,念外无观,观就是念,念就是观。能够在这种地步能够照顾得到,就是说虽然你能够照顾这种地步了,但是观和念,就是念佛的念和反观的观这两个念头还合不到一起,尽管就像水乳交融了,他形容的是。

水乳交融大家知道吗?水和乳就是水和奶交在一起不会完全融合,他就再怎么搅合水还是水,乳还是乳,可能你们没观察过,这是搅合不到一起的。所以我们在形容僧团或者大众修行的时候,六合敬就说如水乳合,不是说你就好的抱成一团了,不分彼此了。是你在这个里面融合在其中,井然有序地各修各的,这才叫做六合。所以他念头也是,他说虽然到这种地步了,但是你还没有穷尽到根源,还需要什么呢?

向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地体究,切切地提撕,就是不断地破,不断地舍。重重地体究,切切地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就是念佛念得什么都不管不顾了,根本就不知道了,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在这种情况下力极功纯了,就是力量到了极致了,功夫纯净了,熟了以后。突然间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界,这个时候才叫做念佛三昧。这我们就这么一听吧,就这想象一下以此因缘,愿到了极乐世界赶紧就证念佛三昧。

所以说才叫做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到了这地步如果说论他的功德利益是什么呢?虽然还没有离开娑婆世界,就可以随时在极乐世界参加法会,大家想想这是真的呀。你想坐在这不离娑婆世界,就在极乐世界参加法会,你们其中有没有呀?别谦虚了,肯定有。我是深信有,那是人家的事。如果你跟我一样还没有,那咱就好好修吧,人家有坐在这就在极乐世界,听着阿弥陀佛又听着我讲,可能有些地方觉得说讲的跟那不一样。

所以这都是真的,一旦凡圣通观了以后,这就本来如此。所以你想我们修行的什么,修行修行最后就是一个通嘛,就是一个境嘛。所以最后印光法师那会儿他就讲到说我也是这样的,从去年开始九月半的时候就开始打了个妄想,企图亲证念佛三昧,谁知道这个宿业,就是我准备后来觉得念佛三昧我证不了了,只好说消点业吧。后来发现这个宿业跟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灭,这是在《印光法师文钞》里面讲到的。他就说同一不生不灭,最后说佛光普照法界,我现在的业障还不能亲自见到,说苦哉苦哉,奈何奈何。最后补了一句说书此愚怀,就是我把这个写出来怎么样啊?希望以期知者代我分忧而已,其实就是人家已经证到念佛三昧了,现场的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我这么一说你就明白了。

所以说到还说以期知者代我分忧而已。一般别人以为说这老爷子念了一个腊月还没念出来个念佛三昧,其实人家证到念佛三昧了。印光法师有这么一段开示,就是表达自己已经证到三昧了,但是世界茫茫,世界没有几个人,所以他才说以期知者,就是如果有证到念佛三昧的才知道,才知道为什么说宿业跟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灭。

这个如果有了解《楞严经》的,我们现在到不了这地步那没办法,但是也有一些相似的境界,比较浅的这些大德们,虽然没到念佛三昧,跟大家分享几个。大家听过有一个叫做广钦老和尚的吗?有听过的。广钦老和尚可了不得了,他后来在这个清源山闭关的时候,他把老虎洞给霸占了,他就坐在老虎洞里面闭关打坐,结果那老虎回来没地去了,还不敢咬他,最后就在洞口给他当护法,你想他有道。那没道的人老虎还认你,一口就把你,阿弥陀佛了。

后来他就不去攀缘,也不去找供养,就在这洞里边闭关,直感得什么呢?有一个猿猴给他送瓜果,给他送供养。所以你看这六道众生都是遵从这个有道有德的,而且又有道还有德,没德也不行。你纵然有道,那提婆达多就有道有神通啊,他没有德啊,没有德人家不理你的。那六道鬼神可是看见我们天天在干吗。所以他在念佛的时候有一次就在大殿的佛号,就是在那精进,精进的时候当时佛号就从大殿,他就感觉到从地上什么呢?

盘旋盘地而起了,然后就是冉冉的升起了,最后就整个法界就是一句佛号,当时在绕佛,绕佛我们是叫做行香。他说也不知道自己在行香,也不知道当时定在哪里了,就一句佛号,一切生活皆在佛号,整整就是这个境界相续了三个月之久,这就是把一句佛号给念熟了,全体显现出来。这是广钦老和尚后来回忆的时候还想到说那个时候那三个月他就觉得非常轻快,很自在,这是得的,这个广钦老和尚。

还有一个叫省一法师的。省一法师这个人当时出家了以后,就现在镇江的,江苏镇江的。今天金山江天寺,就是法海祖师在的那个地方,水漫金山寺。他在那听到净土法门以后就专注念佛了,当时他发誓闭关一百二十天,一百二十天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功效,他就又发愿闭了一百二十天。起初的时候杂念很多,杂念很多,慢慢他就是念到这个五十天的时候还是控制不住这个妄念,这个时候他就起了这种大悲心切,就更加的惭愧,用心地念。又过了差不多七十天的时候这个妄想慢慢就淡了,心里也就安稳了。

