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六根互用的例子

净界法师  2020/02/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六根互用的例子

这以下引出六个现实的例子来作证明。我们看下一段,“举例证成”。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六根互用的相状,佛陀举出了六位为证。这当中有三位是圣人,有三位是凡夫。佛陀说,阿难!比方说你看看,在这个楞严法会当中,阿那律尊者无目而见,他不需要眼根也能够见到种种诸物。阿那律尊者刚开始出家的时候,佛陀一说法他就好乐睡眠,就打瞌睡。佛陀种种诃斥以后,他生起增上惭愧,七日七夜相续用功,结果眼睛失明。

失明以后,佛陀叫他修学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成功以后成就半头天眼。他的头前半段是可以看到,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后半头就看不到,叫半头天眼。所以他也不需要用眼根来看,他眼睛没有作用,但是他用头部,他往左边看,往右边看,他还是看得到,他用身根来照见诸法。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其实六根它内在的心性是相通的。

“跋难陀龙,无耳而听。”跋难陀龙王它本身出生的时候,因为过去的业力,耳朵就已经失聪,它是用它头上的角来听声音。这个是凡夫,前面那个是圣人。

“殑伽神女”,殑伽就是恒河,恒河神女在闻香味的时候也不是用鼻根,而是用眼根来闻香。这个也是凡夫。

“骄梵钵提,异舌知味。”骄梵钵提翻成牛呞。牛呞尊者在尝味道的时候,他是不用舌根就能够知味的,这个都是由修学三昧所成就的功德。“舜若多神,无身觉触。”舜若多就是虚空。虚空之神他本身没有身体,但是他也能够感觉到身上苦乐的触法。

那么他是怎么感受到呢?他因为过去的业力,没有身体的感觉,他觉得很痛苦。佛陀慈悲,以光明来照射他(这个“映”就是照射),使令他的色身暂时地显现。他那个显现是佛陀的光明所照射,所以他的身体的本质就像风一般“若有若无”,它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但是他那个“若有若无”,他还是可以感觉到那种苦乐的感受,这是佛的光明所加被。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这个寂灭声闻指的是三果以上的圣人。他入了灭尽定以后,整个前五识的受消灭了,第六意识的想也消灭了,第七意识的行阴,就是这个思心所染污的这一部分也消灭了,所以他的受、想、行,行是灭一部分,受、想是全部灭掉。

那么身为一个灭尽定的三果以上的圣人,比方说迦叶尊者,他内心当中已经长远灭掉了意根,第六意识的想跟第七意识的行。这个行阴也是,染污的行灭掉了,清净的行是保存下来。也就是说,他第六意识的想心所已经消灭了,但是他还是能够圆满了知一切法的差别。他想象事情根本不用第六意识的想,他也可以想象很多很多的事情。

佛陀举这六个例子,也就是证明六根的互用。这当中,凡夫是由业力所招感,圣人是修学圣道所成就。

这个“六根互用”,蕅益大师讲出一个譬喻。他说,前面经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像太虚空。太虚空是相通的,你现在在太虚空当中放了六个容器,这个容器是暂时的吧?你把六个容器拿起来,它又恢复成太虚空。

也就是说,其实六根是因缘所生法,我们不是一开始就需要六根,那是因为没办法。一念不觉以后向外攀缘,结果眼根去黏色尘,黏久了以后你就离不开色尘,你一天到晚跟色尘在一起;耳根就跟声尘一天到晚黏在一起,黏久了以后,你就跟声尘在一起。

那么现在你怎么样呢?“脱黏内伏”,把它拔掉,你眼根不要老是跟色尘在一起,就是把它观照,把它拔掉。拔掉以后,你把心带回家,这个时候你六根就可以相互作用。就是把这个容器拿掉以后,回复到太虚空,这个时候就相通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印顺大和尚谈出家的经历

记者: 印顺大和尚,很多人对您出家前的经历非常感兴...

生命的目的只有一个,不是在争成败争对错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

色阴的本质是清净的佛性

在五阴当中最粗显的就是我们的色身。色在佛法当中叫做...

【推荐】对治烦恼的最好方式

禅宗有一句话,我希望大家好好体验一下,你就知道什么...

《华严经》的四种法界

这个《华严经》的境界呀,谈四种法界。事法界,就是从...

龙裤国师的故事

昔日漳州有一贫苦的人在寺出家,心想修行,苦不知如何...

出水莲花自清净——记著名高僧惟贤长老

山城重庆,由于经常雾气氤氲而素有雾都之美誉。长江、...

五祖投胎拜师

五祖大师弘忍,前生是破头山下的栽松老者,非常仰慕四...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注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功德是被自己的后悔心破坏的

《广论》上说,菩萨能够不顾惜自身一切的生活资具,包...

是心力带动佛力,还是佛力带动心力

诸位!我们这样想,当我们念佛的时候,有两种力量:一...

随遇而安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凡事都要随缘,人必须随着天定的因缘来处理事情。反之...

遮止无意义的话语

有人想:我是生存在现代社会的现代人,难道连说话的权...

【佛教词典】性

(一)梵语 prakrti,巴利语 pakati。与“相”、“修”相...

【佛教词典】蔡巴迦尔居

西藏佛教迦尔居派支派之一。南宋淳熙二年(1175),向...

背娑婆而向极乐

无明所引。弃觉逐尘。违远真体。故名曰背。返其去路。...

吃水果也有大学问

入秋后,一批又一批秋季水果源源不绝地推上市面,而且...

四念处观

四念处观就是一种般若智慧。有的人讲小乘没有般若;小...

修行不在于找「境界」

修行学佛,重要的不在于找「境界」,最主要的应是「自...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我们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个例子,...

【推荐】在不坚牢中,求得牢靠的功德利益

过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世尊教诫比丘:在...

念佛超度先亡,俱生西方

念佛法门,如如意宝珠,能随人意,雨一切宝。但能恳切...

妙莲老和尚《福慧双修》

今大上午有位中兴大学研究所的研究生来问我许多问题,...

佛教徒为什么不可以在佛像前随便坐

问: 佛教徒为什么不可以在佛像前随便坐呢? 答: 归敬...

结夏安居——佛陀给修行人的一个大福报

农历四月十五起很多寺院悬挂了结夏牌,为期三个月的结...

念佛有什么规矩仪式和禁忌吗

天下事有定理,无定事,当以理定事,以事论理,俾合乎...

曾国藩是如何成就的

湖南有个人叫做唐浩明,唐浩明研究曾国藩。他就写了一...