到那个时候据他说妄想一天只有这个三到五次。那么随着这个心慢慢清明了以后,念着念着就把境界念出来了,见到这个佛立在虚空,就是这里讲到的阎浮檀金色一样的,金色灿烂。那么佛念出来了,一直在那不走,不走他又生了一个障碍,是什么呢?就觉得自己在那吃喝拉撒,上洗手间的时候佛也看得见,这多不恭敬啊,他难为情。后来他就怎么破的这个执著呢?他就想想我是一个病中的子女,佛看我就跟自己的儿女一样,我生病了那佛肯定不会嫌脏,就这么以这个观法又给对治了一下,就更加精进了。

又过了许久以后,这个心境开阔坦荡了,就整个觉得善恶杂念分别都没有了,动静就浑然一体了,所有的这个心里还念诵这个佛号,这个时候就精神也特别的充足,都不需要睡觉,也没有饥渴感了。来了饭就下意识的吃,也没有一个苦患,觉得说饱了饿了,都没有感觉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住的寮房、墙壁都隐了,不现了。你看这就色法就破了。隐了不现了以后,众多佛菩萨就整个就满太虚空。这种境界,而且他还见到这个莲花上有两个人是他这一期的生身父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直到闭关结束相续了有二十多天,人家那个时候才三十岁。

这都是还没到念佛三昧的时候,大家要晓得,这还没到念佛三昧。念佛三昧那就属于一了百了,自己能够自随意了。所以这里讲到的能够观到这种地步的时候,除了能够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之外,还可以现身中,打保票,就是你这辈子之内得念佛三昧。

好吧,我们合掌,希望早日能够得念佛三昧。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南无阿弥陀佛。

0:00 / 0:00
观无量寿佛经1
观无量寿佛经2
观无量寿佛经3
观无量寿佛经4
观无量寿佛经5
观无量寿佛经6
观无量寿佛经7
观无量寿佛经8
观无量寿佛经9
观无量寿佛经10
观无量寿佛经11
观无量寿佛经12
观无量寿佛经13
观无量寿佛经14
观无量寿佛经15
观无量寿佛经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净土在哪里与存在的根据

我们这个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娑婆」也就是「堪...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禅观与净土,它的重点就是把大乘的禅观跟净土的念佛做...

一心不乱须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往生

问: 为何忏公师父常常在佛七法会的时候,鼓励大家要证...

人们都以为成佛是件难事,其实并不难

普通人都以为成佛是件难事,其实并不难。佛和众生都是...

对娑婆的爱取调伏到最低

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跟娑婆世界都有一种招感,就是...

修持名念佛法门的四个要求

佛说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大安法师:心情浮躁时如何通过念佛求得安宁

问: 我自己的一个问题,我心非常浮躁,怎么都静不下...

「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如何理解

问: 《坛经》中说: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如何...

【注音版】雨宝陀罗尼

雨宝陀罗尼...

梵网经菩萨戒本

【依东林寺版本】 (举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

佛说四十二章经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一边挣扎,一边念佛

我每天功课不缺,礼佛,诵经,念佛,出了佛堂念珠也抓...

危难时才显现出修行的真假

唐朝的船子和尚开悟后,每天都在溪边摇橹过渡,然后有...

妙莲法师:想当法师先念佛

印光祖师常劝导人,出了家若是想当法师,那就要先好好...

人不成功有五个原因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那就请看看以下五点...

【佛教词典】德用

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婺州(浙江金华县)人,俗姓戴。...

【佛教词典】结界

梵语 sīmā-bandha,或 bandhaya-sīman(音译畔陀也...

赵朴初《宽心谣》

赵朴初先生92岁时写了一首《宽心谣》,读来发人深省:...

学佛应重视威仪的训练

佛门教育十分重视思想教育与生活教育,因为唯有健全的...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我们再看看什么叫涅槃,涅槃,梵语,此云寂灭、无生。...

坎坷命运如何才能得到改变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人都想平平安安...

缘是我们多生多劫积累而来的

阿弥陀佛因地修行做法藏菩萨,在这个世间发愿修行,而...

你供养地藏菩萨像,出入都有护法神护你

【世尊。我观未来及现在众生。于所住处。于南方清洁之...

出离三界必须要做两件事情

如果我们有志于了生死求生净土是一个出离三界的,你对...

修唯识止观的三个重点

生命的相貌虽然是森罗万象,但是从唯识学的角度,把它...

偷来的享受

宇宙间各类的众生,有各各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人有富贵...

「持戒」与「修善」的差别

若持戒者,既绝恶求,清净行绝,乃至佛果。如果我们能...

四十八大愿——(第27愿)万物悉皆殊特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

恶业要使它消除,善业要使它增长

善业力深难造恶 大家要勉力多修善业,善业深了,往昔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